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帥在民國是一個專門侷限於軍閥們身上的特殊稱呼,如果是對歷史瞭解不足夠的人,或許會以為大帥這個稱呼在民國歷史中是一直被延續使用的。

但實際上這樣的稱呼只存在於民國上半段時間的北洋政府時期,在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完全取代了北洋政府之後,這樣的稱呼基本上已經消散在歷史之中了。

民國大概

在這裡我們可以首先了解一下民國這個時代的大概,民國全稱為中華民國,這個時代從1912年開始到49年結束,其中經歷了37年的時間。

雖然各種各樣的軍閥混戰不曾停歇,但是真正主導過這個時代的政權只有兩個,一個是北洋政府,另一個就是國民政府。

北洋政府是從1912年到1928年北伐完全結束前活躍在民國舞臺上的。

而國民政府是在1928年的北伐完全結束後才成為民國控制者的。

這就是民國所經歷的兩個不同時期,我們上面所說到的大帥就是存在於北洋政府那段時期中的。

北洋政府時期的大帥和帥

軍閥們互相間稱呼、在明面上是不會用上大帥這種名號的,這樣的名號一般只會使用在軍閥們的地盤中、出現在他們的手下或者普通百姓們對他們的稱呼中。

在北洋政府時期,如果只掌控了一個省份的軍閥在明面上會被稱為督軍。

如果是掌握了幾個省份的軍閥,他們在明面上就會被稱為巡閱使。

其中在明面上只有掌握了幾個省份的巡閱使纔有資格被人們稱之為大帥,其他只能控制一個省份的督軍一般會在自己相關的名號後面被加上一個「帥」字。

比如張作霖這種掌控了東北數個省份的人物會被人們冠上大帥二字,人稱張大帥。

陸榮廷這種只掌握了廣西一個省份的軍閥只能擁有一個帥字,被人們稱之為了幹帥。

當然這些都是守規矩、在乎臉面的大軍閥,像一些只佔據了一兩個縣城的小軍閥就不會在乎那麼多了。

他們雖然實力規模遠遠達不到那些大帥軍閥的規模,但是他們在自己的地盤中就是完完全全絕對的土霸主,如果他們強行要求自己治下的百姓和軍隊稱呼自己為大帥,其實也是無可厚非的,並沒有人可以阻止他們。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民國時期能被稱為大帥的人要麼是位高權重到了極點的軍閥,要麼是沒什麼地盤根基的小軍閥。

在北洋政府時期,官方明面上授予的軍銜最高只有上將軍銜,因此當時明面上能稱呼為大帥的人物一般都擁有著上將軍銜。

而在蔣介石主導的北伐戰爭結束後,北洋政府時代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大帥的名號開始被歷史的土壤給掩埋住了。

在國民政府時期,無論是權力再如何滔天的軍閥,他們都沒有沿用以往的大帥名號,最多隻從國民政府方面接受了一級上將的軍銜授予。

所以說在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只有上將軍銜、坐擁數個省份地盤的軍閥,才能被稱之為大帥,除此之外,一些沒受到官方認可的軍閥也可以恬不知恥地自稱為大帥。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張作霖一舉攻入北京,控制北洋政府,1927年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在那幾年風光的日子裡,「張大帥」、「雨帥」(張作霖字雨亭)的美名就不脛而走,在當時的中國軍政圈裡是如日中天,被十五省推為總司令,直至被北伐軍驅趕回了東北。

當然,張大帥雖然是個老軍閥,但堅決捍衛東北主權,抵制住了列強對東北的染指,最終不幸遇害。

滿清滅亡後,諸多地方軍政大員搖身一變,成為民國的地方大員,尤其是各省的督軍,幾乎就直接掌控了一省的軍政大權,他們就有成為「大帥」的潛力,當然,這個只是潛力,敲門磚而已,最終還得看實力。

民國北洋軍閥時期,真正能被公認為「大帥」級別的,也就張勳、曹錕、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等幾人而已,他們往往是幹了一些大事,或者掌控了多省的軍政大權,實力一度如日中天,才能被稱為「大帥」。

曹錕,擔任過直系軍閥首領,做過大總統,張勳,以滿清忠臣自居,軍事勢力一度強大,併入主北京,擁立溥儀復闢,雖然失敗,但仍以其獨特的個性被社會各界稱為「辮帥」;吳佩孚,勢力巔峯時期坐擁華中等地多省大權。被尊為「玉帥」,孫傳芳則一度稱雄華東數省,被稱為「馨帥」。

當然,這些「大帥」並不是軍銜,只是代表一種稱謂罷了,代表了對最高指揮官的尊稱,更多的是社會各界對這位將領諸多戰績、功績的一種綜合評價,也是作為當時軍人的最高榮譽,自然,這些大帥們也是非常樂於社會各界稱其為「大帥」,在配上自己的字或者名號,比如馨帥、雨帥啥的,就更完美了。

在北洋政府時期,正式的軍銜標準中,陸軍和海軍的最高軍銜都是上將,吳佩孚就曾被晉授為陸軍上將,孫傳芳也被授予過陸軍上將軍銜。

當然,有些掌控一省軍政大權的督軍們也會自封為帥,比如張宗昌(字效坤)自稱「效帥」,陸榮廷(字幹卿)自稱為「幹帥」,曹錕還曾自稱是「老帥」,以顯示自己比大帥更牛一步。

除了大帥,在北洋政府時期,歷任大總統或者臨時掌控中央政權的軍閥,都會兼任「陸海軍大元帥」,張大帥入主北京後,就自己任命自己為「中華民國安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宣佈代表民國政府統帥全國軍隊,當然,除了他的奉系,其他派系的軍閥自然不會乖乖聽他差遣。

總而言之,大帥只是一種對民國前期(北洋軍閥)大軍閥的一種美稱,畢竟那時候北洋軍閥各派系之間爭戰不休,今天你登場,明天他上臺,時局風雲變化,令人應接不暇,隨著國民政府象徵性統一全國之後,大的軍閥混戰逐漸消停,民國也再沒出現什麼「大帥」。


最近張衛健主演的《大帥哥》正在熱播,小編也一直追此劇。

劇中張衛健主演的狄奇在機緣巧合之下,連升七級,從一個小小的伍長被蒙大同提拔為旅長,入主升威鎮,開始了自己「大帥哥」的生涯。

從劇中的情節來看,故事的背景應該是發生於民國北洋時期。北洋時期是一個軍閥割據,混戰不堪的年代,各路軍閥紛紛佔山為王。北洋時期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大帥」有好幾個。比如說曹琨曹大帥、張作霖張大帥、吳佩孚吳大帥、孫傳芳孫大帥……

曹琨,北洋時期直系軍閥的第二任首領,還當過大總統,其軍銜為陸軍上將,虎威上將軍。曹琨覺得大帥不夠霸氣,自稱成老帥。

張作霖,北洋奉系軍閥首領,被稱之為大帥是當上東三省巡閱使之後的事情了,軍銜為陸軍上將,鎮威上將軍。因張作霖字雨亭,又被稱之為「雨帥」。

吳佩孚,北洋直系軍閥的第三任首領,第一個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中國人,軍銜陸軍上將, 孚威上將軍。因吳佩孚字子玉,又有玉帥的美稱。

孫傳芳,直系軍閥巨頭之一,坐擁東南五省,其軍銜為陸軍上將,恪威上將軍。孫傳芳字馨遠,又被稱之為馨帥。

此外,寧威上將軍陸榮廷,雄霸廣西,因其字千卿,有千帥之名。定武上將軍、長江巡閱使張勳,以辮子軍聞名,故有「辮帥」之名。義威上將軍、直魯聯軍總司令張宗昌,字效坤,自稱為效帥。張作霖的結拜兄弟張作相,字輔臣,輔佐張氏父子,被稱之為「輔帥」。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在張作霖死後接替了他的位置,人稱「少帥」。

上述這些被稱之為帥或者大帥的軍閥們,都是民國時期顯赫一方的大佬,都是稱霸一省或者數省,軍銜都是上將級別的。

像《大帥哥》中一個旅長,地盤不過一個鎮,這樣的級別遠遠不能被稱之為「大帥」。


民國時期什麼軍銜都不能稱作大帥,大帥不是軍銜,更多的是一種非正式的官階或者職務,在民國時期自稱大帥的人很多,幾條槍就敢稱司令,幾門炮就敢稱大帥,比比皆是,像青幫三大亨張嘯林,竟然也被稱為「張大帥」,可見在民國時期已經到達,「帥到掉渣」的地步了。

民國的軍銜中並未有大帥這個軍銜

中國真正實行軍銜制是從民國時期開始的,總體上來說分為北洋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軍銜並不是中國憑空發明的,而是從西方引進的。

北洋政權是以袁世凱為核心建立的,實際上早在袁世凱小站練兵期間就學習西方軍隊編練制度,自然對西方的軍銜制度也有一定的接觸,在袁世凱擔任大總統後,就著手建立新的軍銜制度。

參照西方軍銜,當時北洋軍實行三等九級制,分別是上等軍官為上將、中將、少將三級;中等軍官為上校、中校、少校三級;初等軍官為上尉、中尉、少尉三級,基本上和現在的世界通用的軍銜制度差不多。

國民政府在北伐成功前都採用北洋政府的軍銜,1928年北伐完成後建立全國政權後,也有意調整軍銜,1934年國民政府批准建立銓敘廳,重新評定軍銜,後來主要在上等軍官上跟北洋政府有所區別,就是上等將領,和北洋上中少不一樣的是,整了個特級上將、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

從這裡面可以看出,在民國時期的軍銜中沒有大帥,元帥或者大元帥這一類的軍銜。

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能稱得上大帥

在軍銜中並沒有大帥這樣的軍銜,但是這完全擋不住民國時期的武人對「帥」的追求,軍銜說到底還是舶來品,而帥有很多中國傳統因素影響,在中國古代能夠掛帥出征是很榮耀的事情。

在清朝末年,就有陸海軍大元帥一職,由光緒親自兼任,光緒死之後由載灃兼任,袁世凱上位後,儘管效仿西方軍銜,穿的禮服就是大元帥禮服,比當時的肩上佩戴三顆星的上將多一顆星。

袁世凱死後,大帥開始泛濫化,只有有點實權,能夠主政一方的都稱大帥,比如張勳稱辮帥,陸榮廷稱幹帥,張宗昌稱效帥,吳佩孚稱玉帥,孫傳芳是後起之秀,因為掌管五省,因此又稱五省聯帥,曹錕更有意思,為了顯示自己比大帥更厲害一點,稱「老帥」。

北洋軍閥大佬比「帥」也是相當激烈了。

民國時期真正的大元帥是一個什麼樣的職務?

北洋大佬裡面,也就張作霖的大元帥是一種實際職務名稱,含金量最高,張作霖發家之後就喜歡別人稱他「張大帥」,可能是跟風,也有一定的懷舊因素,畢竟張作霖年輕的時候,正好是光緒稱海陸大元帥,張作霖1927年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行使中華民國最高統治權,組成北洋軍閥的第32屆內閣,應該算是國家元首了。

除了北洋大佬外,南方革命政府也對大元帥職務情有獨鍾,1917年張勳復闢後,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設置海陸軍大元帥一人,這個大元帥即使國家元首,也是行政首長,孫中山稱大元帥,陸榮廷、唐繼堯為元帥。

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任命蔣介石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大元帥,是國家最高軍事統帥。

所以,不管是什麼樣的帥,什麼樣的大元帥,一種是稱呼,一種是職務,而非軍銜。


大帥本是大元帥的簡稱。

秦漢之前,行軍打仗的將領最初是稱為將軍,最高的就是上將軍、大將軍。

人們對名銜的追求是無止境的,隨著「將軍」名銜的擴大化,比如軍中有了成千上百的將軍後,什麼上將軍、大將軍之名就讓這些掌握兵權的人心中很不爽,感到缺乏差異化,開始推動改名,於是就改為都督、大都督。

很快都督大都督這些名銜也臭了大街,南北朝時期,只好因應形勢,推出元帥這種名銜去管都督。李世民還在當秦王時,就被封為「西討元帥」,後來又設置天下兵馬元帥、副元帥、行軍元帥、左元帥、又元帥......元帥這個名銜,到了元朝和明朝,又開始出現臭了大街的跡象。

清朝前期,放棄了這個稱謂。

清朝後期,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捻軍等各路起義,只好允許地方自組武裝,「元帥」、「大帥」這些名銜開始地下回潮,沒辦法,聽著評書長大的漢人都愛聽這個。這時候就出現了「香帥」張之洞、「左帥」左宗棠、「雪帥」彭玉麟......這不屬於正規稱謂,沒人因此多發一分錢工資,上了朝還得裝孫子。

清末新政要搞改革,以日為師,日本的明治天皇作為全國最高軍事首領,還帶了一個陸海軍大元帥的稱號,清朝統治者有樣學樣,也引進來。

末代皇帝溥儀就是近代史上第一個有陸海軍大元帥名銜的人,但他年紀太小,這個名銜和皇帝名銜一樣,需要他老爸攝政王載灃代理。於是載灃就成為代理陸海軍大元帥。

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暴發後,各省紛紛響應,在組建臨時政府前,也需要一位軍事主官,於是在上海的代表們推舉了黃興為「假定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但黃興的戰績不佳,反對意見太大,黃興看清形勢,並不接受,甘願讓給黎元洪,於是各路代表在南京開會的時候又改動了一下,黎元洪為「假定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倆人的位置掉了一個個兒。

這兩位正副元帥沒幹幾天,臨時政府成立,按照約法,只有臨時大總統纔有統率海陸軍之權,這兩位正副元帥的名銜與大總統的職能有衝突,只好委屈哥倆放棄。

袁世凱剛當上總統時,也沒有引用這個稱謂,正常發展下去,元帥就要走進故紙堆裏去了。但不甘寂寞的國民黨人在1913年7月發動了「二次革命」,推出了前清遺老岑春煊擔任全國討袁軍大元帥,大元帥的名號重出江湖。

袁世凱氣急之下,在粉碎了國民黨人的反叛後,新推出了《民三約法》,為了避免民間再出現大元帥,他也仿效他國,重新撿回了大元帥的稱謂,大總統統帥全國陸海軍,只有大總統纔是陸海軍大元帥,並設立大元帥府。

袁世凱纔是立法意義上的民國初年第一位真正的大元帥。

袁世凱之後,黎元洪、徐世昌、曹錕先後繼任大總統,理論上說來,他們也繼承了全國這唯一的大元帥名銜,但大元帥這詞不如大總統偉光正,使用頻次不高。

1917年的護法運動後,形成了南北分裂局面,南方開始時不敢使用大總統字眼,又撿回來大元帥這個稱號,孫中山成為海陸軍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加上之前復闢失敗的「辮帥」張勳,元帥這個稱號自此又面臨擴大化的危機。

一直到1925年去世,孫中山一共擔任過三次大元帥,去世後,他的大元帥稱號又給了胡漢民代理。

南方不講究,北方也忍不住了。

軍閥混戰之時,元帥這個名銜失去了法理性,簡單說,沒人授予,想叫就叫,還要叫的響亮,吳佩孚的官方軍銜是孚威上將軍,但這不妨礙他被稱為「玉帥」,一時間,不管你是直奉皖哪個方面,你只要手裡有兵,那麼,你認為自己是大帥,那就可以讓手下叫你大帥。大帥從來就不是一個軍銜,而是一種敬稱。

1927年6月,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他是北洋時期最後一名法理上的大元帥。

民國時期的最後一位法理上的大元帥是蔣介石。

抗戰全面爆發後,為了指導全國抗戰力量,國民政府在1937年8月20日成立大本營,規定最高領導為陸海空軍大元帥,由蔣介石擔任,但蔣介石最後還是決定以軍事委員會(最高領導是委員長)的名義,於1938年1月正式撤銷了大本營編製,理論上說來,蔣介石只當了四個多月的大元帥。

別看蔣介石更喜歡委員長這個稱號,但在西方,普遍還是稱他為Generalissimo,仍然是大元帥。

如果你把電視劇情當真,那你就太天真了!

「帥」一詞在歷史上確有這個稱呼,比如在清朝統治時期,帶有軍事性質的欽差大臣、總督和提督都能被稱之為「帥」,也算的是一種比較特定的稱呼。晚清時期的曾國藩身加一等爵位,另外又是清廷在外的主要領兵統帥,因此也有「爵帥」的稱呼。

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大帥」並不是一種正式稱呼,官方並沒有規定這個官銜,這只是對那些身份、地位相當高的「軍事將領(軍閥)」的一種尊稱罷了,比如佔據東三省的張作霖。

這裡我們先強調一個事實:北洋時期(袁世凱領導的民國)和清朝基本上一脈相承,而「大帥」就是清朝時期保留下的俗稱,只不過到了(蔣介石領導的)民國時期「大帥」這個稱呼基本上都被取代了,因此探討「大帥」這個稱呼我們就只考慮北洋時期。

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銜

1912年北洋政府公佈的陸軍海軍《官佐士兵等級表》

陸軍軍銜分為:

將官: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官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海軍軍銜則與陸軍軍銜大體相同,只不過士兵劃分更細,分為: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一等練兵、二等練兵。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北洋時期官方並沒有「大帥」軍銜。

北洋時期的「大帥」和「大元帥」

很多人搞不清楚「大帥」和「大元帥」的區別。

軍閥混戰時期,掌管一省的將領往往被稱為「帥」,例如掌管山東省的張宗昌就被稱為「效帥」;掌管廣西的陸榮廷被稱為「幹帥」。而「大帥」則比「帥」高一級,比如張勳、張作霖、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等擔任高於督軍的職務的時候才能被稱為「大帥」。

而「大元帥」則比「大帥」更高,並且是真實存在的。其實在北洋政府成立之後,歷屆民國大總統或者臨時執政者都兼任「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行使中華民國最高統治權的時候,也曾擔任過「中華民國安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

從上我們可以確定,在北洋時期盛行一時的「大帥」並不是正式稱呼,由此我們也能大膽推測,所謂的「大帥」只是某些震懾一方的統兵大員。


民國正式的軍事序列中,是沒有元帥這個職稱的。

1914年,袁世凱在二次革命後,實施裁撤都督而改稱將軍的措施,將各省督軍改授「將軍」,有實際軍隊和控制地的,稱之為「*武將軍」;無實際軍隊的稱之為「*威將軍」。

但在相互的交往中,軍人之間相互奉承,有實力的軍人便以帥相稱,如吳佩孚字子玉,混的好的時候便是玉帥,孫傳芳便是馨帥等等……

而一些流寇土匪,也照貓畫虎,跟著叫起各種帥來了。

民國的大帥稱呼,就如同改革開放時的叫人老總,如今叫人老師,一樣一樣的……


所謂大帥,不過中國象棋延伸物,在中國人長久傳統文化薰陶下,被賦予深層意義。象棋由來與春秋戰國,當時國家戰亂紛揚,烽火狼煙四起,象棋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最早關於帥,大帥記載源自

《後漢書?宋均傳》:蠻夷震怖,即共斬其大帥而降。唐韓愈《鄭公神道碑文》:公之為司馬,用寬廉平正,得吏士心,及升大帥,持是道不變。王應麟《困學紀聞?雜識》:祖宗之制不以武人為大帥,專制一道。必以文臣為經略,以總制之。

這三本書都對大帥這個詞做了註解,那就是領軍統帥,無論敵人還是自己人的領軍統帥就是帥,最大統帥就是大帥。

中國近代史最早大帥就是清末憲改之後的末代皇帝溥儀,當時中國學習日本明治維新,搞了出新憲政鬧劇,由皇帝本人做「中國陸海軍大元帥」所以溥儀是中國歷史第一個大帥,不過他那時候還是奶娃,這位置由他爹攝政王載灃代理。

攝政王載灃代理大帥沒多久,清王朝就因辛亥革命風雨飄搖,大部分省份獨立,清王朝也在袁世凱脅迫下退位。

當時革命政府,為了名正言順或者為了給自己壯膽,也設了個「大元帥」職務。臨時政府時,最早被推舉為大元帥的是孫中山左膀右臂黃興,副元帥是黎元洪。

這黃興估計心裡沒底,或者說知道自己水平不咋地,就拒不接受大元帥職位,黎元洪也無奈,他一開始幹革命都是被下級軍官逼的,最後當大帥,也不心甘情願。這二個不情願的人做了正負大元帥,後來事情果然如黃興黎元洪所想,這二人正經沒幹幾天,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按臨時約法要軍政統一,也就是說,只有臨時大總統以及後來的總統才能統帥海陸軍,才能被叫做大帥。也因此,孫中山成了正兒八經的「陸海軍大元帥」第一人

只不過這第一人也每當多久,後來跟袁世凱談條件,袁世凱做了民國大總統,職位就給了袁世凱。

袁世凱嗎,有點另類,他沒要這個稱呼,也許覺得手下人帥太多,做個大帥沒意思,哪知道,丟了實權只有虛名的國民黨,因為宋教仁遇刺又在1913年7月搞起了二次革命,弄個遺老遺少岑春煊出來當討袁軍大元帥。

袁世凱一看,這啥牛鬼蛇神都敢叫大元帥了,於是派兵平叛,並在平叛後推出《民三約法》正式規定,只有大總統纔是陸海軍大元帥,並設大元帥府。

自此後,大元帥和大總統並列成中國政治第一人專屬稱呼,前後擔任大總統的袁世凱黎元洪、徐世昌、曹錕都可以說是陸海軍大元帥。

因為南方動亂誰都能當,帥,大帥,北方也人心思動,然後中國就開始了元帥大元帥滿天飛日子。

你們想想啊

我有軍隊,這是士兵----兵

我有謀士,這是----相

我有護衛,這是親衛---士

那麼我是誰?當然是帥啊!!於是,這個稱呼那就開始混亂了,有沒有官方承認不重要,只有有人叫就有人願意聽

比如曹琨,當過大總統,官方軍銜為虎威上將軍,自稱老帥。

比如吳佩孚,官方軍銜是孚威上將軍,但是手底下人都叫他「玉帥」

比如張作霖,奉系軍閥首領,可是手底下人都叫他「雨帥」字雨亭。

比如孫傳芳,官方軍銜為恪威上將軍,孫傳芳字馨遠,又被稱之為馨帥。

最後這個被用到爛大街的帥字就成了一個敬稱而沒有什麼實際軍銜,有兵有將就可叫。不過帥和大帥還是有區別,北洋最後一位大帥,屬於東北王張作霖。因為他是北洋政府最後一位當家人,只不過他當大帥沒多久就被日本人謀殺了。

隨後因為東北易幟中國從北洋時代開始進入民國時代

到民國,帥的濫用還是很嚴重,軍閥割據格局從沒改變,一個軍閥派系就有個帥,那不是稀奇事,不過大元帥只有一個,就是蔣介石!

1937年抗戰爆發,為統一指揮全國抗日,國民政府設立陸海空軍大元帥職位,首任大元帥就是蔣介石,但老蔣估計被手下帥們噁心到了,對這職位並不感冒,還是喜歡別人叫委員長,於是在1938年1月撤銷這職位。

最後大元帥就從民國消失。然後就是開國十大元帥: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的故事了。

歷史一塵埃帶給你最理性最正確的答案。

說到大帥這個稱呼,腦子裡立刻浮現出了一個響噹噹的人物:張大帥,張作霖。當然還有他的兒子:少帥,張學良。那麼在民國時期,究竟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作大帥?民國又都有哪些大帥?

什麼樣的人能被稱作大帥?

大帥其實只是一個稱呼,並不是軍銜。和新中國成立之後授予的十大元帥也是不一樣的。民國時期大帥確切的說應該是北洋政府時期,大帥一般指獨佔一方的上將軍銜的人物,例如張作霖也是在升任三省巡閱使之後才開始被人稱為大帥的。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張作霖曾任路海軍大元帥。可見能被稱作大帥的人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獨佔一方的軍閥;上將軍銜或者同等級以上的人。

但民國時也確有元帥,但不是軍銜而是職務,如袁世凱就是元帥,禮服是紅纓,滿金領、袖、褲線,肩章四顆星。這個和大帥是不一樣的,而且袁世凱也從沒被人稱作過大帥。

大帥這個稱呼的來歷

當然有一些不滿足以上要求的人也自稱過大帥。對,是自稱,並不是民眾心服口服的稱呼。因為在北洋軍閥政府統治期間,最有實權的人是軍人,所以割據一方的大軍閥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當地的土皇帝。他們本身是很具有軍隊情節的,是不可能也不情願脫離軍隊的。但是一個自己的軍隊或者別人的軍隊裏有了上將這一最高軍銜,不太容易能突出自己尊貴的地位以及比別人高一等的需求,大帥這個不屬於軍銜的稱呼也就隨之而來。

民國時期又有那些大帥呢?

首先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張作霖張大帥。張作霖作為北洋軍閥政府期間最大最成功的軍閥,是當之無愧的大帥。到今天為止還有很多人喜歡張大帥。地盤主要是東三省以及奉新。

第二個是張勳。張勳是著名的辮子軍的首領,辮子軍號稱六十營,共六萬人左右。張勳復闢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大事之一。1917年張勳聯合康有為企圖復闢清王朝,不過被段祺瑞打敗。

第三個是段祺瑞。段祺瑞原名啟瑞,字芝泉,晚號正道老人,民國時期政治家,北洋三傑」之一。皖系軍閥首領。他幫助袁世凱練北洋軍,而後以此縱橫政壇十五載,一手主導了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的內政外交。

第四個是吳佩孚。吳佩孚1898年投淮軍。1906年任北洋陸軍曹錕部管帶,頗得器重。後升任旅長。1917年7月,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勳復闢。同年孫中山組成護法軍政府。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吳佩孚繼承了直系軍閥首領的地位。

第五個是曹錕。出生於天津大沽口,字仲珊,是中華民國初年直系軍閥的首領。

此外還有馮國璋和馮玉祥等人。

這些人無不是聲明顯赫之人,要麼曾經割據一方,要麼當過北洋政府的首領。

也只有這些人才能被稱為大帥,其他的一些佔據一個市縣,統領的軍隊人數不足2萬,並沒有遠大的抱負和長遠的眼光的人也敢自稱大帥,都是偽大帥。不過是一些翻版土匪頭子罷了,配不上這一稱呼。

我是歷史一塵埃,喜歡的話就關注我吧。


記憶當中,被稱作大帥的人不多,張作霖曾率兵打進京城,任海陸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當時國家最高統治者,於是,「張大帥」就名聲在外了,最起碼在東北的威望如日中天。

就是這位「張大帥」,在位期間,堅決抵制都在打東三省主意的日俄的拉攏,保持了軍人的民族氣節,都被雙方勢力視為眼中盯,不幸在皇姑屯事件中被對方謀害。

大帥,不是軍銜,但絕對是先有軍銜,纔有大帥的稱謂。現代的軍銜制度,起源於西方,但軍中的等級制度,即便在中國歷史上就有了,譬如元帥、將軍、校尉等,帥將校尉四等級別,在古代軍中就已有了,實際上形成了當代軍銜制度的基礎,不過沒有象西方舶來的軍銜制度那般嚴謹、等級森嚴而已。

民國期間,特別是早期推翻滿清帝制沒多久,貌似中華民國建立起來了,實際上中國依然處于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尤其是北洋時期,即便各省的督軍都掌控軍政大權,但也不一定有資格稱為大帥。

大帥,只是軍隊中最高指揮官的一種尊稱,絕非真正的軍銜,更多是是一種軍人最高的榮譽,張作霖恰巧滿足了這個條件,是獨立的一支龐大軍隊中的最高將領。

張作霖,在東北起家,東三省的實際掌控者,曾一度任海陸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當時國家最高統治者,所以被稱作「大帥」是當之無愧的,當然,他本人也非常樂意部下和社會賢達和民眾稱其為「大帥」。

綜上,在民國時,只有獨立行使指揮權的軍中最高將領,纔有資格稱為「大帥」,但並非所有有獨立軍隊的最高將領,都能被部下和社會稱為「大帥」,除了極少數人譬如孫傳芳、吳佩孚等稱為大帥以外,很少有稱大帥的,張作霖,確實名聲太大了,「張大帥」在中華民國可謂家喻戶習。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