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這裡的土耳其人是指今天土耳其共和國的主體民族,土庫曼人指土庫曼的主體民族。


土耳其和土庫曼屬於波斯化的突厥,塞爾柱王朝是烏古斯人建立。烏古斯屬於西突厥的一支,烏古斯突厥是現在土耳其人,土庫曼人,亞塞拜然人的共同祖先,他們都發展於此。如果說更接近那因該是土庫曼人吧,土庫曼算波斯化突厥,史集中說土庫曼即是像突厥,因為烏古斯人本來長得眼睛小,長期與河中塔吉克人生活,已經像伊朗人,但不全是伊朗人又有似突厥的地方。而土耳其人在波斯化的基礎上又融入了一些歐洲,阿拉伯,庫爾德人。我認為相對來說,土庫曼人更有資格。


土庫曼人

首先,需要看下塞爾柱王朝,來自百度百科

塞爾柱人原為中亞大草原的烏古斯葉護國(烏古斯Oghuz或古茲Ghuzz)的一支,塞爾柱克原為烏古斯部落聯盟的一個酋長,公元970年左右,塞爾柱家族因為土地問題與葉護髮

塞爾柱突厥和花剌子模國家(11~13世紀初)

生了發生了尖銳的矛盾。不久,塞爾柱家族同葉護分道揚鑣,率部離開養吉幹,來到錫爾河中游和卡拉套山區。這裡靠近波斯薩曼王朝的北部邊境,住有許多已經伊斯蘭化的烏古斯人和其他突厥人。他們不僅遊牧於薩曼王朝邊境之外,而且還從薩曼王朝境內得到了大片牧場的使用權,條件是為薩曼王朝服役,保護薩曼王朝的邊境不受異教徒的侵犯。

塞爾柱克到來後,改信伊斯蘭教遜尼派,憑藉個人才能受到該地區廣大穆斯林的擁戴,很快就成了這一帶穆斯林反對異教同族人的軍事領袖,這些烏古斯人遂被稱為」塞爾柱人「。此後不久,錫爾河下游發生了反對葉護的抗稅鬥爭, 塞爾柱人利用這一有利形勢,率眾回師氈的,與氈的的抗稅者一起趕走了葉護的徵稅官, 奪取了下游重鎮氈的(Jand, d「and) 及周圍地區。

從此, 塞爾柱名聲大振。塞爾柱人這一名稱亦因此而在中亞地區廣泛流傳開來。後來,阿里汗的兒子沙赫馬立克繼任葉護,動員各部反將塞爾柱家族及其追隨者趕走,重新奪回了氈的,維護了葉護政權和烏古斯人的傳統制度。塞爾柱人只得再次南遷至錫爾河中游與鹹海附近。

此時,薩曼王朝被突厥伽色尼王朝取代,伽色尼統治者馬哈茂德蘇丹任命塞爾柱家族世襲貝伊頭銜,領有大塊牧場的使用權,為王朝守衛北方邊疆。成為伽色尼羈縻封臣的塞爾柱人在王朝北方繁衍生息,人口數量逐漸增多,並大批遷至城市之中居住,逐漸具備了不可低估的政治與經濟實力。

公元1030年,馬哈茂德蘇丹駕崩,馬蘇德繼任蘇丹,此時王朝新徵服的地區(主要是波斯中西部的一些省份)分裂勢力抬頭,塞爾柱貝伊圖格魯克(?~1063)趁機在花剌子模地區豎起大旗反抗蘇丹統治,南下奪取伽色尼王朝呼羅珊省的木鹿和內沙布爾。

1037年,圖格魯克率先率領大軍擊潰了烏古斯葉護沙赫馬立克,幾乎領有全部的烏古斯部落,1040年,在木鹿附近丹丹坎決戰中,塞爾柱軍大敗伽色尼軍,連克幾處城邑,佔領呼羅珊全境。圖格魯克定都內沙布爾,建立行政機構,自封為「呼羅珊伯克」,1043年,圖格魯克領兵繼續西進,併吞米迪亞,進據賴伊、哈馬丹。1051年,攻佔伊斯法罕,並遷都於此。

崛起

1054年,塞爾柱王朝又征服亞塞拜然,該地封建主向塞爾柱納土。1055年

塞爾柱帝國

,應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卡伊姆(1031~1075在位)之召,圖格魯克領兵進入巴格達,消滅了由波斯人建立的什葉派王朝—布韋希王朝,廢黜布韋希王朝埃米爾,被哈里發視為救星和保護人。哈里發被迫賜予圖格魯克「蘇丹」稱號,封他為「東方與西方之王」,成為哈里發的攝政王。從此,阿拔斯王朝所有權力悉歸蘇丹控制,哈里發僅是象徵性的宗教領袖。在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1063~1072在位)及其子馬立克沙(1072~1092在位)執政時,帝國達到極盛時期,武功文治卓著。1064年佔領拜占庭亞美尼亞省首府阿尼。1070年阿爾斯蘭率兵攻佔阿勒頗,其勢力擴張到耶路撒冷和大馬士革,並從什葉派法蒂瑪王朝手中收復了聖地麥加和麥地那。

1071年在凡湖以北的曼齊卡特打敗拜占庭軍隊,俘擄拜占庭皇帝羅麥紐斯·戴俄格尼斯,佔領小亞細亞東部。塞爾柱蘇丹將大量還處於遊牧階段的塞爾柱烏古斯人打發至小亞細亞,建立起羅姆蘇丹國,突厥~波斯文化與伊斯蘭教在小亞細亞得以傳播。1091年馬立克沙把首都遷到巴格達,在聚禮日(主麻日)祈禱中,將蘇丹的名字與哈里發並列。11世紀末,塞爾柱人的版圖,東起中亞內陸地區並與中國西北部的新疆地區接壤,西至敘利亞及小亞細亞,南達阿拉伯海,北至基輔羅斯邊境,形成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

公元6~8世紀,在蒙古高原的突厥汗國勢力範圍內,形成一個部落聯盟,名託庫茲·烏古斯,通稱九姓烏古斯。烏古斯人構成今土庫曼民族的主體;並在亞塞拜然、土耳其、北非某些地區如蘇丹等的民族的形成上也起過重要作用。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古斯語支 [1] 所屬的主要語言包括:土庫曼語、亞塞拜然語、土耳其語等。

中文名烏古斯外文名Oguz分佈範圍蒙古高原,中亞草原時 間公元5~11世紀

烏古斯人系中世紀中亞突厥人的一支,或稱土庫曼人,凡二十四部。其起源由於現存古突厥、漢、阿拉伯、拜佔廷等史料轉寫名稱不同,記載又有出入而不易探明其原委。

公元6~8世紀,在蒙古高原的突厥汗國勢力範圍內,形成一個部落聯盟,名託庫茲·烏古斯,通稱九姓烏古斯。在九姓烏古斯這一政治聯盟中,拔悉密和回紇(後改稱回鶻)先後起過主導作用。烏古斯多屬於這一政治聯盟,但它顯然自講一種突厥方言,並與哥邏祿、奇卜恰克(俄國史料作波羅伏齊,西歐史料作庫蠻)在政治上有更密切的關係。據阿拉伯史料記載,黑衣大食的馬赫迪哈里發在位時,烏古斯人脫離九姓烏古斯之地,遷往中亞地區,並協助過穆罕那起義者。據10~11世紀阿拉伯地理著作,10世紀建烏古斯葉護國於錫爾河下游及鹹海北岸地區,其勢力西抵烏拉爾河和伏爾加河下游,東北抵額爾齊斯河上游。其四鄰是:北為奇卜恰克之一支寄蔑,東為葛邏祿,西為佩切涅格和半突厥國家哈薩爾(曷薩),南為錫爾河以南的穆斯林佔領地區。國內已有若干城市,其冬都名叫養吉幹(意為「新城」,廢墟在今氈肯特)。另一大城氈的(今彼羅夫斯克附近的氈的廢墟)為日後塞爾柱人起家之地。

820~821年,烏古斯侵入錫爾河以南粟特人(中國文獻的昭武九姓)地區的蘇對沙那(中國唐代典籍亦稱東曹),這是見於記載的烏古斯的進一步南下。10世紀下半期起,駐氈的烏古斯軍事首領塞爾柱反叛烏古斯葉護,皈依伊斯蘭教,並率部眾南遷。據阿拉伯地理學家馬克迪西之說,10世紀末,烏古斯始稱土庫曼。

11世紀中葉,烏古斯葉護國終於被中亞草原新起的另一突厥部落聯盟奇卜恰克所滅,烏古斯葉護國一批部落西走南俄草原,另一批部落追隨塞爾柱突厥人南下呼羅珊,勢力日大,終於在1055年進入巴格達,從而在西亞建立以巴格達為中心的塞爾柱帝國。

烏古斯人卡伊部落的奧斯曼一世建立奧斯曼帝國(1299-1922),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橫跨亞非歐三大洲,國土面積達550萬平方公里。時至今日,土庫曼人、亞塞拜然人、土耳其人等都認同自己是烏古斯人的後裔。烏古斯語支 [2] 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古斯語支的主要語言有土庫曼語、亞塞拜然語、土耳其語等。

烏古斯人構成今土庫曼民族的主體;並在亞塞拜然、土耳其、北非某些地區如蘇丹等民族的形成上起過重要作用。

結合以上兩條,更多的是土庫曼人,而不是土耳其人。


這兩個是一夥人啊。再加個亞塞拜然人。恩。臺灣 大陸 新加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