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于丹和陳果各有千秋。我認凡事不能一棍子打死,說她們得一無是處,甚至害人不淺,更有人稱于丹為中國四大惡女之一(另三位為揚蘭、鄧亞萍、趙微)。其實話真有點過頭。但這兩位大學老師語不驚人死不休,不專著學術,專撓現代人的痒痒皮搞些似是而非的心靈共鳴,講些安於現狀似乎又腦洞大開;隱逸高雅又禪意釋然的雞湯文,乍一聽哲味十足,細一品又無所收穫。大家都知道開車有車風,喝酒有風。但這兩位的「講風」卻於她們學者身份十分不符。于丹作為講傳統文化的學者夲應恬靜文雅的,卻穿著暴露濃汝艷沫;而講哲學的陳果應該穩重內涵卻肢體誇張手舞足蹈。總之都是散發出一種張揚浮飄之氣。後來乾脆干起戲子的走穴串場勾當來。雖然中國目前高校只出了南陳北於兩位女奇怪學術明星,但她們的浮躁張揚風格卻帶壞了學校風氣,更使學生不沉心學業專務虛榮往明星路上強貼,這點二女遭大眾反感卻是活該。但一分為二看于丹普及了一下傳統文化,至少我又找來論語又看看。而陳果也使一部分學生對哲學課注重了起來。總之不得不承認這是兩位才女的。


魯迅先生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這話一百年不過時。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昨天我看到了這樣的觀點。我非常震驚。萬萬沒有想到,如此有才華的女人被稱為果丹皮。言語中極盡刻薄,奚落,諷刺,挖苦。包括許多很有身份的人物。

很多人批評陳果的雞湯,是無用之物。可是人生在世,都是無用之物,在支撐著我們的幸福感。唐詩宋詞是無用之物,鮮花雨露是無用之物,和風細雨是無用之物,品茗參禪是無用之物。但卻正是因為無用之物,才滋潤了我們的心田,才讓生活多出了更多的詩意,遠離庸俗與粗鄙!

哲學是無用的,佛學是無用的,但卻能洗滌人的靈魂,讓人的思想變得更深邃更深刻。讓人活得更清醒更通透。

我個人的觀點。我喜歡陳果。陳果的精神高度居然還達不到大師的級別,但已經遠離了低級趣味,絕大多數人都已經高攀不起。如果這個世界上多一些陳果一樣的人,這個世界將會更和諧,也更富有詩意。


不看問題是誰提的,亂猜都知道是個"讀書人"又發瘋了。

古人說,不和俗人爭利,不和書生爭名。千百年來,哪個秀才舉子有點小名氣,總是有秀才"大儒"群起而攻之。

又或者,沒人可以貶了,就結黨營私,傷春悲秋、針砭時弊...其實,百無一用是書生。

這裡有所區別的是,基礎科學、國防、工業、農業、醫療等領域的知識分子是值得尊敬的。

讀幾本《論語》《孟子》《道德經》,彷彿得了老孔二位真傳,"百家講壇"不請他去講,請幾個女流去講,就是罪過。好不容易幾個大學講師博士pk于丹消停了,陳果剛冒出來,又得罪君君臣臣的酸秀才們了。

和女人計較,是酸秀才第一個不是。和稍微有點名氣的女人計較,彷彿"吃軟飯",靠蹭女人名頭漲自己的名氣,和"小鮮肉"一樣,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最重要的"不是",一本書,一百個人讀出一百種見解很正常,為啥你的是見解,別人的就有毒有害?能夠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讀書人,和菜場大媽差不多。


不推敲,怎麼知道經不起推敲?

推敲真沒有必要嗎?

教授告訴你推敲是矯情,這個教授是浮躁的,教授告訴你沒有未來,這個教授也是浮躁的。

這或許是兩個教授的共同之處,浮躁社會下面浮躁的教授。

不安於寂寞,反過來說寂寞是自我貧瘠,不如說兩個美女誤人子弟而已。長此以往,中國會越來越沒有學問,學界越來越充滿娛樂風。

還有人說她們什麼論語國母什麼的,她們最多是推砌辭藻,華而不實罷了。

告訴你,你能背幾本論語尼采蘇格拉底,看過春秋左傳聖經,你會比她們講的更好聽。


在我們社會,很多人習慣於指責別人,找人家的不足,其實他自己並沒有建樹,也往往比批評的對象更沒有底氣和學識;

典型的是方舟子;

你可以批評人家,但是你更要提出,該怎麼做,該怎麼講;

真正的大家,或者大家能信服你的,你應該講出自己正面的東西,做出過正面的東西;

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按照這類批評家的邏輯,一個小學生,可以把整個世界批得體無完膚了……;

相對比較合理和成功的輿論和學術氣氛是:只要不違反公認的道德體系和法律底線,任何人,對一個事物的評論、描述、感想,只要它符合一定的邏輯思維和合理性,就要允許它存在;

那種只挖人家不足、追求十全十美、只追求權威的、只相信所謂傳統大家的論點、輿論、氛圍,實踐證明都是有害的;

普遍的共識是:中國這個社會,因為太相信、奉承 方方面面的【權威】,從而造成創新不足,思想禁錮。

很多研究【論語】的大學者,能做到古為今用嗎?打個比方,就是把孔子,哪一年、哪一天、哪一頓飯,哪一段話,研究的都很清楚,如果對現代社會沒有用,這種研究有何意義呢?

很多研究哲學的大家,甚至把柏拉圖的孫子,都研究清楚了,如果這個哲學不能用於提高我們的人文水平、提升我們的信心、提升我們的幸福指數,這種大家有多少用途呢?

輿論要寬鬆,警惕所謂的權威們,為了保住既得利益,扼殺一切……


我沒聽過兩位名人講的什麼!但從評論而言,我認為就是學而傳!其實一切在於理解能力,以及現實的適應力!之乎者也也需可以化解問題,現代文明應先疏而後導!有好多信仰迷茫問題!首先應先讓人們明白神,奇,玄為什麼而生!化解不了此疑問!必然有搬規矩來壓人的事!有些事科學還全面解釋不了!哲學又籠統拿不出具體導向!所以,有人想出來補缺,理所當然!但其不知深淺!我提了一個矛盾焦點之眼!智慧之精之道!陰陽聚焦而成道!有幾人的智慧與能力敢身處於漩渦中心,經得起二力的同時發力,而無我無為而化九死一生的無形!一一一引航者!愚人寓言式釋道!


其實,對「雞湯」可以不愛,但不必拒絕。

雞湯文最早可以追溯到諸子百家,再向前的文章,大都刻在鼎上,記事為主,因為難寫(留下印跡),所以言簡意賅。

隨著筆墨紙的出現,各種各樣的文章呈現在人們面前。流傳最廣的,其實就是「雞湯」,有個廣告語,濃縮的就是精華。沒有價值的很難存留。

現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活得像一個陀螺,倒不全是忙得團團轉,而是被各種雞湯文勵志故事職場寶典哄得團團轉。被騙被哄不是雞湯的錯,應該是喝雞湯的人自己辨識能力有問題。

從文的角度看,只要沒有明顯的邏輯錯誤認知錯誤,雞湯怎麼調理都沒問題。

基於以上理解,對兩位女老師的講課作評價,應該都是很不錯有學問的兩位老師。

相同之處就是在自己專業領域深耕,取得的成績受到眾多人認可。同時都從人生哲學的高度解讀人生,給人以啟迪,算得上是稱職的老師。

不同之處有這幾點。一是各自的領域不同,于丹主要研究古漢語,講諸子百家屬於副業,沒想到的是,有心栽花花不發,沒見她在古漢語方面有什麼影響力,講孔子莊子卻博得大名;陳果老師是哲學專業,心無旁騖,將中外古今各大家的人生哲學觀融會貫通,變成了自己的學問,再反哺給學生,做著自己專業內的事。再就是一個有各種社會兼職,做官,教學似乎是副業;一個安於教學,長期耕耘在教學一線,不見有太多的社會活動。還有就是一個喜歡面對大眾;一個是面對課堂小眾。再有就是于丹由於各種繁忙,導致自己觀念打架,引經不據典,錯誤較多;陳果也許沒有那麼多社會活動,比較潛心專一,治學嚴謹。

對於丹老師的批評覺得有點過,原因當然是於老師本身也有問題,不過用不著鄙視,應該說學問還是很高的。而對陳果老師的批評,純屬吹毛求疵,吹毛求疵本身倒也可算是挑毛病,有的批評本身就不正確,自己得理論都不成立還去批評別人,好聽的叫杠精,中性一點叫無聊,難聽一點就是不要臉。

步入真正的文化社會,寫和讀都有高度。只不過讀和寫不要對立,批評的目的是為了進步,是為了真正的百花齊放。


其實很簡單,市場就是標準!

他們的貨如果沒有毒害卻有市場就是合理的,好的!順應時代,有人需求,就是成功的。

而那些叫囂和攻擊者都是邪惡、醜陋的自卑、嫉妒內心在作怪。是自性的醜陋與邪惡的外在表現。

這些酸腐文人自己研究了幾十年,沒有什麼情況,忽然發現出現了幾個年輕人竟然紅遍全國全網,竟然是女人,又竟然是自己研究了幾十年沒有做到的,豈不是悲憤交加,於是轉而用放大鏡找毛病,以顯示自己還有那麼一點點專業知道,平衡一下自己的心理,或者壞她們都事情,出口憋屈的惡氣。

但是,實在是差的太遠了~

猶如燕雀與鴻鵠,蒼蠅與戰士。到最後,還暴露了自己的鄙陋、膚淺、狹隘、自私、無能與可笑。結果,是丟了自己的人。

如果你不服,你行,那你來呀!你比他們更行呀!

為什麼自己不行?卻去攻擊別人。這就是中國式的流氓。這就是中國文化與中國人性中的流氓本質特徵之一,是中國人的劣根性。每個人都應該反思檢查自己身上到底有沒有這種基因。


雞湯就是正確的廢話,于丹老師的是,陳果的也是,而且雞湯本身並沒有錯,關鍵在於喝雞湯的人。

喝太多了,容易走火入魔,就像當年在電視上那個自稱劉一秒的弟子那樣,一副天下唯我獨尊的感覺,那就是典型,其實,雞湯你喝你的,不要喝多了,硬是要把自己喝的雞湯理論強加在別人身上,那追根溯源,又會追到陳果,于丹,陳安之這一類的雞湯教主身上。

不喝雞湯,有時候有些理自己想不通,雞湯總會站在另一個側面解析,也會讓部分人真的受益,他們就會很人要教主們。

其實,自古以來,雞湯常有,喝雞湯的也不在少數,自己分辨好就好。


沒有向陳果老師學習過,這是第一次聽說,不便評價。當然孤陋寡聞也不是什麼大錯,不責怪自己。于丹老師蠻不錯的,積極致力於推廣她對論語等的理解,沒有大問題,不知為何近些年很少登台露面了。當然,也沒那麼想她,想也想不著。論語,我大約讀了10遍,完整地學習,記得有505段左右,感覺是一份自我約束和修養,不錯。老祖先有這樣的認知功力,我輩後進真是望塵莫及,卑微入塵埃。感謝他們的教誨,也為我們的民族有如此的優秀先輩而驕傲。自身修養,是一份持續至永遠的努力,我一直在路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