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陳碧芬╱臺北報導】

西聯匯款僅是美國紐約交易所掛牌西聯公司(NYSE:WU)的業務之一,從臺灣的實體銀行通路一步步退出,只是這家全球支付服務領導品牌的一個小調整。去年透過西聯平臺實際C2C(個別使用者端)交易次數達2.76億筆、資金移轉超過820億美元,今年這家公司剛在印度和美國同時成立技術中心WUTEC,西聯公司總裁兼執行長Hikmet Ersek說,「我們在重新定義『WU Way』」,精實管理和技術創新會把西聯帶的更快、更遠。

西聯的創辦人是美國電信匯款始祖,企業歷史可以回溯到1856年,在超過160年的企業營運,歷經多次改革式的整合、主業務調整、併購、品牌朔造,現在同時擁有Western Union、Vigo、Orlandi Valuta、Pago Facil、WU商業解決方案品牌支付服務,在全球200個國家建立起55萬個代理商網絡,還有臺灣鮮少看到的西聯ATM提款機共有15萬臺分置不同市場。

透過電信匯款是西聯的核心業務,在1990年代一度就要被信用卡擠出市場,所幸被美國第一數據集團公司併購,並將目標客戶調整為移民市場的國際匯款巨大潛力。這一役讓西聯重生,並順利地度過千禧危機。但2010年以降撲天蓋地的手機跨境支付平臺、新創軟體,深入西聯維生的營地,許多人認為,西聯這次不再會如此幸運了。

美國公司總是相信,「科技創新」可以改變一切,西聯公司以美國前瞻技術深耕印度等新興市場,還加上商業模式、母雞帶小雞的網羣鏈結等多元作法,讓自己站穩於數位金融的嚴苛挑戰,深度加值三大業務:C2C、C2B,現金支票和預付服務,確保獲利源源不斷。

與西聯簽約的在地服務業者,每筆交易可以從西聯分到1∼3%的手續費,這個遊戲規則相近於即時通訊軟體LINE和銀行業的合作。

西聯匯款近乎結束與臺灣實體銀行通路的合作關係,或許是這家主打金融科技(FinTech)為現今競爭力的企業,階段性的策略安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