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當然不對,但千萬不要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GDP無用。

如果只選取一個指標用於衡量發展水平,當然是GDP了。

書生思維,喜歡講究均衡,方方面面都要考慮;

做實事的人,都是抓重點的,同一時間,只有一個主線目標,其他接近不存在。


唯字開頭的任何事情都是不可取的,所謂唯GDP,還是唯環保,還是唯我獨尊,本身都是一種極端主義的傾向,都是不可取的。

現實的複雜性決定了做任何一件事情時候都要兼顧很多方面的考慮。比如GDP發展對環境的破壞,造成的貧富差距和腐敗問題。但同樣,在環保和反腐的時候也要考慮經濟發展的問題。

改革開放早期的所謂唯GDP問題,其實是在一個經濟發展水平特別低的情況,對於發展經濟,注重環境,注重貧富差距等幾個問題,在特定階段的一個取捨。在那樣一個物質極為缺乏的年代裡,最緊要的問題就是先發展經濟,這是沒問題的,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大政府的國家裡,自上而下的行動效率特別高,上層的一些傾向,很容易轉化為一邊倒的力量,這也是唯GDP理論在過去一些年產生的原因。

這種唯GDP的思想,造成了一系列的惡果,比如空氣和水資源的污染問題,比如土地財政導致的高房價問題,比如貧富差距問題,比如腐敗問題等等。現在不得不再大力抓環保,抓反腐,抓支付轉移,但是你發現了又產生了不管經濟不管生產,唯環保等傾向。

總之,城市發展不能用「唯GDP理論」,也不能用唯別的anything理論。


唯GDP理論 是粗放型發展觀, 適用於落後國家初期發展戰略。

發展到一定程度自然會考慮更精細的東西了。

就像你是個窮光蛋,朝不保夕那種,這樣自然什麼工作都能對生活有所改變,搬磚乞討都是好的。

但你是個富二代,讓你去工地當個搬磚工,或者去煤窯跟工人一起下窯挖煤,或者站街乞討,就算你願意,你家人都不會願意。

窮光蛋的時候只要有錢就行,幹啥都有收益,這就是唯GDP理論,這其實是很好的戰略。

發展到一定階段,有點錢了,自然會有更多的考慮,再不是啥都願意幹了。


因為GDP夠高,而且增速也不低,所以就可以說不能唯gdp了。

就好比中國乒乓球,可以說不「唯冠軍論」「唯勝利論」,要推廣,要讓更多人喜歡上乒乓球,要blabla。。。

中國足球要是也說不能「唯勝利論」「唯冠軍論」。。。。。。。。。。。。。


因為GDP的質量不一樣。

不能只看數量而忽略質量!


GDP已經不能作為城市排行的重要標準了,普華永道每年出的《機遇之城》比較實事求是的用各項數據作為基礎,比如南方城市的GDP比較合理,具有綜合競爭力,而青島濟南這樣的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佔GDP70%還多,所以並不算大城市


正常科學合理的GDP指標是沒有爭議的

但是

可但是

現在的所謂一線及1.5線是靠高房價而製造出的虛假GDP堆積出來的

同樣的,目前有些二線也是這樣,如合肥南昌等等,只要房價推高,城市的GDP就暴增

舉例說明

一平米房子造價只有2000,成功銷售出去,售價20000,

那麼,GDP就增加1.8萬,

看到沒? 一平米房子就能製造1.8萬的GDP

所以說,像低房價的東北,GDP不斷下降,是有原因的

宜居可持續發展的東北,是不被人們所理解到的

若房地產泡沫破裂,房價暴跌

看那畸高房價的地方,

如何收場


GDP,是一個宏觀衡量的方式,並不能代表微觀結果,比如,幸福感。

GDP,是一個整體概念,但並不能解決結構性問題,比如,服務業佔比不足,工業結構失衡,等等。

城市,是人民福祉的根本載體,新的發展模式,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纔是城市追求的目標。不能用一個宏觀的,整體的概念來衡量城市發展的成敗。


百度————GDP是國民經濟覈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但不適合衡量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經濟狀況,因為每個城市的生產總值上繳上級或國家的量都不同,所以在每個城市留下的財富就不一樣。

我覺得他們的回答是不是都沒考慮這是城市,這個因素,所以與國家GDP還有不同的。

城市的GDP要受國家政策的影響,以及地區資源分配情況,周邊省市對城市的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還有這個城市的定位等等因素的影響!


因為GDP已經足夠了


因為gdp的城市已經不能夠用正常的邏輯行為來反映出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