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泰勒 · 斯塔尔茨(Taylor Stults)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英国政治家温斯顿 · 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在谈及俄国在这场激烈冲突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时,创造了一个戏剧性的意象,为后人津津乐道。他说,俄国“是一个包在谜团里的谜中之谜”。无论对于外国游客、西方学者,还是公众而言,这个国家一直都是一个引人不断探索、研究和诠释的议题。

西方对俄国及其历史存有好奇心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地理特性和气候是一大关键性因素。俄国的地理位置给人尤为偏远的感觉,从美国出发,绕半个地球才可以到达。俄罗斯幅员辽阔(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土包含北极圈以内的偏远地区,横跨广袤的西伯利亚(Siberia)。大片森林和众多河流为当地自然风光增添了一份美丽和神秘感。俄国的冬季极为寒冷,当地居民必须适应这种塑造了他们生活方式的季节。俄国连接欧洲和亚洲,融合了两大洲的区域特点和文化特征,形成一个独特的欧亚混合体。

除了其独特的物理和地理特征之外,俄国悠久的历史也极富戏剧色彩 :剑拔弩张、危机四伏、战乱频仍、领袖辈出。屡经兴衰的移民潮带来了大量外国移民,他们为争夺土地和资源进行的斗争,使俄国的历史充斥着暴力和磨难。建立一个拥有强大中央集权政府的民族国家,成为许多俄国领导人的目标。

然而,仅有少数几位领袖成功控制了整个广袤的国家。沙皇彼得一世(Peter Ⅰ,1672—1725)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彼得大帝”的赫赫威名昭示着他在这个帝国的无上权威。的确,不论是在其统治期间还是他身后的历史评价中,彼得大帝的形象都似乎已经被无限放大。然而,在一代又一代的俄国民众和学者描述、讨论和评价他的贡献时,关于他的争议却从未停止。

彼得一世,又称彼得大帝,1682年开始统治俄国,直至1725年逝世。(图片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

谜中之谜

毋庸置疑,彼得大帝是一位重要的民族领袖和改革者。他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功不可没。一种广泛持有的观点将彼得大帝描述为一名进步的思想家。然而,我们必须考虑到的是,对他的解读应该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应当参照 18 世纪的标准,还是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评判他?是否应当以民主为准绳来衡量他呢?他作为俄国统治者的身份使我们不能把他与普通俄国民众同等看待。但是,将他与俄国历史上的其他统治者相比,我们又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呢?他的性格是否值得我们投入如此多的注意力呢?

尽管彼得大帝声名在外,环绕着英雄般的光环,但如果按照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和期待来衡量,他也许相当普通,甚至可以说非常典型。他对一些事物固守传统观念,甚至表现出无知、粗鲁和暴力的一面,以至于使其名誉受损。他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其文化程度仅能让他掌握最简单的读写。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充满悖论。正因为如此,在后代观察家和读者眼中,他的声名和他所起到的作用变得更加引人入胜。彼得大帝从而成为丘吉尔所说的“谜中之谜”。

要想客观地评价彼得大帝,我们无法不立即求助于阐释性的方式。关于彼得和俄国的研究数量庞大,研究者不仅来自俄国国内,还遍布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自彼得所处的时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大量关于他的研究记录。直到今天,对彼得大帝的研究著述仍层出不穷。关于彼得大帝的统治对俄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各派学者均持有自己的意见,达成一致的希望十分渺茫。可能有人会问 :“‘彼得大帝’的头衔是否实至名归?”根据提问情景、参考资料以及评价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对彼得的统治和政策做出不同的评价。尽管有些人可能认为,对彼得的评价已经盖棺论定,但实际上,历史并非已成定局。相反,历史可供人们讨论,甚至可以更改。回顾历史、解读过去能够引发争论,产生质疑,激发灵感,丰富原有知识。历史永远是一个鲜活的话题。历史学家们喜欢细细品味历史,探索和发现其中的奥秘 ;他们非常享受在教室里或在出版物中与别人唇枪舌剑地探讨问题。

“彼得大帝”的称号实至名归?

大多数历史学家坚信“彼得大帝”的称号实至名归。彼得凭借强大的领导力对俄罗斯民族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风起云涌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即便如此,彼得大帝的举措却鲜有独创性,其改革计划、目标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前任统治者的延续。不同之处在于,彼得大帝的改革举措在他当政的 30 年中产生了空前强大的影响力。

一些历史人物同时扮演着两种截然不同却又相互补充的角色,彼得大帝便是一位典型人物。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同时读出“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对他的评价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西德尼 · 胡克(Sidney Hook)的《历史中的英雄》(The Hero in History)一书阐述了上述观点,同时提供了一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他在书中写道,一些人在对的时间出现在对的地点,从而造就了时势。即便没有他们,也会出现另一些人改变历史。马丁 · 路德(Martin Luther)便是一例。如果没有他,16 世纪还会出现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吗?多数学者断定,在所有条件均已成熟的前提下,无论如何宗教改革都会发生。从这一层面上看,时势造就了路德。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均带有偶然性质。相反,胡克指出,“造时势”的英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周围环境具有很强的操控性,从而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列宁和希特勒对各自的国家乃至整个欧洲产生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因而应被归为“造时势”的典型代表。那么,彼得大帝应被归为哪一类型呢?总的来说,彼得大帝是典型的“时势造英雄”。然而,他领导俄国在 18 世纪步入欧洲政治强国之林,展现了鲜明的个性,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彼得大帝的个性特点来一窥他的全貌。彼得天资聪颖,但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教育,因此文明社会的礼节对他来说毫无约束力。他从小便比同龄人长得高,成年之后身高超过了六英尺五英寸(约为 1.96 米),远远超过他的朋友和下属。少年彼得经常和朋友一起纵情饮酒。他还曾指挥自己组建的一支小型军队参与假想的战斗。西欧人眼中的这位俄国统治者衣着随意,举止粗鲁,行为野蛮,印证了他们亲眼所见或观念中的落后文明。在同代人及后世研究者笔下,成年彼得头脑简单,充满好奇心,喜欢恶作剧,对不切实际的想法抱有很高热情,是个颇具孩子气的人物。他的期望很高,要求严苛,常常令不敢违拗命令的手下丢掉官职。彼得兴趣广泛,喜爱户外运动,对宫廷礼仪不屑一顾。他常饶有兴趣地观察经济行业中的某项工作和军事器械的操作方式,手工劳动使他的双手变得强壮而且布满老茧。他还与密友一同工作、一同休息,一同组织和参与人声鼎沸的聚会活动。他喜爱狂喝豪饮,其放荡不羁的行为在许多资料中都有记载。

彼得大帝性情多疑而暴躁。毫不夸张地说,他的坏脾气随时可能爆发,无论敌人还是朋友都因此遭受了致命的伤害。现有资料表明,彼得大帝很可能深受羊痫风的困扰。疾病不仅影响了他的健康状况,还导致其行为变化无常。彼得早年在莫斯科居住时,只不过充当了家族权力斗争中的一枚棋子。这段经历可能造就了他多疑的性格。彼得大帝高大魁梧,貌似一位无所畏惧的统治者,但是,他竟然因害怕黑夜而不敢单独睡觉。

彼得的个人生活中充斥着巨大压力和各种紧张与不愉快的事件。年纪轻轻的彼得在家族权力斗争中迫于政治考虑而不得不联姻。这段政治婚姻很快恶化。在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后,他便把元配妻子送进了修道院,让她在那里孤独地度过余生。他的长子阿列克谢成了俄国王位继承人。彼得一生有许多孩子,但多夭折于襁褓之中,或未及成年便离开人世。唯一长大成人的阿列克谢与彼得形同陌路,他们多次发生争吵并相互指责,直到彼得认定自己的亲生儿子意图叛国,下令将其逮捕并严刑拷打。

油画《彼得大帝审讯阿列克谢王子》(1871),俄罗斯黄金时代大画家尼古拉.盖伊(1831-1894)。

1718 年,阿列克谢惨死狱中。虽然彼得可能没有亲眼目睹致使儿子死亡的施刑过程,但他对用残酷的方式排除潜在对手的做法,并没有感到良心上的丝毫谴责。与此同时,彼得和另一个女人——叶卡捷琳娜(Catherine)发生了感情纠葛。叶卡捷琳娜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姑娘,大北方战争中,在马里恩波尔附近成为俄军的俘虏,不久为彼得一世的情妇。她一共为彼得生了12个孩子,但大多早夭,很少得以成年。彼得大帝最终迎娶了叶卡捷琳娜。1725 年,彼得大帝逝世,叶卡捷琳娜加冕成为俄罗斯帝国女皇,历史上称为叶卡捷琳娜一世(Catherine Ⅰ,1725-1727)。俄国历史上另一位更为著名的女性统治者与其同名,被称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嫁给了彼得大帝的孙子,后继承皇位,于 1762 年至 1796 年统治俄国。

彼得变化无常的性格特点在下面两个例子中暴露无遗。据一位著名历史学家记载,彼得对牙医学非常感兴趣,曾强迫那些可怜的宫廷侍卫充当拔牙试验品。此外,彼得认定妻子叶卡捷琳娜和一位皇室成员有染,便下令逮捕和处决了这名皇室成员。之后,他将死者的头颅装在充满液体的罐子里,把罐子作为礼物送给妻子,还命令妻子把这个“礼物”放置在卧室中,不得扔掉。彼得一世去世之后,叶卡捷琳娜立即把这个骇人的东西扔出了卧室。

中年叶卡捷琳娜一世。

如此具有个性的统治者难怪会成为俄国历史上的焦点。1695 年至 1725 年,彼得成年之后开始统治俄国。他在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改革,其中包括发展与经济相适应的基础工业 ;重组政府部门的官僚体制 ;将俄国领土向东、西、南三个方向扩展 ;削减俄国内部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的力量。彼得大帝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西化论者”。他主张根据俄国具体国情,向西方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然而,这些举措的真实目的和达成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求证。彼得直到 17 世纪 90 年代才合法继承皇位,成为俄国统治者。此时,俄国已经由原先领土仅限莫斯科周边的一个小公国发展为地域辽阔的重要国家。从 14 世纪开始,俄国领土开始扩张 ;17 世纪下半叶,俄国领土扩张速度加快。在彼得执政之前,俄国统治者通过发动战争、进行外交斡旋和增进与各国的贸易关系等方式,将俄国领土以莫斯科为中心向周围扩张。其中,伊凡三世(Ivan Ⅲ,1462—1505 在位)对俄国领土扩张和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上将他称为“伊凡大帝”(Ivan the Great)。

彼得在位期间将俄国领土稳步向东部的太平洋沿岸推进,一直延伸至亚洲,与中国接壤。这样一来,乌拉尔山脉(UralMountains)以东便再也没有能够阻碍俄国领土扩张的竞争对手。即便这样,俄国也未能轻易控制邻国,对东欧诸国发动的战争结果也喜忧参半,多次军事行动或未能达成目的,或为取得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俄国对南部奥斯曼帝国发动的几场战争便是典型的例子。大北方战争延续了长达 20 年之久,俄国才在对瑞典的作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彼得的领导能力并不稳定,俄国与丹麦、法国、波兰、普鲁士(Prussia)和波斯(Persia)等国的外交关系和军事关系成效不一。

彼得大帝所持的基本经济观点与前任统治者类似,他仍将农业作为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毫无疑问,彼得大帝对俄国工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采取多项举措,致力于发展与军事作战相适应的工业。此外,为了为军事行动筹措必要的资金,他还推行新型税收制度,或改革原有制度。但是,上述举措均建立在前任统治者铺设的道路之上。

彼得大帝虽然被称为“西化论者”,但他并非俄国与西欧诸国外交关系的开创者。然而,彼得确实是第一位造访西方的俄国君主,他曾先后前往英、法、普、荷等国,拜访了各国的著名统治者。随着俄国与西方各国的外交关系逐渐加深,多项经济协议相继达成。彼得利用出国游历的机会进一步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例如造船业等。他甚至前往荷兰造船厂,为了学习造船工艺,向木匠不耻下问。

在彼得大帝担任统治者之前,俄国就已经与欧洲国家建立起了经济联系。伊凡三世从欧洲引进了大批技术人员,包括负责修建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主体建筑的建筑师和技术工人在内。1547 年至 1584 年统治俄国的伊凡四世(Ivan Ⅳ),即人们熟知的“伊凡雷帝”(Ivan the Terrible),曾和女王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Ⅰ)通信,极力动员掌握先进技术的英国人移民俄国,以便利用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支持俄国工业发展。彼得年轻时也曾前往莫斯科的外国人聚居区与欧洲移民交谈。

在宗教事务方面,彼得大帝名义上一贯支持俄国东正教,实际目的是将东正教变为指导本国基督教徒的有益资源。他鼓励教会改革,主张对神职人员进行更为充分的专业培训,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宗教著作书写的准确性,而且杜绝了神职人员的腐败行为。但是,彼得大帝所关注的首要问题仍是如何培养忠于国家的臣民。为了避免对自身统治造成威胁,他绝不允许俄国基督教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教会和政府的权力斗争数十年来一直是俄国的主要矛盾。1645 年至 1676 年彼得大帝的父亲阿列克谢沙皇(Tsar Alexis)统治期间,矛盾演化成一场危机。17 世纪 60 年代,俄国教会最高领导者尼康牧首(Patriarch Nikon)公开宣称自己的权柄高过沙皇。倘若这一宣传成为现实,牧首等其他宗教领袖将直接凌驾于政府权威之上。最终,阿列克谢沙皇取得胜利,尼康遭到罢免和流放,在一座修道院里度过余生。沙皇的胜利大大削弱了教会权威,从此之后,教会在俄国国内不再发挥重要作用。

彼得大帝沿袭了其父的政策,继续致力于削弱神职人员的权力。1725 年,彼得大帝逝世,俄国东正教会已经演变为一个政府部门,完全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新设立的宗教事务部门由彼得大帝任命的军官全权管辖,充分显示了教会独立性的丧失。大牧首被废黜,不再领导东正教会。直到 20 世纪,大牧首这一职位才得以恢复。

彼得大帝的性格特点、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常常成为研究重点,相比之下,人们较少关注其统治期间的社会阶级和法律建设情况。与“西化论者”和俄国改革家的赫赫威名相比,彼得大帝在其他许多方面的成就就显得无足轻重了。然而,实际上,在彼得大帝统治期间,大部分俄国人民都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法定的奴役状态之下。自 10 世纪开始,农奴制便一直存在于俄国。这一词汇界定了一种丧失自由的状态。彼得大帝的父亲阿列克谢沙皇在执政期间进行了法制改革,农奴制度得到了强化。彼得大帝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削弱农奴制度,法律对俄国人民造成的残酷压迫也没有得到缓解。相反,在彼得大帝统治期间,农奴制的影响范围有所扩大,程度进一步加深,产生的不良影响有增无减。彼得大帝曾将大批农奴作为礼物或报酬赐予亲友和部下,以犒赏他们对国家所做出的贡献。随着工业的发展,数以千计的农奴被当作国有财产,送入新建工厂劳动。

他们被剥夺了人身自由,忍受着恶劣的生存条件。俄国农奴面对私人业主和政府的虐待,丝毫没有合法途径寻求帮助。他们只有孤注一掷,要么逃跑,要么集体反抗,才有机会免受欺压。17 世纪爆发了多次著名的农奴起义,斯捷潘 · 拉辛(Stenka Razin)曾领导起义,反抗彼得大帝的父亲阿列克谢沙皇的统治。拉辛在起义失败后惨遭处决。反抗彼得大帝统治的农奴起义层出不穷,对皇室权威和残暴的阶级制度构成了一定威胁。1707 年至 1708 年,布拉温(Bulavin)领导了著名的农奴起义。在彼得大帝强大的军事力量镇压之下,起义最终失败。20 世纪,布拉温被塑造成了苏联民间的传奇式人物。他被写进苏联历史,被描绘成反抗暴君彼得和不公平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革家。

《现代世界史》,中信出版集团。

彼得大帝在统治俄国的 30 年当中并未实行太多首创政策。众多学者一致认为,在彼得大帝实施的众多举措当中,仅有四项可以称为“前无古人”:第一,在俄国北部新建定居点。因莫斯科给彼得大帝留下了不良印象,且可能被竞争者利用,成为统治者的潜在威胁,彼得大帝对这座俄国历史上的首都十分反感。他由此在莫斯科几百英里之外,选定了一块从瑞典人手中夺得的土地,准备在上面建造城市。这座城市便是后来的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圣彼得堡这座城市的名字来源于一位著名的基督教圣徒“圣彼得”,同时也与沙皇彼得重名。1703 年,圣彼得堡(意为“彼得的城市”)出现了第一个定居点 ;十年之后,这座城市成了俄国的首都。

在毗邻芬兰湾和波罗的海(Baltic Sea)的北部荒野建造一座城市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然而,圣彼得堡却最终发展成了俄国西部著名的窗口城市和西方先进技术、文化知识进入俄国的切入点,为俄国与欧洲的商业往来创造了更为便捷的路径。圣彼得堡的公共建筑、教堂和精致的私人豪宅均逐渐呈现出欧式风格。彼得大帝亲自监督圣彼得堡的修建,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他强迫许多劳工持续数年在疾病肆虐的沼泽地施工。许多人因此丧命。实际上,圣彼得堡这座举世瞩目的美丽城市是在数以万计压迫制度受害者的肩膀和尸骨之上建彼得大帝的第二项成就在于创建了俄国的第一支海军部队。

随着领土扩张,俄国的边界逐渐延伸至包括亚速海、波罗的海、黑海和里海(Caspian Sea)在内的主要海域。相应地,领土扩张加速了俄国海军力量的发展。彼得大帝在 17 世纪 90 年代曾造访荷兰造船厂,对航海怀有浓厚的兴趣,在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和瑞典这两大对手海军力量的威慑之下,他迫切希望创建一支强大的海军队伍。到彼得大帝去世之时,尽管俄国仍以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陆军闻名于世,其海军力量也足以和邻国抗衡。

彼得大帝的第三项成就在于改革了国家与东正教会的关系。正如前文所述,彼得大帝将主要精力放在东正教会的内部改革之上,重点致力于削弱教会领袖的权威。彼得大帝的贡献之四在于派遣大批俄国人前往欧洲学习先进技术和知识。一些学者就彼得大帝能否算得上这项举措的创始者尚存有争议。然而,即便前任统治者曾派遣人才到欧洲学习,其规模也无法和彼得大帝统治时期相比。彼得大帝极力推崇西方技术,对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抱有强烈的兴趣,因此他不断从国内选拔优秀人才,派遣至欧洲学习俄国需要的技术。其中主要包括航海、数学、冶金、采矿、造船、兵法、武器制造和工厂管理。外派人才的主要任务在于学习和掌握对俄国经济和军事发展有益的知识和技术,归国之后投身于祖国的建设。

西方文化并不是他们学习的要点。然而,也有历史学家认为,相比于在俄国定居、为俄国服务的欧洲移民,这些外派人才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彼得大帝对俄国所做的贡献远远不止以上四点,他在国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具有鲜明的特点,尽管影响极为有限,却为世人津津乐道。比如,他坚决要求俄国上层社会改变衣着风格,摒弃传统的俄国服饰,改穿西式服装。此外,他还以身作则,首先在俄国上层社会推动剃胡运动,废除了传统的蓄胡习俗。据记载,沙皇彼得大帝曾亲自操刀,为那些拒不执行命令的大臣剃胡子。如果想要保住胡子,这些大臣必须向国库缴纳特别税收,用以弥补各项工程造成的巨大财政空缺。这些除旧革新的举措虽然对俄国社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却并没有起到多少实质性的作用。

受服饰改革和禁止蓄胡命令的影响,上层阶级普遍不满于皇权干涉私人生活。怒火和怨恨渐渐郁积起来,最终引发了反抗沙皇统治的斗争。其中,作为东正教的一个分支,“旧礼仪派”(Old Believers)进行了最为激烈的公开反抗。他们坚决认为胡子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代表了俄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对彼得大帝的宗教改革进行了殊死抵抗,许多旧礼仪派教徒宁愿自杀,也不愿意改变自己对外表的信仰。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载,旧礼仪派之外的一些人把剃掉的胡子悄悄地收藏了起来,准备死后和自己的尸体一同入葬。但是,服饰改革的影响仅限于俄国上层社会,包括数百万农奴在内的俄国广大民众却很少受到影响。服饰改革虽然表面上成效显著,但从本质上来说并未被内化为新的习惯和价值观,所以实质效果并不明显。改革展现了彼得大帝彻底变革俄国民众习俗的强烈愿望,但论及改革的影响范围和长期效果,穿上西式服装和把脸上的胡子刮掉所产生的作用并没有人们公认的那么巨大。

彼得大帝还进行了俄历和俄文字母的改革,我们可以对此类改革做出类似的评价。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许多证据表明俄历和俄文字母的改革展现了彼得大帝的个人影响力,但总体而言,此类改革对普通大众造成的影响却相当有限。在一个大多数民众都是文盲的国家里,废除西里尔字母中的繁冗字母并不会引起人们的太多关注。18 世纪初,彼得大帝下令采用儒略历。

而同一时期,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已经摒弃了这种漏洞百出的历法,转而使用更为准确的公历纪年。西方国家一直沿用公历至今。彼得大帝的改革虽然有趣,却收效甚微。可以证明这一观点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彼得大帝极力主张用卷烟代替雪茄,还命令俄国贵族妇女改穿西式服装,鼓励她们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而非在传统价值观的束缚下深居闺阁、足不出户。尽管这些改革措施颇有趣味,却无法从根本上给俄国社会带来变革。彼得大帝不断通过行政命令满足一时兴起的奇思妙想,无论这些命令的初衷在于打压对手,还是在于开创新风,我们能够从中看到的,也仅仅是他的激进态度而已。

彼得大帝的命令并不都是经过认真思考而得出的结果,有时他的想法并不清晰,甚至称不上理性。比如,他曾下令,规定适龄贵族男子只有在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航海知识之后,才能结婚。我们不难理解为何这项命令引发了贵族们的不满和敌对情绪。诸如此类的命令究竟对俄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彼得大帝的政策也难免带来负面影响,有时甚至非常严重。他因此不得不常常事后弥补政策造成的不良影响。彼得大帝推进各项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把俄国建设成一个军事强国,确保俄国在与邻国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除此之外,他的政策体现不出国家的远期发展规划。

俄国参议院对彼得大帝言听计从,完全成了沙皇的附庸。实际上,“彼得大帝”的称号可谓来之不易。1722 年,俄国在长达20年的大北方战争中击败瑞典,夺取最终胜利。为此,参议院才决定授予即将离世的彼得“大帝”的称号。颇为奇特的一个现象在于,后世历史学家往往理所应当地把彼得描绘成一位精力充沛、不可一世的领袖,将他实施的各项政策描述得和战胜瑞典一样重要。事实上,我们需要有充足的理由,才能证明“彼得大帝”的头衔名副其实。

彼得一世对俄国做出的贡献是否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究竟有多么深远?毫无疑问,彼得大帝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独特印记,不仅对他所处的时代,也对未来数十年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塑造了国内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奠定了俄国的国际地位,无愧为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执政三十年间,彼得大帝在军事改革方面产生的影响最为持久和深远。他执政之前和执政早期的研究资料显示,俄国军队缺乏系统训练,战略战术落后,武器装备和军事补给都不充足,征兵系统毫无效率。在彼得大帝执政之前,俄国的常备军队数量极少,多数军队在战争结束后即被解散。彼得大帝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俄国在 18 世纪成为瑞典、土耳其、丹麦和波兰的强劲对手。1725 年,彼得大帝逝世。

直到那时,欧洲其他国家的领导者已经感受到了俄国的强大军事实力,将其视为一支与自己等量齐观的军事力量。彼得大帝的改革还加强了专制制度和沙皇统治的权威性。作为俄国的统治者,他有意识地加强了自身的独裁统治,其个人权力不受任何制约,所创设的政府管理部门也丝毫不影响彼得大帝的权威性。相反,新设的政府部门和委员会为彼得大帝在国内行使权力创造了更多机会。改革措施并未削弱其统治权威,相反增强了他的统治地位。俄国的专制主义制度在彼得大帝统治期间达到顶峰。

在 18 世纪,几乎所有国家都处在专制主义制度之下。彼得大帝依靠独裁统治树立了和其他国家君主同样的权威。在彼得大帝的统治时代,民族国家的权力正逐渐凌驾于民众之上,军事和外交领域亦是如此。民族主义这一政治和哲学概念在当时尚未形成,尽管如此,民族国家的概念在俄国及其他国家却向来根深蒂固。从政治角度来看,君主统治并非总能奏效,也无法做到完美无缺和绝对公正。事实与预期常常背道而驰。不过,总体而言,在那个时代,统治者仍被视为法律的制定者和命令的下达者,国家则被视为执行其旨意的机构。

无论从领导力、国土面积还是国家影响力等方面来看,俄国在彼得大帝的领导下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他一手创建的政治机构体系和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末,1917 年革命前的沙皇俄国和共产党统治下的苏联仍继续沿用了这种政治体制。正如前文所述,俄国彼得大帝改革存在以上四点创新之处。他精力旺盛,满怀热情,赋予了本人和所处时代以特殊意义。俄国在彼得大帝执政末期,经济异军突起,其他多个方面也迅速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社会变革仍在继续酝酿,俄国文化氛围尚未出现明显的成熟标志。然而,等到彼得大帝去世之时,俄国社会已经出现了变革的端倪。一位学者指出,彼得大帝的政策犹如播撒在泥土中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渐萌芽、生长。后继统治者在位的数十年中,俄国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在俄国定居和工作的外国人数量显著上升,许多欧洲人在俄国政府和文化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在彼得大帝执政时期,教育改革尚处襁褓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改革逐步扩大、日臻完善,直至第一所中世纪大学在俄国建立。

总而言之,彼得大帝对俄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势造就了彼得大帝这位精力充沛的英雄,他审时度势、恰如其分地运用了自己的领导能力,虽然他性格急躁且缺乏耐心,但却认识到了只有依靠强制性措施,才能促使俄国摆脱懒惰与迟钝等民族劣根性的束缚。彼得大帝的改革无论成败,都为后世统治者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正如某位传记作家所写的那样,彼得大帝的改革为俄国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创造了后续发展的良好体系,使得后继统治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现代化建设。

我们可以从上文中看出,俄国也许并不像丘吉尔在 1939 年描述的那样,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中之谜”。彼得大帝的执政时期充满重要和有趣的事件,研究俄国及这段时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和它的成就。我们在分析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发现一个个代表历史发展进程转折点的重要标志性事件。毫无疑问,彼得大帝改革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本文摘自《现代世界史》,中信出版集团授权刊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