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張蓋倫

  攝影記者 周維海

  1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圍繞“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一主題召開記者會,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出席。

  “我們要更好地去傾聽和服務一切願意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人,解決科技人員所需,和相關部門一起,制定政策,構建好環境生態。這是我們政府必須做好、且不能缺位的一項工作。”記者會上,王志剛多次提到“環境”和“生態”。他強調,要構建生態,要培育隊伍,爲科研活動的參與者排憂解難。

  在1小時15分鐘的時間裏,他回答了11個問題。甚至在記者會結束後,王志剛仍然留步,和衝上臺前提問的記者聊了聊“人才引進”。

  基礎研究呼喚多元投入

  兩會期間,很多代表委員反映,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和原創能力不足。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的基礎研究投入佔比長期徘徊在5%左右。

  如何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

  面對科技日報記者的這一提問,王志剛坦言,我國的基礎研究是短板。“一切科學技術的源頭還是基礎研究,我們把基礎研究作爲重點、着重佈局。這是整個科技界的呼聲,也是我們整個國家戰略在科技方面的重點。”

  其實,我國很重視基礎研究。2018年,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國務院文件形式,就加強基礎研究作出全面部署。

  至於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王志剛承認,美國確實更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來說,美國是聯邦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社會力量都在投,而中國的投入基本來自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企業投得很少。“但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好的勢頭,在中央財政持續加大投入的同時,我們的一些企業也開始把基礎研究作爲重點了。”

  王志剛強調,中國加強基礎研究的決心堅定不移,今後還會繼續加大投入力度。科技部也將繼續思考如何動員社會各界力量,並向相關方面提出建議。

  60多家單位進行“包乾制”試點

  在爲科研人員減負方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新提法“包乾制”,同樣也是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王志剛回應了這一關切——“要以激勵爲導向,以信任爲前提,改進科研經費管理”。

  王志剛說,科研活動的不確定性和預算要求具體性之間的矛盾確實存在,這就需要改進相關部門在科研經費管理方面的工作。要有信任,也要有監督;要有激勵,也要有約束。

  “《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在基礎研究領域進行一些‘包乾制’試點,這本身還是一種手段。”王志剛語氣懇切:“我看到這個包乾制,第一個想到的是一種責任。信任越大,責任越大;授權越多,責任越重。”他強調,“不是有錢就撒開了用,自己要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被信任?”

  對政府部門來說,則要把“包乾制”跟“放管服”結合起來。怎麼管,怎麼放,都要研究。“可能在一些基礎研究定額補助項目等方面先試,已經選了60多家在進行試點。”王志剛說,在試點過程中,他們要看被選的試點單位過去是不是確實在科研管理方面很規範、在科研成效方面很顯著,科研隊伍特別是帶頭人是不是專注搞科研,並且是有科學精神、科研操守,有良好的口碑。“這是前提。”

  王志剛透露,在試點之後,科技部門將總結經驗,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求,徵求科技界的意見,出臺試點方案,並在試點中不斷推進和完善“包乾制”,讓它成爲一種新的科研經費和項目的管理方式。

  中國的科技成果轉化

  最優惠、最“接地氣”

  新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已經實行近4年,但落地難,依然是個老問題。如何繼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的難題?

  王志剛表示,這確實科技部要回答好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科技的“三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要做到“三個面向”,科技成果轉化是其中的應有之義。

  科技成果轉化要素很多,如何擺位?王志剛說,考慮把科技成果本身作爲一個充分條件,把政策、法律、金融、政府服務、產業界參與、社會各界支持等方面,作爲一個必要條件。

  對可轉化的成果,要用市場機制來促進,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完善政策,搭建平臺,做好服務。“我要跟大家說一下,確實這些年我們更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全國人大專門修訂了科技成果轉化法,成果轉化法的含金量很高。”王志剛說,“在各國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法律中,中國這部法律應該是最優惠和最貼近科技人員科技成果轉化實際的。”

  他拿出了一組數據:2017年,高校和科研機構2700多家,轉讓各項科技成果35.4萬項,增長了近60%;合同額達到了751.76億元,同比增長27.5%——這是一部良法起到的作用。

  下一步,科技部還要把科技成果轉化這件事當成重點,把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好,把技術轉移服務方面的工作做好;推動符合技術成果轉化的國有資產評價、管理的制度建設。同時,科技金融結合也非常重要。王志剛打了個比方:如果科技是充分條件,金融就是必要條件。論證一個數學題,充要條件都成立,這個數學題就證明結束了。

  參與創新 不問出身

  建立高水平的研發機構、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是不是民營企業的“禁地”?

  王志剛明確表示,一些高水平的研發機構,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的落地建立,不分國有、民營,只看這個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沒有很好的戰略。

  王志剛指出,從科技部來講,參與創新、不問出身。國有、民營都一樣,規則公平,機會公平。

  科技部也通過制定規則,爲企業提供平等的機會。在鼓勵民營企業方面,科技部多年前就和工商聯共同發佈了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民營企業參加國家科技項目,也在民企也建立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發機構,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王志剛說,在我國的民營企業中,有很多高新技術企業。中國高新技術企業大概有18萬多戶,其中70%是民營企業。他強調,如果70%的高新技術企業的工作沒做好,就很難說科技部服務高新技術企業工作就做好了。

  王志剛給民企喫下定心丸,他表態說:只要企業願意投身國家的創新驅動,投身科技,以科技作爲自己企業戰略發展的核心安排,在制度安排、競爭力要素、人才吸引等各方面發展上圍繞科技創新來展開,科技部在項目、創新平臺建設方面都一視同仁,給予支持。

  不提倡科研環境下稱“老闆”

  青年科學家壓力大,獲取資源的機會少?王志剛在會上爲這一羣體支招。

  他表示,進行科研工作要有好的氛圍。雖然科研團隊負責人進行項目申請、給學生髮工資、安排課題,但並不是“老闆”的角色。導師對青年科學家的影響巨大,師生之間應教學相長。

  “過去有青年人能夠當總師、負責人,近些年好像少了。”王志剛呼籲社會給青年科學家更多成長空間;老一代科學家應該有更高的姿態,理順導師和博士生的關係、總師和設計師的關係,組長和成員的關係,把機會給年輕人,積極幫助年輕人。

  王志剛強調,青年是國家民族的希望,科技創新更是“英雄出少年”。青年時期是人精力、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最強的時期,應支持年輕人多出成果、早出成果;爲青年科學家,潛心做科研,提供好的環境和氛圍。

  國家也有相關政策支持青年科學家:在國家科技重點研發計劃中,設立了青年科學家項目;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方面,也有“優青”“傑青”的人才計劃。

  另一方面,王志剛也提醒年輕人,每個人都在年輕時遇到過這些坎,應該保持積極心態、主動作爲、謙虛向學。他不贊成年輕人“太活泛”。“人才流動是正常的,但是三天兩頭流動就有問題。” 他勉勵青年科學家立志成爲優秀的科技人員,受到社會尊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