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門意爲寺院正面的樓門,寺院的一般稱呼。過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通常寺院爲了避開市井塵俗而建於山林之間,因此稱山號、設山門。

學佛求解脫,先要入門,入什麼門呢?就是佛寺“山門”。

山門,也稱“三門”,由空門、無相門及無作門組成。

“空門”象徵離欲入道,要人遠離名利、愛憎,以進入“無相門”。

無相意謂不執着於已有的認知,最後進入“無作門”。

無作是指不再造作惡業,以斷絕解脫輪迴的障礙。

俗客若能放下一身塵染,依此三門進入,便是解脫第一步。所以又喚此門爲“解脫門”。

解脫不易,因此山門兩旁對聯常寓意深遠,如佛光山頭山門有聯:“問一聲汝今何處去?望三思何日君再來!”橫批“回頭是岸”,讓塵客留下幾許省思。

山門建築約分牌坊式和殿堂式二種。殿堂多爲單檐歇山式,規模較小的寺院會將山門與天王殿合一;大叢林道場則多爲牌坊式,山門獨立於外;規模更大者,甚至有“三進三重門”,包括頭道山門、二道山門以及第三道山門,由此可以想見此寺院之宏偉。古往今來,在佛界與世俗間的山門,是僧侶送往迎來的界線,也擦出許多耐人尋味的火花。

唐時有位趙王,去拜訪趙州從諗禪師,禪師不但沒迎接,還稱病躺在牀上見趙王。

事後趙王派大臣送來補品供養,沒想到禪師竟然起身搭袈裟恭迎,弟子莫不感到訝異。

禪師說:我迎客分三種等級,上等人,我睡牀迎接;中等人,在客廳禮待;下等人,則到山門應酬。

這則公案流傳至宋朝,一次蘇東坡要到金山寺找佛印禪師,事前還先寫了一封信給禪師,意思是要他和趙州禪師一樣睡着等他。沒想到佛印禪師卻在山門外迎接,蘇東坡笑說:你的功夫果然不如趙州禪師。

佛印禪師便說了一偈:“昔日趙州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怎知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禪牀。”

在佛印禪師心裏,哪裏不是禪牀,東坡居士還停留在有相的牀呀!同樣的,佛寺山門也無處不在,只待有緣人進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