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階段經濟新常態下,對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訴求,傳統的農業、農村條塊發展思維已經無法奏效;單純的農業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也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的產業升級、統籌開發等要求。

今年一號文件裡面提出了田園綜合體的概念,加上年中18個省份的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申報的刺激,成為地產界、旅遊界、農業界爭相宣傳追捧的一個概念,尤其是培訓機構,就像抓住了一根萬能的藥方,包治百病……

誠然,三農發展,亟需用創新的方式來解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問題,田園綜合體就是比較好的創新模式之一;但是田園綜合體的概念、內涵及其意義還需我們冷靜下來思考纔是其試點創新的初心。

不忘初心,才能行穩致遠。

註:本文是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中國田園綜合體發展研究報告2017》的一部分,該報告已發布,敬請關注中農富通微信公眾號

芻議田園綜合體發展背景、內涵及意義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在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特別注重抓手、平臺和載體建設,即「三區、三園和一體」。「三區、三園和一體」建設將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三產的深度融合,並集聚農村各種資金、科技、人才、項目等要素,加快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其中「一體」即田園綜合體,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的提出有其必然的原因和背景,其中比較重要的包括以下幾方面:

經濟新常態下,農業發展承擔更多的功能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地方經濟增長面臨新的問題和困難,尤其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逐步開展,對第一、二產業發展方式提出更高的「質」的方面要求,農業在此大環境下既承擔生態保護的功能,又承擔農民增收農業發展的功能。

傳統農業園區發展模式固化,轉型升級面臨較大壓力

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農村產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農業園區的示範引領作用、科技帶動能力及發展模式與區域發展過程中條件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使得農業園區新業態、新模式的轉變面臨較多的困難,瓶頸明顯出現。

農業供給側改革,社會資本高度關注農業,綜合發展的期望較強

經過十餘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及各級政策的引導發展,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迅速,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產業佈局逐步優化、市場個性化需求分化、市場空間得到拓展,生產供給端各環節的改革需求也日趨緊迫,社會工商資本也開始關注並進入到農業農村領域,對農業農村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工商資本進入該領域,也期望能夠發揮自身的優勢,從事農業生產之外的二產加工業、三產服務業等與農業相關的產業,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模式。

「史上最嚴土地政策」影響下,土地管理的強度越來越大,尋求綜合方式解決發展問題

隨著經濟新常態,國家實施了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戰略舉措,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的「雙控」,嚴格節約集約用地管理。先後出臺了《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農村土地承包法》等,對土地開發的用途管制有非常明確的規定。特別是《國土資源部 農業部關於進一步支持設施農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國土資發〔2014〕127號)的發布,更是將該要求進一步明確,使得發展休閑農業在新增用地指標上面臨著較多的條規限制。

綜上所述,現階段,傳統農業產業園區發展思路已經不適合新形勢下的產業升級、統籌開發等要求,亟需用創新的方式來解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問題,田園綜合體就是比較好的創新模式之一。

田園綜合體的概念內涵

繼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田園綜合體」概念後,多方都對此進行了解讀。

從其內涵和外延上來看,田園綜合體並不是一個新詞,它是在原有的生態農業和休閑旅遊基礎上的延伸和發展。

從業態上來看,是「農業+文創+新農村」的綜合發展模式,是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旅遊為驅動,以原住民、新住民和遊客等幾類人羣為主形成的新型社區羣落。而縱觀農業園區的發展歷程就不難看出,田園綜合體並非憑空產生,是在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等發展歷程基礎上,結合新形勢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多重客觀需求而提出的,有其現實背景。

縱觀農業園區開發、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進程就不難看出,田園綜合體與農業綜合體、農旅綜合體等概念在內涵上是一脈相承的,並非「橫空出世」的全新概念,至於叫農業綜合體還是田園綜合體還是農業經濟綜合體,只是角度不同,本質內涵是一樣的。

農業綜合體

農業綜合體最早是由陳劍平院士在2012年11月3日農民日報上發表的《農業綜合體: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載體》首次提出的。它是在借鑒城市綜合體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的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載體形式,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的相互融合和農業多功能拓展,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新農村建設,並逐步推動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農業綜合體的基本內涵是以農業為主導,以科技支撐和文化創意為兩翼,融合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科普會展、教育培訓、休閑觀光、文化創意等多個相關產業,構建多功能、複合型、創新性的產業綜合體,它是伴隨著區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對長期以來農業園區實踐的不斷總結基礎上提出的一個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概念,既脫胎於農業園區,又高於農業園區,可以說是現代農業園區的「升級版」。

田園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的內涵與農業綜合體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田園綜合體更多的是從地域空間開發和農村發展角度提出的對鄉村資源的合理性開發。建設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地域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是以農業為主導,以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為前提,是以農業合作社為主要建設主體,以農業和農村用地為載體,融合工業、旅遊、創意、地產、會展、博覽、文化、商貿、娛樂等三個以上產業的相關產業與支持產業,形成多功能、複合型、創新性地域經濟綜合體。

因此,從農業規劃和科技推廣工作者視角看,田園綜合體是以農業、農村用地為載體,融合「生產、生活、生態」功能,集農業全產業鏈目標的整合、農業科技體系的支撐、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優化、多種類型農業園區的結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型複合載體,是一種新型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是「六次產業」創新理念的一種新體現。

區別與聯繫

從與農業綜合體的區別及聯繫上看,田園綜合體是基於鄉村地域空間的概念,農業綜合體是基於產業思維的概念,是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綜合體是在一定地域空間內,多產業、多功能、多業態並存,以產業融合發展為特徵的現代農業隨著產業融合深入發展,關係層面加強,經濟交融,跟區域經濟發展有密切的聯動性;這是經濟綜合體的一種表現形式,和旅遊綜合體、商業綜合體、城市綜合體是一個概念。

從三農角度來說,農業、農村、農民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無論是農業綜合體還是田園綜合體,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只不過視角不同,分量和側重點有所差異而已,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田園綜合體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而近兩年比較受關注的農業特色小鎮、農業公園等,就是伴隨著現代農業發展、美麗村鎮建設而發展起來的田園綜合體的新模式、新探索。

田園綜合體的出現,是伴隨現代農業發展、新型城鎮化、休閑旅遊而發展起來的「農業+文創+新農村」開發的新模式,具有功能複合性、開發園區化和主體多元化三個特徵。

田園綜合體是一種大勢所趨,它是區域經濟社會和農業農村發展到較為發達新階段的產物,是中國農業新跨越的創新載體,其重要意義可歸結為3個方面。具體內容,請關注【中農富通】微信公眾號,小編將在明天的文章中為大家介紹。

田園綜合體的特徵

功能複合性

產業經濟結構多元化,由單一產業向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從單一產品到綜合休閑度假產品開發升級,從傳統住宅到田園體驗度假、養老養生等為一體的休閑綜合地產的土地開發模式升級。在一定的地域空間內,將現代農業生產空間、居民生活空間、遊客遊憩空間、生態涵養發展空間等功能版塊進行組合,並在各部分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動關係,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複雜而統一的田園綜合體。而現代農業無疑是田園綜合體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

開發園區化

田園綜合體作為原住民、新移民、遊客的共同活動空間,在充分考慮原住民的收入持續增收的同時,還要保證外來客羣源源不斷的輸入,既要有相對完善的內外部交通條件,又要有充裕的開發空間和有吸引力的田園景觀和文化等。田園綜合體做成的方式、選址方式、產業之間關聯度、項目內容如何共存、要有並行;運營模式、物質循環、產品關聯度、品牌形象都需要考慮。

主體多元化

田園綜合體的出發點是主張以一種可以讓企業參與、城市元素與鄉村結合、多方共建的「開發」方式,創新城鄉發展,促進產業加速變革、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和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重塑中國鄉村的美麗田園、美麗小鎮。一方面強調跟原住民的合作,堅持農民合作社的主體地位,農民合作社利用其與農民天然的利益聯結機制,使農民不僅參與田園綜合體的建設過程,還能享受現代農業產業效益、資產收益的增長等。另一方面強調城鄉互動,秉持開放、共建思維,著力解決「原來的人」、「新來的人」、「偶爾會來的人」等幾類人羣的需求。

近年來國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熱情正盛,而田園綜合體作為休閑農業與鄉村遊升級的高端發展模式,更多體現的是農業+園區的發展思路,是將農業鏈條做深、做透,未來還會將發展進一步拓寬至科技、健康、物流等更多維度。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農業+園區」的田園綜合體模式將會大放異彩。

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意義

田園綜合體的出現,是伴隨現代農業發展、新型城鎮化、休閑旅遊而發展起來的「農業+文創+新農村」開發的新模式,是一種大勢所趨,它是區域經濟社會和農業農村發展到較為發達新階段的產物,是中國農業新跨越的創新載體,其重要意義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田園綜合體是資源優化配置的「驅動器」

以田園綜合體建設為契機,整合土地、資金、科技、人才等資源,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創新土地開發模式

田園綜合體保障增量、激活存量,解決現代農業發展的用地問題。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專門強調提出,要完善新增建設用地的保障機制,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於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通過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遊、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

創新融資模式

田園綜合體解決了現代農業發展、美麗鄉村和社區建設中的錢從哪兒來和怎麼來的問題。

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都要有經濟目標,工商資本需要盈利、農民需要增收、財政需要稅收、GDP需要提高,多主體利益訴求決定了田園綜合體的建設資金來源渠道的多樣性;同時又需要考慮各路資金的介入方式與佔比,比如政府做撬動資金,企業做投資主體,銀行給貸款融資,第三方融資擔保,農民土地產權入股等等,這樣就形成田園綜合體開發的「資本複合體」。田園綜合體需要整合社會資本,激活市場活力,但要堅持農民合作社的主體地位,防止外來資本對農村資產的侵佔。

增強科技支撐

科技是現代農業生產的關鍵要素,同時還是品質田園生活、優美生態環境的重要保障,全面滲透、支撐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方方面面。為降低資源和環境壓力,秉持循環、可持續發展理念,以科技手段增強對生態循環農業的支撐,構建農居循環社區,在確保產業發展、農業增收的條件下,改善生態環境,營造良好的生態居住和觀光遊憩環境。

在田園綜合體裡面,科技要素的關鍵作用已經由現代農業園區生產力提升的促進劑,轉變為產業融合的粘合劑,這是科技地位本質性改變的地方。傳統的科技是促進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和效益提高,現代的科技是能夠促進業態效率提升和業態融合,如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更能促進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科技的出發點和要素作用已經發生了改變。

促進區域經濟主體的利益聯結

通過田園綜合體模式,解決幾大主體之間的關係問題,包括政企銀社研等不同主體。以往的農業園區只能解決其中2~3個主體之間的關係,現在通過複合體的利益共享模式結構,將關係完全捆綁融合到一起。

田園綜合體是產業價值的「放大器」

田園綜合體模式強調其作為一種新型產業的綜合價值,包括農業生產交易、鄉村旅遊休閑度假、田園娛樂體驗、田園生態享樂居住等複合功能。田園綜合體和現代農業、旅遊產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農業生產是發展的基礎,通過現代高新技術的引入提升農業附加值;休閑旅遊產業需要與農業相融合,才能建設具有田園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休閑農業園區;休閑體驗、旅遊度假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又依賴於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從而形成以田園風貌為基底並融合了現代都市時尚元素的田園社區。

田園綜合體做的是現代農業、加工體驗、休閑旅遊、宜居度假,並作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一種動力,通過新型城鎮化發展連帶產業、人居環境發展,使文化旅遊產業和城鎮化得到完美的統一。

田園綜合體還是城鄉統籌發展的「交響曲」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生產要素的關鍵地位會不斷變化;採用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模式,生產要素及其餘產業的關係更加重要,所以問題必須從生產力要素的問題轉向生產關係的問題。

自十六大以來逐步確立的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標誌著我國的城鄉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然而這種城市帶動鄉村、鄉村城市化等模式,背後隱含著的主導思路依舊是城市處於絕對主導地位,而鄉村的本體地位、能動作用往往處於次要位置。

田園綜合體,以鄉村復興為最高目標,讓城市與鄉村各自都能發揮其獨特稟賦,實現和諧發展。它以田園生產、田園生活、田園景觀為核心組織要素,多產業多功能有機結合的空間實體,其核心價值是滿足人回歸鄉土的需求,讓城市人流、信息流、物質流真正做到反哺鄉村,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

從城鄉統籌發展的視角出發,打破城市和鄉村相互分隔的壁壘,逐步實現城鄉經濟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與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使城市和鄉村融為一體,而田園綜合體正是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鄉村振興新格局的重要載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