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約一個月前參加了新竹市籃球C級教練講習,而那幾天也正好是中華隊在亞錦賽打出史詩般戰役的日子,在那幾天,特別是呂政儒、洪志善、陳世杰、蔡文誠都打出他們的價值,而這些球員其實早在高中、大學時期就全都是許教練的子弟兵,經過許教練長期的觀察與培養,加上旅外、歸化球員的幫助,才終於使這次中華隊在亞錦賽的表現大符躍進,而許晉哲教練的功勞也絕對居功厥偉。 這也令人不得不去思考與重視,教練這門職業的藝術與重要性。

巧合的是,在我參加C級教練的這三天,這個想法,一次一次的刺激著我的大腦,也刺激了我這篇文字的堆疊。

我的籃球教育程度只有三年的系籃與一年校隊,參加教練講習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想學到更多基礎的籃球,不論是技術面、領導面、訓練層面,起初我認為我會學到更多基本的訓練,但在這次參加完講習會之後,我所吸收到的東西,卻完全打破了我自己對傳統籃球訓練的印象。

 

 IMG_20130809_124059[1]  

 

這次的教學陣容分成以下:

個人基本動作、防守及團隊防守:東方介德

東方教練是我個人認為收穫最多的部分,尤其是在個人基本訓練上,因為他引入了很多美式訓練的教學方法,如雙手多種運球訓練,並引入了運球時干擾選手的動作(如推肩、拍打手臂、拉腰等),另外再行進間運球時,也加入了角錐,並且要求球員再經過角錐時,非運球手需觸碰角錐(壓低運球高度)或者將角錐換位(訓練協調性)等訓練,這些訓練都我在傳統台式籃球訓練中沒有看過的東西,令我興奮的原因是,台灣的籃球教練已經開始引用這些訓練,至少職業球隊(東方是裕隆的教練團)已經開始引進,若從基層教起,這些小球員的基本動作將會大幅度的提升,而這些只能在網路上找到看似先進但許多國家行之有年的訓練發法,台灣也開始使用!! 光是想到這點,就足夠讓人興奮的了!

東方教練所指導的動作就如影片中John Wall所做的一樣,雙手多種運球訓練方式。

 

東方教練也示範了運球干擾訓練,如同影片中Brandon Jennings與Kemba Walker,利用隊友或者教練對運求者進行干擾的訓練,此訓練是為了增加球員在運球時身體的力量與協調性,並且模擬實際比賽會發生的碰撞。

 

 

東方教練的角錐訓練(Cone Drill),重點就是訓練球員在變換方向時,能夠養成壓地重心的習慣。

 DSC_0607  

 

這些訓練也令我想到之前在看戴維斯的影片時,發現中華隊已經在使用彈力繩與拳擊做訓練(1:40秒與1:50秒處),我想說的是,當這些球隊已經開始引入這些訓練方法,對台灣籃球整體訓練環境上就是一種進步。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希望這些訓練方法能夠落實在基層教育(學生籃球)裡面,各基層教練需要努力學習進修,而職業級的教練也需要多分享,讓這些訓練成為基本配備,而不只是各職業球隊的獨門法寶,關於這點,我想東方教練已經算是非常不藏私的了。

東方教練也提到,這些所謂的體保生(體育資優生),他們從小到大受的都是籃球教育,在不同階段帶給他不同的新穎訓練方式,不但能增強他們對訓練的好奇心,也讓他們在每個階段身體成長時受到不同訓練的刺激,甚至是在訓練中找到樂趣,這對他們整體的基本動作上絕對是一大提升。

東方教練在他負責的課程結束之後對每個人說:「不要去設限球員,限制他們的能力範圍,多鼓勵他們,他們往往都做得到,做好一個教練,就是要讓球員能夠每天充滿好奇心的來到球場,投入訓練。」

 

 DSC_0602  

 

個人投籃、攻守轉換、團隊進攻:劉嘉發

 

劉教練的部分我認為收穫最多的是攻守轉換與快攻訓練法,這正是劉教練的招牌,從掌握籃板後的快攻路線與進入到半場後的走位訓練,都讓我非常印象深刻。

 

 

 劉教練有非常鮮明的個人風格,他要非常要求基本動作與速度,動作不可以敷衍或隨意帶過,示範時也都要求先發球員來執行,他要求球員要有切入之後墊步的動作,也不要拉杆,這點與在我還沒親眼看過他執教時耳聞的消息相同,真的是百聞不如一見,非常有趣。

DSC_0001  

在示範的過程中,劉教練常以韓國球員為解說對象,而他訓練的方法,也是以韓國的訓練方式為主,劉教練告訴我們韓國球員從小學到大學(甚至職業),他們的基本動作幾乎都是同樣的教法,所以不管球員升學之後到哪邊發展,他們的接軌能力很快,通常磨練最多的是配合與戰術,而不是基本動作,但劉教練指出,在他帶SBL的這段期間,他發現很多球員的基本動作很多甚至都還有很大的問題,這就是基層教練的疏漏之處,這也間接影響了球員自身的能力,身為基層教練,基本動作的養成絕對是最首要的任務。

 

教練哲學:李雲翔

小象教練這次演講的主要是以他的經驗來做分享,他談到基層教練最主要的不是輸贏,是教育意義,但也是輸贏往往又直接影響到教練的飯碗問題,所以他認為基層教練與職業球隊的教練訓練上雖然不一樣,壓力也不同,但是卻同樣辛苦,而一位教練的好壞其實也與一位好球員相同,球員通常需要態度、體能、技術,而教練相對之下,態度就是教練的思維,體能就是教練的經驗,而球員的技術就如同於教練的知識,這三樣缺一不可。

許多人會討論到小象教練的專業程度還有他的口條,但在我看來,使他可以成為球評、廣播主持人等的最大原因就是親切,小象教練本人很風趣,雖然他講的笑話不是那種讓你捧腹大笑的程度,是對於那種可以拉近你跟他之間距離的那種會心一笑,小象教練給人一種很樂天很好相處的氣息,這種特質,在人際相處上是很重要的一環,我想這就是他個人獨特的地方法吧!

 

以下是講習結束後座談會的討論內容

 

劉嘉發教練在結束測驗之後,分享他在中國執教的心得,他認為差距最大的當然就是薪資,他表示在中國打球一年下來(打球或執教)的薪資,在台灣可能要打三年才賺得到,球員教練都一樣,只要有機會其實都會想過去,但以球員來說,進入CBA之前,須經過測試,而這些測試的標準通常都比在台灣測試的來的高,以今年中國在暑假的NBL(全國男子籃球聯賽)來說,因為獲勝的球隊可以成為CBA擴編球隊的一員,許多球隊從球員到教練團與母財團,無不投入心力,甚只有球隊投入3000萬才徵招洋將,而在比賽開打前,所有參賽的球隊需要經過體能測驗,沒有通過體能測驗者,不可參加比賽,也才有薪水。

而這次台灣有三位球員參加這次的比賽,他們在投籃、體能上都通過,但是唯一沒有通過的就是重量訓練,直到最後才利用補測的方式才通過,所以重量訓練是他認為台灣球員若要到中國發展,最需要注意的地方。

劉嘉發教練認為,林志傑是在中國發展得的好的球員,連中國球迷都很喜歡看林志傑打球,而且他表示其實中國是希望台灣球員來發展的,而以他自己的看法而言,台灣的球員(教練)過去,經過一番洗禮,再回來台灣傳承,整體而言,是可以讓台灣籃球更好的。

 

 

 

為何SBL的許多球員會有令人感覺不夠拼,相較於HBL與UBA,態度究竟差在哪裡?

 

 劉嘉發:

這是一個好問題,以韓國的大學球隊過來與SBL的球隊來做交手,SBL球隊往往都打得很辛苦,甚至打不贏,就可以看得出來很多問題,其實在台灣打球的球員很幸福,有轉播,有明星效應,通常讓球員容易有大頭症,加上球隊老闆有些甚至會干預球隊運作(球員去留問題),讓很多球員甚至認為:我只要顧好老闆就好,我不需要聽從教練的。 這是一種不尊重運動的行為,在日韓的職業球隊,這種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為他們是非常尊重教練這個職業的,而在台灣這必須要從制度面下手才有辦法改善,例如薪資方面,SBL球員有最低薪資,許多老闆只願意給底薪,沒辦法刺激球員更努力,球團也不願意花更多錢找更好的球員(洋將),這讓SBL的競爭力越來越不足。

以CBA而言,CBA一支球隊一天要練三次球,而在SBL是兩次,而台灣過去的球員,也是咬搖著練,為了更好的上場機會,更好的薪水,他們都願意努力,但在台灣,若一天練三次,說不定打小報告給老闆,老闆干預一下,教練可能就要走路了,這是在台灣非常不好的亂像,在大陸也有,但只發生在洋將身上比較多,這也是因為台灣人口少球隊少大環境不好所造成的,球隊老闆必須要了解經營球隊最重要的目標是在哪裡,尊重教練,讓教練發揮他們的最大能力,才有機會改變球員,改變台灣籃球。

 

 李雲翔:

我認為情況沒有劉教練說的嚴重,有老闆的支持,球員才有機會發揮,以SBL來說,近年做的比較好的是,切割UBA與SBL的雙重球員身份,但球員兼教練的情況還是有,但你不能說他們錯,因為SBL不是職業的,不像以前中華職籃,老闆給你一個月多少的薪水,他不會允許你再領其他人的薪水,再看到UBA,賽季太短,例行賽太少,球員精神力太鬆散,這樣容易讓進入SBL之後的大專球員們養成同樣用打UBA的精神狀態去面對SBL,再來就是球團真的要用心去經營,否則戰績不好的球隊永遠都是戰績不好,因為球員進來之後根本待不住,不論是合約上或打球環境都會影響球員的表現。

曾經有一位球員跟老闆說:老闆,為什麼我這次的獎金比較少?老闆回答他:你打的不好的時候,我有扣你薪水嗎?合約上也沒有規定一定要給獎金啊?正如劉教練剛剛所說的,一個球員的薪水雇定不動,他打的再拼,他還是領同樣的薪水,這種態度當然就很容易了解了,僅管這個球員他想往CBA走,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那種實力的,但我也相信這種現象在今年會改變,因為今年中華隊打出成績了,球迷會回來,球員會拿出不同的態度去面對比賽的。

 

 

若要從事執教,有甚麼比較好的管道或方法?講習會的實際操作機會很少,還有甚麼方法可以在精進素養?

 

劉嘉發:

國外的講習會唯一有機會互動的就是發問,所以我覺得C級教練能夠給學員參與操作已經很不錯了,而且我認為當教練,一定要會打球,不會打球很難做教練,尤其是基層教練,你必須先示範,才可讓球員信服於你,這是最基本的條件,我在中國打球曾經聽過有一隊的教練,來自澳洲,他的執教風格是學術派,隊上球員都稱他為"體育老師",結果這位教練僅執教三場例行賽之後就被球隊解約了。

身為教練,自己最好是會打球,這樣才能親身了解球員的感受,光靠喜歡籃球是不夠得,比較好的建議是,從小學或國中的社團指導老師做起,雖然可能只能領鐘點費,但是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也是累積經驗的開始。

 

 李雲翔:

在國外的講習會甚至是做在觀眾席看的,沒有操作,而我也鼓勵學員多問問題,像黃萬隆教練,他在參加國外講習時,每次都搶著當第一個示範,甚至猛問問題,問到講師都叫他別再問了,有這樣的態度,一定會進步,而像台灣C級教練的講習,為期三天,但這三天內交的東西有限,最主要的還是親自執教與實際操作來的有效,因為畢竟有證照跟執教能力是不能畫上等號的。

其實如果有徵教練的訊息,我想我也會去應徵吧!畢竟這種職缺不是向人力銀行一樣,以HBL的教練來說,這些教練大多數來自於母隊,或者本身就是有該校的教職,因為熱愛籃球而學校給他們機會,或者是過專任教練甄試而來的,或者是利用人脈才有機會進入,甚至是中國他是有經紀人的,相反國內就還沒有,其實很多人曾打來籃協問是否有學校社團指導老師可以推薦,通常我們都會先推薦現役球員,或者由所認識的人脈裡去找。

 

心得:

其實在台灣喜歡籃球的人很多,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球員,受籃球教育的時間長短質量也都不同,唯一共通點就是愛籃球,但絕大部分的人從小未受過正規的籃球教育,只能透過鬥牛或網路、電視、雜誌、大學系籃等等間接的學習,但這些東西都不及於正規訓練的細膩,唯有親身長期接觸球隊,才能了解籃球最基本的單位的本質。

我一直都認為,在網路上討論的再踴躍,都不足於親身到場看一場比賽,因為現場的許多元素是在電視上看不到的,這包含球館、交通、臨場感、板凳席的氣氛、場務人員的表現,而至於場上,可觀察的就更多了,裁判的走位與吹判的時機、球員的腳步與小動作、球員之間的溝通,這些都是在電視機前所看不到的東西,而這些光是這些東西,就足以改變你對這些球員、球隊與整體籃球環境的更多看法了,也能夠讓你了解到原來還有這些地方是需要討論的。

參加教練講習,很多的人目的都不同,有些人真的想成為教練,有些人是想拿證照,也有人純粹想進修,但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更新台灣籃球觀念與訓練的方式,"原來我們台灣籃球的訓練上已經進步這麼多","原來這些教練他們是這樣教球員的"這些聲音不斷的在我心中迴響著。

所以我認為,不論是你只是純粹關心台灣籃球,或者你有更大的野心想進步,或想成為執教人員,實際走出來,實際參與,都才能夠讓你在各方有突破性的躍進,因為你能帶給台灣籃球的,不僅僅是支持,你也會發現,其實台灣籃球能夠帶給你的 是足以打破你印象的收穫,也刺激著你看得更廣想的更深,有素質提高的球迷,台灣籃球才有更好的發展環境。

 

 

 

延伸閱讀:

台灣奇蹟 許晉哲燃燒鬥魂

素人的驕傲 蔡文誠獲雙料MV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