梁經倫其實到後來,自己都有些迷惘了。從主要身份上說,他是國民黨員、國軍少校、蔣經國領導的「鐵血救國會」骨幹成員;另外一個身份,是打入地下黨後,任中共燕京大學學委委員。

方孟敖駕機上天落地被抓,梁經倫去找曾可達要求放人,因為總統府陳組長和徐鐵英都在,警衛營營長試圖勸阻他不要進去,憤怒的梁經倫亮出少校身份索來營長佩槍,嚇退衛兵強行闖進去,結果慷慨激昂中被陳和徐全部記錄了談話,讓蔣經國非常被動,甚至遷怒於曾可達,這就是他的悲哀。

需要承認梁經倫是個正直的人,只不過站到了另外一個陣營,他有理想,要救國,在蔣經國的資助下留學美國,學成後委以國防部預備幹部局少校軍官和「鐵血救國會」祕密特工的身份,怎不知恩圖報?他希望通過幣制改革,挽救國民政府即將崩潰的經濟體系,為他的政府和恩人蔣經國扭轉乾坤。

梁經倫就是所謂的雙面間諜,因為當時的北平還在國民黨統治下,他為了祕密任務卻不能暴露身份。雙重身份的交匯,以及目睹國民黨軍政部門的腐敗和北平學子的愛國思想,在忠誠和正義面前搖擺和決擇,最後的結局是雙方都不再信任他,是一個悲劇人物,廖凡對這個角色把握的不錯。

他的中心任務是潛伏在燕大副校長何其焻身邊,利用何既是經濟學家又是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密友的身份,監視和協助其完成幣制改革計劃;同時通過打入地下黨,掌握對手的動向與對策,為蔣經國的決策提供另外一方的資料,真正實現鐵血救國會的宗旨:「一手堅決反*,一手堅決反腐」。

《北平無戰事》中最燒腦的其實是在蔣氏父子的關係問題上,蔣介石既希望兒子除舊革敝,挽救搖搖欲墜的江山,又不得不考慮手下幾大派系的利益,否則他就失去了統治的基礎,比如孔宋家族、二陳的中央黨部和軍方等等,作為最後的仲裁者,在蔣經國羽翼未豐的情況下,他必須保持一定的平衡,那麼當父子發生分歧時,蔣經國只能說:一切以總統的意志為意志。

作為蔣經國的代表,曾可達少將和梁經倫少校面對的就是前述勢力在北平的眾多代理人,中央黨部的徐鐵英,販糧的楊子公司,北平警總的陳繼承等等,等於踩進了國民黨新老勢力爭鬥的漩渦,那麼象梁經倫這樣的小人物,稍不留神就是犧牲品,死無葬身之地,曾可達自戧大約就是這種無奈。

站錯了隊,空有一身本事也無用。

一直到臺灣,蔣介石纔有機會清洗了這一撥老東西,為蔣經國順利接班掃清了障礙,可惜,曾可達和梁經倫們曾經的努力,只成為了過眼雲煙。


梁經綸何許人也,燕京大學經濟系教授,國府顧問何其滄的愛徒,潛伏在共產黨內部的鐵血救國會成員。他留學美國,學成一身本領,本待報效祖國,可此時的國民政府已經是外憂內患。可他還堅信著「三民主義」,於是他選擇加入鐵血救國會,希冀能將「三民主義」在中國真正的施行。

這個角色在《北平無戰事》一劇中是最難把握的,因為這個角色太過複雜,也太掙扎。梁經綸是最可憐的一個角色,他要救國家於危難,挽大廈於將傾,就不得不犧牲自己的一切。他深愛何孝鈺,卻只能把她送到方孟敖的身邊,而深愛他的謝木蘭也因他而死,死於他的懷中。他還要面對亦師亦父的何其滄,面對勾心鬥角的國府官員以及眾志成城的共產黨員。這就是為什麼這個角色如此難以把握,只能請影帝廖凡來加持的原因,即使廖凡的形象與那個風度翩翩的經濟學教授相去甚遠。

梁經綸是一個真正的理想主義愛國者,他為了自己的信仰,放棄了一切。他看著日薄西山的國民政府,內心充滿了一個士子的責任感,那就是救國。可是面對著死在自己懷中的謝木蘭,他第一次產生了懷疑,他背誦了一段中山先生的話:

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而謝木蘭死後,面對方孟敖的詰問,他不置可否,只是淡淡的回答「我只是燕大經濟系的教授」。這個時候的梁經綸已經陷入了自我懷疑,他也不知道自己是誰,但他尚未對「三民主義」死心。他決心幫助蔣經國推行幣制改革,來挽救這個國家的前途命運。

可當幣制改革失敗的時候,他才真正醒悟了,他才認識到了正確的道路。當國民黨用所謂的幣制改革來搶奪百姓財產時,共產黨已經把土地分給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無產者了,誰好誰壞,無需多言。他也知道這個黨國自己是救不來了,因為這個政府已經爛透了。

而當他認識到這一層後,他反而輕鬆了,他的信仰破滅了,但他沒有把自己和國民黨綁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曾可達最後自殺的原因,那是因為建豐同志的事業就是他的信仰,他把自己綁在了國民黨的成敗上。最後的梁教授選擇隨何其滄出國,專心治學。

梁是一個理想主義愛國者,他在推行幣制改革的時候向何其滄坦露了自己的身份。何其滄對他說:

知遇之恩,國士待之,國士報之……不敢愛孝鈺,不敢愛木蘭,你把這一生都交給蔣經國了啊

可梁經倫不以為然,他說:

我從來就沒有把自己交給誰,先生知道,我們這些人出國留學,又回到祖國,不是為了某一個人,也不是為了某一個政黨

他是為了中國的富強、民主與進步而戰,他是堅定的愛國者,卻選擇了錯誤的道路,最後被時代的潮流所吞噬,而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向偉大的先行者們致敬。

以上。


梁經綸代表理智,他知道惟有私有制加市場經濟才能救中國,任何冠冕堂皇的大同理想都會因為找不到現實可行的實施路徑,最終走向通往奴役之路。然而在戰後的北平,羣眾只相信顏值和暴力;他的理想和信念需要另一個30年來證明。知識分子是民族的靈魂,他的失敗絕不僅僅是個人的失敗。


北平無戰事中的梁經綸,是一個性格分裂又憂國憂民的特工。

說性格分裂,是做人的兩面性。

作為大學教授,他始終表現出尊師重道楷模的一面,這讓他在學生中有威信,在老教授面前有擔當。

作為年輕的大學教授,他無法擺脫情感糾紛,不但想當方孟敖的情敵,還想當方孟敖的小舅子。

且慢,這僅僅是性格的兩面性。在工作上,也是如此。

公開的身份,他是進步教授,再公開一點就是地下黨員。其實,地下黨的身份屬於心照不宣,要不然,也無法團結那麼多的進步學生,包括那兩個女學生。

實際上,梁教授是鐵血救國會的死黨。說他是死黨,是因為他信仰的堅定,當他得知希望只是泡影時,寧可選擇灰飛煙滅。

從這個角度看,梁教授終究還是憂國憂民的,只是他的選擇有問題,或者,他原本就沒得選擇。

梁經綸這個角色,完全是為方孟敖安排的,兩個人信仰不同,角色錯位,結局也大相徑庭。

不過,論表演能力或潛伏能力,顯然教授更勝一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