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 網路基本結構及數據傳輸方式根據傳統的網路結構,用戶的訪問流程基本如下:

用戶在自己的瀏覽器中輸入要訪問的網站的域名

瀏覽器向本地DNS請求對該域名的解析

本地DNS將請求發到網站授權的DNS伺服器。

授權DNS將伺服器的IP地址作為解析結果送給本地DNS。

本地DNS將解析結果返還給用戶,同時將該解析結果保存在自己的緩存中,直到相應的TTL(生存週期)過期,纔再向網站的授權DNS請求解析。

用戶在得到IP地址後,向該地址所指向的網站的伺服器進行訪問;

上述傳統的訪問模式存在著如下幾個嚴重影響互聯網用戶的訪問效率和質量的環節:

首先,傳統的DNS解析過程在將網站主機域名轉換為IP地址時,並不預先判斷該伺服器是否正常工作,即使該伺服器已經宕機不能提供服務了,用戶的請求仍將被發往這臺伺服器,造成服務的中斷。

其次,互聯網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缺乏一個專門的中央管理結構,也缺乏統一的產品和技術標準。這一點曾是互聯網得以迅速發展的優勢。但是,隨著互聯網的規模越來越大,這一點造成了眾多不同網路結構並存的局面。不同網路間的兼容以及不同網路運營商/ISP之間的傳輸瓶頸等問題使得數據的流通受到限制。據統計,現有互聯網上的平均傳輸速率不高於30Kbps。

另外,現有的互聯網以數據包傳輸為基礎,任何一個數據包的丟失或出錯都必須重新發送,而平均一個重傳過程需要3秒鐘,從而導致延遲。並且現有的HTTP協議也有誘發延遲的因素。據調查,完整下載一個網頁,需要在用戶和伺服器之間往返20~100次。

最後,現有的路由技術以路由器工作狀態的歷史數據為依據來確定當前數據包的傳輸路徑,無法真實反應當前的路由和網路連接狀況。這往往會導致數據傳輸所經過的路徑並不是當前的最佳路徑。而且,眾多的路由器和交換機不但使數據傳輸的時間延遲增大,還會增加出錯的幾率,因為任何一個路由器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整個傳輸過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