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窯記 第四集 建窯建盞

?

中國宋代,手工業繁榮,大量陶瓷出口日本。

在日本傳世國寶中,有八件中國古陶瓷,其中建盞就佔了半壁江山。

這四件中包括世上僅存的曜變天目三件,以及油滴一件。

▲日本二號國寶 大阪藤田美術館藏曜變天目

即使如今有很多日本陶藝家仿造宋代建盞,但大多數人都認為不如古代。

在中國,有一位匠人專門研究古建盞。他的建盞燒出了宋代的味道。

https://www.zhihu.com/video/994574093378871296

日本關於建盞的最早記載,出現在成書於十六世紀(明朝中晚期)的《君台觀左右帳記》。記錄如下:

曜變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

油滴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

而當時一個勞動生產力,一年只能生產不到2匹絹。

所以建盞可以說是非常國寶了。

宋徽宗都在《大觀茶論》中為它點贊:「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兔毫建盞

等等?為什麼曜變、油滴、兔毫三大系列中,宋徽宗卻獨愛最低級的兔毫呢?

答案可能讓你大跌眼鏡:

宋徽宗沒有見過曜變和油滴

由於曜變建盞只有千萬分之一的燒成率,極其難得。

窯工擔心宋徽宗看到之後喜歡上。而這種可遇不可求的東西,如果皇帝下命令要求做出四五個曜變交上來,後果是什麼?

相信看過古代劇的朋友們都清楚吧。

於是,這些橫空出世的神品曜變一出現就被當做妖怪砸爛,宋徽宗壓根就不知道自己手中握的只是建盞中的鳳毛麟角。

但是就連兔毫都能讓宋徽宗瘋狂打call的建盞,為什麼在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中落選,只能屈膝八大民窯之一呢?

原來「五大名窯」是民國時期學者的觀點,宋徽宗表示並不為此言論負責。

▲宋徽宗繪《文會圖》

第一,世界上建盞的存世精品要麼銷毀,要麼流傳到國外,國內罕見,學者們並不了解建盞的美。

第二,作為「五大名窯」,首先要服務於朝廷,那麼地處中原的名窯們比遠在福建的建窯有地理優勢。

所以,建窯的落選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從大量建盞殘片中,我們還是發現了御用的痕迹。

▲建盞中的兔毫殘片和底部落款「供御」

作為民窯的建盞,既是民用也是官用,可謂是各大窯中最獨得皇上恩寵的一個。

如今,古人誤打誤撞的油滴和兔毫的燒制技藝已經被破解。

在現代,油滴盞可以靠還原氣氛燒制,兔毫盞則靠氧化氣氛燒制出來。

破解油滴的,就是視頻的主人公蔡炳盛,他是最早一批的制盞人。

而蔡炳盛雖然在家排行老二,但卻是第一個燒制建盞,並且是第一個燒制出油滴建盞的匠人。

蔡炳盛,1956年生,建陽後井村人(宋朝龍窯遺址村),15歲開始燒陶,當時燒的並不是建盞,而是黑釉大缸。

宋盞技藝已斷代600多年,到了70年代中旬,國家成立了建盞技藝恢復研究小組,就在水吉的陶瓷廠那進行建盞技藝的復燒研究。

當時無論怎麼燒也無法燒出兔毫油滴紋路,研究小組人員無意中發現蔡老燒的黑釉大缸底部的垂釉居然有兔毫的紋路,這給建盞復燒技術無疑是開了一扇天窗。

蔡師傅沒有藏私,他把在礦釉里加入燒松柴的草木灰的秘方告訴了研究小組,這才讓建盞技藝的恢復加快了進程。

1982年,蔡老憑藉多年的制陶經驗開始燒制建盞。

幾年後,他第一個成功燒制出油滴建盞。

如今,36年過去,蔡老對泥土的熱愛,對制盞的研究始終堅持。

2011年,建盞燒制技藝入遺成功,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蔡老成為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建窯建盞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他的作品《油滴盞》、《油滴洗》於2015年被徵集為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收藏於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

蔡老對傳統工藝的追求,從15歲拉胚開始就沒有改變。

每個盞都經由他進行純手工揉泥,用以復甦泥性。

全手拉胚,胚體更是一氣呵成,乾淨利落,憑藉手對泥的感覺,拉出的胚體幾乎不需要精修,只需要修底足落款。

近50年的拉坯,指甲被鹼性的陶土腐蝕,彷彿被土吃了般,這一雙溝壑縱橫的手是蔡老一輩子的勳章。

蔡老的盞釉面滿斑,於1300多度的高溫下自然形成。

整體釉面玻化充分,晶體飽滿璀璨有立體感,斑紋一路開放延續到口沿,呈現錯落有致的美感。

▲蔡炳盛手作 《藍油滴盞》

在建盞還無人問津的年代,是什麼讓蔡老師堅持下了的呢?

就一個「做」,我就是一個建盞製作的匠人。既然是匠人就應該本著匠心去做,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做。

我對於老盞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和認知,所以我的作品都是以老盞為參照,希望得其精髓,能讓自己的作品有老盞的內涵、韻味。

▲蔡炳盛手作 《火鳳凰》

曾經沒落過的建盞,在面對它的未來時,蔡老師的回答簡單地樸素而可愛。

「大家一起加油!保護它」

<END>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