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少華聊史,今天聊一聊,謀士劉曄建議曹丕和劉備夾攻孫權,曹丕沒有接受,夾攻孫權是最好的策略嗎?

看似是一個良機,其實是一個大坑。

一是對局勢預判錯誤

蜀國和吳國之間的關係一直都是邊聯盟邊鬥爭的關係,吳國一直想吞併蜀國,蜀國一直想吞併吳國,但是如果這個時候魏國參與的話,蜀國和東吳會聯盟起來打魏國,赤壁之戰就是很好的例子。歷史上出現這種情況很多,當外部沒有危險的時候,內鬥就比較兇狠。就如三國演義中荀彧給曹操講的,劉備和呂布之間的關係,如果強行向呂布和劉備用兵,呂布就會和劉備聯盟起來,而如果不像他們傭兵,劉備就和呂布相互之間的戰鬥,還有一個例子就是袁譚和袁熙,他們兩兄弟,郭嘉給曹操建議,不要給他們兩兄弟用兵,原因是他們倆兄弟會自相殘殺,果不出所料,沒過多久,他們倆兄弟就打起來了,等一系列實踐證明,此時想東吳用兵,可能發生畸變,到時候撈不到好處,也有可能成為第2場赤壁之戰,讓魏國蒙受巨大損失,基於這個判斷,曹丕沒有採納賈詡的建議。

二是對比出兵與不出兵的收益比,效果可見一斑。

曹操在世時,曾多次征伐東吳,收效甚微。面對此次劉備,假借為關羽報仇為名,大力征討東吳,對魏國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好消息,無論使東吳勝,還是楚國勝,另一方都會被打敗,魏國就少了一個強勁的對手,再加上,古代作戰,經常是殺敵1千,自損八百,按這個模式去計算,無論是戰勝方還是戰敗方,兩方都會損傷巨大,對魏國而言,他們都會變得很弱,這就為魏國發展壯大,為魏國提供了天然發展的機會,不出兵,對自己發展最有利。

三是剛剛稱帝的曹丕,其實沒有更多的時間來關注

曹丕對賈詡建議不理睬,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曹丕自己很忙,沒有時間來處理東吳的事情。公元220年,曹丕稱帝,400年漢室江山,猛然間換成了曹氏江山,雖然老百姓直到漢室衰微,但是接受曹氏江山,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曹丕的手下的大將,被放置在各州郡,來處理老百姓因為曹氏江山帶來的不適應感,換句話說用於鎮壓各地可能出現的反叛,由於曹操在世時苦心經營,魏國已拿下北方十一州郡之地,各地的豪族和大家世族,接受曹氏天下還需要一段適應時間,同時,魏國的周邊,對魏國並不友好,曹丕要做好隨時應戰的準備,此時曹丕沒有更多的人手和兵力,用於東吳作戰。

綜上所述,賈詡的這一策略,應該算是一昏招,無論對比利益的得失,出兵都是一個下下策,因此曹丕沒有用!


劉曄建議趁蜀漢大舉攻伐東吳之際,出兵夾攻孫權,確實是站在曹魏立場上,在當時最好的策略,如果實施得當,東吳政權很有可能崩潰,進而對實力已遭削弱的蜀漢,曹魏將仍有較大勝算,統一天下或將大大提前,曹丕沒有接受,實在是浪費了千載難逢的戰機,非常可惜,理由如下:

雖然,劉備心腹大將關羽所部覆滅、丟失荊州,是東吳和曹魏聯合夾擊的結果,但劉備卻將矛頭單獨指向了東吳。在以精銳駐守漢中、防禦曹魏的同時,劉備以傾巢之眾大舉攻伐東吳。而東吳孫權也以遷都武昌,表達了自己決一死戰的決心,在蜀、吳兩國即將在夷陵展開會戰的時候,如果曹丕能聽從劉曄的建議,以大軍攻濡須口,直撲兵力已呈空虛的江東,將使東吳政權首尾不能相顧,很有可能一舉奪取建業,至孫權於萬劫不復之地。

其實孫權在當時也深知自己的險境,但他沒有辦法,必須以主力對付劉備,且為了穩定軍心,不得不親自坐鎮武昌以聲援陸遜。因此,他深恐曹魏趁虛出師,故此他在外交上頻頻對曹丕獻媚,不但對其稱臣,還屢屢進獻珍寶器物,為此甚至受到了部下的責難。

作為曹丕來說,在蜀漢、東吳激戰之際,出兵東吳乃獲取利益最大的上策;而出兵漢中、攻打蜀漢,雖將受到漢中駐軍的攔截,但也不失進退有據的中策;不想曹丕都予以放棄,反倒採取坐山觀虎鬥、無所作為的下策。

而等到吳蜀勝負已分時,曹丕又自作聰明,判定陸遜將率吳軍深入益州,由於地勢險要,易進難出,所以這時候他派遣數路大軍去趁虛伐吳,不想此舉低估了東吳君臣的智慧,人家沒有窮追蜀軍入益州,而是以得勝之師、士氣高昂地來迎戰魏軍,最終使得曹丕無功而返。


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之後,劉備為奪回荊州,於221年率兵向東吳進軍,夷陵之戰爆發。值此之時,劉曄建議曹丕趁機攻打建業,和蜀漢瓜分東吳,但曹丕並未採納。看起來,曹丕似乎錯失了一次良機,實際上並非如此,曹丕之所以沒有採納這個建議,是由於當時情況太過複雜,對於曹魏來說並非出兵之良機。

△曹丕

劉曄提出建議的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趁關羽與曹魏在襄樊交戰自己,派兵襲取荊州,關羽被擒殺。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於該年正月病逝,其子曹丕即位魏王。同年十月,曹丕迫使漢獻帝禪位,曹丕篡漢稱帝,是為魏文帝,漢朝至此滅亡。

△劉備

魏皇初二年(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季漢),屬地傳言漢獻帝已經去世,於是劉備為漢獻帝舉行喪禮,尊謚漢獻帝為孝愍皇帝。同年七月,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數萬大軍攻打東吳,孫權得知劉備來攻,於是遣使求和,但被劉備拒絕。同年,劉備攻破東吳巫口和姊歸兩地。

△夷陵之戰示意圖

黃初三年(222年)正月,孫權給曹丕上書,表示自己將出兵迎敵,並向曹魏稱臣,侍中劉曄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臣,因而建議曹丕趁機領兵攻滅東吳,以絕後患。但這個建議被曹丕拒絕。

曹丕為何不趁機進攻東吳

對於曹丕拒絕劉曄的建議,大部分人認為曹丕乃是錯失良機,不過我認為,曹丕可能是綜合考慮多方面原因之後,才放棄了出兵的計劃。以當時的情況來講,對於曹魏出兵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曹丕

1、兩帝並存,曹丕不太可能和劉備聯手。曹丕和劉備先後稱帝,此時的天下相當於擁有兩個皇帝,而且雙方都稱呼對方為反賊,曹丕由於禪位應為正統,但劉備卻擁有漢室宗親的身份,而且以漢室繼承人的身份自居,如果沒記錯,這種現象在三國之前是從未出現過的。這種情況下,曹丕根本不太可能與劉備聯手進攻東吳。

△孫權已經主動臣服

2、東吳主動臣服,曹魏無出兵理由。早在曹操尚在時,孫權便已經向曹操稱臣,曹丕繼位之後孫權依然主動稱臣。在兩帝並存的情況,孫權的態度本就很重要,孫權能夠主動稱臣,曹丕自然是極為高興的,這種情況下,在敵人進攻自己臣子的時候,自己不去幫忙,反倒進攻臣子,非但於理不合,且師出無名。

△曹丕深知「攘外先安內」

3、曹魏內部不穩,曹丕不敢貿然出兵。曹丕剛剛篡漢不久,內部本就不穩,而他在軍方又素無威望,要他貿然出兵,顯然不太可能。曹魏內部矛盾本就比較嚴重,在曹操剛剛去世之後,許多矛盾便迅速冒出水面,正如《晉書宣帝紀》所載「魏武薨於洛陽,朝野危懼」,臧霸所部和青州兵擅自離去便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直到將軍內主要骨幹全部替換成曹仁、曹休、曹真、夏侯尚,曹丕這才等於坐穩了位置。

△軍隊調動並不容易

4、軍力調動困難,應對時間有限。從建安十六年(211年)開始,曹軍主力便來回折返於孫權和馬超兩線,尤其是漢中之戰後,曹魏主力便一直駐紮在陳倉、長安一線,曹操發喪之後夏侯尚又帶著中原之兵護送曹操靈柩返回鄴城安葬,曹丕就算想要進攻孫權,「西兵東調、北師南來」,短時間內抽調大軍也並不容易,貿然興兵伐吳顯然不太理智。

綜上所述,在如此複雜的情況下,曹丕貿然出兵伐吳很有可能會將自己置於更危險的境況中,按兵不動或許會措施一次良機,但坐山觀虎鬥,尋找最佳時機,卻也不失為一個穩妥的辦法。只是他或許沒有料到,夷陵之戰會結束的如此之快。


謝謝邀請,

劉備進攻孫權之時,是劉備稱帝第二年,劉備在穩定了成都局勢之後,開始著手夷陵之戰,想要收復荊州甚至幹掉孫權,曹魏太強,不是對手,孫權弱一些,而且奪取了自己的荊州,殺害了自己的大將、義弟關羽!

劉曄建議之時,

此時孫權與曹魏講和,也擔心曹魏此時出擊,向曹魏稱臣!曹丕封孫權為吳王!曹丕心理上就很爽,也沒有了出兵的借口!

同時,曹丕稱帝時,曹魏內部不太平,青州兵鬧事!文臣不出力!曹丕沒辦法,接受陳群的建議,推出九品官人法!才得到文人士大夫的支持,國內得以穩定,此時曹魏內部問題比較多,而且曹丕還要處理幾個弟弟的問題,比如曹植和曹彰!曹丕是沒有心力來出兵孫權的內部不穩!


如果此事真的發生,只是劉備在自取滅亡的道路上加快了腳步而已。嶄新的蜀國剛剛創造出來沒多久,需要更新換代和樹立,培養,打磨,和管理的,結果彷彿一顆稚嫩的小樹,猇亭之戰,猶如經歷了一場狂風暴雨般的摧殘後,又經歷了遠征南方的蠻夷,之後掉頭北伐。戰爭使人口得不到很好的養息。蜀國一直處於飄搖衰弱之中了。數次北伐無功,而無力抵抗一次北方的打擊。毫無戰鬥力的防衛,只是在輕靈小巧的攻勢下,就行迅速的土崩瓦解了。所以,劉備發動的猇亭之戰是導致蜀國走向衰弱的開始,諸葛亮連年不斷的北伐,貌似擴展國土,討伐奸佞,卻導致蜀國人口損失,人才銳減,其實不過是引導其走向滅亡而已。


劉曄的能力毋庸置疑,劉曄雖然低調,但每次獻策都是點子上的。曹丕還嘲笑劉備七百里連營不懂兵法,他自己才是最不懂兵法的。


演義。

劉曄建議曹丕和劉備挾攻孫權,是不可能的事。從時間上有差異,曹丕稱帝時劉備已歿。那時的蜀漢,已無能力對外發動戰事。此言是謬論。


夾擊孫權是個好主意。不過曹丕新稱帝,根基不穩,以鞏固勢力為主,經受不起失敗的風險,不採納也在清理之中。


劉曄建議曹丕和劉備夾攻孫權之計非常不妥,屬於下下策。

首先孫權的東吳在三國的中間,而蜀漢和魏國正是因為有這個障礙才各自沒能吞併對方。試想若蜀魏任何一方得到東吳,那麼諸葛亮的北伐可能早己完成,或者是被曹魏所滅。而劉曄之計讓曹丕聯合劉備,這兩方漢賊不兩立,真正聯合起來滅掉了東吳後,很可能最後輸掉江山的就是曹丕。

若滅掉東吳,二國瓜分其地盤,那麼蜀漢與曹丕對峙就方便多了,不用費力從國內運糧,而名譽上蜀漢佔據了正統之名,其後滅魏順應民心天意,那麼曹魏就此玩完。


這種策略在那時曹丕不可能採納的,那時曹魏政權面臨劉備漢中大戰結束,關羽水圍樊城,攻打襄陽值機,此時曹操恰好去世,曹丕上位之時。伐吳聯蜀不合適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