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雷老師


《都挺好》完美收官了。它毫無疑問,是2019年的開年第一劇,正午陽光《大江大河》《知否知否》《都挺好》三戰三捷,很好的完成了mission impossible成功霸佔了國人的眼球,估計離香港上市,也就不遠了。

然而,《都挺好》真的沒那麼好。第一,家庭極端不和諧而強行大團圓。明成從小欺負明玉到大,因爲愛情就刪視頻了,然後就原諒了;正常的蘇大強反而沒有得了阿爾滋海默的蘇大強可愛,編劇完全不知道家中有一個這樣病人的痛苦,這樣一個疾病給親戚帶來的創傷,廉價的洗白人物,脫離現實的賺取眼淚。

從《都挺好》看國產劇發展,深挖互聯網思維、IP+鮮肉模式下的Bug


第二,把當代職場戲做成了“咱大清”。劇中毫無對中國企業家的理解,衆誠大boss居然要詐死來清除內鬼,每天公司無所事事,除了階級鬥爭就是階級鬥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

試問這怎麼能反映坐經濟艙飛來飛去等的士的任正非,怎麼能反映一手插進雞糞裏,然後嗅一下,查看肥料質量的褚時健?雖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是民營企業這種中國進步的中堅力量,硬生生被整成“咱大清”,的確是時空錯亂。

第三,毫無節制的貶低男人,讓廣大觀衆帶着女性的同情和男性的恨來追劇。這樣做的確很討巧,因爲似乎看劇的,女性的確多一點。然而,男人就真的那麼不堪嗎?蘇家的男人如此混蛋,那些好女人幹嘛還要和他們結婚?石天東這種長得帥,肌肉男,還忒暖,難道存在嗎,存在的話也如大熊貓一樣稀少。男人沒那麼討厭,當然也不會那麼完美。

然而不管怎麼說,它就是成功了。它的成功,恰恰說明瞭中國電視劇產業近幾年來的一個大的失敗,或者停頓。

君不見人家美劇,都《權力的遊戲》第八季了,咱們還停留在並不比《渴望》好的《都挺好》。曾幾何時,我們的94版《三國演義》可以霸佔亞洲市場,在90年代就耗資近1億元修建真正的城池來拍戲。

從《都挺好》看國產劇發展,深挖互聯網思維、IP+鮮肉模式下的Bug


曾幾何時,我們的《雍正王朝》可以創造至今無法打破的收視巔峯,甚至朱總理都會在會議上號召大家去看,現在總理會號召大家去看《延禧攻略》或者《都挺好》嗎?

90年代初拍的《我愛我家》,很多90後,年紀比這部劇還小,但是他們長大了,照樣愛看,可謂一出手就達到了巔峯,然後就沒有然後。

黃日華的《射鵰》《天龍》,古天樂的《神鵰》,呂頌賢的《笑傲江湖》,吳啓華的《倚天》,各種港版的金庸劇,不知道比現在的翻牌,高到哪裏去了。就是互聯網熱的前幾年,也好歹出了《甄嬛傳》《北平無戰事》《父母愛情》這種高質量的電視劇。

現在投資變多了,製作豪華了,三家視頻網站年年鉅虧幾十億,號稱要做中國漫威、中國的奈飛,我們離《權力的遊戲》《紙牌屋》卻越來越遠了,甚至連過去都比不上。

從《都挺好》看國產劇發展,深挖互聯網思維、IP+鮮肉模式下的Bug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我認爲是外行統治內行,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管理網劇。君不見,中國的電影市場,頗有些“起死回生”的味道嗎?

郭敬明已經不賺錢了,好多公司的法人也不當了。《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這種優質電影已經叫好又叫座,那種正常智商的人大罵,票房卻大賣的現象已經不存在了。居然連《流浪地球》這種不完美,卻是很好嘗試的科幻片都拍出來了。小鮮肉那種好看而僵硬無腦的臉,早已從大熒幕上變成配角,或者乾脆消失了。

然而,我們的視頻網站卻一再虧損,大IP+小鮮肉+大製作的影視綜藝輪番上陣,然後再發一大堆的軟文,搞一大堆的熱搜,飲鴆止渴,嗑藥自嗨。《都挺好》這種前三集完美破題,勾勒出巨大家庭矛盾的劇都不要,卻偏偏自制一些所謂的少年成長戲,毫無戲劇性和代入感。

電影似乎已經調頭了,迴歸常識,迴歸理性;視頻網站的調頭,我看還要付出一些學費。這一切都因爲,電影是to C的,刺刀見紅的,上映了,做再多的宣傳,買再多的軟文,賺錢就是賺錢,虧錢就是虧錢,虧錢那是痛如流血的。找了小鮮肉虧了一次,下次就學乖了。

而劇是to B的,首先這個B,就有一大堆的官僚體系,播不好了,還可以用各種數據,各種文章,各高熱搜來搪塞。以前的評判標準是單一的,就是收視率。現在是多元的,這頭不行靠那頭,總之忽悠上級的辦法也變多了。

另外,是靠VIP付費和各種廣告掙錢的,廣告很多都提前賣出去了,除非《延禧攻略》這種爆款有巨量的拉新,反饋一部劇的收益也沒有電影那麼的直接。多了一個B的環節,按照科斯的理論,交易成本就會上升,那麼劇的調頭,自然也就會慢一點。

從《都挺好》看國產劇發展,深挖互聯網思維、IP+鮮肉模式下的Bug


那麼我們之前爲什麼能做好劇呢?關鍵是之前的人懂行,現在的換聯網人,並沒有之前的電視人懂行。我個人是不喜歡大數據這種東西的,我相信沒有一個文學家,是相信大數據的,恰恰相反,這些人是創造數據的人。

也許文學家太高端了,不是工業,不是產業。然而君不見,追逐所謂微博或者微信公衆號“話題”的劇,基本都失敗了,反而是《都挺好》這種看似平淡無奇的家庭劇,引起了巨量的自來水和話題?蘇大強黃昏戀都能上熱搜。

以前,似乎大IP+小鮮肉=成功,以我這幾年的經驗看,沒有一個是成功的,一個都沒有。大IP有多少人讀過,小鮮肉有多少粉絲,然後強強結合來拍劇,這是一道小學生都能算出來的數學題,拿小學生的水平來投劇,顯然是要失敗的,然而這個道理,視頻網站的人,似乎最近才懂。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現在多少管理人員,能看懂劇本呢?好歹也要讀過麥基的《故事》,好歹也要了解戲劇結構,如果前三集不把主角丟到糞坑裏,然後讓他慢慢爬出來,在爬出來的過程中展現高貴的人性和成長,觀衆爲什麼有共情,觀衆爲什麼要看呢?

是,網文IP不是這樣的,網文IP靠的是打怪升級,靠的是爽,靠的是豐富的想象力和新奇的體驗。然而網文和劇集,基本上是不同範疇的產品。許多百萬字的網文IP,能拍成劇的內容,估計十集都不到,剩下的都是無用的情節和重複。

你讓一個網文作家,從一開始就精妙的各種戲劇構思,人設不斷的深挖,然後一天寫3000字,這不是爲難他嗎?

當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寫《白癡》也就花了26天,金庸的作品也是在《明報》天天連載的,然而我們的網文作家,和金庸先生能比嗎?在一個有基本的戲劇經驗的人看來,有些東西可以改,有些東西不能改,這個作品有沒有基本的戲劇結構,一眼便知,爲什麼一定要花上幾個億的學費呢?

不懂行的甲方,創造了一大堆投機的乙方,所以現在只有正午陽光一枝獨秀。既然平臺都喜歡大數據,都喜歡小鮮肉,還動輒花幾個億來砸,製作方何樂而不爲?恰恰是在這種情況下,製作方不會那麼嚴苛的打磨劇本,不會那麼絞盡腦汁的研究故事。框幾個IP,找幾個鮮肉,那真不知道比寫一個精彩的故事,簡單到哪裏去了。

一個精彩的故事,不一定賣得出去,小鮮肉+大IP,一定有人買單,中國的電視劇行業近幾年就是這樣畸形的成長,還自吹自擂要達到美劇的標準。君不見美劇,基本上是一分鐘一頁紙的劇本,像《權力的遊戲》這種神劇,在不時的出現“眼淚並不是女人唯一的武器,最厲害的在你雙腿中間”這樣燦爛的對白的同時,又能做到全劇幾乎沒有一句廢話,一個不留神就能錯過劇情的密度。

反觀我們的劇,包括《都挺好》,即使中間拉下十集,照樣可以無縫對接的連着看。

再說一下90後。現在很多製片公司,動輒就說我要做給90後看的電視劇,甚至90後的不夠,還要冒出個Z世代。中國人在其他的地方創新偏弱,造各種大詞上卻是一流。

十年來,本人一直都在和90後談戀愛,應該是瞭解90後的。我想,無論90後,95後還是Z世代,都不是外星來的怪物,他們和我這個85後的老男人一樣,擁有基本的人類情感。他們只是更獨立,更自主,更自由,少了些傳統的羈絆,多了些個性的發揮。

然而有些製片公司,天天在研究年輕人喜歡什麼,不懂故事,不尊重規律,自以爲話題就可以代表一切,然後做一個自己都不看不下去的“怪物”,拍胸脯說90後會喜歡。

這不是侮辱90後的智商嗎?90後比我們接觸的更多,從小看美劇看韓劇,眼光只會比我們更高,不會比我們更差。做一個自己都忽悠不了作品,還妄想忽悠90後,那真是癡人說夢。

君不見,《都挺好》這種,有多少90後愛看?甚至我朋友圈,一大堆和婚姻沒有太大關係的人,也看的入迷。好故事本身就是有魅力的,《紅樓夢》幾百年,不管什麼後都愛看。做一部劇,首先要感動自己,再感動他人。

80後的故事可以感動90後,90後的故事也可以感動80後。一部劇連自己都感動不了,還妄想瞄準90後,以爲人家會喜歡,那真是掩耳盜鈴了。

2019年的文娛產業格外的寒冷,平臺方燒的差不多了,投資方沒錢了,幾個大公司也上不了市,上了市的日子也不好過,馬老闆是嫁入國資平安上岸了。

這正是前幾年過熱留下的後遺症,中國人多,錢多,所以幹啥都一窩蜂,O2O百團大戰,直播平臺大戰,共享單車大戰,現在留下來的,就那麼幾個。前幾年文娛產業數百億的投入,並沒有讓我們和美劇更近,反而讓我們和美劇更遠了。

現在以及未來的寒冷,必定要淘汰一大批的IP公司,忽悠公司,空殼公司,行業反而能更加理性的成長。

君不見,於正老師經歷一系列的風波之後,手把手弄《延禧攻略》劇本,就可以靠它成功翻身嗎?只要踏踏實實的,尊重規律的做事情,我想什麼時候明白過來,都不算太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