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鹿鼎記》的朋友都知道,年僅16歲的康熙因為長時間被奸臣鰲拜欺凌,便心生一計,利用韋小寶和一羣孩子生擒了鰲拜。那麼,問題就來了,康熙為什麼要讓一羣孩子生擒鰲拜而不動用大內高手?對於這個問題聽聽有書君的幾點分析:

1.麻痹對手

順治皇帝死後,臨終前託付鰲拜、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為顧命大臣輔佐康熙,鰲拜因手握重兵而居功自傲,常常不把別人放在眼裡,更何況是羣孩子。

所以,當康熙獨召鰲拜入宮時,一向自負的他即便心有疑慮,依然還是大搖大擺的入宮了,當索額圖說,「見皇帝總帶著刀似有不妥。」他便毫不猶豫的就放下了。

再者,鰲拜是清朝初期的權臣,宮中耳目眾多,大內高手中更是免不了有鰲拜的眼線。如果消息一旦走漏,後果將不堪設想。年幼的康熙只能處處示弱,利用摔跤遊戲,掩人耳目。給鰲拜製造一種成天不務正業,嬉笑打鬧貪玩的假象,才會讓鰲拜覺得小皇帝年幼貪玩而放鬆警惕。

2.留後路

康熙選擇大內高手生擒的話,成功還好說。如若失敗大內高手和孩子生擒鰲拜的性質就不同了。

如果是大內高手,那皇帝要除掉鰲拜的意圖明顯,可能會因此激怒鰲拜而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但換成了孩子,而且都是親貴子弟,跟你鬧著玩。

鰲拜作為一個三朝元老,又怎麼能跟孩子一般見識呢。即便鰲拜很生氣,也不好追究責任,畢竟有都是親貴子弟。

3.培養心腹

鰲拜和索尼、蘇克薩洽、遏必隆都是順治帝死前指定的輔佐大臣,在康熙勤政以後,索尼就病死了,這個時候的蘇克薩洽因為看不慣鰲拜的專橫請求解除了自己的輔臣之職以至於招來了殺身之禍。

這讓康熙意識到,鰲拜必須除掉,他也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力量,所以,這次選擇小孩子除掉鰲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考驗這羣孩子,趁機從中挑選自己中意的人才。

以上就是有書君總結的幾點康熙為什麼要讓一羣孩子生擒鰲拜而不動用大內高手的原因,鰲拜之所以被生擒,只能怪他自己低估了康熙的智商,終日打雁反倒被雁啄了眼。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鰲拜是鑲黃旗人,是滿清開國元勛費英東的侄兒。據史料記載,鰲拜驍勇過人,隨多爾袞入關後屢立戰功,顯赫的門第和卓著的武功使他扶搖直上,位至公爵。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福臨死於天花(亦有五臺山出家為僧的傳聞),由年僅七歲的皇三子玄燁繼位。此時,因皇帝年幼,不能理事,垂簾視政的孝莊太皇太后以順治遺詔名義,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共同輔政。

索尼作為首輔,實際上就是代替幼帝處理朝政大事。他為人一貫忠誠,且深知孝莊太皇太后對自己的無限信任,於是殫精竭慮、夙興夜寐的打理軍政之事。

處於四位託孤大臣末位的鰲拜,一貫野心勃勃,又見皇帝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屁孩,權勢欲日益膨脹,逐漸走上了前朝無冕之王多爾袞走過的老路。

《清史稿》載,鰲拜結黨營私,排斥異己,不顧小康熙和索尼的反對,悍然處死不願配合他的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直隸巡撫王登聯三大臣,並藉故打擊與他政見不同的第二輔臣蘇克薩哈,並公然逾越遏必隆起坐班行,幹預朝政,盛氣凌人,橫行跋扈,擅權攬政。

一些趨炎附勢的大臣見鰲拜勢焰熏天,紛紛巴結趨附他,在朝廷內外形成了一股很兇悍、很大的「鰲拜勢力」。

少年康熙如同傀儡,地位岌岌可危。彼時首輔索尼已年逾古稀,加上早年東徵西討,出生入死,後又兩次遭多爾袞打擊,身心飽受摧殘,又年老多病,對野心勃勃、精力充沛的鰲拜日益加劇的專權無力阻止。他雖憂心如焚,但也有心無力,束手無策。但看到鰲拜愈發無所顧忌,索尼深感愧對先帝的重託,因此在康熙將滿十四歲時就多次上書請求康熙親政,以削奪鰲拜的權勢。

康熙得到祖母孝莊太皇太后的允許,按大清祖制於康熙六年七月初七舉行親政大典。就在他親政前,首輔索尼病逝,鰲拜感覺少了掣肘,野心進一步膨脹,想越過蘇克薩哈、遏必隆,佔據首輔的位置,進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將朝政大權拽於一手。

於是,他極力拉攏兒女親家蘇克薩哈讓其舉薦他,遭到拒絕,新仇舊恨再次湧上鰲拜心頭,於是想除掉蘇克薩哈。蘇克薩哈自知不是戾狠鰲拜之對手,為了避免不測之禍,就想急流勇退,故上書請求去為順治守陵寢,並辭去輔臣之職。康熙對蘇克薩哈的舉動不很理解,一面向他詢問原因,一面召集議政王大臣開會商議。鰲拜擔心蘇克薩哈的請求一旦獲準,自己也要按慣例效仿他交出輔政大權,便處心積慮地給蘇克薩哈羅織了「心懷怨恨」等二十四條「罪狀」,並上奏脅迫皇帝將其處以極刑。

接奏後,康熙很是震驚。他認為蘇克薩哈是順治親信,前朝重臣,又勤勤懇懇輔佐自己七年,功莫大焉,理應褒獎,鰲拜竟欲致其餘死地,他究竟何罪之有?

康熙召見了議政王(康親王)傑書和遏必隆、鰲拜等大臣,當面指出鰲拜之誤。鰲拜強詞奪理道:「我同蘇克薩哈本無冤無仇,只是他欺君罔上,我才秉公而斷,要對他治以重罪。不然,定會有人效仿他的逆行,到那時局勢就不好控制了」。康熙雖然年紀不大,但也能明斷是非。他冷冷說道:「欺君罔上的人不是沒有,但絕非蘇克薩哈,他還是很守規矩的」。不允許鰲拜請求將其誅殺的復奏。鰲拜惱羞成怒,鬚髮倒豎,怒目圓睜,連日在朝堂上咆哮強奏,他的黨羽們也紛紛跟進,為虎作倀,上書彈劾蘇克薩哈肆行不法,康熙畢竟年少,有些抵擋不住鰲拜的「狼羣戰術」,迫於其淫威,違心下旨將並無過錯的蘇克薩哈處以絞刑。

面對咄咄逼人的鰲拜,少年天子康熙退無可退、忍無可忍,遂準備發起反擊。

康熙知道鰲拜黨羽眾多,廟堂上到處是他的耳目,勢力很大,加上他本是一員剽悍的戰將,身經百戰,有一身驚人的好武藝,一旦發起飆來十幾條漢子都近不了身,不是輕易能制服的,於是,他在暗中緊鑼密鼓地加緊了剷除這個囂張權奸的周密籌劃。

由於朝中大內侍衛大多是鰲拜安排,都受其轄制,不太可靠,康熙苦思冥想,想出了一個妙招:第一步先從各王府挑選出百餘名宗室子弟做他的侍衛,組建善撲營,請武功高手天天訓練「布庫(相撲,摔跤)」少年們摔跤打拳,不到一年,這些宗親男孩個個練得身強體壯、武藝精熟。鰲拜早就聽說此事,以為皇帝年少好動,調皮貪玩,因此全未放在心上。第二步封鰲拜為一等公,以麻痹並消除其懷疑。第三步封索額圖為一等侍衛。索額圖是索尼長子,康熙的叔丈人,他經常陪康熙弈棋,並以此為掩護偷偷制定了擒拿鰲拜的整體方案與具體步驟。

為保萬無一失,極富心機的康熙事前把鰲拜的死黨們先後差遣出京班師,他又召集布庫少年們進行戰前動員。他問眾少年:「爾等怕皇上還是怕鰲拜」?大夥兒異口同聲道:「獨畏皇上」!康熙覺得士氣夠用,很是滿意。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某日,康熙召鰲拜單獨進宮議事,鰲拜驕橫慣了,像往常一樣大搖大擺的走進宮裡,只見康熙端坐中間,兩邊侍立著一排排殺氣騰騰、威風凜凜的「布庫(相撲)少年」侍衛 。他見勢不妙,於是擺開架勢,想故伎重演,來它個先下手為強,康熙一聲令下,少年侍衛們一擁而上,鰲拜雖勇,但也擋不住對方人多,因事先演練過無數次,大夥兒七手八腳很快便制服了鰲拜。這個專權數年、橫行無忌、權傾朝野的輔臣梟雄頓時成了階下囚。

康熙命康親王傑書親自審訊鰲拜。不久,傑書列出鰲拜結黨營私、專權攬政的三十大罪狀。康熙念及他當年曾拚死救過皇太極的命,赦免其死罪,但活罪難饒,將其監禁,且永不釋放,讓他在監獄裡度過餘生。

康熙還窮治其黨羽,協同作惡、罪大惡極的濟世等死黨被處死,其餘的被革職流放。與此同時,受鰲拜誣陷而冤死的蘇納海、朱昌祚等人被平反昭雪。蘇克薩哈的後人得以承襲其爵位和世職。康熙對各級官員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換,並下達了《聖諭十六條》,旨在除舊布新,革除積弊,刷新朝政,徹底清除鰲拜擅權殘留下的惡劣影響。

年僅十六歲的康熙在擊敗鰲拜集團的鬥爭中,顯示出遠超其年齡的魄力和才智。從此,他便將朝政大權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開始充分施展其縱橫捭闔的政治才能。

【插圖源自網路】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我是小姐姐,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康熙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在位61年,先後除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三徵葛爾丹、北抗沙皇。為大清康乾盛世奠定基礎。

鰲拜,滿族鑲黃旗人,出身清朝名門望族,武將世家,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元勛費英東之侄,八門提督衛齊第三子。

鰲拜出身將門,自身也是戰功赫赫,早年就追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立下戰功無數,深得皇太極的信任,被皇太極授予「滿洲第一勇士」,之後皇太極去世之後,擁戴順治帝繼承大統,之後滿清入主中原,鰲拜為大清統一中原立下戰功無數,順治十八年,順治帝去世,康熙繼位,年僅八歲,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

四大輔政大臣,在索尼去世之後,蘇克薩哈、遏必隆先後被鰲拜踢出輔政大臣的權力之心,鰲拜在掌握成為首輔政大臣之後,由於資格老,軍功高,常常氣勢奪人,擅權自重,日益驕橫,走上了專權的道路,引起康熙帝的極為不滿。

康熙在年幼時候登基,生擒鰲拜為何不用自己身邊的大內高手,反正用一羣孩子,原因眾多,小姐姐給大家盤點康熙找一羣孩子生擒鰲拜的原因。

一、首先,消除鰲拜的戒心。

鰲拜成為首輔政大臣之後,朝廷六部朝堂之上的官員不是鰲拜心腹,就是畏縮鰲拜的權力,苟且偷生,不敢與鰲拜抗衡,皇宮大內雖然高手眾多,是最適合擒鰲拜的人員,不過無論是皇宮大內侍衛還是宮內太監,成員組成多數都是鰲拜黨羽,要不然就是鰲拜在宮內安插的眼線,康熙帝如果暗中動用皇宮大內侍衛,結果,計劃沒有密謀之前,可能已經被鰲拜得知,那麼康熙帝可能會被廢除,要麼成為傀儡皇帝,重則性命不保。

康熙重用一幫孩子,足以可以看出康熙帝年紀雖小,確實非常有政治遠見的雄才,滿族是遊牧民族,善於騎射,康熙表面做出一副玩世不恭的小孩脾氣,每天與一幫孩子學藝拳腳功夫,鰲拜時間久了防備戒心日漸消除。

二、康熙帝無實權。

康熙八歲繼承大統,在親政之前沒有實權,朝廷一切軍政大權被鰲拜給牢牢掌握,雖然皇宮內務的侍衛都是滿洲上三旗親信貴族子弟組成,不過,這些親信大臣子弟不能全完確保沒有鰲拜心腹或者眼線,所以康熙帝啟用孩子生擒鰲拜實屬無奈之舉。

三、小孩子沒有那麼多心機,孩子心思天真無邪,易於聽從康熙的命令。

康熙帝啟用的孩子本身年齡不大,在選拔方面,這些孩子身世背景肯定是經過篩選出來的家世背景清白的,可以為自己所用孩子,康熙必然給這羣小孩子接受忠君愛國,效忠朝廷的思想。

這些小孩子都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康熙帝經過周密長期準備之後,這羣孩子經過幾年武藝練習,無論年齡,還是身手,都到了最佳時間,康熙在動手之前,藉故朝廷其他省份、邊疆將領重要崗位需要調換,藉此,把鰲拜心腹一個個全部踢掉。


康熙8年(1669)5月16日,鰲拜像往常一樣去武英殿「參見」16歲的康熙。但是這天他在武英殿門口遇到一個人,這個人叫索額圖。

是2年前死掉的索尼的三兒子,在此不久前剛剛去職吏部右侍郎,專職成為康熙的一等侍衛。索額圖只說了一句話,鰲拜就乖乖地將佩刀交了。索額圖說,「皇帝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你每次見皇帝總帶著刀似有不妥。」

而當鰲拜踏進武英殿的時候,等著他的並不只是康熙,還有一幫陪著康熙玩布庫(摔跤)少年。

只聽康熙一聲令下,少年們一擁而上,鰲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鰲拜隨即被打入大獄,康熙命議政王大臣審訊鰲拜。先被抓,再議罪,那實際上就是已經定性了。所以議政王大臣會議很快就給出了結論,宣佈鰲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抓鰲拜的黨羽12人,抓遏必隆等,革職審查,動作迅速。

鰲拜直到這一刻,才明白原來康熙是真的長大了,再不是那個敢怒不敢言的懦弱少年了。

鰲拜想起康熙身邊貼身侍衛費揚古之子倭赫就因為對他不禮貌,就被他找了個擅騎御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處死了;甚至以「怨望」的罪名,將費揚古及其子尼侃、薩哈連一併處死,家產籍沒。籍沒的家產並未充公,而是給了自己的弟弟穆裏瑪;他想起因為自己看中的地,在康熙的再三反對下,矯旨將殺了拒不配合換地的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三人;他想起索尼臨終前上書康熙親政,蘇克沙哈請辭,目的就是讓鰲拜自己提出來一併歸政康熙,然而氣勢洶洶的鰲拜卻按著康熙的手臂,將蘇克薩哈處以絞刑,並誅其族。就明白等待自己的將會是什麼。

但是鰲拜的罪過雖大,但是功勞也大。

皮島之戰、松錦會戰、西充之戰都是立下赫赫戰功的。而且當年之所以能夠當上輔政大臣,是因為自己敢面對面拿著刀子跟多爾袞正面「剛」出來的榮華富貴啊。鰲拜實際上就是過於跋扈了,為了一己私利,連康熙的面子以及幼小的心靈都不顧及了。但是說什麼都晚了,康熙雖然免了鰲拜一死,但是他愁腸百斷,最終病死在了大牢裏。

康熙擒鰲拜,用玩布庫的少年,而不是用侍衛,正是佈局人的高明之處。

實際上並不像《康熙王朝》裏寫的那樣,康熙是和孝莊經過詳細的商討之後,定下來的擒鰲拜的計劃。史料裏並沒有證據表明孝莊知道並具體參與了這件事情,反而是索額圖深入參與可此事,所有事情的安排應該都是索額圖利用康熙和鰲拜之間的矛盾,利用康熙不得不賭的處境,進行的一次冒險性較大的賭博。

所以這個過程當中,索額圖考慮到了失敗的可能。

所以在擒拿住鰲拜之前,任何與政局有關的人和事情都不能參與進來,否則一旦失敗,誰都無法收場。一幫孩子如果擒得住鰲拜,直接下罪名,自己順勢解決鰲拜的黨羽;如果失手,孩子們(不是野孩子,都是親貴子弟,這一點很重要)跟你鬧著玩的,畢竟玩布庫的孩子們手裡沒有刀(這一點也很重要)。即便鰲拜很生氣,要追究責任,也不好發作,畢竟和孩子較勁,得看背後站著誰,到時候孝莊再出來說句話,尚有挽回餘地。

史料並沒有記載索額圖和康熙當時準備了多少套預案。但是謀大事,定乾坤。索額圖作為主要佈局人,「如果失敗」他是一定要考慮進去的。

擒了鰲拜之後,當月康熙做了3件大事,鞏固了自己的權威。

第一,下詔永遠停止圈地;第二,禁止虐待八旗奴僕;第三,嚴格議政王大臣會議保密制度。「永遠停止圈地」,武人鰲拜的時代就徹底結束了。

康熙16年(1677 年)康熙設立南書房,由皇帝親自挑選親信入南書房辦事,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機要祕書班子,「議政王大臣會議」就此沒落,此後清朝再無滋生權臣的土壤。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康熙人小鬼大,在十二三歲目睹鏊拜如何專橫撥扈,殺了幾個康熙不同意或反對殺的人,令十三四歲的康熙極為不滿,但鏊拜人高馬大,又兵權在手,如何對待這樣的人,康熙人小,又不敢發泄不滿,或聯絡大臣相助,或令大內高手撲殺,以免走漏風聲而招殺身之禍,帝師雖然對鏊拜專權撥扈不滿,也不敢有怒而形於言形於色,只能將怒與計植入講古史之中,而在帝師講三國演義關於曹操入主漢庭階段,曹操殺泄露機密之各臣僚,令十三四的娃娃康熙徒生瞞天過海之計,嚷嚷自己宮庭不好玩,希望找些同齡娃娃來宮庭嬉戲,大臣索額圖知其計,但心照不宣,在八旗子弟選撥善撲會武之小孩二三十左右,康熙將恥辱隱於心底,而天天以摔跤及相樸嬉戲,並獎懲分明,令行禁止。旁人觀看,一羣小娃娃玩耍打跳,無什稀奇之處,鏊拜託孤重臣,滿州第一勇士,其勇力可是比拼出來的,鏊拜五大三粗,三五個大內高手,他還是不怕的,況鏊拜專權好幾年,殺戮大臣及阻事之人,已不是幾件的事,朝中各個部門均有其心腹或耳目,三國曹操誅殺朝臣,皆因泄密。前車之見,誰敢又蹈其復轍,聰慧的康熙過人之處就在這,人心隔肚皮,誰知其人心向誰?若是幾個娃娃僅陪伴玩鬧又如何?鰲拜根本沒把十多個娃娃放在心上,常見則不疑嘛。玩了一兩年,這些娃娃身手敏捷,勁道渾厚,令行禁止於娃娃頭康熙。康熙見事或可為,有一天,鏊拜上朝來的早了點。康熙笑對鏊拜:"與這些娃娃玩玩",鏊拜還未警覺,答道"玩玩就玩玩",如果娃娃不敵鏊拜,這僅玩玩,計謀就在於此,鏊拜也就沒有話說。當然娃娃頭康熙早有訓練,對娃娃下了下死手的命令。結果如何,史書都有記載了。當然羣虎上陣,又是半大小子,力氣宏大。鏊拜方知中計,奮力反抗,終不敵毛頭半大小子,幾小就制住鏊拜。索額圖見制服鏊拜,馬上應急處理。局面終於控制,還權政於康熙。


康熙讓一羣孩子生擒鰲拜而不用大內高手,是怕被鰲拜反殺。

康熙八歲登基後,由於年幼無法處理朝政,朝政大權被權臣鰲拜把持,鰲拜在朝廷內專橫跋扈,結黨營私,直到康熙十四歲鰲拜都沒有將大權還給康熙。年少的康熙下定決心除掉鰲拜。

鰲拜

康熙招徠皇宮貴族裡的少年,每天勤練庫布戲,趁鰲拜拜見康熙的時候,以玩樂為名,最終將鰲拜制服。

那麼,為什麼康熙讓一羣孩子生擒鰲拜而不動用大內高手呢?

一、大內高手可能為鰲拜耳目

順治帝遜位後,康熙帝繼位,年僅八歲,由四大輔政大臣處理朝務,鰲拜動用權謀逐步排擠了其他三位輔政大臣,將朝政大權獨攬到自己手上。鰲拜平時在朝廷裏結黨營私,培植自己的羽翼,任人唯親,整個朝廷上下布滿了自己的耳目,有什麼風吹草動很快會傳到鰲拜那裡。大內侍衛是在皇宮裡專門保衛皇上的特種侍衛,歷來都是責任重大,那麼這些大內侍衛有沒有被鰲拜染指,有沒有被鰲拜遙控,裡面有沒有參雜鰲拜的耳目,這都很難說。宮廷裏的鬥爭歷來都很殘酷,大內高手這一塊搞不好,不要說剷除鰲拜,說不定康熙帝帝位都難保,愛新覺羅江山覆滅都有可能,康熙剷除鰲拜不用大內高手,寧願自己親手培植一羣孩子,就是出於這種原因。

康熙帝

二、有利於消除鰲拜的提防

隨著康熙帝的日益長大,康熙日益表現出了對朝政的關心,這是鰲拜所擔憂的,因為鰲拜始終不想將朝政大權歸還給康熙,只希望康熙一直都是不關心朝政的頑童,這樣鰲拜就可以將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中,繼續獨攬朝政大權,為所欲為。康熙帝招徠這些年少的頑童,整天玩庫布戲,這在鰲拜眼裡,是康熙帝貪玩不誤事的表現,這反而讓鰲拜感到放心,因為鰲拜覺得以康熙帝這樣的心智,是幹不成什麼大事,是無法對鰲拜產生任何的威脅的。

擒鰲拜

三、如若失敗,仍有迴旋餘地

鰲拜早年跟隨多爾袞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屢立戰功,是真正的練家子,曾經被皇太極封為巴圖魯,被譽為滿洲第一勇士,因此,要用武力制服鰲拜,並不是一件多麼輕鬆的事。康熙如果派出皇宮裡的大內高手擒拿鰲拜,如果沒能夠制服鰲拜,那麼康熙欲除掉鰲拜的謀劃也將顯露出來,鰲拜豈會善罷甘休。但如果讓這些鰲拜看不起的少年頑童以切磋庫布戲的名義出其不意制服鰲拜,結果會怎麼樣呢?這將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如果這幫少年擒住了鰲拜,這是當然好,如果擒不住,康熙依然可以假意此次比武為單純的庫布戲切磋,這就避免了剷除鰲拜計劃的暴露,也避免了被鰲拜反殺的危險。

康熙帝擒住鰲拜以後,執掌了朝廷大權,很快變現出了自己超強的執政能力,平三藩,滅葛爾丹,收復臺灣,使其成就了千古一帝!

後面的內容更精彩,請關注喲


題主說的「大內高手」應該指的就是大內侍衛!其實,擒鰲拜的哪些所謂的「孩子」,也是大內侍衛!下面,我們聊聊康熙用「一羣孩子」擒鰲拜的事。

康熙要想擒鰲拜,其實真的很難。因為,鰲拜在京城各部院和內三院都有親信!而且,鰲拜還兼著領侍衛內大臣!也就是說,皇宮內的侍衛,也要聽他的。

費揚古之子倭赫也是康熙身邊侍衛,因為對鰲拜不尊敬,在康熙三年,被鰲拜以「擅騎御馬」和「取御用弓矢射鹿」的罪名擅自處死了。可見,鰲拜對侍衛的把控有多用心。

而且,康熙也不清楚現有的侍衛誰是鰲拜的人,所以,康熙只能自己重新招人!

康熙依靠的是索尼的兒子索額圖,就是《康熙王朝》中魏東亭的角色。康熙先讓索額圖解除其他職務,專門擔任自己的貼身保鏢。索額圖上任以後,就從滿清貴族的八旗子弟中招募了十幾個布庫(摔跤)少年入宮,也算是充當侍衛。

索額圖負責訓練這些小孩,但是,這些小孩是不知道究竟要幹什麼的。只有索額圖和孝莊太后知道此事內情。康熙當時也小,14周歲,鰲拜以為康熙只是喜歡和小孩子一起玩。於是。鰲拜就沒把這事放心上。畢竟,他是滿清第一勇士,每天還都是帶刀入宮!

動手那天,鰲拜其實也是帶著刀的。可是,在武英殿門口被索額圖攔住了。索額圖很會說話,就勸鰲拜,皇帝年紀也大了,您老是帶著刀嚇唬皇帝也不對啊。鰲拜也沒多想,可能覺得老子不帶刀也能嚇唬皇帝。於是,鰲拜順手把刀給了索額圖!

(電視劇有些誇張)

在鰲拜進來之前,索額圖先讓人準備了一張椅子(左前方的一條腿是鋸斷的)。因為鰲拜喜歡向右後「斜靠著坐」。所以,鰲拜正常坐的時候,椅子是沒事的。等鰲拜入座以後,鰲拜身後還站著一位假太監(布庫少年假裝的)。

康熙和鰲拜聊一會以後,另一位假太監(布庫少年)拿盤子端著一杯茶,從鰲拜左前方遞給鰲拜。盤子上的茶碗是在開水中煮著的,燙手!鰲拜一燙手,杯子掉地上。同時,椅子腿也被壓斷,鰲拜順勢倒在了地上。這兩位假太監貌似是去攙扶鰲拜,其實是上去摁住鰲拜!

同時,康熙和索額圖等人,高呼其他布庫少年上前「扶鰲拜」。鰲拜就此被擒住!鰲拜就是在不經意之間,被一羣小孩擒住了。

鰲拜這次,算是馬失前蹄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康熙一位被部分學者譽為「千古一帝」的大清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可以說是他是中國少有的長壽之君。而在他這長達61年的執政生涯中,15歲生擒權臣鰲拜的事蹟至今讓大多數崇拜康熙的人所津津樂道。

鰲拜出生於清朝勛貴之家,他的祖父乃是完部族長索爾果,叔叔費英東更是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可以說他的家族是清初最為頂尖的家族。當然鰲拜本人可不是依靠家族的庇護纔在清朝有了一席之地的,他可是憑藉著自己的戰功獲得了「滿洲第一勇士」的盛讚,並獲封公爵這一異姓所能做到的最高等的爵位。

而後在順治皇帝死後,因為鰲拜的忠心,他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三人同為輔佐大臣,自此鰲拜走向了人生最為鼎峯的時刻。作為託孤之臣,日後隨著索尼的去世,蘇克薩哈的被殺,遏必隆的依附,鰲拜權傾朝野開始獨霸朝堂。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鰲拜的獨斷專行與年少氣盛的康熙的矛盾開始急劇上升。

再加上此時的鰲拜藉助輔政大臣的身份已牢牢掌控住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並任意的行使著原本只屬於康熙的權力。最終不甘受制於人的康熙決定幹掉鰲拜,奪回原屬於他的權力。康熙先是以強身健體為藉口召集了一批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進入皇宮,然後祕密的訓練他們,為日後生擒鰲拜做準備。

而後在1669年5月,他又藉口此時中原各地尚未完全平復,需朝中大臣前往各地安撫的名義將鰲拜的親信大臣調出北京。之後康熙在鰲拜的親信都調離北京,那些原屬於這些親信所擔任的官職還處於空缺的狀態時,就乘機將自己的親信安插在這些位置上,而後並掌控了京城的兵權。

在做足準備後,在1669年6月14日康熙以有事要與鰲拜協商的名義將鰲拜詔入宮中。然後在鰲拜進宮面聖毫無防備之時,康熙那些祕密訓練的親貴子弟就突然衝出生擒了毫無防備的鰲拜。就這樣曾經被譽為「滿洲第一勇士」的鰲拜就被一羣他看來還是小孩子的布庫們給生擒了。

而後康熙念在他為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就免其一死,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曾經不可一世的鰲拜就被囚禁在家中,但不久之後就死於家中,死因不明。

那麼在這裡很多人都會有一個這樣的疑惑,為什麼康熙會讓一羣年輕的親貴子弟去做生擒鰲拜的事情呢?鰲拜可是被譽為「滿洲第一勇士」的主,即使此時的他已是約59歲的花甲之年,但是近三十年的戰場生涯他的武力也不是區區一羣小毛孩能比的。

那麼為何康熙就敢讓他們去執行這一項關乎著康熙存亡的事情呢?要知道一旦這些人抓不住鰲拜,康熙的性命和帝位必將受到嚴重的威脅,輕者當一輩子的傀儡皇帝,重者丟掉帝位,甚至是生命。其實康熙會這麼做,主要有以下的幾點原因。

一、讓鰲拜放鬆警惕。鰲拜武力絕對不俗,權勢也足夠大,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長年的掌控著大清的大權,早已讓他目空一切。試想下,如果鰲拜看見康熙整天都在跟一羣親貴子弟在玩鬧,他會怎麼想?我想鰲拜只會想康熙果然還是一個小孩子,就這樣整天就只知道玩鬧的皇帝,對我來說真的沒啥威脅。

當然康熙並不是在玩鬧,而這裡真的不得不佩服康熙的心機,小小年紀不但知道隱忍,還知道示敵以弱。當時的康熙明明無時無刻不想著對鰲拜除之而後快,可是他卻一直都隱忍不發。而是一直都示弱於鰲拜,並假裝著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最終也正是這樣的假象讓鰲拜幾乎徹底的喪失了對康熙的警惕性。

二、無人可用。其實在當時康熙之所以會如此冒險的起用這批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無人可用。眾所周知自鰲拜獨霸朝堂後,整個朝堂幾乎都已被鰲拜完全控制,不但六部都是鰲拜的人,連皇宮的侍衛處都被鰲拜控制,更別說當時康熙周邊的太監、宮女也有很多都是鰲拜的人。

可以說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讓康熙不敢去用這些人。其實原本康熙用那些宮廷侍衛是最穩妥的,畢竟皇家侍衛都是武功高強之人,用他們去制服鰲拜,成功的幾率將更加的大。但是實際上康熙並不能用這些人,侍衛處早已被鰲拜控制住,如果用這些人恐怕不出數日康熙的計策就會被鰲拜所知。所以康熙沒辦法也只能用這些初出茅廬的清白子弟,只有用這些身家清白的人,才能確保計策不會被鰲拜得知。

三、好控制。其實康熙會用這些小孩子,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好控制。這些小孩子本就是從忠於皇家的那些家族中挑選出來的親貴子弟,而這些孩子可以說就是一張白紙,此時的他們身上沒有跟朝堂上的任何派系有瓜葛,而且也沒有任何成年人的那種心思。可以說在他們的眼裡和心裡就只有家族所交代的那句話,就是「忠君愛國」。

所以當康熙跟他們說他們要對付的是當朝的權臣鰲拜的時候,他們並沒有害怕。正如康熙當年在決定抓捕鰲拜的時候問這些小孩子「你們怕朕,還是怕鰲拜?」,他們毫不猶豫的回答「怕皇帝」,是的,在他們這些每天都被灌輸著「皇帝最大」的思想的小孩子們來說,皇帝遠比鰲拜來可怕的多。也就是如此,康熙才能最終成功的實施活捉鰲拜的計劃。

四、初生牛犢不怕虎。康熙用這些孩子除了以上原因,還有一條那就是這羣孩子不怕死。他們幾乎都還沒有經歷過朝堂上的那些勾心鬥角,和世間種種的挫折。所以他們始終都保持著一股勁,一股不服輸,一股不怕死的勁頭,而就是這個精神最終讓他們完成了康熙交代的事情。

可以說在當時如果沒有這個不怕死的精神,恐怕他們很難全心全意的去對付鰲拜。畢竟鰲拜可是這個天下權勢最大的權臣,一旦失敗,他們和他們的家族勢必將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所以對付他如果沒有那份膽識,恐怕誰也不敢去對付他,這份計劃也就不能成功。

實際上就在這樣的種種原因下,最終康熙決定用這些小孩子去對付權勢滔天的鰲拜。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最終康熙成功的將鰲拜擒拿,然後奪回了自己的權力。


康熙為什麼要讓一羣孩子生擒鰲拜,而不是動用大內高手?

在《康熙大帝》裏,二月河先生重墨寫了康熙如何籌謀和實施生擒鰲拜的!康熙不動用大內高手,主要是從兩個方面考慮的!

第一個:鰲拜是顧命大臣,黨羽勢力遍佈全國,又手握重權,皇上身邊更是重中之重,如果動用大內高手很容易走漏風聲,而且大內高手還不一定全部聽康熙的,這樣後果嚴重的無法收拾!第二個:康熙同一羣孩子練習武功,摔跤,這樣麻痹了鰲拜,以為康熙找人陪著玩!所以大意和輕敵是失敗的根源,鰲拜也不例外!

所以,康熙這樣的選擇是最明智的!

為什麼呢?

一,以未成年人的思維出招,讓鰲拜想一萬種可能,都沒想到康熙這一招!這就是典型的不按常規出招!

康熙向鰲拜提出想找幾個十六七歲的少年一起練武。

鰲拜輕蔑的笑了,現在這個年紀才練有點遲。當然也就不以為意!

於是,康熙就叫奶哥魏東亭去物色人選!

這些人當然不是一般人!

首先,百分之百忠心皇上!

其次,看不慣飛揚跋扈的鰲拜!

再三,願意跟著皇上建功立業!

這樣,索額圖,魏東亭,明珠,還有穆子煦,郝老四,狼譚……等二十餘人,日日苦練功夫,操練陣形!

初初,鰲拜還正眼看了一下,看到這樣的功夫,真的是不屑一顧,也就更加不當一回事了!

康熙見時機成熟了,特別的佈置一翻了!

做好準備,在宣鰲拜見駕時,特意把他的兩個忠心跟班:班布爾善和穆黑瑪分開了!

這樣讓鰲拜既無退路,又無救兵,還沒機會向外界報信,真正的做到萬無一失了!

因為康熙知道:這一仗只能贏,否則自己死無葬身之地!所以,孤注一擲背水一戰還是成功了!

想過一千個甚至一萬個康熙用的方法對付自己的鰲拜,斷斷沒想到是這一招!當鰲拜被拿下時,驕橫的他悔得腸子都青了!就這樣輕而易主敗在一個少年天子手下,他心中不甘又要何用?!

二,大內高手,雖然功夫可以,但在鰲拜面前,無異小巫見大巫!

大內高手,雖然功夫可以,但是面對鰲拜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

而且這些大內高手當中,有的還是鰲拜的眼線!

所以,康熙慎之又慎避開了這種常規作法!讓鰲拜形成了一種錯覺:康熙要仰仗他,要依附他,更加順從他!而且又加封他為太師一等公!

這樣的另類思維終於把鰲拜帶進了陰溝,也就成為階下囚!

這樣看來,少年老成的康熙真的是非同凡響!

由此可見:康熙的帷幄決勝,在少年時就初露鋒芒了!這樣一來,後來的豐功偉績也就順理成章!

歡迎關注!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我是媚之夭夭!


話說這次鰲拜進宮面見康熙,剛一進殿門,只見康熙將桌前的茶杯一摔就跑沒影兒了。說時遲那時快,宮殿所有門窗封死,自隱蔽處衝出四位大內高手。 零零一一招白鶴亮翅,零零二一招黑虎掏心,零零三一招橫掃千軍,零零四一招猴子摘桃……鰲拜不敵,瞬間被大卸八塊!

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在當時的實際情況下,康熙利用大內高手搞定鰲拜根本就是不可能事件,所以才別出心裁地利用一羣孩子剷除鰲拜,下面我們來一探究竟。

鰲拜當時的勢力過大

鰲拜是順治留給康熙的四大輔政大臣之一,雖然開始時排在最末位,但因其竣工卓越,雷厲風行,其他三位有的罷工,有的裝傻,有的被迫害,到康熙親政的時候,鰲拜成了一手遮天的人物。

鰲拜不僅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海統領六部,通過不斷佈局,蠶吞鯨食朝廷的重要部門中的實權人物都成了他的小弟。全國大小事務,皇宮內外諸事都需要經過他的批准,有時康熙已經批閱的奏摺,他也會追回來重新審核。

這樣的情況下,康熙晚上臨幸了哪個妃子鰲拜都一清二楚,更別說招募幾個武林高手入宮護駕了。

鰲拜兇名在外

鰲拜勇武過人、武力高強、騎射雙絕,自跟隨皇太極起兵開始一路血雨腥風、南征北戰。在皮島戰役中,上陣殺敵,帶頭衝鋒;清軍入關後,在攻打李自成的戰役中也是屢立戰功,風頭無雙;在剿滅張獻忠過程中,也是敢殺敢打留下赫赫威名。

大風大浪裏出來的鰲拜可以說什麼樣的場面都經歷過,臨陣對敵的經驗和個人武力更是十分老到和高強。 如果利用大內高手來對付鰲拜,且不說需要找幾個,估計鰲拜進門之後感覺到殺氣就直接跑路了,然後再換個皇帝什麼的。

高手不好找

小說與電視劇的大內高手總是有一身厲害的武功,什麼玄冥神功、九陰真經之類的,雖說不乏誇張的情節在裡面,但現實中也確實有幾分相像。 一半朝廷的大內高手都是在江湖中出了名上了號的武林高手,朝廷也會重點尋覓武當、少林、華山……等這些豪門大派的優秀人才。當然武林門派為了宗派發展也會特意的向朝堂之上輸出人才。

但是在清朝初期,中原大地上的英雄豪傑們卻大都有著高尚的民族氣節,不會主動地去當清朝的大內侍衛,保護皇帝安全。另外,別忘了當時的天地會中可個個是好手,當了大內侍衛也害怕那天腦袋一不小心就搬家了。

同時,如果利用大內侍衛的話很難保證這些人的忠誠度,搞不好哪個就是鰲拜的眼線。

另闢蹊徑,事半功倍

康熙十四歲時開始親政,實在受不了鰲拜這種獨斷專職,目中無君的做派,但又不能光明正大的和鰲拜掰腕子。

聰明的康熙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他按照規矩選了一批手腳靈活、體格健壯的貴族少年子弟做自己的護衛,每天帶著這些護衛們一起練習摔跤遊戲,鰲拜進宮時康熙也不忌諱,自顧自的帶著侍衛們一起玩耍。鰲拜見了非常高興,心想皇帝還是孩子天性,就知道玩兒,我可以無憂無慮的繼續大權在握了。

康熙覺得時機成熟之後就問這些侍衛們:「你們覺得是我厲害,還是鰲拜厲害?」侍衛們天天跟著康熙混,有的連鰲拜是誰都不知道,都不約而同的說:「怕皇上!」於是康熙一番佈置之後就約鰲拜進宮喝茶。

鰲拜不疑有他,進宮之後看到康熙身邊站了七八個少年侍衛,也見怪不怪了。君臣聊了幾句,康熙就請鰲拜喝茶,鰲拜剛端起侍衛盤子裏的茶杯,立即就被燙的將茶杯扔到地上。

侍衛們以茶杯破碎為號一擁而上,摔跤鍛煉的效果彰顯出來了,任鰲拜弓馬嫻熟、武藝高超,被這些近身肉搏經驗嫻熟的少年貼身後,愣是什麼招式也沒施展出來……

聰明的康熙巧妙的鑽了鰲拜的空子,利用一羣娃娃侍衛避開了所有的嫌疑。先是打消鰲拜猜忌,又是找到鰲拜軟肋,順利的將鰲拜掰倒。不起眼的孩子們達到了比大內侍衛還要好的效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