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的「玄武門之變」,史書上說是李世民被逼無奈,「兔子逼急了也要咬一口」的行動。對這樣的說法,我是很懷疑的。我認為,李世民發動這場政變,是有組織有預謀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

(玄武門之變)

一、李建成被立太子後,李世民不服。

其實,李淵在太原起兵後,參與反隋的不光有李世民還有李建成和李元吉。攻陷長安後,李淵建立大唐政權並登基稱帝,按傳統,將嫡長子李建成封為太子。

在古代,立嫡長子為太子,一直是正朔。但李世民不服,他自認功高,再加上起兵之初,李淵口頭答應過得天下後,封他為太子。所以他很不滿,不滿到讓李淵訓斥他:「皇帝是上天註定的,不是人力可及的,你何必慌著要呢!」

由此可見,李世民覬覦太子之位,是天下皆知的事情。

二、擴大影響,培植勢力。

唐朝建立時,疆土只有關中和河東一帶,地域並不大,天下依然是軍閥割據的的分裂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李建成留在宮中,幫助李淵處理繁瑣的軍政事務。而李世民則軍權在握,參與平定天下。

李世民能徵善戰,他先後平定薛仁杲、擊敗劉武周和宋金剛,殲滅王世充和竇建德集團,劉黑闥和徐圓朗也被他打得大敗而逃。

隨著唐朝疆土的擴張,李世民不僅在軍中威望極高,在他凱旋迴長安時,亦成為長安城中軍民最歡迎的戰鬥之星。

李世民還設立文學館招徠文人志士。對於有才學的人,他從不問出身,並且做到了知人善用,很快他的身邊便雲集了房玄齡、杜如晦等一大羣忠直能臣。

同時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降將,比如尉遲恭、秦叔寶等人都受到了他的信任和重用。

當時,都知道秦王府有「十八學士」和「八百勇士」,如果李世民不覬覦太子之位,而是安心做個富貴王爺,他還需要這樣大張旗鼓地招徠人才嗎?

(李世民劇照)

三、追回杜如晦。

在《舊唐書·杜如晦傳》中記載,說李淵為了避免爭奪儲位的悲劇發生,不僅將李世民的兵權移交給李元吉還把李世民身邊的家臣調任外地,杜如晦便是其中一個。

房玄齡知道後,便對李世民說:「那些人被調走並不可惜。但杜如晦是個王佐之才,你要是安於做個富貴王爺,便不用管他。若是想經營四方,非此人不可。」

李世民聽後,馬上想盡辦法把杜如晦追了回來。

由此可見,李世民絕不甘於做個富貴王爺。

四、收買常何。

常何本是李世民手下的將士,後來因功被封為玄武門守將。

在李世民勢力強大後,李建成在魏徵的指點下,曾先後重金結交過尉遲恭等人,雖說尉遲恭拒絕了金錢腐蝕,但常何卻很快成了李建成的心腹。

不過,隨著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明爭暗鬥不斷升級,常何又在李世民的勸誘下,站回了李世民的陣營。由於他是李建成的心腹,不僅能向李世民提供有價值的情報,還在玄武門之變中,關了玄武門,阻斷了門外太子府和齊王府的將士來救,給李世民發動政變,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當然,成功絕不是靠一個人單打獨鬥能辦到的。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一直為他出謀劃策,並不斷促使他下定決心發動政變。可以說他和房玄齡等人已經是綁在一條繩上的螞蚱。發動政變,已經成了刻不容緩的事,畢竟隨著他的勢力和他的軍權被削弱,他的機會也會跟著一去不復返。

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成了刀下鬼,李淵為了不引發社會動蕩,再加上他明白李世民勢力已不可控,所以他不得不立李世民為太子,不久又主動將帝位禪讓給了李世民。

(李淵劇照)

五、修改史書。

《舊唐書·褚遂良傳》記載,褚遂良是李世民時期的起居郎,他的職責就是記載李世民的起居言行。類似於太史官之類的職務,並且他的工作是不受官府管理的。

歷史上,記載皇帝的起居言行向來是不給皇帝看的,這是規矩。但李世民做皇帝後,幾次找褚遂良要求看他記載的史書,都遭到了拒絕。

李世民頗不甘心,於是讓房玄齡想辦法拿到了褚遂良記載的史書。

李世民看後很不滿意,他說:「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並對房玄齡強調應該「直書玄武門」。

此後,史書經過7次修改,「性頗仁厚」的李建成終於被黑成了貪酒好色,為人奸險的窩囊廢。而玄武門之變則演變成李世民大義滅親的正義之舉。

由此可見,李世民若是迫於無奈,他還需要修改史書,為自己漂白嗎?

(參考史料《大唐創業起居注》《資治通鑒》)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主導的一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軍事政變,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兩股勢力的終極對決。

唐高祖李淵稱帝後,冊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為鞏固太子地位,高祖經常對建成委以重任。當年攻打洛陽時,讓李建成當元帥,李世民為副手,目的就是為李建成撈戰功、在軍中樹立威信;創建大將軍府,李淵讓建成、世民分領左、右大都督,當時是以左為尊,用意不言而喻。李淵每次臨朝,都讓太子隨侍左右,參與各種問題的討論,外出徵戰,讓建成監國,嫡長子李建成是唯一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如無意外,皇位非他莫屬。

李世民驍勇善戰,每戰必勝,為大唐王朝建國立下汗馬功勞,政治上李世民是尚書令,擁有相當於宰相職權,統管六部尚書;軍事上為天策上將,擁有天下兵權,可隨意調動軍隊,他的天策府,可自行設置官職,其官職權力大於各王府;經濟上被授予了三個「鑄錢爐」, 即天策府有發行貨幣的權利,即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之前牢牢掌握了行政、軍理、財政及人事大權,當時他的天策府就是一個小朝廷。

秦王府中聚集了一大批的運籌帷幄、能徵善戰文臣武將,最為可怕的是這些大臣,不僅只聽命於秦王李世民一人,竟然還積極慫恿李世民起兵造反,只要秦王李世民下定決心振臂一呼之時,大半個朝廷已經納入囊中。

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和李世民明爭暗鬥,矛盾日益尖銳,各自積蓄力量,都想除掉對方,但沒有公開。李建成一方:

1、李建成先是聯合太史令傅奕密奏唐高祖李淵,以太白金星突然中午出現在天空,天象異變,說秦王李世民有謀反嫌疑;高祖最寵信的宰相裴寂公開支持太子集團,高祖寵妃張婕妤、尹德妃完全倒向太子一邊。

2、公元626年6月29日,突厥進犯中原,太子李建成建議李淵派李元吉代李世民出征,並將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猛將以及秦王府精兵都歸李元吉指揮,相機除掉秦王府的有生力量,並趁機將李世民擊殺。

李世民一方:

1、626年7月1日夜,李世民因昆明池擺宴被下毒而跑到李淵告李建成、李元吉令人慾毒殺自己,並說太子李建成與李淵的尹德妃有染,淫亂內廷,激怒了李淵,同時李淵對太子產生了懷疑。

2、李世民以高官厚祿收買了玄武門守將常何,常何本來為秦王府部將,後來因為軍功被李淵任命為玄武門守將,太子李建成在魏徵的建議下,極力拉攏成為心腹。政變當天正是所謂的心腹常何關閉了玄武門,把前來救援太子的兩千多兵士擋在了玄武門之外,給李世民絞殺太子和齊王爭取了足夠的時間。

3、李世民等誅殺李建成後,尉遲敬德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兩顆血淋淋的腦袋按照事先謀劃好的李淵說道:「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請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

4、李世民事前謀劃,以高士廉為侍中,房玄齡為中書令,蕭瑀為左僕射,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杜如晦為兵部尚書,完全控制了整個朝局。因此,玄武門之變後三天後,李淵先是立李世民為皇太子。。

626年9月3日,李世民則在眾人簇擁下,高興的於東宮顯德殿登基,史稱唐太宗。大赦天下,表封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文治昭昭,武功赫赫,開啟了貞觀之治。


誠謝邀請:開門見山吧,個人認為:玄武門之變是有預謀的。玄武門之變,是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第二個兒子秦王李世民發動的一起軍事政變,具體地點在李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陝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因而而得名。

在高祖李淵拉起反隋大旗的時候,李氏兄弟一起出生入死,配合默契,唐王朝建立後, 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並協助處理政務,是當文官集團的「首領」;李世民被封為秦王,繼續南征北戰,開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成功;建成自比業績、軍內威信不及世民,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手,在中央排擠、打擊、陷害秦王;而李世民及屬下的軍事集團眾將也不服太子,雙方開始了爾虞我詐、明爭暗鬥。

在長期的反覆的明爭暗鬥中,李淵偏袒、包庇太子,李建成逐步佔上風,控制了時局。為了挽回局面,李世民破釜沉舟、搏命一擊,在玄武門附近殺死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進而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太子,並繼承了皇位,登基後是為唐太宗,年號改為「貞觀」。

玄武門政變時,玄武門守將常何蹶功至偉:早先:太子李建成出於個人目的、響應魏徵建議極力籠絡常何,欲為心腹。 公元626年,李建成向高祖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藉此掌控秦王的兵馬,再除掉秦王。 危急時刻,在房玄齡、長生無忌、尉遲恭、侯君集等人的勸諫下,李世民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 李世民不動聲色地看望常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緊急關頭常何醍醐灌頂,堅定地站在秦王一邊,表示儘力幫助秦王成事。 公元626年7月2日,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通過玄武門一同入朝後,常何立即將玄武門緊緊關閉,使「東宮、齊府精兵二千不得入」,即二人的警衛部隊被阻擋到門外,無法及時救援,從而為李世民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創造了條件。


李世民是靠發動玄武門之變獲得皇位的,儘管後來他開創了大唐盛世,但是弒兄逼父而得皇位是李世民一輩子也沒法磨滅的污點!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真的是迫於無奈嗎?

玄武門之變最終會發生,一定是李建成和李世民雙方矛盾達到了無法調和的結果。

而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究竟有什麼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呢?

欲戴皇冠必得承受其重,李淵在爭奪天下的時候,派李世民在外徵戰四方,安排李建成在京城守城,於是就形成了李世民身邊聚集的全是李績、尉遲敬德、程咬金、秦叔寶這樣的能臣武將,而李建成身邊圍繞的全是魏徵這樣的文官!

李世民為李淵徵戰多年,在唐朝統一全國的戰爭當中,李世民的表現相當出色,一個為李唐王朝立下赫赫戰功,為李淵登上帝位鼎力相助的人。這樣優秀的李世民真的甘願屈居秦王之位嗎?

中國古代皇位傳承講究立長立嫡,縱觀中國歷史,「立嫡立長」的傳統,也並不是不可改變的,前朝楊堅不就廢楊勇改立次子楊廣嗎,當然,要想讓李淵改變立太子的念頭是不容易的。除了李世民要積極表現外,還要寄希望於李建成犯下嚴重的錯誤,從而讓李淵下定決心廢掉他。

為什麼說李世民的人生目標一定是太子之位呢?

武德七年,爾朱煥,喬公山狀告太子謀反,而這兩個人卻是太子府的人,作為太子的人卻告自己的主子謀反。這樣的理由當然不會讓李淵相信,但是隨之而來的楊文幹造反,李淵需要派人出兵平反,派誰去呢,自然是李世民。

至於楊文幹造反事件,歷史記錄僅一句記載:宇文穎以情告之,文幹舉兵反。《資治通鑒》作為史書,僅用一句話就將一個謀反事件描寫完畢,至於宇文穎給楊文幹帶去了什麼消息,並沒有人知道。

那我們就可以大膽的猜測,這一切都是李世民暗中計劃的。

第一:太子謀反,為什麼會被太子府的人揭發。

第二:太子如果真的有謀反的意圖,這樣的機密事件,應該只有心腹才能知道,又是如何被東宮的低等官員知道的呢?

第三:李建成在京城,手裡也有兵權,如果真的謀反為什麼不從控制皇宮開始,而卻要遠在慶州的手下先動手。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這個謀反事件其實是李世民用來打擊李建成的,但老爹李淵卻並沒有落入李世民設計的圈套之中,也並沒有因為太子部下謀反而廢掉李建成太子之位。

李世民是有野心做太子的,幾次三番想讓李建成犯錯,最後都沒有成功,但是以東宮太子的身份繼位這條路卻多次走不通。

權力可以讓人喪失一切心志,足以讓人刀尖上行走,冒天下之大不韙,所以當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太子之爭從陰謀之路走不通的時候,便演變成了武力之爭!

我們是瀚海自媒體工作室,歷史的記憶由我們為您講述,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希望留下您的點贊+關注,謝謝!

真要說迫於無奈說出去誰都不信啊,這可是玩政治遊戲,即使李世民自己不關心,他身邊的那些能人也不可能不為自己的前程謀劃。

當時聚集在李世民身邊的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程咬金、秦瓊、尉遲敬德等,要是李世民沒有問鼎那個位置的心思,也沒辦法這麼多的能人聚集到了一起。武德八年,李建成向李淵進言,要讓李元吉擔任徵討突厥的統帥,而且要求借調秦王府的程咬金、秦瓊、房玄齡等得力幹將,就是為了削弱李世民的實力。在太子的步步緊逼之下,再加上手下謀臣的勸說,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最終在武德九年一次上朝路上,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堵殺在了玄武門!

在這場政變當中有一個人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玄武門的守將常何。

常何本來為秦王府部將,後來因為軍功被李淵任命為玄武門守將,太子李建成在魏徵的建議下,極力拉攏常何,常何在拉攏之下成為了太子一系的心腹。所以,每次上朝經過玄武門,太子和齊王都很放心,畢竟有自己人。

只是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的這天,也正是這個所謂的心腹常何關閉了玄武門,把前來救援太子的兩千多兵士擋在了玄武門之外,給李世民絞殺太子和齊王爭取了足夠的時間。

單單從常何這一手無間道看來,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就絕對不是無奈之舉,可能在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佈局了!即使佈局者可能只是他的謀臣,但李世民也是應該知情的。所以說搞政治的心都臟,沒有最臟,只有更臟,不然你是絕對不可能在政治鬥爭中安然無恙的!


玄武門事變,李世民一直都是在賣可憐,裝無辜。因為他是最後的勝利者,而史書往往都是由勝利者杜撰的。所以,他有機會造假,給民眾呈現一份,乾死李建成,實乃為民除害的一大利好事件。

李世民在讓史官修書的時候,一定要處處體現,自己是如何如何的佛系,如同無辜的小奶狗,被大灰狼李建成算計。太子李建成是多麼的壞,多麼的禽獸不如,咄咄逼人。

但是,無論李世民怎麼醜化李建成,怎麼粉飾太平,都不要忘記,人家李建成纔是根正苗紅的大唐接班人。纔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其他人不管是誰,只要是坐上皇帝寶座,就是篡權。

所以,無論怎麼去推算,都是李世民虧欠李建成。李建成明白弟弟李世民是個人物,英雄了得。

但是,李建成也不比李世民差,建唐滅隋李建成立的功勞,未必比李世民少,他旗下得文臣武將,也未必不是李世民的對手。錯只錯在李建成仁弱上。

他沒有像李世民一樣,用陰計黑兄弟,向親如骨肉的親兄弟下黑手。說真的這種事恐怕李建成,到死都沒有想到過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因為若是他之前就預測到過,或者想過用這種辦法幹掉李世民,他就不會帶上李元吉孤身前往玄武門了,最起碼還要帶上護衛隊,畢竟李建成也是長年打仗,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這點人身安全,他應該還是知道的。

正是因為李建成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所以才導致了他有去無回的後果,才導致了他任人宰割,命葬黃泉的下場。

所有的事情從頭到尾看來,都是李世民早早的在佈局,在一直再想如何幹掉自己的兄弟,然後取而代之。

因為他深知若是他不這樣做,皇位根本跑不了他的身上去。所以他早就導演了這處殺兄弒弟的戲,只不過就差一個出手的機會。最後他出手了得逞了,繼承了皇位。最噁心的就是他還在裝可憐,說自己是白蓮花,出手殺李建成是迫於無奈。真是得了便宜又賣乖,實在是典型的偽君子呀。

不過李世民到是歷史上少有的好皇帝,只不過,他這個皇帝上位上的有點卑鄙而已。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早有預謀。

首先,在李世民和哥哥李建成的皇位爭奪中,李建成是嫡長子,因此有先天優勢,而且中國的傳統就是立長不立幼,而且李淵也確實比較喜歡大兒子李建成,所以說要沒有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會順利登位,而為了皇位耍陰謀詭計的應該是李世民。

其次,李世民為爭皇位可以說處心積慮,也可以說什麼手段都使出來了,也可以說激怒了李淵,李淵因此收回了李世民的兵權,而且還把李世民的部下都分而調之,這就很明顯的要立大兒子李建成上位。這時候李世民開始反擊了,當時李世民在長安並無多少可調用的兵力,李世民只有幾百個忠心耿耿的府兵,可李世民看出了玄武門之變能成功的最關鍵人物,那就是玄武門的守備常何,如果沒有常何的支持那是萬萬不行的,所以李世民用高官厚祿收買了常何

李世民是上過戰場的英雄人物,大唐江山也可以說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而李世民的想法是即然自己出力最多,那憑什麼讓哥哥當皇帝,所以後世對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並沒有譴責,而李世民也確實是明君,不愧千古一帝。


玄武門之變並不是突發事件,而是一次有策劃的軍事政變,是太子李建成的秦王李世民兩股勢力的最後角逐。

唐高祖李淵稱帝後,根據封建嫡長制,在武德元年(618)冊裏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同時冊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為了在朝臣中書裏太子的威望,鞏固其地位,高祖經常對建成委以重任。為了讓太子熟悉國事,李淵每次臨朝,都讓太子隨侍左右,參與各種問題的討論,有時也讓他親自處理一些不太重要的問題。李淵竭力要將太子培養成一個合格的皇位繼承人。

武德四年(621),北方稽胡族首領劉企成兵敗投降。建成以「恐有變亂」為藉口,將幾千降兵全部坑殺。唐朝的北方邊境不得安寧,這使李淵對李建成更為失望。

這時,李世民以其傑出的才幹,於武德三年(620)奉命平定了割據勢力,收復了幷州、汾陽廣大地區。武德四年(621)又奉詔消滅了竇建德、王世充勢力,進一步鞏固了李唐政權,從而得到李淵的器重。

李建成、李元吉對李世民威望日益提高非常不安,於是他們外結朝臣,內連嬖倖,在高祖面前大進饞言,陷害李世民,離間高祖和李世民的關係。高祖最寵信的宰相裴寂公開支持太子集團,高祖寵妃張婕妤、尹德妃完全倒向太子一邊。

上圖尉遲恭雕像

武德九年(626),太子、齊王與李世民之間由暗鬥轉嚮明爭,皇位繼承權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這一年,突厥數萬騎兵入塞侵邊,太子趁機提議齊王代替秦王掛帥出征,以奪取李世民兵權。高祖同意了這個建議。齊王又進一步提出要秦王府將領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宏和秦叔寶等人一同出征,想藉機把秦王府的精兵良將轉到自己手中,然後謀殺李世民。太子的這一謀劃,被秦王得知,秦王急召長孫無忌、高士廉、尉遲敬德等人商議對策。經過周密策劃,決定在玄武門伏兵截殺建成、元吉。


天下間沒有迫於無奈的勝利,只有處心積慮的成功。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之爭,乃是誰上位的問題,怎麼可能是所謂迫於無奈?

實際上,李建成本來不必爭,因為他就是嫡長子,戰功赫赫,處事也妥切,頗有威望,唐朝開國初就被立為太子,集榮寵於一身。只不過弟弟李世民的能力太強,野心太大,對權力的警覺性超過了親情之誼。到了玄武門之變前後,兩個人的關係確實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兄弟鬩於牆,先是李建成聯合太史令傅奕密奏唐高祖李淵,以太白金星突然中午出現在天空,天象異變,說秦王李世民有謀反嫌疑。再是李世民極為惱怒,狀告李建成李元吉染指後宮妃嬪,淫亂內廷,雙方劍拔弩張。

根據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中的記載,內容對此多有描述,雖然是被改動過的歷史,也能部分說明情況:

太子建成,性寬簡,喜酒色遊畋;齊王元吉,多過失,皆無寵於上。

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內不自安,乃與元吉協謀,共傾世民,各引樹黨友。

世民獨不奉事諸妃嬪,諸妃嬪爭譽建成、元吉而短世民。即就是,支持李建成者多而世民者少。

秦王府一批將領,身經百戰,乃李世民忠誠死黨,對軍功分配不滿,認為秦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不能屈居人下,決心與太子李建成兵戎相見。

李世民也下定了決心,策反了鎮守玄武門的執行禁衛總領常何,宮中衛隊已經倒向秦王,鹿死誰手其實跡象已經顯現出來了。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披堅執銳,預算好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要接受問話,一定會路過玄武門。親自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在玄武門埋下伏兵。

同時,李淵因為李世民密告太子與後宮的關注,即將在臨湖殿議事,已經把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來,還有侯君集,處理兩人之爭。這個時候,李淵已經被半監視,蒙在鼓裡,對外面的情形一無所知,以至於事變期間還在海池上泛舟遊玩。等到李淵知道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的時候,大喫一驚且大勢已去,沒有挽回的餘地了。而李世民決定採取兵變的時候,背水一戰,父親李淵下臺自己上位也是必然了。

李世民也聽從了尉遲敬德的意見,只宣佈李建成和李元吉為首兇,對其餘的黨羽,一概不加追究,還量才取用,安撫了人心。

同時,以高士廉為侍中,房玄齡為中書令,蕭瑀為左僕射,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杜如晦為兵部尚書,完全控制了整個朝局。年老的李淵此時基本不可能翻身,也沒有能力翻身了。因此,玄武門之變後三天後,也就是7月5日,李淵先是立李世民為皇太子:

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626年9月3日,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後,李世民已經迫不及待。李淵只能自稱:朕當加尊號為太上皇。實際上是不得不退位交出軍權,深居內宮太極殿。所謂攻守之勢,有時候轉變就是這麼快。

李世民則在眾人簇擁下,高興的於東宮顯德殿登基,史稱唐太宗。大赦天下,表封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文治昭昭,武功赫赫,開啟了貞觀之治。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註民間文化。

最是無情帝王家,無論是迫於無奈還是早有預謀,終究是弟弟殺了哥哥。成王敗寇,史書的記載也當不得真,當時具體的真相也只有當事人才能知道。

公元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在李世民支持下,十一月佔領長安後,李淵擁立隋煬帝孫子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

李淵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淵篡隋稱帝,定國號為唐,並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

雖然是立長子為太子,但在打天下創業階段,李世民可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戰功赫赫,李淵先後封他為司徒(三公之一)、尚書令(相當於宰相)、中書令(亦相當於宰相)。

最後無可再封時,便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天策上將之職授予他,位在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僅次於李淵和太子建成。也是沒辦法的事,再大的功勞,不是長子也不能被立為太子。

《資治通鑒》中記載李建成因為李世民功勞眾多,他心中不安,於是與李元吉共同謀劃,並答應李元吉在自己即位以後,立他為皇太子。

所以元吉倒向大哥李建成,為李建成盡死效力,他們各自交結建立自己的黨羽,組成太子黨,一起排擠李世民。

可以看到李世民是被排擠,但結果是李建成他們被殺,那關於這些事的記載,是不是被史官誇張,污衊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李世民是迫於無奈,還是早有預謀,從古至今 ,大部分歷史學家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持理解、同情甚至讚賞的態度。

唐太宗李世民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後儘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臣下直諫。因為善於用人和納諫,所以這也是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之一,又是貞觀之治的重要表現之一。

貞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基本沒有貪污的歷史時期,這也許是唐太宗最值得稱道的政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