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曾令玉工雕琢過一枚皇帝玉璽,稱之為「天子璽」。因為秦始皇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所以後代以得到其玉璽作為正統的標誌。以下為《漢書》《三國志》記載的秦始皇玉璽流傳過程:

1、秦始皇的玉璽傳至漢代,漢朝皇帝世代傳授,稱為漢傳國璽

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漢書·元後傳》

2、王莽篡漢,奪取傳國璽

及莽即位,請璽,太后不肯授莽……太后聞舜語切,恐莽欲脅之,乃出漢傳國璽,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舜既得傳國璽,奏之,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台,大縱眾樂。-------《漢書·元後傳》

3、王莽敗亡,其璽綬傳更始帝劉玄,後又至劉盆子手中,再至光武帝劉秀

長安中起兵攻未央官。九月,東海人公賓就斬王莽於漸台,收璽綬,傳首詣宛。更始時在便坐黃堂,取視之,喜曰:「莽不如是,當與霍光等。」寵姬韓夫人笑曰:「若不如是,帝焉得之乎?」--------《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

十月,更始遂隨祿肉袒詣長樂宮,上璽綬於盆子。--------《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

赤眉忽遇大軍,驚震不知所為,乃遣劉恭乞降,曰:「盆子將百萬眾降,陛下何以待之?」帝曰:「待汝以不死耳。」樊崇乃將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餘人肉袒降。上所得傳國璽綬,更始七尺寶斂及玉璧各一。--------《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

4、東漢末年,靈帝崩,少帝失位,掌璽者投於井,為孫堅所得。

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三國志·孫堅傳》

至此,玉璽到了孫堅的手上,即為漢傳國璽,而漢傳國璽得自秦始皇,從以上資料記載來看,孫堅的得到的玉璽正是秦始皇的始皇璽。


秦始皇的玉璽和孫堅的是一塊肯定無誤。這塊玉璽從發現原石開始,就渾身是故事。

春秋時期匠人卞和於荊山發現一塊玉石獻於楚歷王,被認為是用普通石頭欺君,挖掉了一個膝蓋。卞和不死心,楚武王時再次獻寶,又丟了另一個膝蓋。此後在荊山日夜啼哭不止。楚文王召見問其原因,他說:「我不哭膝蓋,只哭有寶無人識。」楚文王見他雙膝盡失,沒理由再騙自己。命人開石一看,果見美玉,雕刻而成和氏璧(卞和所獻故名之)。卞和也因此成了賭玉界的祖師爺。

至戰國時,和氏璧因楚趙聯姻,流落到了趙國。秦昭王恃強凌弱,提出要拿十五座城換趙惠文王的和氏璧。趙王一時兩難,又怕失璧,又怕得罪人挨揍。藺相如主動提出他去以璧換城,換不來城一定完璧歸趙。

藺相如進了秦王宮,果然秦昭王拿了和氏望絕口不提換城的事。藺相如知道秦昭王這是明顯要耍賴不顧契約精神啦!他假意說:「你們看來看去,難道沒發現這塊璧有個很大的瑕疵嗎?」秦昭王好奇,讓他指給自己看。藺相如拿起和氏璧就作勢要砸,口中發問:「大王說要拿城換,現在就把地圖拿來指明怎麼換。不然我就砸了玉,大家一拍兩散!」秦昭王一看這就尷尬了,和氏璧再好,我也不能真拿十五座城換呀!不然豈不成了昏君了嗎?秦昭王打哈哈自我解嘲道:「我原本以為這和氏璧是啥私奇寶貝。你們又沒傳個相片啥的過來看看。現在我親眼看了也就那樣。這種玉石我家也有。算了,我不換了。你慢走,不送。」

後來秦滅六國天下一統,始皇將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未料傳到二世手上,秦朝就滅亡了。再後來這個傳國玉璽就成了歷代皇權覬覦者想拿來證明自己合法性的神器。

王莽篡漢,向親姑姑皇太后王政君索要傳國玉璽,老太太一生氣,就想砸碎算逑。可惜老太太力道和準頭都一半,只把玉璽砸缺了一個角。王莽怕老太太碰瓷,撿起玉璽就跑,半路拐進家玉器店,拿金子把缺角給鑲了起來。(金鑲玉的來歷)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諸侯討代董卓。董卓眼前打不過,一把火燒了洛陽城。孫堅一馬當先衝進了洛陽城幫助災民重建。不料卻在一個枯井發現了傳國玉璽。孫堅得了玉璽回了江東也作起了千秋基業皇帝夢。不料當年就被荊州劉表的部將黃祖給一箭射死。樹倒猢猻散,孫堅一玩完不但老孫家的皇帝夢斷了,連江東基業也眼看著要完。孫策一看這不行,皇帝當不上,草頭王也滋潤呀。就拿玉璽跟袁術換了部隊去江東穩固局勢發展壯大去了。袁術一得了玉璽就趕緊製作行頭修建皇宮稱帝。當時漢獻帝還在,各路諸侯剛討伐完董卓,這又出個不怕死的。董卓有西涼鐵騎,有潼關天險,你袁術有什麼?不到兩年被連追帶揍涼涼了。

之後傳國玉璽經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於各位也不知道真有天命還是假有天命的天子中間不停的倒手,一直流傳到五代後唐皇帝李從珂手中。大將石敬瑭造反,引契丹兵滅了後唐,李從珂自焚身亡,傳國玉璽從此消失,再無音信。


從時間上推算,孫堅的玉璽應是秦始皇的那一塊。漢代秦中間沒有穿插其它朝代戰火,劉邦建漢朝從秦接過始皇的玉璽大印直傳到漢獻帝。後曹丕建魏又從獻帝手中接過玉璽。至於演義中孫堅在井中拾到玉璽,兒子孫策用玉璽作低押向袁術借兵等情節,是小說創作渲染的故事情節,經不起推敲實證,不能作為正史。歷史關於玉璽的傳奇故事很多,秦始皇作為中國第一個皇帝,他的玉璽大印是國家權力的象徵也稱國印。他的這塊玉璽傳到漢,魏,晉三朝,以後年代久遠戰火不斷,後朝的國印不可能再是秦始皇的那一塊。後文物的挖掘和考察,也有過始皇玉璽的傳說,但只是傳說而無證據。中華5000年歷史,文字記載的只是小部分,而大部分歷史是埋在地下。地下文物才是真實的歷史。也可能什麼時候地下挖出了秦皇的玉璽,當真現歷史就可能推翻一些史說記載。歷史文化分為兩塊,一是知識精英的書齋文化,另是老百姓的煙火文化。三國演義是屬煙火文化之類的,故事性強才能傳之久遠,演義中關於玉璽的故事就是故事。真實的玉璽史料記載,應是埋在地下等著挖掘和發現……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天下,創帝制,建秦朝。

始皇帝命人用「和氏璧」打造了一方寶璽,丞相李斯親題的八個大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刻在這方寶璽之上,即「傳國玉璽」,又名「天子璽」。

公元前207年,劉邦親率大軍進入關中,智取咸陽,秦王子嬰攜「傳國玉璽」投降,「傳國玉璽」被劉邦取得。

漢高祖劉邦創建漢朝,「傳國玉璽」在西漢歷代皇帝中一直傳承。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擁護「幼帝」登基,後竊取皇權,欲建立新王朝,王莽向漢孝元皇太后索要「傳國玉璽」,漢孝元皇太后破口大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將玉璽重重的摔在地上,摔破了一角,王莽命人用黃金將摔破的一角補上。

王莽被推翻,玉璽落入更始帝劉玄手中,劉玄被殺後,國璽易主劉盆子,劉盆子兵敗。

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傳國玉璽又在東漢王朝歷代皇帝手中傳承。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天下大亂,各地諸侯紛紛崛起,袁紹領兵入宮誅殺宦官,獲得玉璽。

漢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領兵攻入洛陽,在宮中尋得傳國玉璽,如獲至寶。

據「傳國玉璽」的前世今生」,秦始皇的玉璽和孫堅的玉璽是同一個。

謝謝邀請:從我看到的資料來看應該不是。秦始皇時的玉璽是原趙國所獲的和氏璧,由李斯用小篆刻「受命於天,即壽永昌」這個內容流傳下來了。但秦末失於江河。後繼之漢,有沒有人獻璽,記不大牢了。但即便有,這個也很有可能是為迎合上意而偽造的,漢璽傳至西漢末,王莽向王太后強索,王太后一怒擲璽於地,由是璽缺一角,王莽命人以金鑲嵌,是為「金鑲玉」,此璽流至東漢獻帝,董卓為孫堅所敗,堅於宮中枯井內得之。堅為袁術部將,自堅亡於黃祖,其子伯符以璽為質借兵於術,由是術得之,後術厄困,送璽與其兄本初,未果為孟德所敗,璽又歸朝。此璽至晉,永嘉之亂又沒於戰火中,東晉亦有人獻璽於朝廷,此璽可斷為偽造,此偽璽又傳數代至宋末大亂,又沒於戰火,後又有蒙古牧民謂在草原發現玉璽,這就更可疑了。再明、清兩朝,即不可知其真偽。

餘數年前在故宮參觀過乾隆玉璽展,竟多達數十枚!

玉璽為帝制時期政權合法性,權威性的代表,所以都會去盡量找前朝玉璽,找不到就會弄一出「民間發獻」的故事出來,以現代眼光來看,多半值得懷疑。而正史上的記載確是唯一可信的文獻,但正史也不可全信,所以就成了懸案。

以上是個人意見,錯漏難免。

謝謝


謝邀。孫堅有沒有得到玉璽,記載各不相同,《三國志》就沒有孫堅得到玉璽的記載。秦始皇的玉璽在漢末亂世中丟失的可能性很大,竟然孫堅沒有玉璽,問題就不言而喻了。


按三國演小書內容,從和氏璧開始到秦朝,秦始皇到漢武到孫堅,孫堅到孫策,孫策到袁術,故事情節很精彩!史料記載沒看過,毛估估應該對吧。個人看法!


秦始皇的玉璽就是藺相如完璧歸趙的玉壁所制


不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