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過秦論》中有這麼一句話:「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令人印象深刻。

孝公重用商鞅開啟秦國變法圖強之路,與魏一戰,盡奪河西之地,洗刷國恥;惠文王欲出函谷爭霸,奈何被合縱所制,幸得張儀有連橫之策可破,並且令司馬錯平定巴蜀,為秦國拿下天府之國;武王令甘茂出函谷,花費半年之久攻下宜陽,秦軍終於在出函谷之後鋪展開來兵力;

而本文的主角,秦昭襄王在位56年之久,秦國對六國的巨大優勢,就是他在位期間,成「秋風掃落葉之勢」;秦孝文王(始皇之祖父)在位三天去世,但大赦罪人;秦莊襄王(始皇之父)在位三年,繼續攻打六國,國界與齊接壤,徹底使六國無法合縱;接下來便是始皇帝一統天下。

秦昭襄王,在位56年,使得秦國的統一大業 徹底變為勢不可擋。而他當政期間,可以分為兩段時期:外戚主政與自己大權在握兩個時期。

在第一個時期,其母宣太后與其舅穰侯主理秦國國政,主要成就則是 掃平義渠國,使秦國無後顧之憂;提拔白起,伊闕之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使韓魏再無還手之力;攻佔楚國國都郢都,使得楚國成為一個大空殼子,列侯諸國再無朝秦暮楚之態度。

在第二個時期,則有戰國規模最大的秦趙長平之戰,白起坑殺(坑有可能是騙的意思,並不是活埋,我也不確定)趙軍20萬人,趙軍損失共45萬人,趙國元氣大傷;而之後邯鄲之戰,五國攻秦;(提一下齊緡王此時獨佔宋國,五國攻秦之後又有五國伐齊,燕將樂毅率聯軍攻下齊71城,齊國元氣大傷)。自此,六國的三大強國楚趙齊也元氣大傷。

一方面,我們將秦昭襄王與秦國君主縱向對比,發現他的才能真的6。孝公,惠文王,昭襄王都是第一檔。另一方面,對比昭襄王在位兩個時期,發現兩個時期的戰績基本持平。

可以提一個反證法,假如在第一個時期是傀儡,那麼他的政治才能與謀略是如何成長的?他怎麼可能取得第二時期那麼大的成就?

倒不如說,在第一個時期,宣太后更像是在培養他的兒子,母親可能一直抓著權力,想著合適的時機交給他,但是想著秦國先王打下的基業不容易,害怕被「稚嫩」的兒子斷送,而忽略了權力的過渡轉移。

最後一句話,前三十年:秦昭襄王處於政治才能的學習成長曆練期,而非傀儡。


這要分三個階段。

秦昭襄王元年到十一年左右,基本上是秦王在主導秦國。但是年輕的秦王經驗和閱歷不足,被趙國,齊國以及韓國和魏國聯手愚弄,導致齊韓魏聯軍攻至函谷關,秦國遭受奇恥大辱。自此,秦王威望急轉直下,宣太后和魏冉出面解決了危機,掌握了秦國大權。

第二個階段是秦昭襄王十二年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左右。這個時期基本上是親宣太后和魏冉執掌秦國大權,同時也開拓了秦國爭雄的局面。在這一過程中,魏然帶領白起,司馬錯等著名將領開疆拓土,建立了不世功勛。秦王在這個時期的光芒是被埋沒的,因為魏冉光彩泰國奪目。但是秦王幾乎在這一階段一方面韜光養晦,尋求自身的提高,另一方面,配合魏冉做好秦國的外交工作。其中澠池之會就是秦王完成的比較完美的外教任務。秦王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一點點挽回自己的秦王的尊嚴。

第三個階段是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到四十二年。這個時期,秦王的搭檔範睢來到了秦國,而秦王此時五十五歲左右,正值政治高峯期。此二人一唱一和,很快扭轉了原來不理的局面,秦昭襄王一步步拿回了自己的權力,並在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廢掉宣太后,四十二年罷免魏冉並將之逐回陶邑養老,自此,秦王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總體上看,秦王大概有25年左右的光景,在宣太后和魏冉的光環下生存,但是其他時間裡,秦王基本上還是具有王的地位和尊嚴的。就算這25年裏,基本上也是秦王與宣太后和魏冉在合作,似乎沒有被欺負的跡象,也並非人們所說的傀儡。

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我,我們一起學習生長。


如果說秦昭襄王是傀儡的話,多少有點過,起碼比呂雉下的漢惠帝,要有權威。羋月與呂雉都是依靠孃家人,掌控著權利,只是秦昭襄王要有能力的多。有主見,有定力,懂隱忍。前期的秦昭襄王也確實需要羋月和魏冉等人的保駕護航,同時秦昭襄王也知道羋月與魏冉等人也確實有能力。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確實影響了秦昭襄王的地位和全力,造成了對秦昭襄王的掣肘。秦宣太后主政時期,也是秦昭襄王與以宣太后和魏冉等人相互博弈和妥協的一個過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