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紅釉又稱金紅釉。金紅釉和礬紅釉不同,不是我們國家傳統就有的配方,金紅釉實際是受西洋琺琅工藝傳入的一種釉。它是以金作為著色劑,在爐內經過800°左右的低溫燒烤而成的低溫紅釉。由於它的技術是從西方傳入,所以在當時又被稱為洋紅,或者西洋紅,而在西方稱之為玫瑰紅,或者薔薇紅。近代收藏家由於看這種紅色如胭脂之色,略帶粉調,習慣稱其為胭脂紅。

我們最早看到的胭脂紅釉,是康熙晚期的作品。比如這一件西方收藏家收藏的外胭脂紅釉內粉彩的作品,它底下有一個款叫「又辛丑年制」,辛丑年是康熙六十年。

到了雍正時期這種胭脂紅釉的瓷器產量和質量均有所提高,器物大多胎體輕薄,小巧玲瓏。上面這個圖是我曾經經手多年前在嘉德大拍上拍過的一件雍正時期的胭脂紅釉的小碗,它的釉色非常的明亮細潤,也是用吹釉的方法燒制而成的,顏色非常均勻漂亮。乾隆時期胭脂紅釉仍然普遍存在,但是乾隆時期的胭脂紅釉色澤明顯變深,偏紅,就不如雍正時期的那麼粉嫩可愛了。另外還有一個特點是乾隆的胭脂紅釉的釉面往往不是那麼平,有時候有點波浪釉或者橘皮紋。而且器物的底上通常又塗了一層松石綠釉,這也是乾隆時期胭脂紅釉的一個特點。


胭脂紅釉產生於康熙時期,可謂是單色釉中極為出挑的一種,往上追溯它的起源,這釉上的胭脂紅卻是舶來品。

釉上脂紅,原是舶來物

在西方這類色彩為玫紅、粉紅色,追根溯源,我們在中世紀的歐洲油畫里發現,這類顏色常出現在教皇與神話人物身上,且甚是流行皆不分男女,由此可見,這類顏色在當時是被視作尊貴身份的象徵,且為不一般的色彩。

△迭哥·德·席爾瓦·委拉斯開茲——英諾森十世肖像

康乾盛世,此類色彩流入中國,與瓷器結合,衍生出胭脂紅一色。色彩的美,大約是擁有跨越國界的魔力。自打胭脂紅傳入中國後,便贏得諸多雅士權貴的青睞。胭脂易得,胭脂紅釉難求,與中國傳統瓷器的清雅色調不同,胭脂紅更跳脫明艷,彷彿蘊含著向上的生命力。彼時因色彩奇異及工藝難求,胭脂紅釉亦被奉為皇家御用之色,不為平常百姓所得。

△蘇富比2015年春拍 清雍正胭脂紅釉小杯

△同年蘇富比春拍 鬥彩纏枝花卉直口碗拍賣價

內容來自東家宛玉WANYU創始人的分享。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f7d9b6c13f9b29e5d50463839c2cedb1", "vname": "", "vid": "v02016190000bcntmud9688r6fon0vjg", "thumb_width": 360,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29.7, "h": 854, "subjective_score": 0, "w": 480, "file_size": 1764755}, "ultra": {"duration": 29.7, "h": 1024, "subjective_score": 0, "w": 576, "file_size": 2430627}, "normal": {"duration": 29.7, "h": 640, "subjective_score": 0, "w": 360, "file_size": 1213880}}, "src_thumb_uri": "9209000bb881cb0c6eeb",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9209000bb808d1698b19", "vu": "v02016190000bcntmud9688r6fon0vjg", "duration": 29.7, "thumb_url": "9209000bb808d1698b19", "thumb_uri": "9209000bb808d1698b19", "md5": "f7d9b6c13f9b29e5d50463839c2cedb1"} --}


胭脂紅瓷器創燒於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慶、光緒等朝均有燒造,其中以雍正朝產量最大,質量最精。它是一種以微量金(Au)作著色劑、在爐內經800℃左右烘燒而成的低溫紅釉。由於這種紅料是從歐洲轉入,故被稱為「洋金紅」或「西洋紅」,而西方多稱之為「薔薇紅」、「玫瑰紅」。又由於這種紅釉頗如婦女化妝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紅」。胭脂紅釉的呈色有深、淺之分,深者稱「胭脂紫」,淺者稱「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淺淡者稱「淡粉紅」。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紀事》中記載當時歲例貢御的57種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紅色器皿」。從傳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紅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盤、碗、杯、碟等,均胎體輕薄,玲瓏俊秀,多數為內白釉,外胭脂紅釉,極少數為內外均施胭脂紅瓷器

清代康、雍、乾時期是景德鎮御廠彩瓷製作發展的一個歷史高峰,無論是當時的單色釉、混合彩瓷都足以令人嘆為觀止。其中,胭脂紅應算是該時期極具創新意義的代表性彩釉之一。胭脂紅不同於以往御廠制瓷時所用的銅紅和礬紅,它是一種以金著色、帶有紫色調的粉紅色,由於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稱為「金紅」。這種將金熔入釉內來著色的方法並不是景德鎮瓷工發明的,而是1650年荷蘭人卡西亞(Cassias)發明,1680年開始應用於瓷器繪畫,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開始在景德鎮使用,當時稱其為「洋彩」,胭脂紅則被稱為「洋紅」。胭脂紅雖然在康熙中早期就傳入景德鎮御廠,但是由於科技含量較高、造價較昂貴,直到康熙末期也沒有被御廠普及使用。雍正中後期,由於御廠制瓷的發展革新,胭脂紅逐漸推廣使用至眾多彩瓷領域。真正做到對胭脂紅運用自如、廣泛普及則還要屬乾隆時期,胭脂紅在該時期。


胭脂紅是皇后,那郎窯紅是皇帝了郎窯紅清花釉里紅魚澡紋筆洗康熙時期官窯器存世希有陳先生舊藏分亨厲史真諦,干窯一寶驚現民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