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河對岸

曹操中周瑜之計而錯殺蔡瑁張允這一情節,是《三國演義》杜撰的,而並非史實。按《三國演義》之說法,周瑜贏得赤壁之戰,有一重大的關鍵乃是巧使反間計,而使曹操錯殺了水軍都督蔡瑁、張允。那麼,歷史上真相又如何呢?

按習鑿齒的《襄陽記》記載:蔡瑁,字德珪,襄陽人,性豪自喜。少為魏武(曹操)所親。劉琮之敗,武帝造其家,入瑁私室,呼見其妻、子,謂瑁曰:「德珪,故憶往昔共見梁孟星,孟星不見人時否?聞今在此,那得面目見卿耶!」...漢末,諸蔡最盛。蔡諷,姊適太尉張溫;長女為黃承彥妻,小女為劉景升(劉表)後婦,瑁之姊也。(蔡)瓚,字茂珪,為鄢相,(蔡)琰,字文珪,為巴郡太守,瑁同堂也。

蔡氏是襄陽的大世族,也是劉表在荊州統治極為重要的支撐力量(史載:..(劉)表初到,單馬入宜城,而延中廬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與謀)。蔡瑁的大姐嫁給了黃承彥,另一位姐姐嫁給了劉表作繼室。而黃承彥也是當地的大名士,為諸葛亮的岳父,按此,蔡瑁乃是諸葛亮的妻舅。蔡瑁與曹操也系舊交,並沒有新附之將與主公之間那種巨大的隙嫌。

蔡瑁,在劉表之時為江夏、南郡、章陵太守,鎮南大將軍軍師。歸降曹操之後,曹操以故舊之禮待之,為從事中郞、司馬、長水校尉、漢陽亭侯。雖沒有記載蔡瑁究竟死於何時,但顯然不是死於周瑜的反間計。

而《三國演義》中的周瑜這一「反間計」也系杜撰而來,據裴松之引《江表傳》而註解《三國志》的記載:..初曹公聞(周)瑜年少有美才,謂可遊說動也,乃密下揚州,遣九江蔣幹往見瑜。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乃布衣葛巾,自託私行詣瑜。瑜出迎之,立謂幹曰:"子翼(蔣幹字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幹曰:"吾與足下州里,中間別隔,遙聞芳烈,故來敘闊,並觀雅規,而雲說客,無乃逆詐乎?"

瑜曰:"吾雖不及夔、曠,聞弦賞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幹入,為設酒食。畢,遣之曰:"適吾有密事,且出就館,事了,別自相請。"後三日,瑜請幹與周觀營中,行視倉庫軍資器仗訖,還宴飲,示之侍者服飾珍玩之物,因謂幹曰:"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蘇秦張儀)更生,酈叟(酈食其)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幹但笑,終無所言。幹還,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曹操的確派蔣幹遊說過周瑜,但蔣幹見周瑜並非言辭能說降,便沒有作無意義的嘗試。蔣幹也並沒有「盜書」,並不存在什麼「反間計」,蔡瑁就更不可能死於這「子虛烏有」的計策之下。

參考史籍:《三國志》、《襄陽記》等等


謝邀,下面燕過紫禁城談談自己的看法:

三國演義VS.真實歷史

作為一部文學作品,《三國演義》為了凸顯劉備、諸葛亮陣營,對史實做了大量藝術的加工和虛構,因此有所謂「三分實七分虛」的評價。

赤壁之戰作為漢末三國歷史時代濃墨重彩的事件,也是《三國演義》的高潮篇章之一,作者對其過程中的虛構、加工、張冠李戴都是極多的。比如:「蔡瑁、張允之死」。

計除蔡瑁張允(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裏,周瑜巧使反間計,利用蔣幹成功的促使曹操中計,殺了蔡瑁張允。這是三國演義關於赤壁之戰的描寫中,難得的沒有把周瑜的功勞張冠李戴到諸葛亮頭上的一段,可惜,還是杜撰的。

真實的蔡張之死

歷史上,蔡瑁、張允並沒有因離間計而被曹操誅殺。

蔡瑁:作為劉表平定荊州重要的助手和軍師,蔡瑁絕非草包一個。根據記載,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荊州時,蔡瑁與蒯越等一起,迫使劉琮降曹。加入曹營後,蔡瑁歷任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等,封爵漢陽亭侯。雖沒有對他的死因做明確記載,但顯然不可能死於赤壁之戰前。

張允:史書中對張允的記載很少。他曾在劉琮繼位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曹操南下後,張允投降,之後對他的結局沒有記載,因此他的死因在歷史上是沒有交代的。


因此,也談不上歷史上的曹操那麼精明,為何會中計殺掉蔡張了。


感謝您觀看燕過紫禁城的原創回答。歡迎您關注燕過紫禁城,瀏覽更多原創的文史類文章。謝謝!


這問題又該扯回到《三國演義》這本立場鮮明,故事精彩的小說身上。

有人說演義是七分實三分虛,個人感覺最多五五開已經大不了,而赤壁之戰在正史還有不同的爭論,但演義卻要加上濃妝淡抹的眾多情節,目的無非就是把諸葛亮吹上天,而前提當然是把很多人無黑到底才能襯託諸葛亮多智近妖的神人。

其實可以肯定的是赤壁之戰中,孔明的任務和貢獻就是促成孫劉聯盟,其它事情幾乎就是周瑜舉東吳全力打敗曹操,演義中關於赤壁之戰中其它關於孔明的都是移花接木,張冠李戴但更多是無中生有,至於周瑜離間蔡冒,張允這虛構的情節就是告訴大家周瑜計謀已經很厲害,但還是被神一般的孔明把周瑜活活氣死。大至周瑜,魯肅,小至蔣幹所有人都被黑個遍,將幹是赤壁後去找周瑜勸降,卻被演義描寫成周瑜利用反間計騙了蔣幹再騙了曹操殺了蔡冒,張允,當然所有事情還是被能上天下海的孔明所看破,利用他人的才智來吹捧孔明這神人,羅貫中真是挖空了心思。

所以這些能用時間去創作加工的故事,當故事看非常好看,真要去較真就沒意義了。


這是三國演義的內容,不過看原著,可以分析出來主要原因。

第一,就是蔡瑁張允自己的不忠。

他們兩個人賣主求榮,而且對曹操溜須拍馬太過噁心。讓曹操及其手下特別反感。不過,為了訓練水兵不得不重用這兩人。不過曹操始終對他們有了猜忌之心。

第二,就是曹操的多疑。

本來曹操看水軍戰敗和周瑜探聽自己情報就特別生氣。突然聽說有間諜就信以為真。毫不猶豫就痛下殺手。

第三,就是時間問題。

殺曹操是大事。蔣幹一聽說這個情報就急忙趕回來報告曹操,曹操那時候剛起牀。聽說要殺自己大怒。剛進帳就找理由殺人,壓根沒有給任何人反應機會。眾人也不知道原因,也不敢說情了。

綜上所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蔡瑁張允自己立身不正,而且作戰不利。所以被周瑜在對的時間借刀殺人。曹操雖然知道犯了錯,但是也解了心中的恨。所以也沒有多說什麼。卻沒有料到這對後來赤壁之戰的重要影響。

不過呢,嚴格來說。如果曹操繼續戰敗,而且繼續責罰蔡瑁張允,他們也有很大幾率會叛曹的。只能說周瑜和曹操沒有給他們機會。真是細思極恐啊。如果那樣會對赤壁之戰有什麼影響,也就不言而喻了。


謝謝邀請:

巜三國演義》中有一章:羣英會蔣幹中計。

在著名的三國赤壁大戰中,周瑜的才華淋漓盡至發揮,致使自作聰明的蔣幹燈下盜得書信,自以為得逞,連夜溜走報與曹操,生性多疑的曹操正在為蔡瑁、張允不趕緊以水軍進攻而生悶氣,突見蔣幹偷來"絕密情報"不禁大怒,急喚蔡張二將出來走二步?

操曰:我要你二人進兵。瑁跨前一步低頭曰:水軍還沒有操練好,不能輕進。

操想起信上所言,一時大怒:水軍若要操練好,我的腦殼可能已經在周郎辦公室裏了!

蔡張二將大驚,卻不知其言,一時語塞,曹操此時那種對徐州屠城的兇性突現,大嚎一聲:給老子推出斬了!

不一會,二顆人頭冒著熱氣以託盤呈現上,操突作警醒狀:嗚呀呀,老夫中那周郎詭計也,臨陣殺了二員大將,怎生是好啊,蒼天呀大地呀!

面對眾將驚諤,操淡然而說:二人怠慢軍法,吾故斬之。

赤壁之戰由此勝利在望。此役奠定三國鼎立局面。


曹操確實精明,但疑心太大,是好事,也是壞事,蔡張二人本來就是荊州降將,曹對其二人不是很相信。

況且,忠臣不事二主。曹操這人就是怪,你不投降他,他偏欣賞你;你若輕易就投降,他反而覺得此人不可靠。因此,他有些瞧不起蔡張二人。

加之,蔡張二人仗著二人精通水軍,有些目中無人,也引起了曹操帳下許多大將的不滿。但是目前,大戰在即,曹操只得勉強壓著。

本來就軍心不滿,周瑜又使離間之計,派蔣幹送假書信,曹操更是怒火中燒,一氣之下,便斬了二人。自古以來,背主之人,不得好報。


小說中的曹操多疑,殺了蔡瑁的姐姐和外甥,如果蔡瑁記恨反水,那曹操可就完了。曹操是瞧不起蔡瑁的,不論勝敗,戰爭結束曹操也會殺掉他


赤壁初戰失利,曹操表面氣勢如虹,實則內心束手無策。正因為喪失了信心,擔心水師一旦出問題就無法獲勝,往日的聰明睿智被心慌意亂所壓制,以至於疑神疑鬼,給了別人以可乘之機,這纔在意亂神迷中殺了蔡張,自斷臂膀。看起來,成功時狂妄,失敗時慌亂,是鐵定的規律,所謂的智者也難逃固定的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


當時的曹操被勝利沖昏頭腦了,過於自信。


蔡張是東吳降將,是個人都對她倆有疑心,況操乎?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全部家當託付給他倆成本太大,萬一倒戈那是滅頂之災,曹操就順周瑜的水殺了他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