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楊-米爾斯方程實際幾乎一文不值。很多人對楊振寧的吹噓吹到天了!楊振寧回國的原因,主要是國外的學術期刊都不願意再發表他論文了,原因就是他很久都沒有新意了,唯獨國內的期刊還肯發表他的論文。沒人肯再發表楊振寧論文,這就是對楊振寧的評價,也就是認為他的新論文一文不值唄。

楊-米爾斯理論只是N個大統一理論中的一個,而且沒有作出解,也就是沒有解出來,沒有任何實際用途。

楊—米爾斯理論之所以無解,是因為該理論遇到關鍵的數學難題,即質量缺口假設。在用楊—米爾斯理論的量子力學版本統一電磁力和弱力或者強力時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即楊米爾斯方程的經典版本描述了以光速傳播的零質量波。然而,在量子力學中,每個粒子都可以被看作一種特殊類型的波,因此「無質量」成為這一問題的癥結所在。特別的,核力是由非零質量的粒子所承載。楊-米爾斯理論因而與事實相衝突。

而後來真正實現了電磁力、弱作用、強作用理論統一的是別人,而且別人也因此拿了諾貝爾物理學獎:S.格拉肖、S.溫伯格和薩拉姆提出的SU(2)×U(1)模型,預言了弱中性流和粲數的存在及其性質,均為以後一系列的實驗所證實。由於他們對電弱統一理論的重大貢獻,這三位學者獲得了197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三位學者的成就其實也就是對楊-米爾斯理論的否定,因為人家的模型正確統一了三大作用力,也就無需楊-米爾斯理論了。

如果楊-米爾斯理論真有價值,那麼合伙人一定也會名聲大噪,然而米爾斯卻默默無聞,只是找到一個不知名的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去當助理教授,一輩子也沒什麼進展,可見那個理論實際也就一文不值,不然米爾斯僅憑那個理論就該出名了。米爾斯籍籍無名,正好證明了那個楊-米爾斯理論一文不值。

以上就是楊振寧和米爾斯的合影。

統一理論實際是愛因斯坦提出來的,然後N多人都想去解決,楊-米爾斯只是其中一個方程組,但是卻沒有解,而格拉肖等人成功用其他理論解決了三大作用力的統一,並獲得實驗驗證。因此楊-米爾斯方程組實際只是一堆失敗嘗試理論中的一個(楊振寧沒有解出來的一個方程組),卻被國內某些人捧上天了。

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為什麼被稱為大師呢?是因為他們不但提出了理論,還把公式解出來了,被實驗或者觀測現象所驗證,並能指導實踐。而楊-米爾斯理論是什麼?一個沒有解出來的方程組而已,沒有解出來能有什麼價值?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那個方程完全無解,因此也就毫無價值。

真正讓楊振寧出名的還是那個宇稱不守恆定律,然而那個定律其實很多科學家都早於楊振寧發現,在一個半年前的論壇上大家就已經討論宇稱不守恆了,唯獨楊振寧和李政道搶先發表為論文,感覺像是搶注商標成功一樣。別人為啥不搶先發論文呢?是因為大家還沒想出來如何來驗證。

後來吳健雄想出來一個巧妙的方法:用兩套實驗裝置觀測鈷60的衰變,她在極低溫(0.01K)下用強磁場把一套裝置中的鈷60原子核自旋方向轉向左旋,把另一套裝置中的鈷60原子核自旋方向轉向右旋,這兩套裝置中的鈷60互為鏡像。實驗結果表明,這兩套裝置中的鈷60放射出來的電子數有很大差異,而且電子放射的方向也不能互相對稱。實驗結果證實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

首先提出宇稱不守恆的不是楊振寧,想出奇妙方法驗證的也不是他,他卻因為搶先和李政道發表論文而得獎。

因此楊振寧的貢獻可有可無,少了他,當時也是一大堆人搶著要發表宇稱不守恆的論文。而真正統一了三大作用力的也是別人的理論、別人的模型、別人的諾貝爾獎。

後來至於楊振寧大大出名主要還是靠82歲娶了28歲老婆這件奇事,以及他強烈反對中國建最新的對撞機的事。他為什麼反對呢?是因為他認為高能物理的「盛宴」已經過去了,也就是已經發展到頭了,再也研究不出新東西了,這裡頭當然也包括他和米爾斯提出來的楊-米爾斯方程,應該早被他自己放棄許久了。

客觀地進行排名,楊振寧能排到三百名以外,甚至四百名以外,因為那個等級的物理學家實在太多了,這還是按照他的諾貝爾獎排的。

但是實際上,四百名以外都排不上,因為根據李政道,宇稱不守恆定律是他寫出來的論文,只是因為跟楊振寧關係好,所以把他名字也署上了作為第二作者。有證據嗎?當然有呀,李政道提供了論文原稿以及雙方通信郵件。實際上,楊振寧就是靠哥們關係白撿了個諾貝爾獎。

至於楊-米爾斯理論,在那個盛宴時代,所有人都在瘋狂跟隨愛因斯坦想解決統一問題,楊振寧也不過其中之一而已,大家都提出N個嘗試理論,然後最終由別人(格拉肖、溫伯格等)解決了。一旦格拉肖等解決了強弱作用統一問題,其他N個嘗試理論就被證偽了,因為同一個現象只有一個真相。楊振寧既不是統一理論首倡者,又不是最終解決者,無非是浩浩跟隨大軍中的一員,而且還是失敗的一員。

2007年諾貝爾獎委員會舉行獲獎五十周年慶典,只邀請了李政道,卻沒邀請楊振寧,這也證明了在諾貝爾獎委員會心目中,楊振寧可有可無,甚至只是一個撿便宜者!


楊振寧有多厲害?一牛二愛三麥你錯過親眼見證歷史,那麼,坐五望四的老楊,你就不該只憑娛樂版來評價。

活著的物理界第一人

自牛頓創立現代科學以來,到麥克斯韋將電學和磁學統一後,人類在上個世紀曾迎來輝煌的黃金時代,一時嘚瑟得不得了!可惜馬上就被兩朵烏雲擊倒,大同世界碎了一地,物理世界分成兩條岔道,大家又陷入困境之中。

這邊愛因斯坦憑藉相對論獨成一派;那邊波爾、狄拉克、波恩等把量子力學也導入正途。大家都想重回大統一的世界,重現物理黃金時代的光榮。

楊振寧就在這個動蕩的時代出現,在量子力學這條岔路上,成為一個時代的旗手。楊米爾斯方程,宇稱不守恆定律,成功拿下電磁力和弱力的統一。大家按著他的方向,推出標準粒子模型,順道把強作用力也統一起來。基礎物理在理論上完成了大統一,幾乎可以完美回答「物質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哲學思辯。

一群科學家,通過驗證老楊的預言,諾獎拿到手軟,老楊因此妥妥封神。

楊振寧理論的應用

很多同學提到老楊,都喜歡拿錢學森、鄧稼先等應用科技大牛來做比,覺得老楊理論胡里花哨,當不得飯吃。

基礎物理研究,和應用科技研究,根本不是同一回事。正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的質能方程式,給予核能利用指明了方向,但製作原子彈的人,卻不是小愛一樣,你能因此說小愛就一嘴炮神棍,百無一用是書生?你後面應用科技有多牛,都只是在證明創立這個自洽理論的人有多偉大而已!注意,人家的理論是建立在嚴謹的數學模型上,和瞎掰幾個名詞的民科同學絕不是一條道上的朋友。

新世紀以來,所有的科技進步和革命,幾乎都是新材料帶來的。而楊振寧的理論,大家沒忘記它的本質就是解決了「物質的本質是什麼」!為目前還只是近似理論玩電子的人類材料學,可是指明了將來的方向!

大門已經打開,就等著諸位未來的達芬奇、特斯拉、愛迪生再接再厲,再創高峰啦!

華為突破方向的一點建議

現代通訊技術、半導體技術,其實早就無法突破摩爾定律了。玩電子的晶元走到納米級別,能帶理論就到了盡頭。所以真想彎道超車,就不應該再玩電子!

按照老楊的理論,下一個有前途的粒子,可以試試中微子。華為真想突破美國的限制,在以後的世界成為霸主,可以把力量投入到這一塊試試。真有黑科技,那得超越電子才算。

結語

曾經有一個活著的神話,我們不曾珍惜,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的話,我會說三個字——謝謝您!

我是貓先生,感謝閱讀。


學過初中化學的人都會知道化學上有一個元素周期表,都了解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的很多性質會隨原子量的增加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規律。門捷列夫的這項發現意義重大,可謂是化學這門學科的根基性的發現。

上世紀30年代,人類對原子以下層面的研究不斷的深入,發現了大量的粒子。各種各樣的粒子性質各不相同,找到這些粒子背後遵循的規律,或者說找到這些粒子的「元素周期表」是擺在物理學家面前的重要難題。為這個難題給出解決方案的就是楊振寧。

楊振寧和他的助手米爾斯在1954年發表了楊-米爾斯理論,由於這個理論當初無法解釋粒子質量的問題,所以發表後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直到六七十年代,楊-米爾斯理論的威力逐漸凸顯了出來,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統一就是在這個框架內完成的,之後強相互作用也納入到這個框架中被統一在了一起。至此,自然界中除了萬有引力,其他的三種力弱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都是在楊振寧的理論框架內得到的統一。統一四種相互作用力,這是愛因斯坦生前一直努力也沒有完成的任務。

楊振寧的理論當初無法解釋粒子的質量問題,後來希格斯給出了對稱性破缺的希格斯機制,粒子的質量問題得到了解決。在楊振寧給出的框架基礎上建立了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把當時已知的粒子都納入到標準模型中,並且還預言了一些沒有被發現的粒子。2013年,標準模型中的最後一個版塊希格斯粒子被確認發現,標準模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是楊振寧理論的巨大成功。在希格斯粒子被發現之前的1994年,楊振寧獲鮑爾獎的授獎詞中就將楊振寧的工作和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的工作排在了一起。

除了在粒子物理與場論方面的傑出貢獻,楊振寧還在統計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等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傑出的成就,他是愛因斯坦、費米之後物理學界不可多得的在不同領域都做出了傑出貢獻的科學家。隨著物理學這門科學變得越來越龐大,以後要出現楊振寧這樣的橫跨物理學很多領域的傑出科學家,會越來越難。

楊振寧就是這樣偉大,他穩坐當今物理學界的第一把交椅。


到處都是吹楊振寧的文章,你再吹,也不能吹自己和愛因斯坦齊名吧,這是底線,你只要吹你和愛因斯坦齊名,我就罵你,本人是全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提出麥克斯韋方程組有錯誤的人


楊振寧的成就很多,如下所示,如果每一個都講,那麼估計要寫一本書了,還要分為上下冊。不過,大家聽到最多的就是宇稱不守恆定律論,我們今天就通俗點給大家講講這個理論到底說了什麼?

宇稱不守恆理論

這個理論要從宇稱守恆說起。可能很多人對於宇稱這個名字感覺很怪異,不是特別理解。何為宇稱呢?宇稱的英文名是parity,對等、奇偶之意。它最早是用於粒子反演,是空間反演下變換性質的相乘性量子數。這麼說有點複雜了,我們直接說宇稱守恆到底是個啥就行了,說白了,就是說物理規律如果在某種變換下一直成立,那麼就存在一種守恆定律與之對應,這個就是宇稱守恆。

物理定律的對稱性

比如說一個物理定律,今天成立,明天也成立,後天一樣成立,這個定律不困時間如何變化,都成立。這個就說明此物理定律具有時間平移對稱性,這裡的對稱性就像我們照鏡子一樣,鏡子內和鏡子外是一模一樣的。只不過這裡的鏡子變成了時間,照鏡子的人變成了某個物理定律。所以,這個就成為時間平移對稱性,是宇稱守恆的一種。

那麼大家想過為何在不同的時間內,物理規律會一直成立呢?

答案就是因為能量守恆!這是本質,就是說不論你時間怎麼變,我能量是守恆的,就一定可以推出來任何時間內物理規律都一樣。比如說在真空中,同一高度的小球落地時間問題。這個就具有時間平移對稱性,就是說不論今天還是什麼時候,小球落地的時間一定是一樣的。為何會這樣呢?就是因為它的重力勢能是守恆的。

其它的守恆還有空間平移稱對性,對應的是動量守恆。空間旋轉對此性,對應的是角動量守恆。

科學家發現守恆定律在強力,電磁力,引力中都成立。然而,到了弱力這裡,事情變得不一樣了

在1956年,科學家發現了兩個奇怪的粒子,即θ和τ粒子。這兩個粒子的所有物理量都一樣,包括質量、自旋、電荷等等。所以,理論上它們應該就是同一種粒子。然而神奇的事情出現了,θ介子衰變時產生兩個π介子,τ子衰變時產生3個。

為何會這樣的?楊振寧和李政道進行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可以說是一種完全違反常識的假設,就和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一樣。

他們認為θ和τ本就是同一種粒子,只是由於這同一種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對稱性破缺,即運動規律會因為弱相互作用而改變,從而使得一種粒子表現出不同的衰變形式。比如,如果你用兩個自旋相反的同种放射性元素原子核做實驗,那麼你會發現即便原子核一模一樣,但就是因為其自旋不通,就導致了其衰變出來的粒子不一樣。就像是這個粒子照個鏡子,然而鏡子裡面和鏡子外面它們的衰變竟然不一樣!

這就是宇稱不守恆!各位,應該懂了吧?


楊振寧最最偉大的成就個人感覺並不僅僅是他的那些理論,而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思想可是指引著未來物理學發展的方向呀!所以說他很偉大,是國之驕傲!

他有什麼思想,這麼厲害呢?

首先,在他那個時代,大部分的物理學家都認為宇稱是守恆的,也就是任何的物理規律都會遵守時間、空間、旋轉的對稱性(也就是時間的推移、空間的移動、旋轉一個角度,都不會引起物理定律的改變,如果改變了,這個世界就亂套了)。

但是他跟李政道卻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對宇稱守恆的質疑,並被我國女物理學家吳健雄通過實驗驗證,按道理吳老師也應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可是顛覆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明白了,這個世界也並不都是完美的。

通過他們的宇稱不守恆,人們又猜想: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弱相互作用中小小的不守恆,才造就了這個宇宙。

如果宇稱守恆,就應該有如下情況:有電子,電子帶負電,就應該還有帶正電的電子,這叫做粒子與反粒子(質子、中子也一樣),而粒子遇到反粒子會快速湮滅,釋放大量能量,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宇稱守恆,粒子與反粒子一樣多,在大爆炸初期,粒子與反粒子都湮滅了,沒有剩餘,何來的世界?正是因為不守恆,粒子數和反粒子數不一樣多,才有了剩餘的粒子造就現在的宇宙。

他還有一種研究方法也為後面的物理學研究指名了方向,其實愛因斯坦就喜歡用這種方法,只不過讓楊振寧發揚光大了,在楊振寧之後,更多的科學家接受並運用這種思想去研究物理學問題了。

在經典物理學中我們如何得出物理規律呀?就是中學物理課本上所說的,由現象到結論的過程,就是總結、歸納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先實驗,再總結定律。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隨著物理學的發展,好多實驗做起來困難重重,數據更是不好記錄,所以由實驗數據來總結規律就不太容易現實了,而愛因斯坦這種根據理論支持和數學方法推導運算出可能的結果,再去用實驗驗證的這種思路被楊振寧運用的爐火純青,他建立了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套用這個理論,統一了電磁力、弱力和強力,建立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這可是愛因斯坦終其後半生都在思考的電磁力與引力的大一統呀!遺憾的是並不能統一萬有引力,這個就需要後人繼續在物理學這棵大樹上生枝開花了。楊振寧不光將物理學的發展向前推動了一步,更重要的是,他推動了中國物理學水平進步的一大步。

人們都唾棄他早年祖國需要人才的時候不回來,可是誰又知道鄧稼先、錢學森是應用物理學家,他們的回國可以馬上為祖國的發展做貢獻,楊振寧是理論物理學家,他只有在美國好好深造、將來將自己裝滿前沿物理學知識的大腦帶回國內,才會對國家有更大貢獻的呀!

有人說為什麼他在中國名聲那麼大,那是因為他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奉獻了很多。

沒有他,早期中國的物理學家可能都參加不了國際前沿物理學家的學術交流會(因為別人都排斥我們),是他做的工作、介紹的中國科學家,才被漸漸認可;沒有他,誰能指導我國早期的物理實驗室建設?沒有他,誰能爭取華人科學家在美國的權益?沒有他,就沒有人在美國各大學發表公開演講,改變西方學者對中國的看法(以前他們都是從西方媒體的宣傳下了解中國)。

所以,楊振寧的不管是對人類還是對國家,貢獻都是巨大的!祖國有這樣的人才,我們不應該感到驕傲嗎?我們不應該由內而外發出一種崇敬之情嗎?他可是將整個物理學的發展向前推進了一步的偉大科學家呀!可能比不上愛因斯坦那麼厲害,但是絕對比霍金更牛!

我是科學易簡通,致力於通俗的語言,幫您理解深奧的科學知識,感謝與您的交流!


紙上談兵的理論有個吊毛用,分文不值。如可揚振寧能用行動為中國研究出先進武器來,才有用。鄧稼先,錢學森,什麼時候用得著紙上談兵的理論?他們可用行動研究出兩彈一星。黃旭華可研究出核潛艇。他們什麼時候發表過紙上談兵的理論?為國家干實事的人,從來不用紙上談兵,專用行動做出業績給人看。行動才是最響亮的語言。自己研究發明創造出來的成果,勝過任何紙上談兵理論的千言萬語。


首先,楊-米爾斯方程實際幾乎一文不值。很多人對楊振寧的吹噓吹到天了!楊振寧回國的原因,主要是國外的學術期刊都不願意再發表他論文了,原因就是他很久都沒有新意了,唯獨國內的期刊還肯發表他的論文。沒人肯再發表楊振寧論文,這就是對楊振寧的評價,也就是認為他的新論文一文不值唄。

楊-米爾斯理論只是N個大統一理論中的一個,而且沒有作出解,也就是沒有解出來,沒有任何實際用途。而真正實現了電磁力、弱作用、強作用理論統一的是別人,而且別人也因此拿了諾貝爾物理學獎:S.格拉肖、S.溫伯格和薩拉姆提出的SU(2)×U(1)模型,預言了弱中性流和粲數的存在及其性質,均為以後一系列的實驗所證實。由於他們對電弱統一理論的重大貢獻,這三位學者獲得了197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三位學者的成就其實也就是對楊-米爾斯理論的否定,因為人家的模型正確統一了三大作用力,也就無需楊-米爾斯理論了。

如果楊-米爾斯理論真有價值,那麼合伙人一定也會名聲大噪,然而米爾斯卻默默無聞,只是找到一個不知名的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去當助理教授,一輩子也沒什麼進展,可見那個理論實際一文不值。

統一理論實際是愛因斯坦提出來的,然後N多人都想去解決,楊-米爾斯只是其中一個方程式,但是卻沒有解,而格拉肖等人成功用其他理論解決了三大作用力的統一,並獲得實驗驗證。因此楊-米爾斯方程實際只是一堆失敗嘗試理論中的一個(沒有解出來的一個方程式),卻被國內某些人捧上天了。

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為什麼被稱為大師呢?是因為他們不但提出了理論,還把公式解出來了,被實驗或者觀測現象所驗證,並能指導實踐。而楊-米爾斯理論是什麼?一個沒有解出來的方程式而已,沒有解出來能有什麼價值?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那個方程完全無解,因此也就毫無價值。

真正讓楊振寧出名的還是那個宇稱不守恆定律,然而那個定律其實很多科學家都早於楊振寧發現,在一個半年前的論壇上大家就已經討論宇稱不守恆了,唯獨楊振寧和李政道搶先發表為論文,感覺像是搶注商標成功一樣。別人為啥不搶先發論文呢?是因為大家還沒想出來如何來驗證。後來吳健雄想出來一個巧妙的方法:用兩套實驗裝置觀測鈷60的衰變,她在極低溫(0.01K)下用強磁場把一套裝置中的鈷60原子核自旋方向轉向左旋,把另一套裝置中的鈷60原子核自旋方向轉向右旋,這兩套裝置中的鈷60互為鏡像。實驗結果表明,這兩套裝置中的鈷60放射出來的電子數有很大差異,而且電子放射的方向也不能互相對稱。實驗結果證實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首先提出宇稱不守恆的不是楊振寧,想出方法驗證的也不是他,他卻因為搶先和李政道發表論文而得獎。

因此楊振寧的貢獻可有可無,少了他,也是一大堆人搶著要發表宇稱不守恆的論文。而真正統一了三大作用力的也是別人的理論、別人的模型、別人的諾貝爾獎。

後來至於楊振寧大大出名主要還是靠82歲娶了28歲老婆這件奇事,以及他強烈反對中國建最新的對撞機的事。他為什麼反對呢?是因為他認為高能物理已經發展到頭了,再也研究不出新東西了,他還有什麼可吹的


瀉藥!頭條上這個問題真是讓人頭疼。

楊振寧的研究範疇真的很難向頭條的讀者說清楚。

這樣說吧,在整個物理學這個領域裡,無論是活著還是死去的人當中,楊振寧進前五是問題不大的,前十是必須的!這其中包括牛頓,愛因斯坦,霍金等等。他的成就並不在霍金之下。

他和鄧稼先的研究方向完全不同,即使當年回國,也幫不上什麼忙。

他回國前後,為推進國內高能物理領域的進步,做了很多工作,就算這些大家都認為用處不大,至少沒有做什麼壞事吧。

他80高齡,還在給本科生上課,這不算回國來混日子吧。

為什麼一個科學家做了這麼多貢獻,有這麼多學術成果,大家會盯著他那點私生活不放,不無聊嗎?


愛因斯坦晚年一直在研究一個大統一理論!直到死去還是沒研究出來!楊振寧弄了個楊-米爾斯理論!當時感覺很重要但是沒解決大統一理論。人們就放棄了!30年後人們發現沿著這個方向可以統一除了引力外的三大基本力!也就是說楊振寧把愛因斯坦沒弄出來的神級理論(統一所有規律就指明了成神的道路!)弄出來了一半!是不是感覺他比愛因斯坦聰明了?沒錯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比愛因斯坦還聰明了!這是他最重要的成果!還有其他很多重要成果如宇稱不守恆等就不一一解釋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