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比尔街能说话》在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获得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原创配乐三项提名,最终获得最佳女配角奖。

获奖的女配角是影片中的母亲扮演者雷吉娜·金,实在有一些出人意料。其实她在影片中出场的次数并不是很多,最大的一次独立表现的场面,是她去寻找强奸诬告案的受害者,在这一段场景中,她把一个母亲的焦灼情绪努力表现得富有层次,而在见到当事人的时候,面对着当事人精神失常,电影表现了母亲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痛不堪言状,但在我看来,演员的表演太形于色,用夸张的动作形态来展现她的头撞南墙终无果的内心纠结。也许奥斯卡就喜欢这样的有一点异类的表演风格,如果这种风格有一种作贱自己、往做丑方面大举进发的话,尤其能够得到奥斯卡奖项的青睐。

《假若比尔街能说话》作为一部反映黑人生活的电影,连同获得最佳影片奖的《绿皮书》等多部黑人题材影片,反映了今年的奥斯卡奖项中,黑人题材作品占据了非常醒目的位置。

把《假若比尔街能说话》与《绿皮书》比较一下,还是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有着鲜明的不同。

《绿皮书》还是比较注重戏剧性的构置,虽然电影有着它的原型,但电影在技巧性的表达方面,其实做了相当大的功夫,看起来是一部写实的影片,但是整个电影里始终把握着戏剧冲突的发展方向,操纵着人物的心灵进程,直到影片最后段落里,不惜采用好莱坞娱乐片里通用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来为它的结尾奠定一个波澜起伏的定音符。

相对而言,《假若比尔街能说话》就平淡无奇得多,整个电影甚至没有什么戏剧性的张力穿插期间,导演把更多的兴趣,放置在生活段落的还原与再现上。

那么,导演期望这个电影表达什么?

当然,它揭示出黑人遭遇到的被歧视的命运与现实,尤其是一起强奸案疑云,笼罩在一名黑人男青年的身上,导致他被捕入狱,这样的情节,即使撇开种族之间的偏见与习惯性思维,我们换一种偏见主导的社会框架里,这样的事情同样屡见不鲜。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有来自农村的男青年被诬告为强奸案的疑似罪犯,直到后来真正的凶手水落石出,才知道这是一起冤假错案。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社会的偏见,对那些低层、底层的人有一种自以为是的认定,邻人窃斧,总会落实在那个相对而言更没有话语权、日常中被俯视、被轻视、被藐视的那个群落。

《假若比尔街能说话》当然鲜明地反映出种族歧视直接导致了电影里的黑人小伙的冤案。

导演在图说事实真相时,是通过闪回的方式,来皮里阳秋地交待出这一事件的真正的动因的。电影交待的前因后果,可以联缀成这样的逻辑现实:实际上是一个白人街痞欺负黑人女孩,她的黑人男友出来揍了那个白人,这时白人警察看不过去了,威胁黑人青年,并记下了他的相貌,威胁要有好果子让他吃。

果然,不久之后一起强奸案发生,这个黑人男青年莫名其妙地被认定是真凶,被捕进了牢房。电影通过这些断断续续的镜头闪回,牵扯出一个事实,也就是黑人男青年是无辜的。

围绕着这起冤案,黑人女孩展开了对男友的拯救行动,但强奸案的受害者失踪,事发时与黑人青年曾经在一起的有过做牢前科的好友,因为出于惧怕的原因,也拒绝作证。这样,女孩的拯救行动,便徒劳无功,黑人青年不得不在牢狱里煎熬度日。这就是整个电影里的近乎是流水账交待出来的生活原生态的组接与展现。

如果说电影在控诉种族歧视的话,那么,整个电影的态度确实是含而不露的,电影的叙事没有什么激奋,没有什么愤慨,它平淡地如实交待着事件的进展,可以说集结了“温良恭俭让”的叙事手段,而且我们看到,有几段比较激烈的戏剧性场面,恰恰是发生在黑人自己的内部成员之间,其中,最为激烈的一段戏剧场景,就是男方的母亲与女方的母亲之间的唇枪舌剑。

实际上,在影片中的种族歧视的最容易看到的表层旨意之外,电影里还有更深一层的对人性的矛盾性与纠缠性的揭示。

那就是爱是洗白邪欲的一种最为有力的手段,电影也由此反映出爱与邪欲之间的一种矛盾的关系。

在影片里,非常浪漫地表现了黑人男女青年的一段爱的激情场景。影片中的叙事主体是以黑人女孩的角度来进行倾诉的,在这一段场景中,我们看到导演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因为我们知道,这个男青年已经被别人举证为强奸嫌疑犯并深陷牢狱,那么,他在他的女友眼里是如何的?

所以,女孩的回忆对于扶正这个男孩的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女孩的回忆里,我们可以看出,黑人男孩是温文尔雅的,而女孩也曾经说过,她与他是青梅竹马,自小就曾有嬉戏在浴缸中的经历,从来没有什么避讳之举,而当他们进入肌肤之亲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种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行为,电影里表现出黑人男孩并没有对女孩采取激烈的手段,反而回过身去,打开了唱机,引入了艺术的氛围,为爱添加了升化的因子,用以说明,这不是纯粹的肉体之欢,而是精神之爱。

电影为此把这场肌肤相亲,置放于超越于肉体之上的精神的相守与碰撞的角度予以呈现,为男孩与女孩之间的关系,奠定了一个至纯至洁的情感定位。

但是,我们看到,男方母亲却对此不以为然,她在与女方父母相见的时候,污言秽语,脱口而出,直接指责,女孩怀孕是一种邪欲的行为,肚里的孩子是私生子。女孩的母亲,为此怒不可遏,指责男孩的母亲你可说的是你的孙子啊。而男孩的父亲更是痛揍了妻子一顿。由此可见,即使在黑人男孩与女孩的家人里,对他们的爱情,也有不同的理解,男孩的母亲正是一种典型,她看到了这份由怀孕而暴露出的两人关系中的邪欲成分,而彻底地否认这之间有任何的爱情的因素。

实际上,后来的强奸案事件中,同样是这起爱与邪欲之争的放大到社会层面的一次显影。强奸是一种邪欲的行为,而爱则完全不同。黑人女孩一直为男友申诉,是她相信黑人男孩只会在爱的范畴里,动用他的肉体,这是女孩的精神上的认定的部分,而现实证据,更说明着黑人男孩没有作案时间,没有作案动机,这两者的结合,使黑人女孩从没有放弃她对男友的信任,以及由此支撑着的拯救底气。

甚至电影里那一段凸显女孩母亲爱女心切的段落,也就是显示电影女配角演技从而被奥斯卡青睐的段落,就是女孩母亲来到波多黎各找到受害人的那一组情节,在这一段戏剧性场面中,实际上,女孩的母亲的地位是非常尴尬的,因为她用来调查真相涉及的亲人,是她女儿的男友,她的身份地位,可以证明女儿的清白,但来为女儿男友的清白辩解,便显得有一点身份悖离。但电影正是在这一段落里,彰显出母亲的一种强大的自信力度,就是她相信女儿与男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爱的关系,而无关邪欲的存在,按照这样的思路延伸下去,她相信自已女儿心仪的男人,也不会是一个会有性侵犯行为的疑犯。这样,女孩母亲的脑子里,有一个清晰的把爱与邪欲分解开来的固有意识,这也显示出电影里始终把黑人男孩放置到一种情感天地里予以表现的基调定位,而女孩母亲的不远千里寻找真相的努力,更是为男孩的纯真情感,投下了一个支持的有力注脚。

所以,《假若比尔街能说话》里虽然有探讨种族歧视的主体基调,但是它更多地在情感叙事上,将重点投注到人之爱情与邪欲之间看起来难以分解的纠结性关系中来,并拆分出爱与邪欲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在影片里的黑人群落与白人群落中,都有一种对爱的本质产生误解的误区,比如,男孩母亲指责爱情是一种邪欲行为,认为腹中的孩子是“因恶而生”。而白人掌控的法律体系,也自命不凡地认为黑人男青年是“恶”的施予者。而只有女孩与她的母亲及她的家人,始终把男孩的一切作为,包括生下孩子,都视着一种爱的表现,由此作为否认男青年有“恶”之行为的一个有力证据与先天性理由。

在这样一部触及到性犯罪疑案的电影里,影片有着更多的爱的本质内涵的考量,导演在运镜上,对爱的激情表现更有着深思熟虑的认知与掂量,至少电影里那一段肌肤相亲镜头里,导演竭尽全力地表现出无所不用其极的浪漫情怀,也正是为这一部涉及到敏感犯罪事件题材的内核量身定造的,任何对黑人男孩的偏激化、狂放化的情爱描写,都可能使电影里的主体基调发生尴尬的移位。甚至我们可以看出,影片里的黑人男孩的绅士化风格,超过了白人群落本身。这应该是这部电影在它的情感探讨上,作出它的有意为之呈现的心机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