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的衰敗,要從漢元帝說起,史書上說漢元帝「柔任好儒」,漢宣帝說過這麼一句話:「亂我家者,太子也!"既然漢宣帝這麼不滿這個兒子,為什麼不廢掉這個兒子的太子之位呢?主要是對已經去世的漢元帝生母許皇后的感恩和報答。當時漢元帝給漢宣帝安排了三位輔政大臣,史高、蕭望之、周堪。最初蕭望之得到漢元帝的信任,使得其影響力越來越大,而作為三位中老大的史高被冷落了,導致了心裡不平衡。恰巧由此蕭望之把整治對象對準了外戚、宦官,招致弘恭、石顯等人的嫉恨,於是他們就聯合史高等人對付蕭望之,最終蕭望之被逼自盡。外戚、儒臣、宦官三種勢力的角逐,最終宦官是大贏家。宦官當權,便使得中國國家開始逐漸走向衰敗。

漢元帝兒子的漢成帝,此人荒於酒色,外戚擅權,大政幾乎全部為太后王氏一族掌握,為後來王莽篡漢埋下了禍根。這人荒淫無道,不但寵愛女人、還寵愛男人(張放),一繼位,就花大量的金錢建造宵遊宮、飛行殿和雲雷宮供自己淫樂。後來專寵趙飛燕和趙合德兩姐妹,而此二人又沒子嗣,所以各種迫害漢成帝的後宮,導致漢成帝絕後。

漢成帝死後,趙飛燕聯合漢衰帝合力排擠王氏家族。而此時的大司馬王莽見大勢已去,向太皇太后王氏建議暫時退讓,結果王莽辭官會到新野新鄉封國。然而漢宣帝更是不理朝綱、沉迷酒色,僅僅七年,就因貪色縱情,身體被掏空而死。

漢衰帝死後,王氏權利再起,此時,王莽以君子之姿逐漸幹預朝政,為了更好的控制朝政,王莽不肯立年長一些的君主,而是立了年僅九歲的劉衎為帝,而漢平帝在位前後也就七年,在14歲那年就去世了,冠以漢平帝的去世,一說病死,一說王莽害死的,不過我認為王莽毒死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當時漢平帝和王莽的女兒剛成婚不就,而且年齡尚幼,當時王莽不一定會這麼乾的。

漢平帝死後,王莽覺得自己當皇帝的條件還不完全具備,於是決定再找個傀儡,最終立只有兩歲的孺子嬰為太子,而此時王莽臨朝聽政,稱為假皇帝。第二年,翟義、趙明、霍鴻起兵反王莽,聲勢浩大,王莽拍王邑平息,此時的王莽稱帝之心已經浮現出來。

在漢武帝以後,朝廷上的大臣與學者,論災異與禪讓的風氣盛行,王莽便加以利用,製藥獻符命的人,都大力獎賞。有名哀章之人,更獻上金匱策書至漢高祖廟,大意言莽為真命天子。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廢孺子,於公元九年一月十日正式稱帝,改漢為新,西漢自此結束。


語文課代表,為您解答,供您參考。

西漢,中國歷史上極具代表性的一個大一統王朝。此後不論是在文化、政治還是在經濟、軍事上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如此,漢朝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塑造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那麼,盛極一時的西漢王朝是如何衰落的呢?

一、外戚專權

外戚,亦稱「外家」、「戚畹」,是指帝王的母族、妻族。歷史上,帝王年幼時,外戚往往擅權干政,甚至改朝篡位,西漢末年的王莽便是一例。

劉邦建立的漢朝,「漢承秦制」,然而劉邦卻錯誤地總結了秦朝二世滅亡的教訓,以為是廢除了封建制導致「孤立而亡」。因此,劉邦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恢復了部分封建制,分封了大批功臣和同姓王。宣佈「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意圖仰仗劉氏宗室的血緣關係構築皇權的屏障。

(漢高祖劉邦畫像)

然而事與願違,在他駕崩後,呂雉控制了朝政,揭開了外戚擅權的序幕。外戚專權的最大弊端就是任人唯親。西漢時期的呂后專權,一邊誅殺劉氏宗親和功臣,一邊安排自己的孃家人掌權。

(呂雉,影視形象)

到了霍光專權時期,「秉政前後二十年」,近親屬均位居高位,權傾朝野,連漢宣帝也不敢得罪霍光。漢宣帝在與霍光同乘一輛車時都感到「若有芒刺在背」,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皇位是霍光給的,若是得罪了霍光自己這個皇位就保不住了。

(霍光畫像)

外戚王氏家族專權時期,操縱國家機器,王氏族人輪番上任把控大權。王氏家族裡一共出過十個王侯,五個大司馬,朝廷其它要員的任免均須得到王太后和大司馬的認可。最終導致王莽篡權。

(王莽)

二、官僚體制

漢朝時期,對外擴張不斷,國家處於高度競爭和威脅的外部環境中。官僚體制不僅成為社會公共權力的載體,還成為了社會資源的控制者,官僚與民爭利。

大量官員貪污腐化,瘋狂斂財。漢成帝時期丞相張禹「多買田至四百頃,皆涇、渭膏腴上賈」,資產達八億之巨。與此同時,官員營私舞弊,拉幫結派成風。漢朝官員選拔實行察舉制,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覈期再任命官職。這原本是向所有人開放,由下而上推舉品德高尚、學識才幹出眾的人才為官輔國的管理選拔制度,到後來卻成了官員之間拉幫結派,謀求私利的工具。官員之間相互推薦子弟,親信當官,一步步將政治資源私人化,板結化。既堵塞了對沒有官職的讀書人的選拔,也影響了對下級官吏的選拔,最終造成了「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局面,嚴重妨礙了國家系統的正常運轉。

三、重農抑商

漢朝過度重農抑商,農業過剩人口不能向工商行業轉化。秦末戰亂,天下人口銳減,西漢統一後,休養生息,重農抑商有助於增加人口、賦稅、社會資源。但到了漢後期,農業人口過剩,農民收入減少,過剩人口不能向工商業轉化。

尤其在鹽鐵行業,自漢武帝時,鹽鐵收歸國有,這確實緩解了漢武帝時期的國家財政壓力。但到了漢後期,鹽鐵兩項官營產業每年的收入已經大幅縮水。大量的鹽鐵資源落入各地豪強手中。

(漢武帝)

西漢王朝的衰落,有其時代性和侷限性。固然和外戚專權、官僚體制、重農抑商等有很大關係,但綜合起來看很多導致後期衰落的禍根都是在前期就埋下了。譬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剝奪相權加強皇權專制、郡縣之上設州、加派刺史等等,這些措施都是整個社會,或者說整個漢朝系統發展、演化到一定程度時,對系統出現的問題進行補救、整改的措施。譬如,漢武帝打匈奴,打仗打的就是錢,沒錢怎麼辦,暴利行業收歸國有,這就是鹽鐵國營。鹽鐵國營是可以短期內收到錢,但要知道,國營,時間一長總是要腐敗的嘛。

所以,西漢王朝的衰落並不是說某幾項固定的原因就導致了。而是當西漢王朝這個系統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這個系統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採取的解決措施也只能是拆東牆補西牆的不得已之舉。不是某個大事件,也不是某個不為人知的極其細小的事件,而是系統的產生、發展演化、興盛、衰落、滅亡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如是而已,概莫能外。


西漢自劉邦開創便以黃老之學治理國政,使得新生的王朝得以休養生息,以致經受連年戰亂而破敗不堪的國家迅速恢復,後來又經過漢文帝和漢景帝的苦心經營實現了文景之治的波瀾盛世,再到漢武帝的勵精圖治,西漢王朝達到了鼎盛時期,然西漢經過昭宣中興這一迴光返照的盛世局面之後便逐步走向沒落。

隨著人口激增和土地兼併的問題日益突出,大量流民的產生和自然災害的頻發,再加上政治腐敗,貪官污吏層出不窮,導致社會矛盾尖銳複雜,致使漢朝在漢元帝之後各地起義不斷,大漢江山變得汲汲可危。

在這種情況下,王莽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其禮賢下士、大義滅親、善待黎民蒼生的聖人品德讓時人看到了國家復興的希望,於是王莽順應民意順利的取代了漢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