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之雷,商誉之雷,在过去的一年,教育+资本似乎走得较为艰难,但是在张辉看来,教育需回归到本质,无论政府扶持还是社会资本进入,教育总归是关于人的行业。“教育行业总有一群有教育情结、想做好教育的人。寻找合作伙伴,第一要求是热爱这个行业。”

  2015年基于“市值管理”的并购逻辑,在2019年第一季度引爆。2019年第一季度,A股上市公司几十家巨额亏损,一时间“商誉”一词成为焦点。教育行业虽不在暴雷重灾区,但A股教育类上市公司大部分为跨界转型而来,商誉问题同样引起业界关注。三盛教育董事总经理张辉在接受i-EDU专访时表示,当时市场部分公司的并购逻辑更多的是基于市值而非产业,未充分考虑未来的整合难度、价值观趋同以及团队融合等。

  教育是慢行业,应回归初心

  进军教育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在采访中,张辉提及最多的一个字是“人”。教育是一个关于人的行业,并购成功的关键在优选合作伙伴,投后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

  2011年12月,三盛教育的前身汇冠股份以教育硬件为主业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发展至2015年,汇冠股份已有两块业务,一块原有的教育硬件业务,一块后续并购的精密结构业务。彼时的管理团队在拟定未来发展方向时,立足当时上市公司的资源和能力,很自然地选择了教育软件,即打造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从后续整合难度、监管要求等多方面考虑。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当时上市公司最合适的策略。”张辉对i-EDU表示。

  力争做A股最纯正的教育公司

  2017年11月,三盛教育以9.4亿元将旺鑫精密92%股权出售给控股股东三盛集团,在完全退出精密制造业务的同时,全面进军教育行业。据2018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三盛教育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明显,报告期内,公司智能教育装备及服务业务同比增长约12%。

  当i-EDU提及过去一年做大的挑战是什么时,张辉也坦然,过去一年最大的挑战就是政策的不确定性,即使是列入“国家战略、政策大力支持”的教育信息化领域,相关政策也有较大的调整,如近期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各地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亦对部分教育信息化或在线教育类公司提出了很严峻的考验。

  至于实体学校,张辉也表示,无论是司法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还是幼儿园相关政策,都大大出乎行业的预期,未来政策如何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看得懂、帮得上、不添乱

  优选合作伙伴是重中之重

  2015年基于“市值管理”的并购逻辑,经过3年对赌期,在2019年第一季度陆陆续续暴雷。“当时市场部分公司的并购逻辑更多的是基于市值而非产业,未充分考虑未来的整合难度、价值观趋同以及团队融合等。同时,部分上市公司亦没有完成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系统思考,加上缺乏专业的并购、整合团队。这些都是近期商誉暴雷很重要的原因”,张辉认为。

  由于政策等因素限制,大部分介入教育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均通过并购实现,同样也面临着商誉问题的冲击。再加上过去几年资本市场的熊市以及部分被并购企业业绩不达标,教育行业投融资及并购市场愈发理性,“这是好事,有利于真正踏踏实实做教育的企业”,张辉告诉i-EDU。

  “随着二级市场的持续熊市,一级市场也逐步理性。从目前接触的情况来看,很多教育类公司,在谈合作时,估值不再是第一决策依据,更多地开始谈如何赋能、合作理念及未来发展思路是否趋同等”。张辉强调。

  投后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

  企业并购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投后管理,当谈到投后管理时,张辉用简单的9个字来总结“看得懂、帮得上、不添乱”,“如果对投后管理要求更高一点,还应该有接得住。当合作伙伴不想干或能力达不到的时候,团队还需要能接得住这摊业务”。

  对于很多公司而言,并购的目的是为了协同,对于协同,张辉表示,所谓的协同,可能都是伪协同。在实践中真正的协同需要克服一系列的障碍,这些障碍可能包括价值观、文化、做事风格等。

  “只有找到对的合作伙伴,才能找到对的协同。对于三盛教育来说,优选合作伙伴是重中之重。我们希望能找到有意愿、有能力做到细分领域前三、且具有浓厚教育情结的合作伙伴。”张辉强调。

  战略布局无先后,只为优质和合适

  在战略布局上,三盛教育立足自身和集团的资源和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教育信息化和实体学校,加深教育信息化和实体学校的链接。同时,其他能更好地加深教育信息化和实体学校链接的细分领域,三盛教育也在研究探讨。“上述战略布局,并没有先后顺序,只为优质和合适”,张辉强调。

  至于是否会考虑海外并购,张辉对i-EDU表示,除非有特别好的机会,短期内三盛教育仍将以做好自己为主。相比国内并购,海外并购将面临不同的监管、不同的文化,后续整合的难度更大。从历史来看,最终成功的海外并购,基本都是“全球并购、中国整合”的产物,即引进海外优质资源,嫁接中国海量市场或融入中国产业链。因此,三盛教育将立足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做精做深做透,然后伺机迎接海外优质教育资源。

  结语

  在A股转型教育企业的浪潮中,市场以“跨界教育”为普遍归类,以“并购转型”为固有印象。但在A股企业转型教育之时,A股也同步经历了从牛市到熊市的过程,几年时间,泡沫化影,假象破灭。虽然2019年,政策尚未落地,资本未曾回暖,但正如张辉所言,资本市场的波动无法预判,企业应该踏实储备过冬的粮食,积累起腾飞的基础,然后静候花开。

  撰文 | 时雨

  校对 | 石斛

  视觉 | 三更

  转载须知

  如需转载,需在文章前后,注明本文来源“i-EDU投资人俱乐部”。

  注:网站转载需在文章发布24小时之后,且不允许直接二次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任何转载务必带此声明。

  版权声明:

  本文为iEDU投资人俱乐部(以下简称“i-EDU”)原创,首发于微信号:iEDU投资人俱乐部(微信ID:ieduclub),所有权利均属i-EDU所有。未经i-EDU授权,任何主体或个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或以其它方式展示、传播上述内容。已获i-EDU授权使用的内容,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i-EDU投资人俱乐部”。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它侵权行为,i-EDU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