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地球環境備受關注的今天,「有機」成了一個時髦的概念。
然而,這些產品到底價值幾何,它們真的對健康大有裨益嗎?生態嗎?值這麼高的價格嗎?
十大常見的疑問,我們一一剖析。


根據歐盟法律,只有在生產過程中遵循大量特定規則的可食用產品方能定義為「有機食品」,首要禁止對象包括轉基因技術、農藥以及化肥。

只有飼料100%達標有機標準且至少50%源自當地有機農場的禽畜,它們的肉才能被稱為「有機」。

嚴禁使用生長激素,抗生素的使用嚴格控制在治療所需的最低劑量,飼養環境必須充分考慮動物「福利」。至於後期加工的產品(熟食、餅乾等),則必須至少含有95%的有機成分。

本文集合了對新近科學文獻的調查與分析,務求讓每位消費者獲得明確、可靠的選擇依據。


標籤可靠嗎?

總體而言,答案是肯定的。

由授權認證機構來控制和監督歐盟法律法規的執行,符合要求的產品才能貼上由星星組成葉子形狀的歐盟有機產品標識或者法國的AB(有機農產品)標籤。

授權認證機構定期和隨機上門檢查有機農產品生產者(每兩年至少三次)和有機產品加工企業(每年至少兩次):場地審查、抽樣、發票分析……最終會有5%的受控產品被剝奪有機產品標識。

對於進口產品,來自於具有對等法規國家的產品自動獲得有機產品資格;其他國家的產品則需接受檢驗,且必須獲得法國農業部有效期1年的授權。


有機食品更有益健康?

沒有研究結果能證明有機食品對健康更有益—— 要得出結論必須對數千人的健康和飲食進行長達數十年的追蹤,目前只有一些假設而已。

理論上,不使用化學殺蟲劑和除草劑算是一個優勢。事實上,懷疑化學殺蟲劑和除草劑的使用對健康有害(導致癌症、內分泌紊亂等)的人越來越多。

然而,有機生產中使用的天然產品並不一定就毫無毒性,如魚藤酮這種由植物產生的天然殺蟲劑,從2011年起被禁止使用,因為它會增加農民罹患神經疾病的風險。

不過天然殺蟲劑種類很少(壓根就不存在有機除草劑),且大部分都能被生物快速降解,所以最終擺上櫃檯出售的產品幾乎不會有任何殘留。

關於有機產品營養優勢的說法就沒有這麼有說服力了。

的確,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多種有機水果和蔬菜中磷、維生素C和多酚(抗氧化劑)的含量略高;有機牛奶中往往含有更多的ω-3脂肪酸(因為給奶牛吃的天然植物飼料佔比更高)。但是不同的產品可能差異巨大。例如,由於氮肥用量更小,有機穀物的蛋白質含量反而低於非有機穀物。

有機產品最後一項優勢:加工產物不含化學添加劑(色素、增味劑……)。雖說化學添加劑並不一定就對健康有害,但是工業產品中琳琅滿目的添加劑使其順理成章地成為懷疑對象。有機加工食品可以避免這些潛在的威脅……即便這種負面作用其實很小。

總之,對於經常消費有機產品的人,其健康可能略有獲益,但這一結論仍然有待證實。


有機農業對環境更有利?

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即便根據環境(山區或低海拔地區……)、農業種類(養殖、葡萄種植、蔬菜種植)和研究採取的標準的不同,情況不盡相同。

當然,從溫室氣體排放的角度來看,最好是購買當地應季的傳統產品,而不是空運進口的溫室中培育的有機產品……但是在同等情況下,有機產品幾乎總有一定的優勢—— 除了少數幾個需要指出的特例,例如有機豬養殖會排放出更多的溫室氣體。

對於其他有機產品來說,比對的結果是非常正面的。

例如,完全不使用除草劑、使用大部分都能被生物輕鬆降解的天然殺蟲劑、更少地使用包含硝酸鹽的肥料都能保護河水與地下水的質量;以當地生產的飼料餵養牲畜、使用有助於土地俘獲二氧化碳的有機肥料、種植籬笆都減少了有機農業的碳排放。不使用來自石油化工的複合肥料在這方面的貢獻尤為明顯。由於有機肥的使用,土壤也變得更加肥沃和穩定。

最後,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有機農田及其周邊地帶,野生和家養生物的多樣性更高,這也算是不小的優勢。養殖場中的大片草地、更少的殺蟲劑、更多的植物種類都有利於提高生物多樣性。


有機葡萄酒有獨特的功效嗎?

不少葡萄酒愛好者相信飲用有機葡萄酒可減少頭痛……但事實上這種優勢只有少數人才能體驗到。

在有機葡萄酒中,亞硫酸鹽(防腐劑,普通白葡萄酒中尤其多)的最大允許量確實更低:比普通紅葡萄酒低三分之一,比桃紅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低四分之一。但是與流行的觀點相反,事實上常規葡萄酒中多出的亞硫酸鹽並不是頭痛的罪魁禍首。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攝入酒精過多才是頭痛沒法緩解真正的原因,與是否是有機產品無關。


有機產品是否增加細菌風險?

目前似乎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一論斷,即使這種疑問自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爆發之後甚囂塵上—— 這種源於有機芽菜的疾病在2011年夏天造成歐洲50餘人死亡。

的確,有機農業使用的控制植物病害產品和抗生素更少,它利用動物排泄物來施肥,禁止通過電離輻射對產品進行殺菌消毒。因此,細菌在水果、蔬菜和動物產品身上有同等的機會安家落戶。

但是,對2012年所有科學文獻的檢索顯示,有機產品和常規產品的細菌感染案例並無顯著區別。相反,倒是總結出了有機產品的另一種優勢:有機雞肉和豬肉含耐抗生素細菌的風險更低。

關於真菌產生的毒素可能導致中毒,甚至增加罹患癌症風險的說法,各種研究結論互相矛盾:某些研究強調有機農業存在高風險,另一些則認為有機農業較常規農業風險更低。這可能更多地取決於研究的產品類型,以及農業經營者採用的保鮮工藝,與是否是有機農業無關。總而言之,顧慮是多餘的。

必須強調的是,在歐洲,無論是有機產品還是常規產品,都有著非常嚴格的檢查和控制機制。


有機產品價高是否合理?

有機產品的價格比非有機產品要高出20%~30%,這是因為產量更少、更費人力,以及需要額外的有機標識認證費用。

總體而言,不使用合成肥料和殺蟲劑的有機產品,每公頃的產量比常規農業低25%。因而,有機產品的供應量無法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求,這就使得有機產品價格更高。

產量低於常規農業還帶來其他影響:補助金更少(補助金與產量成正比),規模經濟效益低下,分銷網路不夠健全。

不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預計「市場需求增加將會推動技術創新和規模經濟形成,從而降低成本」。


有機產品口感更好?

並不盡然。

雖說研究表明某些有機蔬菜和水果有更好的感官品質(口感、外觀、顏色、香味、質感),食物的口感還得取決於其自身的固有特徵:品種、收穫時的成熟度、動物的品種以及屠宰時的年齡等;存儲、運輸和加工條件等也會有影響;以及個人喜好的不同……從某種意義上說,口感是個人的主觀感受。

儘管如此,有機食品的生產方式確實會影響產品的口感。一方面,植物產品包含更少的水分,提高了芳香物質的濃度;另一方面,有機種植往往會優選口感和耐性佳的品種。有機肉類和奶製品具有更好的感官品質,可能源於動物更加多樣化的飼料供應和更頻繁的牧放。

影響有機食品口感的另一個因素:暈輪效應,換句話說就是扭曲我們最終判斷的以偏概全。這是一種近期被多種研究證實過的間接效應。


非食物產品能是真正的有機產品嗎?

答案是肯定的,某些非農業產品(衣服、家用產品、肥皂、玩具或者化妝品)也可以是「有機」產品。

並不是說產品全都是「有機」的,而是其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來自於有機農業。

例如,一件「有機」服裝應當是由有機種植的天然纖維 (棉、麻……)製成的。有機化妝品和有機家用產品應包含相當比例的來自有機農業的成分,且合成化學物質很少或根本沒有。只是在實踐中,有機水果和蔬菜能容易地通過幾個標識來表明其身份,而其他產品則需要十幾個標籤方能說明問題。

法國環境及能源管理署(ADEME)最近針對性地檢查了60多種紡織品,其中只有一部分遵循了有機農副產品加工的要求,而其他產品的生產商則將重心放在生產條件和對環境的尊重上(未按要求使用來源於有機行業的產品)。


有機飼養能保障動物福利嗎?

由於缺少對有機飼養和常規飼養的動物福利進行大範圍比較的科學研究,很難對此給出準確的答案。

不過,通過對「有機農產品」標籤和紅標籤(Label Rouge)—— 「自動物福利層面確保飼養條件可接受」的另一個標籤——的技術細則的比較,還是能看到一些跡象。以此為基礎,世界農場動物保護協會(PMAF)這一非政府組織力圖證明有機飼養對某些動物有益……

該機構的動物行為學家和農業工程師比較了這兩種標識對不同物種(綿羊、蛋雞、豬……)在飼養環境、戶外活動、飼料、屠宰等方面的要求。他們認為有機飼養的主要優勢在於自由飼養—— 對於某些慣常有此訴求的動物,例如豬和羔羊而言,該優勢極為明顯。但是對於其他物種,例如家禽或牛,則基本沒有區別,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紅標籤佔據優勢。例如,有機家禽能進入「多草」地區活動,而紅標籤則要求活動區域種植有樹木,能進一步為動物提供能夠遮蔭的躲藏地。另外,紅標籤的大部分技術細則限制了運輸動物的時間(不同物種分別為8、6、3或2小時),而「有機農產品」標籤並沒有這樣的規定。

雖然對動物福利有所關注,這兩種標識卻也都容忍某些不愛惜動物的做法。例如在綿羊養殖中,「有機農產品」標籤和紅標籤同樣都允許閹割。


可以用有機產品養活整個地球嗎?

最早的一批研究曾讓人誤以為在發達國家有機農業的產量幾乎和常規農業產量旗鼓相當(前者達到後者的92%),而在發展中國家比常規農業高得多(高出80%)。

更為嚴謹的新近研究則指出,總體而言,「綠色」農業比常規農業的產量低20%~30%,問題在於有機農業不採用化肥,作物所需的氮元素供應較少。產量低則意味著要獲取同樣的產量,就需要更多的土地。若完全普及有機農業,需在現有土地的基礎上增加30%的土地面積才能創造同樣的產量。這是不可能的,除非砍伐森林。

另外,若大規模實行有機農業,有機肥資源必然供應不足,也就是出自養殖動物的糞肥不夠。同樣,為獲得堆肥和其他形式的肥料,需要種植能固氮的植物(菜豆、三葉草等),它們也會消耗土地和水……「當今世界,不適當使用化肥是無法養活60億人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總幹事如是說。除非深層次地推動生產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

撰文 Elsa Abdoun

Kheira Bettayeb

編譯 唐恬恬

新發現公眾號id:sciencevie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