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的母親。在唐高宗時期,因為李治對武則天的信任和武則天的能力,所以武則天得以有處理朝政的權利,從而導致大唐權利慢慢的轉移到武則天手中。因為在武則天處理朝政的時候,有了權利,所以她也有了一批追隨支持的心腹之人。

唐高宗李治駕崩後,李顯登基為帝,是為唐中宗,武則天被尊為皇太后掌握權利。李顯雖然為帝了,但沒多久被廢去帝位為廬陵王。改立李旦為帝,李旦登基後,是為唐睿宗。

唐睿宗李旦經歷過李顯之事,他知道他母親武則天的野心,他也無力阻止武則天的,最終武則天以周代唐、登基為帝,成為了古代歷史上公認的唯一正統女皇帝。

武則天稱帝後,她舉賢任能,雖然她手斷頗為凌厲,但她很有能力,施政頗為得當,所以當時天下在武則天的治理下還算安定。同時也為後來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武則天好不容易以女子的身份為帝建周,但是在武則天晚年,武則天還是又把天下江山、帝位還給了李家,她復立李顯為太子,從而李顯之後得以複位為帝。

那為什麼武則天臨終前把帝位還給了李家呢?

首先,這天下、帝位本來就是李家的。因為武則天是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的母親,從而她能掌握大權登基為帝,成為一代女皇。不管怎樣武則天始終是李家的媳婦。

因為這層身份,在加上她的治理能力、處事手段,所以得到一些人的支持,但她也知道一些大臣的心裡是在等待,等待她把帝位還給李家的,故而他們在武則天當政時期,故而他們無力反抗只得順從。但他們心中還是向著李唐的。

若武則天不把江山還給李家,到武則天去世後,可能會發生很大的衝突政變,因為當時勢力黨派很多,比如李唐宗室、大唐舊臣、武家勢力、張易之等。到時若發生動亂,這是武則天群所不願得到的結果。

其次,武則天在做皇帝後,也曾想過不把天下還給李家,而立武家之人為太子。但是在大臣的建議下,武則天改變了她的想法。因為武家侄子雖然和武則天同姓,同為武家之人。但是侄子和兒子兩者相比誰親誰疏,很好比較。

自古都是兒子做了皇帝,自己可以得到祭祀供奉,沒有侄子做了皇帝會供奉姑姑的。所以最終武則天立了李顯為太子。

最後,李顯被立為太子後,雖然有了繼承人的身份,但是因為當時政局不定、黨派很多,這對李顯構成了功臣的威脅,也就是說李顯雖然為太子,但是他能不能順利登基還是一個未知數。

同時因為當時武則天年齡大了,很可能會突然改變繼承人,所以張柬之等大臣為了保險起見,就在武則天晚年發動你政變,向武則天逼宮,讓她讓位給太子李顯。當政變發生後,武則天雖然還是皇帝,但已經沒有能力阻止了。所以武則天最終在臨終前把帝位還給了李唐。


簡答:武則天(624-705),名曌(音:照),又名媚娘,尊號武則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其父是唐荊州都督武士彟。十四歲入宮為太宗李世民才人,太宗死後為尼,高宗李治繼位後封為昭儀。永輝六年(655年),立為皇后。高宗患風病,百司奏事多決於武后。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死,中宗李顯繼位,尊母武后為皇太后,臨朝稱制,光宅元年(684年),因中宗擅自提拔岳父韋玄貞等事引起武則天憤怒,廢中宗為廬陵王。立幼子李旦為帝,時為睿宗。天授元年(690年),廢睿宗為皇嗣(名義上的太子),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唯一的女皇帝。這就是武則天登基稱帝的簡要過程。

小編問武則天將臨終前將帝位交還李唐。糾正一點兒,不是臨終前,而是退位前將帝位交還給了李唐。武則天晚年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費盡心思。一邊是自己娘家侄兒武承嗣,一邊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李顯。武承嗣為了接班做了不少露骨可笑的事,引起武則天的腹誹和警覺。一次,武則天假意暗示立武承嗣為皇儲,遭到朝中大臣激烈反對,武則天的那次試探心裡有了底。後來,史書中說武則天做了一個夢,一隻鸚鵡翅膀斷了,請狄仁傑圓夢。狄仁傑藉機問:侄兒與兒子誰更親?(作為李家兒媳,高宗李治的愛妻)百年後是進李家祠還是進武家祠(將來受誰家香火?)等問題,武則天有所醒悟。宰相吉頊也警告武氏男寵張易之、張昌宗:要保住性命,只有為立儲出力,將功贖罪。為此,張氏兄弟經常在武則天跟前吹風。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秘密將廬陵王李顯接到洛陽,名義上的太子李旦聰明地請求退出「太子」位(被封相王)。為李顯接班鋪平道路。武承嗣見自己無望,氣悶生病,不久病死。武則天專門召集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及武氏子侄到明堂,祭告天地,立下丹書鐵券,以示佐證。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兵變,逼武則天退位,中宗復辟,重建唐朝。尊武則天為「則天大聖皇帝」。這年正月二十五日,做了十七年皇帝的武則天離開皇宮,搬到洛陽宮城外西南的上陽宮居住。同年十一月,武則天八十二歲(虛)病逝。臨終前立下遺囑,去掉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與高宗合葬乾陵,立下無字碑,由後人評說!


謝邀。

這並非武則天本心,而是被逼無奈,刀子架到脖子上,只有同意的份兒了。

當時武則天病重,被張柬之等人發動的神龍革命軟禁,失去了對朝政的控制

這段歷史史書上雖然遮遮掩掩,但背後的故事一看便知。

首先武則天在神龍元年春天病重,張柬之等人乘機發動神龍革命,以政變方式控制了武則天,對外宣稱張易之兄弟謀反並予以誅殺,之後皇太子監國,武則天傳位於皇太子。到了當年年底,武則天真的病重已經快不行了,自己說除去帝號,為王皇后、蕭淑妃等人平反,並在去世後得以與高宗李治共葬於乾陵。

這個過程很清楚了,大器晚成的張柬之籌划了多年才有了這麼一個機會,說服了護衛武則天的禁軍頭目共同發動政變,武則天已經被軟禁控制,張柬之等人以武則天的名義做了後面的事情,包括太子監國和武則天退位。

之後武則天雖然被軟禁,但武三思等人仍然掌權,用雷霆手段除去武三思並非不可行,只是可能橫生事端。而且李顯當上皇帝之後就開始以皇帝的角度思考問題,需要藉助武三思壓制有復國大功的張柬之等人,這是老李家的通病,從李世民之後所有的皇帝都有這個毛病。後來張柬之等人被貶並被武三思派人虐待致死,如果說後面沒有李顯的支持或者默許就是在騙鬼。

於是,本來應該被打入深淵的武則天一派有了一個很好的結局,包括武則天退位並與李治合葬;當然,也有張柬之等人家醜不可外揚的心理,使得武則天保留了皇后甚至是天后的身份;李顯也有這方面考慮,雖然他的血脈中有一半來自李治,但還有一半是武則天給的,如果對武則天徹底進行清算,可能會影響自己的地位。

至於武三思後來是自己作死,李顯的態度模糊更給了他其他的想法,被利用除去張柬之等人之後就輪到他們了,死的活該。

神龍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上不豫,制自文明元年已後得罪人,除揚、豫、博三州及諸逆魁首,咸赦除之。癸亥,麟台監張易之與弟司仆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軍桓彥范、敬暉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誅之。甲辰,皇太子監國,總統萬機,大赦天下。是日,上傳皇帝位於皇太子,徙居上陽宮。戊申,皇帝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冬十一月壬寅,則天將大漸,遺制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其王、蕭二家及褚遂良、韓瑗等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咸令復業。是日,崩於上陽宮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謚曰則天大聖皇后。二年五月庚申,祔葬於乾陵。睿宗即位,詔依上元年故事,號為天后,未幾,追尊為大聖天后,改號為則天皇太后。《舊唐書》

如果沒有神龍革命,武則天會怎麼做?

當時武則天雖然一直在糾結身後之事,並立李顯為太子,表示出將來把皇位交給李顯的意思。但要明確一點,李顯要繼承的是大周的皇位,李顯不是以李淵的子孫身份繼承李唐皇位,而是以武曌兒子的身份當大周皇帝,這是有本質區別的事情。

至於武則天用什麼手段保證李顯不把國號改回唐,估計就是靠武三思等武家的人。神龍革命時武則天雖然已經年邁,但仍然身體健康。正月發生神龍革命,一直到年底武則天才去世,說明正月武則天的病情並不嚴重,甚至武則天是否是正常死亡都存在未知數。

如果神龍革命沒有發生,武則天必然會安排後身後之事,包括委任一批顧命大臣,其中就會包括武三思、張柬之等人。武三思是武則天的親族,張柬之是靠表現出對武則天的忠誠和才幹才當上了宰相,都是受了武則天多年培養教育的大周骨幹,把控制繼承人發展方向的事情交給這些人,武則天是能夠放心的。

但武則天萬萬沒想到張柬之能把對李唐王朝的忠誠隱藏的這麼深,發動的這麼堅決,完全打亂了武則天的安排,當刀子架到脖子上的時候,只得無奈接受張柬之的安排,否則就是死於非命。

(張柬之?)

總之,最後的結果對武則天、對李唐王朝都是個可以接受的結局,唐王朝捏著鼻子認可了武則天還是大唐的皇后,假裝不知道自己被滅了一次;武則天死後有地方埋葬也算知足,假裝是自己的主意。

只是,這個過程中冤死的李氏子孫和忠於李唐的文臣武將們不知道會怎麼想。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武則天是通過政變,爭鬥,謀殺而得到皇位,也是因為政變而被逼退位,交出皇位

公元683年 ,李顯被冊封為太子 ,同年12月唐高宗病情惡化,傳遺詔 由侍中裴炎輔佐太子,朝政大事由武則天來裁決。

唐高宗駕崩之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冊封太子妃韋氏成為皇后 武則天自然就成為皇太后。

由於李顯不聽朝臣與武則天反對,執意提拔自己的岳父韋玄貞,還說:「我為天子, 就算把天下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 這樣的話讓武則天非常擔心韋氏外戚干政把自己的權力被奪走 ,於是她召集百官到乾元殿 ,宣布廢掉唐中宗李顯,降為廬陵王。

廢掉李顯後,在武則天的授意之下,百官擁立李旦為新君,即為唐睿宗,唐睿宗實際上無法行使皇帝的權力 ,他被軟禁在後宮之中, 國家所有大事都是武則天說了算。

武則天的權力越來越大 ,看起來是日益穩固 ,但是實際上是朝中部分大臣已經對他無可忍耐 ,武則天的眾多反對勢力集結在揚州,發動了一場「討武戰爭」面對這場叛亂武則天毫無懼意,迅速調集大軍 僅有40餘天就把叛軍擊敗。

當時,「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寫了一篇《討武曌檄》據說武則天看了以後對此一點都不惱怒 ,反而十分欣賞他的才華 ,從這裡可以看出武則天已經具有政治家的風範。

武則天在政治上已經十分成熟,需要想一些辦法與聲音來支持自己登基,尤其是需要創造一種天命的跡象,這時候他的侄兒武承嗣心領神會的獻上了一塊刻有「聖母臨人 永昌帝業」的白石,這塊白石頭被武則天稱作「寶圖」,不久之後他正式給自己加尊號為「聖母神皇」而且讓群臣改稱為「陛下」。除此之外,武則天還做了一系列登基前的準備。

天授元年 (公元690年)九月初九,67歲的武則天 實現了畢生的願望,正式登基為皇帝 ,他把大唐改成大周 ,自此她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執政期間武則天不斷嘗試改制,在政治上她不計門第,能夠破格用人,在經濟上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 使整個社會呈現出於太宗貞觀年間相仿的盛世,可以說她還是有很大的政治作為。

在朝廷中她大力培植武家集團勢力,同時繼續迫害李氏家族 ,甚至打算把繼承者的位置也留給自己的侄兒,以求讓武姓江山能夠永遠延續下去 ,但是在狄仁傑等重臣勸說下,她最終還是立了自己兒子廬陵王李顯為太子。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 ,宰相張柬之等人趁武則天年老病危 ,聯合禁軍將領李多祚等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 ,迎中宗李顯複位,唐中宗李顯登基後,為武則天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后」後人因此稱她為「武則天」。

由以上史料可見,武則天之所以能在生前讓出帝位,由兒子李顯繼位,其實並非出於本意心甘情願放權,而是被政變的大臣逼宮下台,不得已才交出權力來的。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建立武周。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更何況帝王之家乎?自當上皇帝起,自詡雄才大略、才智過人的一代女皇,卻為一個問題頭疼:立誰為太子?要說立太子這事,在封建社會,本是皇家私事:我的皇位我想傳給誰就是誰,你管得著嗎?但是「王者以四海為家」帝王家事也即國事,好在武則天還算是有政治抱負的女皇,既然不能隨心所欲想立誰就立誰,那就先不立。因此,武則天告訴自己,要不,咱在等等?

可是,有人等不起了。武則天愛侄武承嗣一直夢想當上太子,見武則天在這個事情上猶猶豫豫,於是指使黨徒數百人上奏請表,以「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為由,請立武承嗣為太子,大有「姑姑你下不了決心,愛侄我來幫你」的勢頭。當然這些黨徒絕對是為了拍武承嗣馬屁,兼職政治投機。其中有個洛陽人叫王慶之的,有點過了,對這事比較執著,屢次上表「今誰有天下,而以李氏為嗣乎」,搞了幾次後,武則天有點煩他了,就讓自己的保鏢鳳閣侍郎李昭德打他板子。李昭德估計領會了女皇的潛台詞,將王慶之摔倒在光政門外,並對朝中來往大臣說:「此賊欲廢我皇嗣,立武承嗣,」然後將王慶之杖殺了。拍馬屁拍得把命都丟了,可見代價之大。不過,這樣一來,這幫保武派估計也看清了形式,再也不敢噪舌了。想想也是,定誰是太子,是人家武則天乾綱獨斷,關你武承嗣什麼事,難道想造反?殺你個黨徒,給點顏色你看看,以後老實點。此後,武承嗣被絕了太子夢,一至鬱鬱寡歡。

有保武派,就有保李派,剛才的李昭德就是一個,而狄仁傑則是另一個,有水平的人和沒水平的人處理事情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武承嗣是主動找人挑起事端,最終招來武則天的煩怒,而保李派則是清風拂山崗,就像李昭德,機會來了下死手。狄仁傑是武則天時代的明相之一,在朝中素有清名,很得武則天寵信,不過,底子里,他是一個徹徹底底的保李派。狄仁傑平時對武則天立太子一事絕不多嘴,直到武則天拿立太子的事問他,他才勸說:「姑侄之與母子孰親」,並以鸚鵡之兩翼來比喻武則天兩子,終於使武則天立太子這事向自己的兒子傾斜了。看看,這才是政治高手,輕描淡寫幾句話,就計划了大周以後的走向,真是四兩拔千斤呀。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而同年,武承嗣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鬱鬱寡歡,憂憤而死。

不過,沒有真的傳位,就還有變數,這個漏洞,由狄仁傑的接任者張柬之來填補。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因年事已高,在在迎仙宮卧床不起,身邊只有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與外界沒有別的聯繫了。當時的宰相張柬之一看,這情況怎麼這麼熟悉呀,這兩小子不會是想模仿太宗囚慈父搞個政變吧!?於是聯繫保李派禁軍統領李多祚,並聯合楊元琰(右羽林將軍)、崔玄暐、敬暉、桓彥范、袁恕己薛思行(左威衛將軍)等大臣,知會了太子李顯,開展先下手為強的奪皇位工作。說起來,張柬之這人,不愧是狄仁傑看中的接班人,眼光老辣,手段獨到,串聯起事之人多是禁軍守將。後面的事就簡單多了,請出太子李顯,攻入玄武門(貌似只砍了一個玄武門的門栓),在迎仙宮外斬殺張易之、張昌宗,然後軟禁武則天於上陽宮。兩天後,武則天宣布傳位於李顯。

神龍元年(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駕崩,終年八十二歲。臨死時武則天留下遺命:「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柳親屬皆赦之。」人生如夢,強悍如一代女皇武則天,在死前也不得不屈服於封建禮教,回歸至一個女人。


在當時天下人的心裡,武則天是李家的兒媳婦。家裡的男人不爭氣,媳婦當家,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那時候沒多少人把唐和周分開看。媳婦當完家,把家交給兒子,合情理。把家交給娘家,那叫鳩佔鵲巢,於情,於理,於法都不合。天下會大亂的。所以,最後武則天還是明白的,把皇位交給了兒子,並要求撤掉自己的皇帝名號。

再說,兒子畢竟比侄子親。狄仁傑曾對武則天說過,自古以來就沒聽說過有在宗廟裡祭祀姑母的。就算武則天把皇位傳給侄子,她侄子將來只會追封祭祀自己的父母。傳位給侄子,對武則天沒有任何好處。


重點是歸位於李唐正好凸顯出武則天那妖孽般的政治智慧。歸位於李唐百利無害。

立李顯為太子,自己終究是親生母親。立跟自己有血海深仇的侄子武氏為繼承人,百年之後將無葬身之處,更不用說祭祀活動。

而且從唐朝建國以來,經過李淵,李世民,李治三代的勵精圖治,天下歸心。武則天自己非常清楚立武家的人為繼承人,自己駕崩之後,眾臣百官立馬就會動手平定武家。還政於李唐。與其如此倒不如自己主動歸位於李唐,免得遺臭萬年。

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沒有人會希望自己過世之後時局混亂,社會動蕩不安或者四分五裂的。所以最終還是要歸位於李唐的。


首先他們武家實在是沒有一個拿的出手的後輩,所以武則天晚年其實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傳位兒子,二是傳位女兒,按照太平公主的能力也是能做皇帝,在朝里也是有一股政治力量,不過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人還是不能接受再出現一個女皇帝了,所以當朝臣發動政變時不可能把太平公主抬出來的,只有高舉李家後人的男性才是一面偉光大的旗幟,才能使政變成功。


因為,武則天是在一個男權時代,雖然她一時改變了命運,但是她最終還要回到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上,只有這樣才能保全自己,贏得美名,所以她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恢復了唐朝的天下!


武則天是通過政變,爭鬥,謀殺而得到皇位,也是因為政變而被逼退位,交出皇位

公元683年 ,李顯被冊封為太子 ,同年12月唐高宗病情惡化,傳遺詔 由侍中裴炎輔佐太子,朝政大事由武則天來裁決。

唐高宗駕崩之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冊封太子妃韋氏成為皇后 武則天自然就成為皇太后。

由於李顯不聽朝臣與武則天反對,執意提拔自己的岳父韋玄貞,還說:「我為天子, 就算把天下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 這樣的話讓武則天非常擔心韋氏外戚干政把自己的權力被奪走 ,於是她召集百官到乾元殿 ,宣布廢掉唐中宗李顯,降為廬陵王。

廢掉李顯後,在武則天的授意之下,百官擁立李旦為新君,即為唐睿宗,唐睿宗實際上無法行使皇帝的權力 ,他被軟禁在後宮之中, 國家所有大事都是武則天說了算。

武則天的權力越來越大 ,看起來是日益穩固 ,但是實際上是朝中部分大臣已經對他無可忍耐 ,武則天的眾多反對勢力集結在揚州,發動了一場「討武戰爭」面對這場叛亂武則天毫無懼意,迅速調集大軍 僅有40餘天就把叛軍擊敗。

當時,「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寫了一篇《討武曌檄》據說武則天看了以後對此一點都不惱怒 ,反而十分欣賞他的才華 ,從這裡可以看出武則天已經具有政治家的風範。

武則天在政治上已經十分成熟,需要想一些辦法與聲音來支持自己登基,尤其是需要創造一種天命的跡象,這時候他的侄兒武承嗣心領神會的獻上了一塊刻有「聖母臨人 永昌帝業」的白石,這塊白石頭被武則天稱作「寶圖」,不久之後他正式給自己加尊號為「聖母神皇」而且讓群臣改稱為「陛下」。除此之外,武則天還做了一系列登基前的準備。

天授元年 (公元690年)九月初九,67歲的武則天 實現了畢生的願望,正式登基為皇帝 ,他把大唐改成大周 ,自此她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執政期間武則天不斷嘗試改制,在政治上她不計門第,能夠破格用人,在經濟上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 使整個社會呈現出於太宗貞觀年間相仿的盛世,可以說她還是有很大的政治作為。

在朝廷中她大力培植武家集團勢力,同時繼續迫害李氏家族 ,甚至打算把繼承者的位置也留給自己的侄兒,以求讓武姓江山能夠永遠延續下去 ,但是在狄仁傑等重臣勸說下,她最終還是立了自己兒子廬陵王李顯為太子。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 ,宰相張柬之等人趁武則天年老病危 ,聯合禁軍將領李多祚等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 ,迎中宗李顯複位,唐中宗李顯登基後,為武則天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后」後人因此稱她為「武則天」。

由以上史料可見,武則天之所以能在生前讓出帝位,由兒子李顯繼位,其實並非出於本意心甘情願放權,而是被政變的大臣逼宮下台,不得已才交出權力來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