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露學名為Tuber,中文稱塊菌,可以較大規模人工栽培。歐洲地區塊菌大多與榛子、楊樹等闊葉林共生;而在中國西南,塊菌更多的是和雲杉、松樹等針葉林共生。對於松露的半人工栽培,在國外,義大利、法國的技術比較成熟;而在國內,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劉培貴研究員通過多年的實踐和研究,已經能夠初步實現國產亞洲黑塊菌(Tuber indicum)的半人工栽培。

松茸學名為Tricholoma matsutake,一看就知道是日本人起的名字,因為日本人也非常喜愛吃這種真菌。目前好像還不能大規模人工栽培松茸,因為它與松樹的根形成外生菌根的共生關係,而人工栽培很難模擬這種共生的條件,所以市場上的松茸基本上都是野生採集來的。

毫無疑問的是,目前能夠大規模栽培的食用菌都是從野生的祖先馴化而來的。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食用菌能夠相對比較容易被馴化進行人工栽培呢?一般來說,腐生的野生菌比較容易栽培,人們只需要給它提供合適的腐生基質,摸索出適宜的環境條件(但即使是摸索栽培條件也並不是易事,比如羊肚菌的人工栽培),篩選出產量和出產效率都比較高且穩定的菌株後就能大規模人工栽培。而共生的(不論是和植物還是動物共生)野生菌較難馴化栽培,因為人們很難去模擬生物共生間這種動態關係,比如不同生長階段所需要的生物活性物質的成分和濃度不一樣,而且是隨時動態變化著的。

所以對於共生的、經濟價值有比較大的野生菌,人們就只能採取前面提到過的半人工仿野生的方法來嘗試栽培,但能達到規模化量產的成功例子並不多(日本人研究了一個多世紀也沒把松茸完全成熟的人工栽培方法研究出來)。

由此看來,對於喜歡食用菌尤其是名貴食用菌的吃貨和吃貨科學家們而言,革命尚未結束,任重而道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