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丹旭(1802年-1850年),字子苕,號曉樓、偶翁、環渚生、三碑鄉人,晚號偶翁,烏程縣三碑鄉(今浙江湖州)人。深得家傳,於坡石、流水、雜草等無不得精到,尤擅繪仕女。

這套畫冊名為《風月秋聲》,是費丹旭在清道光二十六(1846)年的作品,全冊共含十二幅,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縱26釐米,寬 21釐米。

描繪的主題是元雜劇《西廂記》的故事。《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又稱《王西廂》、《北西廂》)是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

全劇敘寫了在山西普救寺借宿的書生張珙(字君瑞),偶遇扶柩回鄉在寺中西廂借住的原崔相國的女兒崔鶯鶯,由於互相吟詩而產生愛慕。

叛將孫飛虎帶手下慕名圍寺,要強搶崔鶯鶯,三日之內若不交出鶯鶯,「伽藍盡皆焚燒,僧俗寸斬,不留一個」。

鶯鶯的母親老夫人鄭氏宣稱誰能救他女兒就將女兒許配他。張生向他一位故舊「白馬將軍」蒲州杜太守寫了一封求救信,由一位僧人(惠明)突出包圍送出,杜太守發兵解圍。

過後老夫人因門第不當悔婚,只是贈金並讓鶯鶯拜張生為義兄以謝搭救。張生在悲慟之下患病,鶯鶯也大為傷痛,後來在鶯鶯的丫鬟紅孃的幫助下,兩人暗通書信,並最終成功幽會。

最後私情被老夫人發現,欲責罰二人,但由於紅娘據理力爭,無可奈何之下,老夫人命令張生上京趕考,如能蟾宮折桂(成為狀元)便真的把鶯鶯許配與他。

於是張生進京赴試,考中並回來迎娶鶯鶯,有情人終成眷屬。

正廣文化:以畫肖像著稱的禹之鼎,也畫「他人」山水?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