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1年,太子劉據在巫蠱之禍中被江充、韓說等人誣陷,不得不起兵反抗誅殺江充,漢武帝以爲劉據謀反,於是派兵鎮壓,劉據兵敗逃亡,最後不忍受辱而自殺。這樣看來,漢武帝之所以逼死兒子劉據,是因爲他起兵反叛,但是真實原因是這樣嗎?

  兩漢四百年,從漢高祖劉邦到漢獻帝劉協,外戚勢力在皇權中的比重一直很高,舅舅和外甥的關係相當於至親骨肉。劉據不僅是漢武帝的嫡長子,還是衛青的外甥。衛青,衛子夫的弟弟,封大將軍,加官大司馬,娶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爲妻,一門三子封侯;公孫賀,官拜丞相,娶了衛子夫的姐姐,是劉據的姨夫;霍去病,衛青的外甥,官拜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衛青和霍去病在長期徵討匈奴和在朝爲官的過程中,依仗皇后衛子夫,依賴太子劉據,漸漸形成了衛氏利益共同體。如果不出現意外,這個團體不僅在漢武帝一朝能功名顯赫,劉據即位後依然能夠大權在握。這種現象並非漢武帝時的特例,在兩漢時期是非常常見的,而且皇權往往都依賴外戚勢力。

  可是漢武帝與大多數皇帝不同,他是一個權力慾非常重的皇帝,不能容忍別人搶他的權力。再加上即位之初,處處受到竇太后的限制,因此他並不依賴外戚。然而衛青是罕見的帥才,恰逢漢匈大戰,不用太可惜了。因此漢武帝的對策是一邊重用一邊打壓,冊封衛青爲大將軍加封大司馬的同時,又獎賞霍去病爲大司馬。

  衛青的脾氣性格很不錯,很得人心,在軍隊和大臣中很有威望;霍去病雖然戰功顯赫,但是年紀輕,性格不夠好,在朝中沒有太大勢力。漢武帝此舉是爲了分化衛氏共同利益體,但是霍去病和舅舅衛青的關係非常好,漢武帝的分化策略並不成功。比如霍去病爲舅舅報仇,強行射殺了李廣之子李敢,另外霍去病在請封三王的事件中表現更加明顯。

  漢武帝和太子劉據的矛盾也不少,主要集中在治國策略上。《治治通鑑》記載,“上用法嚴,多任深刻吏。太子寬厚,多所平反。雖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悅。皇后恐久獲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應擅有所縱舍。”兩人不僅在思想上有分歧,在朝中也形成了派系,不喜歡漢武帝強力政策的臣子們都支持劉據,希望劉據能改變漢武帝的政策。

  隨着霍去病和衛青的相繼去世,衛氏集團的實力受到了打擊,這也削弱了劉據的地位,漢武帝打壓太子劉據更加容易。恰逢此時爆發了“巫蠱之禍”,巫蠱之術自古有之,漢武帝對此還非常熟悉,一是匈奴人對漢的戰爭中喜歡用巫蠱之術,二是陳阿嬌就是因爲巫蠱之術而廢掉的。

  按理說,這件事漢武帝應該會謹慎對待,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揭開了漢武帝真正想法。劉據姨夫公孫賀被殺,劉據表弟公孫敬聲被殺,陽石、諸邑公主等劉據同胞姐妹被殺,平陽公主的長子曹宗被廢,前前後後死了數萬人,衛氏集團損失慘重,劉據的母系親族差點一網打盡,很明顯,這是一場對太子勢力的大清洗。

  總的來說,劉據之死,不僅涉及到外戚家族的奪位之戰,還牽扯到漢武帝晚年時的治國政策,也就是說,劉據是權力鬥爭的犧牲品。讓他欣慰的是,繼霍光成爲漢昭帝時代的權臣之後,西漢所有的皇帝都出自劉據一脈。

  參考文獻:《漢書》、《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