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自フラスコテーション ?演出現場)

我一直推薦的日本獨立音樂到底是什麼樣的音樂?J-Indie?J-Rock?Japanese bands with female vocals?和其他日本獨立音樂區別在哪裡?日本獨立音樂之所以不為人所知的原因是什麼?但為什麼又有著如此良好的氛圍和土壤?

前言:

我在01年創辦了幽聲隧道網站,當時主題是Trip-Hop音樂,但是那只是我想安利的一種音樂類型,還有後搖/夢泡/英倫/自賞/後金/日本獨立音樂等多個類型和流派想推薦。不過我想先把Trip-Hop的推薦做到差不多有一定規模了再開始著手做其他類型的,但我逐漸發現在有生之年我都不可能完成Trip-Hop的規模,因為如果取廣義的Trip-Hop定義,還包括了許多分支和旁類,所以用緩拍統合可能更合適,但這樣一來範圍就太廣泛了,因為每當你開始鑽進一類音樂中去你就會發現無窮盡的好音樂等著你。所以我在2006年開始陸續推薦英倫和後搖滾兩個類型,穿插在緩拍的推薦中。2010年開始安利喜歡的華語女聲搖滾,2014年開始正式做日本獨立音樂專題至今。

那麼現在終於可以把為什麼我那麼喜歡推薦來自日本的獨立音樂說一下了。

一 養在深閨人未識。真正日本本土的獨立音樂很少有人關注。

1 音樂是一個特別主觀的奢侈品,並且需要獨特的鑒賞能力。

在當下這個忙碌的時代,大部分時候,音樂通常是作為開車時候打發時間的背景音樂存在,而不是一個單獨拿出空餘時間去聆聽的興趣愛好。受碎片化的時間影響,哪怕在學生時代是個狂熱的音樂愛好者,但在工作之後就很少有時間花大把時間和精力去聆聽和尋覓自己真正喜歡的音樂。所以當有人把音樂單獨拿出來推薦和談,無疑是一個推銷奢侈品的行為。

音樂又是一個特別主觀的東西,在你心裡這是個仙樂,在別人耳朵里只是噪音而已。並且銷量的高低並不完全能代表這個音樂人的實際水準高低,哪怕是在線收聽率和評論數量的多寡也無法成為評判一個音樂人優劣的客觀標準。

2 搖滾又是音樂中的一個小眾類別,這是一片不為人所知的音樂中的「西部世界」。

搖滾音樂發展至今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都逐漸變成更小眾冷門的音樂,所以光是在搖滾樂迷數量上就遠不如其他樂迷數量(比如嘻哈,R&B,爵士,電子等),因此光是推薦搖滾音樂本身在的當今這個社會上就顯得非常難得了,更稀有的是更冷門更不為人所知日本的搖滾,那就如同音樂中的「西部世界」。

3 說起日本獨立音樂其實我們並不真正了解,充滿各種誤解。

日本優秀的地下樂隊其實有很多,但相比西方搖滾無論是知名度還是影響力上就小很多。搖滾音樂畢竟來自歐美,所以大部分搖滾樂迷會首先選擇歐美而不是日本的,並且會心底里可能會鄙視除了歐美以外的其他國家的音樂,會覺得包括日本在內的其他國家的搖滾只不過是在模仿西方搖滾樂而已。所以說起日本搖滾就會充滿各種誤解。

而對於大部分不懂日語的國人來說,聽日本搖滾音樂可能會完全不覺得有趣。一方面相比英語被強制納入義務教育而言,日語這個外語顯得更小眾。大部分國人對日本音樂的印象停留在偶像音樂或演歌上面,提到日本搖滾,總是會先想到視覺系。

而在小範圍內大家都喜愛的椎名林檎。因為她的影響力至今都非常大而深遠,所以如果你不是一個特別主動想去了解更多日本女聲搖滾的狂熱樂迷,你大概會覺得既然沒有一個歌手或有女主唱的樂隊在知名度上會再超越她,所以也就沒必要再去知道其他的日本搖滾女歌手或女聲。

4 日本獨立音樂傳播渠道局限在日本國內,大部分日本本土樂隊沒有機會在主流媒體上傳播自己。

美國音樂可以藉助電影,美劇,遊戲,音樂節現場等多渠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而這點又因為美國文化在向全世界輸出)。而日本音樂傳播渠道局限在日本國內,並且無論是紅白歌會還是《MUSIC STATION》這類老牌電視音樂節目,甚至富士搖滾音樂節,都不適合那些風格特別突出的個性化搖滾音樂,絕大部分日本本土樂隊沒有機會上主流媒體傳播自己的音樂。

5 日本動畫的OP和ED是一種特別的存在,但更個性化的音樂並不能完全適合商業動畫的需求。

而日本樂隊積累了知名度可以參與一些動畫或日劇主題曲來獲得更多本土的宣傳和推廣之外,但這點影響力也只是鳳毛麟角並且局限在本國或喜歡動畫而留意到音樂的小部分動漫迷,絕大部分都還處於地下狀態。更何況真正適合拿來做動畫主題曲的音樂風格也非常有限,比如少年漫畫改編的動畫作品更強調「燃」,部分更個性化的傳達出個人深沉情緒的音樂並不適合這些商業動畫的需求,比如我在節目中重點推薦的那些日本音樂。

(2017年清湯音樂傾心呈獻「猶如Envy和Portishead合體般深沉的美好」日本後搖名團Presence Of Soul首次中國巡演。這也是我在節目中準備重點推薦的日本女聲後搖樂隊之一,在來國內演出之後獲得了一些後搖樂迷的關注,但因為是人聲後搖加上又是女主音,其受到的重視程度卻遠不如MONO、toe、envy、downy、LITE這些日本的純器樂後搖樂隊)

6 日本樂隊或歌手在中國的知名度和來中國演出的頻率成正比。

又比如因為後搖在國內搖滾演出方面最近幾年的影響力越發廣泛(其實本質上並不是我們天真的以為後搖終於火了,而只是因為沒有歌詞所以過演出審批更方便而已),因此以MONO、toe、envy、downy、LITE這些為代表的日本後搖樂隊慢慢為人所知,但更多的日本人聲後搖(好吧,我承認其實這也只是我的一廂情願,因為只有我那麼在意並且喜歡後搖是否有人聲)因為沒有來過國內演出而不為人所知。

7 日本對實體唱片的熱愛達到了一種極致,這使得傳播到國外也更困難。

相比中國當下對在線收聽的數字音樂的熱情擁抱,日本不僅更喜歡傳統的實體唱片,而且部分還是會場限定,只能在現場演出才能買到,對於想購買的國外樂迷來說非常困難。

說到這裡,再說點和日本獨立音樂相關積極的一面。

二 向死而生,日本獨立音樂的發展又有著很好的土壤和氛圍。

1 日本對版權的嚴格保護,使得日本的實體唱片繼續生存下去

在美國倒閉的Tower Record在日本不僅生存了下去,還開出了很多家分店。不同於傳統唱片店的多元化的各種營銷活動,也使得這家唱片店成為日本國內最大規模的唱片銷售店。

(作為日本搖滾中古品專賣店的Disk Union新宿店在聖誕期間對中古唱片的優惠促銷活動)

2 日本中古產業和二手文化非常發達,對實體唱片也有續命作用。

3 日本唱片店專業程度讓人驚嘆,對音樂風格劃分非常細緻。比如Disk Union新宿店甚至每一層的音樂風格都不一樣。

不過這裡插句話,去淘碟的大部分國人還是沖著歐美搖滾去的,就連這些日本實體唱片店的醒目宣傳位置也是以大牌為主,而很少有人關注日本本土的獨立音樂。

4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來自於日本高中的輕音社這樣的社團,絕大部分的日本樂隊都是在高中組建的。

其實日本考試壓力不亞於天朝,但得益於日本中學裡就有的「社團活動」這一優良傳統,比天朝大部分樂隊從大學再組建這個時間段上可以提前好幾年。

5 「RO JACK」成熟的產業鏈,多元化的各種小型音樂節使得日本本土獨立音樂在主流媒體之外有更多展演空間。

獲得冠軍的音樂人可以參加ROCK IN JAPAN FESTIVAL、COUNTDOWN JAPAN和JAPANS NEXT 渋谷JACK的演出。

正如同台灣的The Next Big Thing,曼聯的青訓營,NBA選秀一樣,「RO JACK」每年都會舉行新秀選拔機制,使得日本搖滾新生血液不斷補充進來。2017年我在節目中推薦的樂隊里部分都來自於RO JACK,包括有:午前3時と退屈、iloli、lical、APPLE MEETS BAZOOKA、雨のマンデーズ、Alica、メランコリーメランコリー、イトカムトビコ、ウタリ、The;Cutlery、Camping Trailer、春ねむり、ミズニ ウキクサ、yeti let you notice、ユアネス等。

(2018 JAPANS NEXT 渋谷JACK 演出表 「RO JACK」選拔出的新人樂隊在這裡才得以終於整體登台亮相)

但是,考慮到票房等問題,可惜的是只有JAPANS NEXT 渋谷JACK才是面向獲得冠軍的新秀樂隊的舞台。而ROCK IN JAPAN FESTIVAL、COUNTDOWN JAPAN依舊還是那些每年都能看到的老面孔為主。

此外,除了富士搖滾音樂節或Summer Sonic這些大型戶外音樂節之外,還有更小眾,音樂風格更突出的京都自賞音樂節(kyoto-shoegazer.com)等,這點非常難能可貴。

6 在東京和大阪兩大城市的市區和市郊,有數目眾多的Livehouse。這才是日本地下樂隊的真正活動空間。

甚至部分規模很大,已經連鎖化經營,比如Tsutaya經營的Shibuya O-Group,旗下有多個分支,包括有:「O-EAST / O-WEST / O-nest / O-Crest」。光東京一個澀谷區的Livehouse在數量和規模上已經超過了中國所有Livehouse的總和。這給日本獨立音樂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表演空間。

(日本拼盤式演出比較常見,並且演出時間通常在下午或傍晚就開始)

7 日本本土樂隊的拼盤式演出,性價比很高,而且可以增加更多觀眾數量。日本的樂隊很少有單獨的專場演出,大部分都是拼盤,並且通常拼盤裡的樂隊風格也比較相似,這點可以看出演出主辦方的精心策劃。

8 演出主辦方為觀眾考慮也很周全。日本的小型搖滾演出時間通常都安排在下午和傍晚,這樣可以節約觀眾的觀看成本,因為日本打車實在太貴了,所以不像國內可以在晚上九點以後開始演出到深夜。

三 此之蜜糖,彼之砒霜。推薦日本獨立音樂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1 我推薦的日本音樂,在各類搖滾樂迷心中可能並不受歡迎。

在金屬樂迷心中覺得這些音樂太娘泡了,在後搖樂迷的理解里因為人聲太突出雖然有純器樂段落但這不符合純粹的後搖定義和感受,在自賞或夢泡樂迷耳朵里會覺得吉他音牆還不夠重。

2 我推薦的日本音樂,不一定符合邦搖樂迷的口味。

喜歡ONE OK ROCK樂隊的樂迷心中又覺得太另類了,喜歡City Pop和蒸汽波的覺得我推薦的大概是昭和音樂(太土了),喜歡RADWIMPS的迷妹覺得我安利的太不愛豆了。

3 相比男主唱樂隊,關注女主唱的樂隊的人少太多了。

很顯然,無論是知名度還是受崇拜程度,有男主唱的樂隊都更受歡迎,但是我主推的卻是妹子主唱,但又不是偶像組合,於是在搖滾樂迷心中會覺得不夠搖滾。

4 我想安利的日本音樂我自認為非常獨特,但哪怕是小眾樂迷心中可能都很難激起共鳴。

因此,綜上所述,我在做一件非常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既無法得到搖滾樂迷群體的認可,也無法得到邦搖樂迷的關注。大家會覺得你推薦的音樂不就是一個普通的妹子主唱的通俗搖滾歌曲么?那麼我最喜歡的和要推薦的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日本音樂?

(在我節目中也推薦過的COLLAPSE今年首次來中國巡演,有意思的是同樣來自去年邀請過Presence Of Soul的清湯音樂,可惜的是相比後搖,顯然日本本土自賞被更多樂迷忽視了。但如果沒有了這些音樂標籤的那些日本獨立樂隊是否連國內演出運營方都不會關注了呢?)

5 我想推薦的一種很難被貼上標籤冷門日本獨立音樂。

我想推薦的日本獨立音樂是:「一種旋律優美,有大量純器樂段落編曲豐富;以女聲為單獨主唱的,聲線空靈甜美,高音區很突出,轉音尾音處理很特別,部分有哭腔,辨識度很高;或一部分中性化男主唱;整體以慢歌為主,而不是適合大舞台的快節奏類;一點都不積極向上,少有正能量,情緒低落,歌詞更真實的反映當下社會,整體傳達的情緒更深沉,更喪一些的日本搖滾音樂。雖然有時候表達的也有希望,但並不會直接傳達出鼓舞人心的勵志。有點類似山下敦弘早期電影作品或西村賢太的文學作品。所以這類音樂應該不是日本主流音樂面向的受眾群體,它們不太討喜。而在強調<燃>的大型音樂節現場或動作類動畫主題曲風格上,它們又顯得過於沉重了。

所以我想推薦的日本音樂是邦搖,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邦搖。是Femal Vocal為主的J-Indie,但又是在這其中的一小部分。

如果以在邦搖樂迷小圈子裡已經熟悉的代表女歌手和樂隊來舉例的話,就是類似「小南泰葉」和「きのこ帝國」的早期風格的這類日本女聲音樂,但又不完全是如此,畢竟每個音樂人還是不完全一樣的。但這樣說,可能大部分人會初略理解了吧。我說了這麼多,大概最理解我口味的應該是小楊老師和剛比了,謝謝你們。

音樂直達靈魂深處,而音樂又如此主觀。我推薦的音樂是小眾中的小眾,冷門中的冷門,如果你聽完也很喜歡,我很高興,不喜歡也沒關係。但願音樂能給你更多生活的期盼和快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