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有甫(fǔ)國,與王室關係較爲親密,商王經常出巡甫地,並在甫地進行對氣候、祭祀、軍事等國家大事的占卜。之前說到亙國時曾有卜辭:“乙亥卜,貞其奠衣於亙冓(gòu)雨,十一月在甫魯。”這是商王在一個叫甫魯的地方占卜亙地的氣候情況,“甫魯”可能指得就是甫國。關於甫國的地理位置,或可結合另一個地名來佐證,那就是卜辭中隨着甫國經常一起出現的“女自”。卜辭中多有“(王)呼甫秜(ní )於‘女自”、“受甫耤(jí)在‘女自”的記載,據說“女自”地就是後來所說的郋(xí )地。《說文解字》雲:“郋,汝南邵陵裏。”清代段玉裁注:“今河南許州郾城縣東四十五里有故召陵城,郋者,召陵里名。”汝南邵陵裏,是《說文解字》作者許慎的故地,其實就是現在的河南漯河市召陵區,據證實,商代郋地就在召陵區,也就是之前的郾城縣東一帶。卜辭中記錄商王常常命令甫人去郋地進行各種農業或狩獵活動,也就是說,“女自”地是甫人的糧食種植地以及狩獵場所。可以說明甫地跟“女自”地相鄰,照這個說法,商代甫地或在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區附近一帶,此前也有說法商代甫地在山西蒲縣一帶,不過商王要跑到大老遠的西北去狩獵、占卜等活動似乎不大可能,蒲縣或跟商以後甫人的北遷有關。

  “甫”的甲骨文下面一個“田”,上面是一棵“幼苗”,表示“種植在田地間的農作物”,與後來“圃”字被圈地種植的花草相比較,“甫”在空間上顯得更爲自由廣袤,所以“甫”字又有大而廣的意思,比如《詩經·甫田》:“倬(zhuō)彼甫田,歲取十千。”就是一望無際的田地,種植的糧食每年收成何其多的意思。從“甫”字的造字本義也可以窺見遠古甫地自然環境優厚,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適合大面積農業種植以及各種大小動物的生存繁殖。

  甫的甲骨文

  根據卜辭內容整體反映,甫國臣服於商王朝,主要是負責供給王室如獵物、糧食等生活用需,軍事防禦爲其次,是商王畿西部的天然糧倉。卜辭:“辛巳卜,貞:甫往,兔、虎、鹿不其?”這是甫人前往狩獵之前對能否捕到兔、虎、鹿的貞問。卜辭:“丁巳卜:?甫狩,獲鹿十、虎十。”大意是甫人狩獵,獲得鹿和虎各十頭,說明甫人不但能捕像兔、鹿這些性情溫良的小動物,而且還能獵捕像犀兕虎豹這樣的大型獸類,恐怕非專業不能勝任。卜辭:“壬申卜,貞:甫擒麋?丙子陷,允擒二百有九一。”這則卜辭記載甫人一次性獵捕麋鹿達291頭。麋鹿是一種非常珍貴稀有的動物,也是先秦時期帝王貴族最樂意獵捕的一種動物,可藥食兩用,還被用來象徵帝王得賢人輔助猶若得麋鹿。《詩經·鹿鳴》還用它來作爲王者求賢若渴的心情,招待賢人也因此被稱爲“鹿鳴宴”。所以成語“逐鹿中原”的原始含義其實是爭奪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

  出土晚商銅器“宰甫卣(yǒu”被認爲是甫國器物,其銘文記載:“王來狩自豆麓,在辭次,王饗酒。王賞宰甫貝五朋,用作寶獎。”大意是商王親自去甫地狩獵,在宴席上,還獎賞了甫侯五朋貨貝。以上卜辭、銅器金文都可證明甫人擅長田獵,其自然環境優厚,從卜辭中多有“(王)令甫狩、令甫往”等記錄來看,甫人更是商王豢養的高級獵手,專替王室狩獵,所獵的獵物供王室奢靡之需,有時候商王還會前往甫地一起參與捕獵。卜辭:“甲辰卜,?貞:甫弗其受麳(lái)來?”麳,指小麥,這是貞問甫地的小麥可能大豐收?從中可以得知,甫地盛產小麥,而且是商王室指定的糧食供應區,甫國每年當爲商王室上繳大量的獵物和糧食作爲貢品。

  宰甫卣

  甫國到商朝末期還存在,但武王克商後,甫人的去向便成了謎。甫是商王的附屬國,按理應該效忠商王室,最後的結局自然亡於周,當然也不排除甫人臨陣倒戈,投靠周國。但據說西周春秋時期的許國(河南許昌)跟商代甫國有所淵源,作爲許國後裔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載:“‘鄦(許),炎帝,太嶽之胤,甫侯所封,在穎川。”許國的始封君是許文叔,許慎認爲許文叔是商代甫族後裔,這麼說,商末動盪時期的甫人很有可能及時站對倒向了周國,後甫國改封爲許國。但也有說法今山東新泰市西北泉溝鎮有蓮花山,古稱新甫山,爲商代甫人東遷遺蹟,故名“新甫”,《詩經·閟(bì)宮》中還留下了“徂徠之鬆、新甫之柏”的詩句。

  文/堰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