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疲劳?!当心是骨髓纤维化引起

(优活健康网新闻部/综合报导)有位55岁的男性患者,因轻微中风到神经内科治疗,在检验过程中,医师发现他的血球指数异常,怀疑骨髓造血功能有问题,并同血液肿瘤科医师会诊后判断可能罹患相关血液疾病,进一步安排骨髓穿刺检查才确诊罹患骨髓纤维化。

马偕纪念医院血液肿瘤科林建鸿主任表示,根据国外统计,每10万人当中就有0.5至1人患有骨髓纤维化,推算台湾每年约有100至200位新诊断病人,但在台湾因骨髓纤维化就诊的民众却远低于上述数字,原因可能是一般民众对于疾病的警觉度不高,且因一开始无明显症状,导致许多人无法即时确诊。

医吁:65岁以上长者切勿轻忽疲劳、腹痛等症状

骨髓纤维化是什么?林建鸿主任指出,骨髓纤维化简单来说就是在骨髓造血的部位纤维化的病变,包括组织增生、堆积,使造血的骨髓失去原本的功能,好发于65岁以上之年长者。骨髓纤维化又可分为原发性及次发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属于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目前无确切的成因,但在多数患者体内发现基因突变的状况;次发性的骨髓纤维化则可能是恶性肿瘤、感染、或是自体免疫性疾病所导致。

林建鸿主任进一步指出,骨髓纤维化就诊的民众,近9成出现疲劳的症状,再者,因脾脏肿大压迫到其他器官,造成患者腹部不适、吃东西很快就饱了,进而体重下降、活动力不佳,严重影响生活品质。因此也呼吁民众,若长期身体不适,民众应就医检查,特别是血球指数异常的状况下,更应该积极到血液肿瘤科做进一步评估,判断是否为血液相关疾病。

口服标靶药物搭配自我检测量表 有助医师评估治疗方针

目前骨髓纤维化只能由骨髓移植根治,但骨髓移植的条件及风险相对较高,对于大部分年长者来说较不可行。随著医疗科技的进步,林建鸿主任表示,现今已有健保给付标靶药物,根据为期5年的大型临床试验,证实标靶药物能降低死亡风险达30%,且超过3成的受试者有效缩减脾脏体积达35%以上。而上述提及的男性患者,在经过适当治疗后,血球指数明显获得控制,也改善了疲劳等症状,目前已重新回到职场。

林建鸿主任提醒,已确诊的骨髓纤维化患者应定时追踪,可透过「骨髓纤维化自我检测量表」做为治疗的辅助工具,建议患者于每次回诊时详细记录十大症状不适程度,包括:疲劳、您吃东西时很快就饱了(易饱足感)、腹部不适、活动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相较于接受诊断之前)、夜间盗汗、搔痒、骨头疼痛(广泛性的,非指单纯关节疼痛或关节炎)、发烧(体温超过摄氏37.8度)以及过去6个月非刻意的体重减轻等,以利医师评估治疗方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