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崇拜偉大,但看到偉大的真面目時,我們會望而卻步。偉大的背後是苦難,苦難和艱辛造就了真正的偉大。我們的人生都是痛並快樂著。

這正像現在的華為光彩照人,可是它30年的付出有沒有人記得?

變革需要付出代價,但不變革就無法抵達戰略目標。當我們理解變革的邏輯,也許就能借鑒經驗,從而少走彎路。

可添加李老師微信:186-0160-2135,免費解疑 !專註於中小企業薪酬、績效、股權、 合夥人方案設計落地

華為的組織變革

平臺的再定位、再塑造是項目型強矩陣組織變革的核心內。華為在實踐中已經完成了系統思考和整體變革,圍繞大平臺的制度規劃和運作機制,主要帶來了四個維度的改變。

1. 組織運作的改變

以項目為輔的弱矩陣向以項目為主的強矩陣轉變。在功能型組織裏,對項目的授權很少,項目型組織是高度授權,資源的獲取也是完全授權,預算管理由功能經理改為項目經理,功能經理只負責資源的匹配和監控。項目經理是全職的,組織對其在事、財、人方面全部授權。華為嚴格控制兼職,兼職是做不好項目的。這是理念的轉變。

2. 機關向大平臺轉變

大平臺是什麼?是大資源、大能力、大方向,機關要聚焦戰略和方向。

華為請IBM做的BLM 模型,包括戰略規劃、戰略執行,各有一套方法和程序。在這個過程中,領導力貫穿始終,一把手必須全力參與。從制定戰略到執行戰略,如果沒有共同的價值觀,是很難做到的。為此,要明確的是,制定戰略時是否做到了以客戶為中心,執行戰略時是否做到了以奮鬥者為本。

制定戰略的起點是市場的結果,結果出來後,看績效的差距在哪裡。如果還是做過去的市場和產品,那就不需要做戰略;只有在新的機會湧現時,想抓住這個機會時,才需要做戰略。機會來了,要不要去做?戰略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

華為不做五年規劃,而是每年做滾動戰略。從四月份做到十月份,每年都做三五年的戰略分析、定位、戰略規劃,分析長期目標是什麼,階段性的里程碑是什麼,業務要用的模式是怎樣的,用BLM模型去做分析和定位,能看清楚的就看清楚,看不清楚的就看個大概。從十月份開始做第二年的商業計劃,也就是年度計劃,研究怎麼落地。第二年的四月份,又開始做三五年的戰略洞察和設想,十月份又開始做次年的年度計劃。每年都在滾動地不斷鎖定、不斷清晰認識。通過這樣的方式,對未來的認識能持續得到準確的定位,戰略日益明確,只要看清楚一個市場和產品的接軌點,就鍥入產品,實現增值。

戰略制定出來以後,接下來的問題是年度工作怎麼開展,人才如何保證,組織流程怎麼梳理,海外市場開拓怎麼運作,在海外如何建立流程化組織,等等。流程的高效化運作靠組織的支撐。早期員工都是中國員工,是尖刀連、尖刀排,現在會招很多外籍員工,價值觀產生文化衝突該如何處理,怎樣把海外員工染成華為的紅顏色,怎麼營造良好的組織氛圍,怎樣提高戰鬥力……這都是華為非常關注的問題。企業的文化要由人力資源來打造,所以人力資源是戰略規劃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不但要支持現在的業務,還要支持未來的業務,要將人力的效率發揮到最大,這不是簡單的需要人就去外面招人的問題。

HR向業務戰略夥伴的價值轉型,包括三個方面:

(1)組織,通過組織形態、規模和績效的有效管理,提升組織的競爭力,降低運營成本和風險。(2)人才,幹部與專業人才隊伍的發展促進公司的贏利與增長。

(3)文化,傳承核心價值觀,持續夯實高績效文化,支撐公司基業長青。

而人力資源要成為業務的合作夥伴,人力資源的角色則要分成三個部分:

(1)HR COE是人力資源專家中心,負責戰略和流程的設計、運作的管控,把有些人放到業務部門去。

(2)華為每150人配一個HRBP(人力資源業務合作夥伴),他不是來打雜的,他要從人力資源的角度去支撐發展,從戰略變革、人力資源管理、激勵的角度,從選、用、育、留、管這五個維度支撐業務的發展,呈現出人力資源的價值。

(3)HRSSC是人力資源共享服務中心,專業人士要幹專業的事,給業務提供各種支撐,後方平臺就是要去幹這樣的事。

另外,以華為的經驗,建IT系統一定要捨得投錢,如果不捨得投錢,不能快速運轉,都要靠手工,那麼運作成本就會非常高。華為每年在IT建設上的投入是銷售收入的2%左右,一年投入100多億。有了IT基礎設施水平,就能快速地展現和傳遞業務信息。任總對IT建設,簡而言之就一個要求——把全球建成一個辦公室,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能實時辦公,在任何時候都能夠進行指揮調度,創造無障礙辦公條件,把很多信息放在雲端,手機就是一個總指揮臺,隨時可以發出指令。

華為還建設了知識雲。讓員工都來深圳培訓,成本太高了,華為培訓是先讓大家在網上自學,可以在線向專家求助。在網路上,用虛擬技術打造了很多設備操作實習體驗的學習程序,讓學習者來學用、感受,讓客戶也去體驗。為客戶提供什麼樣的產品和服務的解決方案,拿這些方案試給客戶看,能力、知識都放到網上,案例也放在往上,客戶能及時獲取、全面瞭解。做到這一點價值很高,企業的平臺部門要把這個能力建設起來。

3. 機關向資源中心轉變

前方需要什麼能力和資源,就去努力做好。華為提了一個口號:積極迎接挑戰,擁抱變化。不同於西方的招人、裁人那套做法,西方人只是數學學得好,他們用不用人以業務需要來決定,有這個業務就用這些人,這個業務不做了,這些人就全部裁掉。業務雖然不做了,但這些人裡面有優秀的人才,把這些人都裁掉,是簡單粗暴的管理。

華為不這麼做,如果一個業務要發展,自己的人可能相關能力還不夠,就給員工「訓」「戰」賦能,然後進行調配,循環流動,改變人才結構和員工的知識結構。員工願意一直為公司服務,忠誠度是很重要的一點,公司賦予員工所需要的能量,員工的知識結構有了更新之後,新業務就能順利發展。

公司是商業機構,是用人單位,所以對員工是有期望的,付出的培訓成本不能超過企業所能承擔的,否則企業運營的壓力就太大了。華為更喜歡有能力又願意幹活的人,當然有能力的人有時會撂一下挑子,但是要反思這個現象。他不滿意,說明管理有問題,出現了問題,不首先找員工的問題,先看主管的管理是不是存在不足,是不是簡單粗暴,有沒有讓員工激發出積極性。從理論上來說,有能力的人願意展示價值。所以,要提升組織的彈性和活力。

華為針對能力的提升和平臺的建設,訓練了20多個戰略預備隊。有各種解決方案的預備隊叫做重裝旅,大的原則是訓戰結合,戰鬥需要什麼能力,就訓練什麼能力,訓練的技術、能力是從戰鬥的角度來進行的,市場需要的場景、能力都按照戰鬥的需要來設置。一般戰略預備隊每年有兩星期的封閉訓練,其間,把受訓者拉到全球進行分批訓練。

華為特別捨得,不僅把作戰團隊拉回來訓練,每年還要進行為期九天的高管培訓,學任正非語錄,白天晚上地學,寫心得體會,第二天繼續。這樣的培訓都要收錢,九天的培訓,把高管半個月的工資停掉,高管們從世界各地、全國各地趕回來參加培訓,喫住行要自理,住華為自己的賓館要自己掏錢,喫飯自己掏錢,連學費和教材費都要自掏腰包。

戰略預備隊兩個星期內訓戰結合,跑步進來,跑步出去,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參加全球搶佔戰略高地的作戰,打贏了就可以談項目,當然這是機動部隊,軍種也要訓練,打輸了算空載了一回,積累經驗和教訓。為什麼沒打贏,要算一算賬,下次怎麼改進。什麼是華為「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拚死相救」的文化?這就是「團結就是力量」的真正落地的口號,是可執行的團隊口號。華為喊出來的口號跟外面不一樣:不要怕失敗,要有自我批判精神,要從泥坑裡爬出來。任總說燒不死的鳥就是鳳凰,不要怕燒死,在火裏歷練一下,就得道成仙了,成英雄了。

4. 機關平臺授權+監控

二者要協調好,不能光授權不監控,也不能為了監控不授權,不能因為風險而不作為。後端平臺往往把監控和風險放在第一位,如果這樣做的話,企業就不要經營了。任總前段時間舉了個例子,他說:深圳在刮颱風,颱風來了,可能把水稻吹倒,但不能因為可能會來颱風,就不種水稻。要做的是防護,颱風來之前,做提前措施,讓土壤保持幹一些,水稻就不容易倒了,風過了以後,再想一些補救的措施,盡量減少損失。因為這個道理,所以不能把風險和管控放在第一位,風險永遠都會存在,重在防範和控制損失。風險監控是為了支撐業務的發展,前者是為後者服務的,不能本末倒置。

華為在銷售之前,過去是「四加二決策」,立項決策、投標決策、簽約決策、合同關閉決策,等等,決策流程很長,因為理念多,甚至還有借貨決策、合同更改決策,哪一個決策點不通過,基本上事情就做不成了。怎麼辦?現在,進行了整個流程的變革,簡化評審界面,為「鐵三角」提供更快速全面的一站式服務。變革的結果是「四加一決策」,只參與評審,不參與決策。誰承擔KPI、誰在最前線誰決策。由一個綜合評審小組把意見濃縮,進行決策:這個項目要不要做,怎麼做。有了這樣的流程,整個運作的效率就得到提升。

華為是五級決策模型。不是所有的項目都必須讓一線決策,項目的大小不一樣,可以由公司CEO任組長,進行集體決策;也可以以片區、地區總裁為組長進行決策;或由代表處的代表進行組長決策;根據項目的重要性與金額大小、商務條款的情況,可由高層主管來決策。總的原則是讓決策的層級前移,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指揮戰鬥,決策者與指標承擔者合一。

決策升級的標準是什麼?可以參考這麼幾個點:合同的金額、合同贏利的情況、合同現金流的情況、合同授信的額度和相關商法等。把這些維度的各種因素都分成了不同的清晰的等級,據此來判斷這個項目該由哪個層次的團隊來決策。

華為建立的這些流程,界面很清晰,可以藉此更好地理解和成就客戶,流程讓一線的反應速度更快,部門牆被打通了,節省了時間,對公司來說,滿意度和效益提升了,成本降低了,這就是變革帶來的成果。變革不是讓員工和領導的工作更舒服,而是讓組織的效率更高,讓公司更好地贏利、發展。同時,流程不僅僅關注過程,還關注結果,不是說有了流程就可以省心了,閉著眼睛照做,一定要看做出來的最終結果客戶是否滿意,是否創造了價值。流程和公司所有工作所服務的對象是客戶,而不是上級。

以上從四個方面對後端大平臺的項目型運作機製做了分析。整個目標確定了,組織整體戰鬥力的打造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源怎麼去支撐戰略落地,支持「鐵三角」的協同運作,團隊的活力怎麼樣,還存在哪些問題。對於整體戰鬥力,這幾個維度至關重要,一是流程與組織,二是幹部與專業人才,績效管理和激勵體系如何把團隊的工作氛圍和戰鬥力進行提升,促成員工願意做事情、願意去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好,並樂於接受新的挑戰,超出本職去做事情,從而打造出戰鬥力和執行力。

華為的人才管理

華為的人才佈局,「築巢引鳳」的觀念已經落後了,現在是「為鳳築巢」,這纔是現代企業人才管理的方式。華為現在有兩萬多名國外員工, 18個海外研究中心,必須招聘優秀的外籍員工,銷售服務體系裏70%是外籍員工,30%是派去的中國員工,但所有研究所所長都是中國人,所長是不搞技術的,他們的職責是提供幫助、支持,協調資源。他們自身不是專家,不會對研究人員指手劃腳。

同時,管理團隊也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人員管業務的事情,業務怎麼發展,他們說了算;一部分人員管人的事情,幹部的選拔培養,績效的評價和分配,由行政管理團隊說了算,集體做決策,保證評價的客觀公正。

1. 雙向人才發展通道的牽引

華為人才發展的金字塔模型中,左邊是管理人才發展通道,右邊是專業人才發展通道,都有各自對應的人才「選用育留」流程,牽引各類人才的成長和職業發展。任總說,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管理者,而應該是領袖,領袖是有思想、能洞察未來、懂戰略的人,華為要培養自己的思想領袖和戰略領袖。

對幹部的培養。華為堅持用選拔制加淘汰制來任用幹部,在實踐中選拔幹部,優先在成功團隊中選拔幹部。帶領基層團隊、項目組持續打過勝仗,就有可能被提拔為中層主管。華為也培養幹部,培養的辦法就是加壓、賦能,讓他到實踐崗位上去接受鍛煉,溫室裏長不出棟樑之材,要讓他到更高的崗位上去幹,去獲得經驗。

華為不搞競聘,由團隊決策,優先在主攻戰場、一線和艱苦地區選拔幹部,優先在影響公司長遠發展的關鍵事件中選拔幹部。同時實行淘汰制,調下來的基層主管就去做專業;中層幹部可能派去基層;高層幹部也可能拉下來,實行分層淘汰。

績效是選拔幹部的必要條件和分水嶺。如果一個幹部沒有帶領團隊持續打過勝仗,就不會得到提拔。如果年年打不了勝仗,這樣的幹部一點用都沒有。能力是幹部持續高效的關鍵要素,華為對幹部能力有四個定義:

(1)決策力,沒有決斷力,不能當家作主,就很難做一把手。

(2)執行力,公司的高層戰略制定下來,必須要去執行,理解之後去大力落實,執行力就是要拿出結果來,要打勝仗。

(3)理解力,理解力是執行力的思想基礎。

(4)與人連接的能力,當幹部的概念跟幹活不同,幹部必須與周邊的人、與自己的上下級、與自己的客戶有很好的連接能力,如果缺乏這種能力,是幹不好領導崗位的。

猛將必發於卒伍,宰相必取於州郡。這是華為選拔幹部的原則。人才都出現在最接近客戶的一線,包括研發在內,優秀的管理人才也是從基層業務裏幹出來的,不能從機關裏提拔幹部,沒打過仗的人是不能提拔的。華為現在三分之二的中高層幹部是從市場出來的,三分之一是從研發出來的,所有高管不是幹過市場就是幹過研發,優先在成功項目和成功團隊中選拔幹部。

比如一個在非洲打了勝仗的幹部,可能有機會提拔到歐洲片區去擔任重要崗位。歐洲是一個主戰場,但是這個從非洲艱苦地區幹出來的幹部,他同時還需要主動學習和持續成長,否則可能無法勝任歐洲片區的全球化管理工作。從影響公司發展的關鍵事件中,可觀察出一個幹部的決戰力,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一個幹部敢於決斷,決斷的效果持續很好,這樣的幹部可以提拔成一把手,不敢決斷的幹部做副職,做機關幹部。

華為提拔幹部還有一個賽馬文化,提拔在競爭中跑到最前面,這就是導向,就像奧運會一樣,金牌的榮耀激勵著大家都去爭奪第一名,這樣一來,組織的戰鬥力就提升了,團隊的效率和個人的能力都提高了。任總說:我只關注最前面的人,這樣後面的人就會緊跟著前面的人。

高度重視中高層關鍵幹部的建設。華為會把公司的關鍵崗位梳理出來,每三年這些關鍵崗位的領導就要進行崗位輪換的調配,換崗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困難,有些幹部可能不太想繼續成長,新崗位、新業務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能力,壓力比較大。如果不願意去新的崗位,就在老地方待著,但位置可能不穩,因為會出現更能幹的人。今年年初的時候,任總說:願意成長的中高層幹部,公司支持他的成長。華為的中高層領導都是如此,各種崗位都要去幹,不斷接受新的挑戰。

華為對關鍵崗位的幹部都是有儲備人選的,如果現任的幹部對工作投入不夠,公司很可能就換人,所以不能撂挑子。幹部要負責培養幹部,幹部不是人力資源培養的,它只做牽引,每個部門每年都有給公司輸送幹部的任務,這也是考覈指標,對幹部人選要給機會,讓他去成長。

2. 以任職資格為核心的訓戰體系

建立自己的企業文化體系和幹部訓練體系,磨刀不誤砍柴工,對企業的長足發展和效率提升很有必要。戰略制定以後,就要建設所需要的人才隊伍,是用現有的人還是外部招聘,現有人才的能力夠不夠,要不要進行知識結構的調整,需不需要發展賦能等,這些問題,都要歸結到專業人才的發展,由業務戰略牽引,基於業務戰略—人才需求—崗位需求—人才梯隊「四點一線」的邏輯,梳理、規劃專家需求,培養發展專家隊伍。如果方向不明,業務運作反反覆復,這樣企業付出的成本就太大了。

華為的人才培養發展體系是支持戰略的,用任職資格體系來牽引人才的發展,設立了公司級各專業委員會,這是任職資格體系核心的管控機制。專業人才如果能力達到了,業績也達到了要求,高一級專業崗位有空缺,就有機會調配到高一級的專業崗位,得到更高一級的薪酬和待遇,當然也承擔相應的職責。

任職資格體系包含14個體系,每個體系都設立了相應的專業資格委員會,每兩年華為員工做一次專業認知資格的認證,前提是這兩年的績效評價要達到前80%,包括A、B、B+,至少要達到B,得C就沒機會了。績效是華為所有評價的首要條件,如果沒有績效,什麼都免談。

通過任職資格體系,每個員工都得到了一套職業資格的工具:尺子、鏡子、駕照和體系。用任職資格這把尺子對員工的認知能力進行評價與認可,員工也拿這把尺子來度量自己,對自己獲得清晰的認識。高一級的任職資格就像「駕照」,把業績做出來,能力展現出來,就能拿到「駕照」,實現專業崗位更高一級的發展,企業和人才得以不斷共同進步。

每個級別都有一個薪酬範圍,人和崗位匹配之後,薪酬待遇是基於崗位來決定的,崗位升了,薪酬就會升;崗位降了,薪酬也會降。這樣,大家就會有危機感,努力在崗位上發揮更大的潛能。

3. 做好價值評價與價值分配

在績效管理上,圍繞著價值循環把績效管理好,更多的是落實戰略,創造價值,然後是價值的分配。過去的剩餘價值理論已經陳舊了,企業家作為企業發展重要原動力的價值已經是大家的共識,現在企業創造的價值來自企業家、知識、勞動、管理等諸多維度,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能激發員工創造更多的價值,否則會影響大家創造價值的積極性。人力資源的精髓就是管理好對價值創造的評價,公平地對每個人的貢獻進行評價,管理好對價值的合理分配。

華為之所以用「績效管理」而不是「績效考覈」,是因為績效管理是一個過程,包括目標設定、績效輔導、績效評價、績效反饋。IBM的做法是在績效反饋後就做績效分配;華為提出,績效反饋後要加入績效應用。績效應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這個過程要配合戰略的需要,戰略需要什麼目標,就要承擔什麼樣的目標,主管要為員工提供支持、幫助和激發。

績效應用的過程為期半年到一年。華為一年給員工做兩次評價,普通員工分別在一月和七月做,各要用半個月的時間,績效應用一定要加進績效管理的過程中。績效反饋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讓員工瞭解組織對自己的期望。

在績效目標體系中,永遠要把組織的目標放在前面,用它來牽引,其次纔是考量個人的績效目標。普通員工只針對業務KPI目標,管理人員的績效還要包含對團隊人員的管理,即點兵布陣的能力。華為績效管理體系還有一個必選的內容是員工的個人能力提升計劃,要求員工認識自己工作中的能力短板,並列出針對性的提升計劃,以滿足現在和未來工作的需要,此必選項不列入計分。

績效目標來自於上一級部門。如果是一級管理崗位,績效目標就來自於公司層面,績效目標不是光做好自己業務領域裡的事情就行了,還要有團隊和公司的全局要求,要有公司整體戰略目標的意識,要有滿足客戶需求、以客戶為中心的意識。以人力資源部門為例,對它的要求還包括如何主動為業務提供支撐,如何做好業務合作夥伴的角色,對員工與崗位選用育留的工作要密切結合公司戰略和業務實際需求來做,對員工的訓練要結合業務的需求進行,不是憑拍腦袋去訓練人。對於培訓任務,不是看數量上完成了多少,不能用指標代替目標,招來的人和培訓出來的人都要具備業務實操能力,要為企業創造價值。所有這些要求是人力資源績效中佔比5%的考覈部分,佔比雖然有限,但起到的是對人力資源工作方向的牽引和導向的作用。

描述績效目標的SMART標準是具體、可衡量、可實現、與工作相關、時效性。這個標準能說明目標描述是否清晰,但不能說明目標是否符合戰略,或是否有價值。比如時效性,業務時間點的確定不能是僵化的形式,而要設定得合理、可實現。人力資源要看工具用得對不對,具體業務指標的確定由業務部門自己做決定。

員工交上來的績效目標計劃,不是寫完了交上來就行了,對計劃制定、目標實施的過程管理一定要重視,評價時要看目標設定是否可實施,有哪些需要改進,還要看在完成了本職工作後,有沒有給提供團隊分享知識和經驗的價值,有沒有提供關鍵性信息來幫助別的團隊成長,幫助組織打勝仗。誰的貢獻多,誰就往前排,沒有做額外貢獻,就在原地待著,這就是華為的賽馬文化。

激勵向奮鬥者傾斜,20%的奮鬥者為公司貢獻了80%的價值,所以分配的時候先分給前面的這20%的奮鬥者,把分配的差距拉開,誰的貢獻大,誰分配的就多,這就是任總提出的原則:我只管前面衝鋒的人,只要對他們的激勵到位,後面的人就會前赴後繼地跟上來。

分配就是錢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永遠不要和稀泥,光有情懷和辛苦是不行的,一定要拿績效說話,多勞多得。

4.精神激勵是領導力的重要內容

做好非物質的激勵很重要。現在是一個多元化的年代,人們對激勵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樣的,企業面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層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除了物質激勵,精神激勵也就是非物質激勵同樣值得重視。任總要求各級主管要達成共識,學會使用非物質激勵手段,重視與員工的溝通、對員工工作的認可,用目標願景來牽引員工。對於知識型人才,對企業目標的認同和價值溝通,是其職業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任總在2001年幹部大會上告誡全體幹部:失敗這一天是一定會到來的,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歷史規律。

危機感管理實際上是企業非常重要的一個認知立場,這也是非物質激勵的動作。給員工發展的空間,給他授權,給他目標,這都是精神激勵。華為還按部門員工的20%選拔「明日之星」。有人說:這個比例是不是太多了?任總說:不多,這是一項榮譽,是非物質激勵,這個稱號意味著要為自己的明天和華為的明天做好準備,繼續努力。

聽說在部隊裏,「五好戰士」的比例是50%,這也是組織給予的非物質激勵,說明有前途,要好好努力,這樣組織就激活了。非物質激勵的獎章、獎牌一定要精心製作,品質要貴重,不要搞一張紙、一個隨便去哪裡買的會生鏽的獎牌。

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對員工進行批評和表揚,是領導力的重要內容,對提升組織的活力和戰鬥力非常重要,每個管理者都要學習精神激勵的藝術。人力資源也叫做「員工關係戶」,要營造組織的文化氣氛。領導與管理是組織文化的有機構成,不能簡單粗暴,使得批評和表揚流於形式,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主管要做領隊、教練和裁判,要讓員工有歸屬感和存在感。

企業和老闆要聽到員工的心聲。批評人的時候翻老賬,不就事論事,這都是管理者經常做的錯事。不能光訓斥員工表現差,讓老闆失望,要讓員工瞭解差距在哪裡,哪裡做得不夠,怎麼讓老闆失望了,批評一定要具體,說清楚需要改進的地方,而且不能在公開場合批評,這是很傷人的。表揚人的時候要在公開場合,表揚也不能泛泛而談,要把員工做得好的地方說具體,這樣才能為其他人起到示範和督促改進的作用。

5. 嚴格約束幹部

在深圳總部的市場大會上,一些主管給任總做彙報時都是鶯歌燕舞,說自己做得多麼好。而任總最討厭驕傲自大,他認為我們做得不好,他要幹部堅持做自我批評,進行幹部工作作風宣誓。每個幹部都要宣誓,一批一批地宣誓,這雖然是個形式,但在心理上確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因為大家都看到你公開宣誓過了,你就應該照著去做。

幹部要不說假話,不捂蓋子,主管的責任是激發部屬的積極性,創造性地去打勝仗,而不是對上級簡單服從。對矛盾不迴避,對困難不退縮,遇事勇敢擔當。華為決不允許幹部跟人站隊,如果發現,對小團體要一擼到底,降3~4級。幹兩三年才能升一級,這個處分等於10年白乾了,降級以後薪酬也跟著降,拿的股票待遇也要吐出來。這樣一來,誰還敢幹壞事?

說到華為的自我批判,20世紀90年代初,華為開過一次自我批判大會。過去,編的一些技術資料錯誤百出,客戶拿到手說看不懂,說只有華為的博士纔看得懂,這些資料是研發人員寫的,他們只知道從技術角度編寫,沒有考慮實際操作人員的需要,華為就把這些看不懂的資料當作獎品發給資料編寫部的高管;當年,做的產品老出問題,救火隊員老要出差去排除問題,採購的一些設備也呆死掉了,是不能用的過時的材料,屬於市場判斷失誤,華為就把這些出差的機票、呆死的廢料當獎品發給研發的主管們,督促他們去思考改進;設計機架的人,做的蓋子大了一毫米,蓋不進去,以及一些幼稚的創新,花了很大的投入設計出市場不喜歡、不接受的怪產品,最後華為就把這些設計失敗的鐵三腳架、滯銷的無用產品讓他們每人搬一筐子回去……

可添加李老師微信:186-0160-2135,免費解疑專註於中小企業薪酬、績效、股權、 合夥人方案設計落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