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釋慧達的故事。】

 

釋慧達俗姓襄陽人,幼年入道。

修建為務,或登山臨水,或入村至邑,但形勝之所,皆發心建寺或修繕。

 

後,慧達天台山 瀑布寺,行修禪觀。

又北遊武當山,如前習靜。

 

代,癘疫大行時,百姓病亡極眾。

慧達揚都大市建大藥庫,須者便給,拯濟彌眾。

 

金陵佛寺七百餘,多有年久失修者;

慧達勸化補治三百餘所,皆莊嚴寬敞。

仁壽年中(601-604),又於揚州 白塔寺建七層木塔。

 

慧達後上廬山,造西林寺晚閣七間,明耀山勢。

初造之日,誓用黃楠,全境推尋,了無一樹,眾皆欲用餘木。

慧達曰:

「誠心在此,豈更餘求?

 只因至誠無感,故訪尋不遂。

 若心願堅決,松亦變楠。

 如求不獲,閣則無成之日。」

眾懼其言,四出追索,乃於境內下巢山,感得一谷皆是黃楠。

但,其處幽深,無法運出。

慧達尋行崖壁,忽見一處有光,其中可通木材,餘皆懸崖。

乃由此曳木至江,及至廬山,不失一根,閣遂得成。

後,閣忽偏斜,向南三尺,工匠設法使正,但無方由。

石門澗當於閣南,忽有猛風北吹,令閣還正。

 

慧達晚往長沙,鑄鐘,造像。

所至之處,人若草從;輸金納銀者,兢兢業業,恐其不受。

慧達外務雖繁,內心定靜。

旁觀潛沉,似不能言,而指示應和,立有成果。

此即其處煩不撓之力矣。

 

慧達隨性真直,言無華綺,據經引喻,勉勵人心。

然其形服粗弊,幾不可睹。

 

大業六年(610)七月底,慧達舊疾忽增,七日倚臥。

時,異香入室,旋繞如雲;閣中聖像,並皆流汗。

眾見此瑞,知慧達當終,官人檢驗,具以奏聞。

慧達則神志如常,奄爾長逝,春秋八十七。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