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答: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這裡謹將霍光(漢)和張居正(明)做個對比,答案就由小編和讀者自己判斷吧。

霍光(?-前68),字子孟。西漢時期著名大臣,政治家,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是漢代名將、大司馬霍去病異母弟弟,漢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漢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武帝時為車騎都尉。後元二年(前87年),漢武帝劉徹臨終之時指定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輔佐時年八歲的漢昭帝。霍光深受漢昭帝劉弗陵的信任。可惜年輕有為的漢昭帝在21歲就去世了。因昭帝沒有子嗣,霍光與皇太后商議立昌邑王劉賀為帝。因劉賀荒淫無道,不久被廢。立迎戾太子劉據的孫子劉病已為帝,是為漢宣帝。劉病已繼續遵照文、景和昭帝的「與民休息,輕徭薄稅」的國策,在霍光等輔佐下,西漢王朝再次興盛起來,這就是史稱的「昭宣中興」。六年後(公元前68),三朝元老霍光去世,葬在漢武帝茂陵旁。兩年後,因霍家子弟發動謀反,全族被誅殺。歷史上對霍光一生毀譽參半,但對託孤一事卻讚美有加,稱霍為周公旦,諸葛亮式的託孤大臣。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湖廣江陵(湖北江陵)人,嘉靖進士,萬曆元年(1567年)入閣。1573年出任內閣首輔。因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纔有十歲,在其母李太后與司禮監太監馮保的支持和推舉下,張居正代高拱為內閣首輔。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吏治方面:萬曆元年(1573年)十一月,張居正為了嚴肅法紀,整頓吏治,實行考成法。對整頓田賦、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經濟方面:萬曆四年(1576年),張居正帶領地方官清理丈量土地,全國納稅土地面積由原來的四百多萬頃增加到七百多萬頃,大大增加了國家稅賦。萬曆九年(1581年),張居正主持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條鞭法」。 改變了當時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制度。減少徵收項目,簡化徵收手續,實行按地徵稅,增加了國家賦稅收入。極大的減輕了農民的不合理賦役負擔。張居正在治理災害和邊防守備方面也做了大量切實有效的工作。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逝,贈上柱國,謚「文忠」。他死後不久,家產被抄。直到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才恢複名譽。從歷史大局看,張居正新政無疑是大明王朝影響最為深遠、最為成功的改革。張居正的改革穩定了明王朝的政局,化解了財政危機,保持了邊疆穩定。為萬曆年間資本主義萌芽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轉型起到的巨大地推動作用。他的「一條鞭法」是介於「兩稅法」 與「攤丁入畝」之間的賦役制度。對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的賦役制度的改革、演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這樣一對比,相信小編和讀者朋友自己心中都有數了吧!


謝邀。霍、張二人,都是傑出的政治家,青史留名。

一、誰更厲害。

這個分幾個層次。

第一,從個人政治能力培養環境來說,霍光環境不如張居正,但後天學習能力極強。霍去病把同父異母的霍光帶來後,就幾乎沒怎麼管過,一心打仗。衛青對這個外甥也不怎麼重視,霍光在人生地不熟情況下,幾乎完全靠自己努力學習,適應環境,察言觀色,培養能力。而張居正,中庶吉士後,徐階是其校長,青眼相加,把其當接班人,傾囊相授。

第二,從政之後,對權力的掌控而言,二人不分上下。霍光可以決定皇帝廢立,張居正自己則是實際上的決策者。

第三,從皇帝信任程度來講,漢武帝把兒子全權交給霍光,唯一的顧命大臣;而張居正,僅僅是四位顧命大臣之一,僅排名第四。

第四,從結局來講,半斤八兩。都是短期內勝敗名裂,後來的皇帝再幫其恢復榮譽。

綜合這四點,霍光兩點第一、第三比張居正強,第二、第四兩人持平,綜合能力略勝於張。

二、誰的歷史貢獻大。

我認為,持平。

就對歷史的貢獻來講,從措施、當時成效、對後世影響來講,二人都是傑出政治家,順應形勢,措施得力;霍光輔佐漢宣帝,是昭宣中興的實際締造者,張負責萬曆皇帝,銳意改革,是明朝中興、萬曆新政的締造者;就對後世影響來講,都一定程度上積極推動了歷史進程,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可為持平。


謝謝邀請!

西漢的霍光、明朝的張居正有很多相似之處。如都歷三代帝王,霍光歷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張居正歷大明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都是當朝重臣、權臣。都是治國安邦之才,都雄才大略。都創造了中興和新政。

兩人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一、家世不同。霍光的父親雖無大的作為,但其舅舅衛青、兄長霍去病都漢武帝時代的風雲人物。殺伐千里,封狼居胥,戰功顯赫。霍光就是其兄霍去病的推薦才走到漢武帝的身邊、登上政治舞臺的。張居正家為一般地主,能保證其溫飽和讀書,進入官場後通過自身的打拚而位極人臣,是自己奮鬥的結果。

二、家庭不一樣。霍光除了是當朝重臣外,還有一個重要身份,皇室外戚。其家庭與漢室為世代姻親,霍光的身份很複雜,是皇帝的親家、岳父、外公。由於其外戚身份,更易掌握大權。張居正則相對簡單的多,與皇室沒有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兒子們雖沾了張居正的光,基本上靠自己讀書奮鬥。

三、治國理政的風格不一樣。霍光行事風格張揚,手段毒辣,權勢熏天,獨斷專行。基本沒有創新的執政理念,甚至決定皇帝的廢立。張居正行事風格謹慎,深思熟慮,特別是推行的萬曆新政為大明起死回聲提供了根本性的支持。萬曆新政雖然被廢,但對後世統治者,包括現在的治理國家,提供了支持和借鑒。

綜上所述,張居正理政的思想佔位高,影響深遠,在治國理政中更勝一籌。


謝邀。

霍光字子孟,是驃騎將軍霍去病的異母弟弟,官拜大司馬大將軍。

漢武帝的繼承人是漢昭帝劉弗陵,其時才8歲。武帝指派霍光在其死後輔佐劉弗陵。

霍光公正無私,勤勤懇懇,賞罰分明,國家大事辦得井井有條。由於他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賦稅瑤役負擔,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深得民眾敬服。

但有正就有邪。左將軍,安陽侯上官桀是皇親國戚,他想討好漢昭帝的大姐蓋長公主,便為蓋長公主的情人丁外人向霍光去求封侯。霍光說:"高祖曾有規矩,無功不得封侯。"上官桀又求霍光封丁外人為光祿大夫。霍光說:"那也不行,丁外人名聲不好,不能讓他做官。"上官桀碰了釘子,跑去告訴蓋長公主,兩人都恨上了霍光。

御史大夫桑弘羊也想替自己的兒子在朝庭裏謀個官做,可是霍光不同意。桑弘羊也恨上了霍光,為了報復霍光,他加入了上官桀和蓋長公主的集團。

上官桀集團與燕王劉旦有關係。為了陷害霍光,他們趁霍光出外閱兵的機會,假借燕王的名義,偽造書信給漢昭帝,誣告霍光謀反。

當時漢昭帝才14歲,但十分英明,他從上官桀等人的書信中看出了破綻,不但沒責罰霍光,還堅持要追查偽造假信的人。

上官桀等人害怕,便另立陰謀,由蓋長公主出面請霍光喝酒,想藉機殺死霍光。但陰謀敗露。霍光奏明漢昭帝以後,殺了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等一夥人。燕王劉旦,和蓋長公主畏罪自殺。叛亂平定。

漢昭帝在位13年,21歲去世。霍光和皇太后,立昌邑王劉賀做皇帝。劉賀荒淫無道,胡做非為。霍光與文武大臣商量,廢了劉賀,另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為皇帝,是為漢宣帝。七年後,漢宣帝地節二年(公元前68),霍光病逝。

張居正(1525一1582),字叔大,明神宗(萬曆皇帝)時任內閣首輔。

當時,明神宗十歲。朝政很亂。張居正決心改革。他的改革主張得到了明神宗的支持。

張居正針對朝政腐敗,首先實行考成法,使各級官吏的辦事效率大大提高。之後,他又針對各地徭役過重,生產效能低落,人民生活痛苦的情況,制定並推行了"一條鞭法"。另外,張居正還對軍事,經濟和文化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致使國家富裕,國力增強,晚期的明朝出現了一些曙光。

但張居正死後,反動派發起了進攻,改革成果被破壞。明朝逐漸走向了滅亡。

霍光和張居正都是輔政大臣,輔佐的都是年幼的皇帝,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好的名聲。霍光處於漢朝上升時期,其身後漢朝日漸光大。而張居正則處於明朝沒落時期,其身後明朝江河日下。區別也就在這裡了。

歡迎點評。


明朝張居正和西漢霍光一個是能臣一個是權臣,到底誰更厲害要看從哪個角度進行分析。

第一,如果單單從個人能力方面比較,個人認為張居正更勝一籌。

首先張居正個人是極度聰明且有治國抱負的。《明史》記載張居正「少穎敏絕倫。十五為諸生。巡撫顧璘奇其文,曰:「國器也。」 可見其年紀輕輕即見識深遠,被當地巡撫認為是治國良才。

其次張居正城府極深,為人處世老於世故。《明史》載「嚴嵩為首輔,忌徐階,善階者皆避匿。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要知道當時嚴嵩可是一手遮天的人物,與徐階屬於對立集團,他們是當時最強大的兩大政治集團。而張居正竟然能夠在兩大政治集團之間遊刃有餘,並且還都被兩方信任。這在當時官場人看來簡直難以置信,張居正的處世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再次張居正處理政務能力極強。「居正為政,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雖萬裏外,朝下而夕奉行。」不用說在交通不便人事複雜的封建王朝,即使現今能夠做到如此令行禁止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們再來看一看霍光。

(1)霍光得到漢武帝的信任憑藉的是他行事謹慎。《漢書》載「去病死後,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 「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常處,郎僕射竊識視之,不失尺寸,其資性端正如此。」霍光連每次進入宮殿等候的位置都一模一樣,可見其行事的謹慎程度已經到了何種地步,而且還是二十年如一日的這樣做。正因為霍光這樣的行事風格漢武帝才會如此信任霍光,「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在謹慎這一點上霍光是張居正沒法比的。如果張居正能夠在任職時謹慎一些也不會落到死後被抄家的下場。

(2)霍光進入仕途靠的是裙帶關係。霍光是「票騎將軍去病弟也」「去病……乃將光西至長安,時年十餘歲,任光為郎」。可見霍光能夠入朝為官靠的是他哥哥霍去病的提攜,其本事能力如何史書並未記載。因此在入仕這點上他是遠遠比不上張居正的。

(3)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霍光更是無法與張居正相比。「光與左將軍桀結婚相親,光長女為桀子安妻……桀、安欲為外人求封 光不許……長主大以是怨光。」「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鹽鐵,為國興利,伐其功,欲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可見霍光不僅是把自己的兒女親家得罪了,而且把同朝託孤大臣也得罪了。在人事處理問題上霍光可以說把當時有權勢的人都得罪了一遍,已致於後來出現他們聯合起來對付霍光的情形。其實這些人事問題前期處理好是完全可以避免後期的朝局動蕩的。雖然霍光後來成功穩定了朝中局勢但是徒然增加了國家內耗,也為後來王莽篡漢留下了禍根。

第二,從掌握的權利方面分析霍光無疑更加厲害,也更加狠辣和決絕。

霍光的做為臣子其權勢之大恐怕整個封建王朝應該沒有出其右者了。「光盡誅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蓋主皆自殺。光威震海內」,「光曰:「昌邑王行昏亂,恐危社稷,如何?」羣臣皆驚鄂失色,莫敢發言,但唯唯而已」「及上即位,乃歸政。上謙讓不受,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後奏御天子。光每朝見,上虛己斂容,禮下之已甚。」從這些記載中,霍光殺大臣,廢皇帝,連給皇帝的奏章都要先給他過目,他獨攬朝政大權,專橫跋扈到了極點,可以說他纔是當時實質意義上的「皇帝」。

張居正做事以智慧不以強權。「居正喜建豎,能以智數馭下,人多樂為之盡。」雖然其掌權後期也專權跋扈「自奪情後,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愛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賄賂。」但遠遠沒有達到霍光那樣的專權程度。

第三,在歷史貢獻方面個人認為張居正對歷史影響更大。

張居正知人善任,穩定了當時岌岌可危的明王朝邊境,「居正用李成梁鎮遼,戚繼光鎮薊門,成梁力戰卻敵功多,至封伯;而繼光守備甚設:居正皆右之,邊境晏然。」在官吏任用上張居正建立「考成法」,這樣官員監督機制的建立極大的方便了官吏的任用,增加了公平度,提高了辦事效率。賦稅上建立「一條鞭法」,重新測量了全國土地,合併雜役稅等原來反覆徵收的雜稅,這樣就大大降低了普通百姓的負擔,增加了富戶大族的納稅比重,大大增加了國家稅收,改善了當時的財政。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得大明王朝從太監專權造成的危局中逐步走了出來。

霍光的政治功績主要是延續了武帝後期的修養生息政策,使漢王朝從武帝時期的連年徵戰中恢復了過來。「昭帝既冠,遂委任光,迄十三年,百姓充實,四夷賓服。」另外,霍光在任期維持了漢王朝的正常運轉,但這一點同其大權獨攬是分不開的,很難說是有功還是有過。但在政治建樹上霍光是遠遠沒有張居正影響大的。最多霍光是以霍家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維繫了表面的風平浪靜而已,而張居正則是從根本出發制定了一套新的政治經濟運作模式,而且還成功了。

所以綜合這些方面,個人還是認為張居正更加厲害,歷史功績也更大。

參考資料:《明史》《漢書》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從兩人出身說起。霍光出身權貴文學修養那就談不上了。治國安民也不咋滴,任用霍家子弟到是不予餘力。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定權謀手段忠於職守對政權過度起到了穩定作用。但放任家人為所欲為天怒人怨落得死後不久就被族滅。

張居正科舉出身入翰林學識淵博腹有權謀,有人說他是徐階2.0,依我看權謀老辣勝過徐階。他的政治手段可以說有明一代無出其右。主要貢獻是改革,丈量天下土地,一條鞭法。過去明朝發工資都是國家收了什麼發什麼,比如藥材,那麼問題來了官員領取一堆藥材,而自己又沒生病能當飯喫嗎。張先生一改革全國官員的工資統一按白銀髮放。其二充實軍備,張先生歷來重視國防不拖欠軍餉,戚繼光的軍隊人手一份土地所以打仗無比威猛,當然瞭如果搞到一兩個蠻姑給張先生送去,他也欣然接受。


霍光是西漢的權臣,張居正是明朝的權臣,霍光與張居正相比權力更大,曾經廢掉皇帝劉賀。

霍光輔助漢昭帝漢宣帝實現西漢中興,張居正輔助萬曆帝進行改革也加強了明朝的實力。

但兩位權臣的結局都不太好,霍光死後被漢昭帝滅門,張居正死後也被萬曆帝抄家。


要說誰更厲害,我覺得兩個人旗鼓相當吧,都是權傾朝野,都是不可一世,說不上誰比誰更厲害。要說誰貢獻大,當然是張居正了。張居正改革舊制,振興了後明,讓奄奄一息的明朝得以苟延殘喘,所以說張居正的貢獻大。


霍光與張居正均屬權臣,張居正人如其名,身居相位,人品端正,為官清正,朝風規正是一代名相名臣名人。至於娃娃帝不明世故,逝後報復是另一回事,如一如既往尊重也可稱為明君。

霍光借著兄長烈土的光環,劉徹的撫皿青雲得路,後耒大權獨攬發展到為所欲為,橫霸朝綱,帝皇與文武大臣觀其,從權臣發展為奸臣,


霍光是政治之權臣,

張居正是治國之能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