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期末报告上头有好些学生将薛宝钗形容成利益薰心的女人、

林黛玉是争不过薛宝钗的小三、贾宝玉根本是喜欢贾琏的gay,而王熙凤

则变成内神通外鬼~掏空贾府的元凶。看完第一份报告的时候,教授还微笑

觉得学生会这么想很有趣,但多看到几份后发现这些人的口径一致,逻辑

和形容词都一模一样,没有更深入的讨论也没有辩证的过程。于是乎教授

便找来了这些同学

 

「同学,你们的报告是抄来的还是自己的想法呢?」

 

一个学生回答「自己」其他学生也跟著点头,于是教授问那位发言的同学

 

「同学那你说说,王熙凤都怎么叫贾宝玉的母亲?」

 

那名同学呆楞在那,一时说不出话来,最后硬挤出「姊姊?」

 

教授摇摇头接著把报告摊在桌上

「你们来自不同科系也不同组别,怎么报告会有这么多相同的句子呢?」

 

教授微微笑,同学们静默不语…

 

「其实老师觉得你们抄来的论点–先姑且不论深浅和正确性–还蛮有趣的。

你们是从哪里抄的?作者是谁呢?」

 

学生们的脸色有点难看,只有一名学生怯生生回答

「我是在网路上google到的。」

 

 

「喔!作者是哪位?」教授问

 

 

那位学生摇摇头,另一名学生小声讲

「我是从一个网友的blog上转贴的,但不认识他。」

 

教授点点头

「那你们之中谁真的看完了《红楼梦》?」

 

学生们再次低头,彼此偷偷互看却无人回答…

 

 

 

换一件事,如果异性恋中较为传统的父母或人士想要理解同性恋的族群

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觉得他们应该去请教真爱联盟或美江牧师,

聆听一系列的说法?还是从同志团体或专业的社工师等来了解呢?

 

 

 

文学批评的年代,在当学生的时候我也作过上头的蠢事,来不及看完文本,

于是抱著一两份找来的批评照本宣科。但我很快就明白,没看过文本的我

其实没有资格写文批。那是最为基本负责任的态度和让自我论述能站在较

无争议的平台。就像那些根本没有看《红楼梦》的人、根本不识王熙凤角色

的人要如何生动写下这本书的心得和这个角色的分析?

 

 

想说的就是这几天在脸书上头看了太多太多人不断转发对于「服贸」的

反弹和不满,还有不少朋友好心地专贴「懒人包」。这就要请问各位了,

服贸一共二十四条和两大附件你们看完了没有?理解了吗?

还是和上述故事中学生们做了同样的事情?

 

 

逐字看完「服贸」和附件后,必须承认它很枯燥也不是那么好懂,当中有

不少的句子和描述不太理解,看得真的很累…但如果它是那么重要、

关乎台湾生死、签了又如同被强奸一般(这些都是我看到的形容),如此

严重又怎么不努力看完、搞懂呢?

 

 

政策这种事情绝对是可以讨论的,但是讨论的前提是彼此对政策本身

要有确实的认识、对于台湾经济体和全球化的经济体要有了解,才有可能

出现有意义的对话。国民党想不审而全数通过真的不对,手法也拙劣,

但是并不代表这东西就一定很坏、很糟糕。这是两码事,请不要搞混。

人民绝对可以也应该责备国民党决定不逐一审理的举动,但是要不要也

处理一下经常不肯好好对话的民进党呢?

就像出言骂人和和出言挑衅的都不好。

 

 

回到正题,要批判以先请先读完搞懂文本!就算想要找参考资料(懒人包)

也请多方参考。如果一面倒只听真爱联盟对同志的认定,我相信同志们一定

非常气愤!要评价我,至少请你先来直接认识我吧!!对吗?所以说

就算要看评论也要知道写评论的人是谁?他有什么立场?正方和反方的说法

都听过,我们才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偏颇的认定距离真实面是很遥远的。

 

 

经济政策的问题真的牵涉太深太广,也不是那么好说明。所以我也很气执政者

为什么不大张旗鼓举办公开的大型辩论会,让反对者、有疑虑的人能表达他们

的想法,大家在理的条件下彼此论述、交互辩论,让人民清楚看见真相,就算

不一定全懂但总比只知道「服贸」两个字强多了吧。

 

即便如此,我还是要重申别重蹈故事中学生的覆辙,特别是我认识的朋友们

大家学历可能都不只是大学,或许写过数篇论文、或执教鞭…

民主社会绝对要允许批判和评论,但是论断之前请先认识,

认识的方法也请公平些!

 

 

附上两岸服贸协议的文本和附件连结: 

点我观看服贸协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