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鼠小弟

“樹高高,葉尖刀,花開頂,籽生腰”——打一植物

昨天是正月十五,按照習俗,過了十五纔算把年過完了,接下來就要真的開始踏踏實實工作和生活了。

觥籌交錯、大魚大肉,每逢春節胖十斤真的不是隨便說說的,鼠小弟這個春節胖成球,從許久不見的健身教練的眼神中看到了嫌棄......

肥胖如山倒,減肥如抽絲,對於健身教練來說,我可能是他節後的一大挑戰,於是他吧啦吧啦給我講了一堆諸如飽腹感、GI、蛋白質、脂肪之類的東西,最後的結論就是要循序漸進,主食多喫一些粗糧,少喫米麪。

正好昨天元宵節猜燈謎看到了一條——“樹高高,葉尖刀,花開頂,籽生腰”,就是它吧,玉米!

全身是寶的“玉叔叔”

維基百科中說玉米的名字多達100多種。比如,粵語稱粟米,閩南稱番麥,閩東稱油甜包,晉語稱玉茭子、玉稻黍等,上海稱珍珠米、蘇州稱御麥、浙江稱六穀,北方稱棒子或包穀。可見玉米的分佈之廣。這也難怪,畢竟玉米耐旱、耐貧瘠,是世界第一大谷物。

《流浪地球》,開啓中國科幻電影潮流之前,作爲科幻電影大國的美國,在幾年前的電影《星際穿越》中,大片玉米地成爲了“末日穀物”,是人類僅剩的糧食作物。

不過,玉米的學名應該叫做玉蜀黍,是玉蜀黍族、玉蜀黍屬的植物,是禾木科中另類的存在,也被人親切地叫成了“玉叔叔”,可愛極了。

關於玉米的歷史,學術界只是在美洲起源這個問題上達成了一致,至於玉米的祖先之爭就一直沒有停息過。而且關於玉米的傳播路線也是爭論不斷。比如,有人認爲中國人最早到達了美洲,古記中的扶桑國中的“扶桑”就是指玉米。

到後來各種雜交、培育,市面上出現了很多玉米的品種。除了在口感上有水分充足的甜玉米、粘糯的黏玉米之外,顏色和形狀也是千奇百怪。

“玉叔叔”可以說全身是寶貝,除了飽滿的玉米粒之外,洗淨的玉米片和玉米葉子可以當蒸屜布或者刷碗布;玉米鬚和玉米棒芯可以入藥,清肝利膽,磨成粉煮粥或者泡水喝都不錯;

玉米收穫的季節可以挑選粗壯、發紫的水分充足一些的玉米稈折斷來喫,與甘蔗、甜杆一樣,甜美極了。

“從大到小”的玉米美味

作爲“當仁不讓”的世界第一大谷物糧食,玉米的喫法可是數不勝數,從整隻的棒子到飽滿的玉米粒,從沙沙的碎米粒到綿密的玉米麪,從大到小,美味不變。

玉米棒和玉米粒

整隻的“棒子”一般當零食,啃起來很過癮,清水煮好用筷子從玉米棒底部插進去就可以啃了。在墨西哥還會趁熱在煮好的玉米棒上塗抹蛋黃醬、辣椒醬,味道十分豐富。

“棒子”還可以整隻來烤,燒烤攤上就能買到,上面刷了醬料,撒了芝麻、孜然、辣椒粉,越嚼越香。鼠小弟小時候在農村的時候用磚頭做個小烤爐,把現掰的玉米剝去皮,直接放火上烤,很考驗牙口。

幼年時代的玉米果穗也是很美味的蔬菜,被稱爲玉米筍,鮮嫩脆爽,煲湯、炒燉都不錯。

玉米粒的喫法就更多了,涼拌沙拉、煮湯、炒菜自然不在話下。比如又香又甜的松仁玉米,有粗糧有堅果,口味與營養兼得。

南美洲的人還會用雞湯煮玉米粒,拌上蛋黃醬、奶酪、檸檬汁和辣椒粉裝入杯中作爲零食小喫。

所有玉米粒美味中最受歡迎的自然是老少皆宜的爆米花,捂着耳朵蹲在黑黑的鍋爐旁等着“砰”的一聲,這是很多人小時候的記憶。

現在沒那麼麻煩,自己在家也可以做了,選顆粒小一些、水分適中的玉米粒。鍋中放少量油加熱至8分熟時,將玉米粒倒入中火翻炒均勻;等到開始有玉米爆開是蓋上蓋子,晃動炒鍋,等聲音停止的時候關火開蓋就成了;接下來鍋中放黃油加熱融化,加入糖炒制粘稠,爆米花倒入翻炒均勻,香甜的爆米花就好了。

鼠小弟牙口比較好,喜歡喫沒有爆開的爆米花—“啞巴豆”,這個製作過程就比較溫和,鍋中放入細沙和玉米粒混合小火加熱翻炒,等玉米粒發黑乾燥就差不多了,可以直接喫了,香味四溢,也可以再用黃油、糖再炒一下,味道更醇厚。

玉米糝和玉米碴

比玉米粒顆粒再小一些的就是玉米糝和玉米碴了。把玉米粒放入機器中打碎就會得到玉米糝或者玉米碴。

玉米糝的顆粒更細小,與細沙差不多;玉米碴也叫棒碴,顆粒更大,一般來說一顆玉米粒大概能打成3-4粒棒碴。

玉米糝和玉米碴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煮粥,顆粒小,易熟,還有粘膩的口感,甜鹹均可,再放點蔬菜、水果等食材,營養好,適合做早餐。

另外,煮米飯的時候也可以摻入一些提前泡好的玉米糝或者玉米碴,顏色好看,口感和營養也不錯。

玉米麪

最細微的就是玉米麪了,玉米麪“糊塗”粥、窩頭、貼餅子、玉米麪饅頭偶爾換換口味,感覺都不錯。

東北有一種玉米麪做的麪條酸湯子,發酵好的玉米麪和成麪糰,放在熱水裏滾一圈,再用湯子套(類似於手工壓面機)壓成麪條,煮熟拌上醬滷,酸甜可口。

墨西哥人會把玉米麪攤成博餅,包上其他食材,裹上玉米葉上鍋蒸,最後淋上醬料就成了美味的玉米糉,很受歡迎的街邊小喫。

和國內的煎餅一樣,塔可也是離不開玉米麪,有油炸玉米麪包裹肉類、西紅柿、洋蔥搭配牛油果醬的脆皮塔可,也有非油炸的軟塔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