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漢武帝時代,並沒有發明科舉制呢,漢武帝首創了一種選人用人方法,一是在中央興辦太學,就象現在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一樣;二是在地方上興辦官學,就象河北師大、河北農大這樣的大學一樣;三是實行察舉制先拔官員,什麼叫察舉制呢?便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覈再任命官職。三國時的曹操,便是察舉制的結果,那時侯的很多官員,都是察舉制任命的結果,發現人才互相推薦。地方官人人可當伯樂,只要你願意當。

漢武帝發明瞭這樣的制度,當然不會任人唯親。但他是皇帝,自有識人用人的眼光,在他身邊工作和生活的人,誰有本事,誰沒有本事,應該心裡有個數。何況,地方官有推薦人才的權利,其他身邊的人,自然也有這個權利。但用與不用,是皇帝自己說了算的事了。漢武帝雖然不會任人唯親,但也不會因為某個人是自己的親戚,就故意「大義滅親」,裝逼不用。相反,他會舉薦不避親,越在自己的親屬中發現人才越重用。

衛青、霍去病、李廣利固然是自己的親戚,但在用人上,漢武帝還用了更多的不是親屬的人,比如公孫弘,主父偃,桑弘羊、李廣、李陵、公孫敖、公孫賀、趙破奴、蘇建、荀彘等,保是衛青、霍去病表現的非常優秀、特別突出,給人一種漢武帝任人唯親、全憑運氣的感覺。李廣利是漢武帝親屬裡面表現最不好的,但在李廣利時代,其他將領也並不優秀。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不能因為他重用了幾位親屬,就以偏蓋全,誤解了這位千古一帝。


單純用一兩個成功或失敗的案例來說明用人制度或用人方式,肯定不會有簡單對錯的結論。中國歷史上王朝敗落的幾大原因,如外戚干政、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等等,即曾在創造國家強大或維持國家運行的方面起過重要的積極的作用,也多曾在國政敗落方面推波助瀾。

衛青霍去病的成功可以這樣理解,一個選拔制度比較封閉的體制,貼了標籤的身份是最好的進身渠道。但是,要建立最好的功業,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條件是當事者自身要具有無愧於或超越於進身渠道的能力。


這個問題,可以用「呵呵」來回答!。

首先,從血緣關係講,劉姓宗親比衛青霍去病更親,有幾個劉姓宗親被重用的?其次,汲黯、桑弘羊、董仲舒、韓安國、公孫賀、張湯等各色人才,不是親戚的人是有多少是受到重用的!第三,無論親疏遠近,但凡對國家有害、對皇權有威脅的人是被直接幹掉了的。

至於運氣,漢初,五代皇帝七十年積累,國家空前繁盛富庶,國力空前強大。漢武帝雄才大略,明於識人,在前人基礎之上,做出如此大的成就,根本就不足為奇,運氣之說,純屬扯蛋!

舊唐書說,治亂時也,存亡勢也。使桀紂在上,雖十堯不能治;使堯舜在上,雖十桀不能亂;使懦夫女子乘時得勢,亦足坐制羣生之命,肆行不義之威。漢武帝之時,國力有基礎,漢武帝本人能力卓然,民心可用,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無一不足,所以漢武帝的成就,可以說是歷史必然!

綜上,這個問題不成立!


我覺得不是任人唯親,是他有手腕有魄力,前期並沒有重用衛青,而是韓安國等老將,但這些將軍並不適合和匈奴的騎兵作戰,反而衛青等一代年輕將領在作戰中脫穎而出纔不斷被漢武帝重用,如果後來李陵不被俘並且漢武帝錯殺他滿門,那麼我覺得就不會有李廣利什麼事了,並且李廣利也是有一定軍事才能的,只不過最後把漢武帝給坑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