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號服裏穿着保暖內衣,外層套着輕羽絨服,在20多攝氏度的廣州,王磊的裝束有點格格不入。天氣的驟變,讓他上午畏寒,下午高熱,身體猶如乘上了過山車,不由自主。

作爲消化道腫瘤專家,我院副院長、結直腸肛門外科三區主任王磊教授,從事研究、臨牀、管理,在人體胸部以下、大腿以上這片區域,耕耘了20多年。今年3月,王磊站上領獎臺,他的團隊,獲得了2018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讓人唏噓的是,同樣是消化道腫瘤,再次改變了王磊的人生軌跡。2018年3月,他被確診爲晚期胰腺癌。一年多來,王磊從驚愕到積極面對,但始終捨不得放下手中的工作。病中,他仍堅持牽頭完成放射性結腸炎共識項目,“沒辦法延伸生命長度,能增加厚度,也不枉在這世界來一回。”“我非常慶幸,前面的幾十年,我的身體沒有拖過後腿,我一直精力充沛地做着喜歡的工作。人生就是一個旅程,早一天或是晚一天,都要下這趟車,每個人都難以逃脫,我只是早一天下車而已。”他說。

“癌中之王”的降臨

2018年6月5日,第54屆美國臨牀腫瘤學會(ASCO)年會,一位特殊的主講人,站上這個被稱爲腫瘤界“奧斯卡”的講臺,在國際近萬腫瘤專家的注視下,作消化道腫瘤領域唯一的中國口頭報告。

他着西裝,打領帶,身材挺拔,全程英文陳述,但剃着光頭。他是王磊。

代表醫院在2018年ASCO會議上作口頭報告

這時候,很多人還不知道,王磊罹患胰腺癌,剛做完大手術兩個月。歷經化療,脫髮嚴重。爲了在ASCO上順利發言,他在酒店的牀上躺了10多個小時。

時間倒回至2017年下半年,王磊常感腰痛,感冒不愈。但幾十年幾乎沒有喫藥打針的他,日程被排得滿滿的,並沒有太在意。

一切突如其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018年3月中旬,員工體檢,王磊腫瘤標誌物CEA異常升高,讓這位長期從事消化道腫瘤研究的專家有了不好的預感。檢查結果顯示:晚期胰腺癌,且轉移到了肝部。此時,他才49歲。陪他檢查的老朋友也不知如何安慰,只能迅速打電話向醫院領導彙報。

因爲隱藏深、死亡率高,胰腺癌被稱爲“癌中之王”。“如果不治療,生命一兩個月可能就會結束,即使積極採取治療,可能也只能撐個兩三年。”在腫瘤領域浸淫多年,王磊自然清楚。

當天回到家裏,王磊躺在牀上,握着妻子的手,望着天花板,他覺得不可思議。“他壓根沒想到自己會有這個病”,妻子說。

但王磊很快調整好了自己。不久,學生在羣裏,收到了他發的消息,“老師告訴我們他得了胰腺癌,但是他不把它當成腫瘤,而是當成要去戰勝的對手,積極面對。”王磊的學生、中山六院病理科副主任範新娟清晰記得當時的細節。

4月的第一天,王磊躺在自己最熟悉的無影燈下,接受了10多個小時的手術,上腹腔空了近半。他也主動參與了手術方案的設計,他希望搏一下,把腫瘤切得更乾淨。“做手術的時候,我完全做好了心理準備,如果第二天醒不過來,我可以接受。”

“寧可轟轟烈烈燃燒三年”

“我或許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可以主宰生命的厚度。”年輕時曾思考人生的活法,王磊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寧可轟轟烈烈燃燒三年,也不願得過且過三十年。

過去一年來,王磊承受了40多年來從未曾承受的痛苦,有時痛到徹夜難眠。由於不能正常進食,他80%的營養都靠輸液來維持,原本高大健壯的身體變得瘦削。

但他並沒有就此停下匆匆的腳步。手術後兩個月,拖着這副羸弱的身軀,隨時隨地與體內肆虐的癌細胞作戰,王磊重新出現在診室、科研會議室,他甚至走向放射性腸炎創新治療研究的評審臺,再進一步走向國際。

過去十三個月的時間,王磊的生命在提速:

術後兩個月,在病牀上躺下十個小時儲存體力,他走向第53屆芝加哥美國臨牀腫瘤大會,作爲主創團隊成員代表,向來自世界近萬名腫瘤前沿領域的專家學者作消化道領域唯一一項來自中國的口頭報告,這項關於局部晚期直腸癌新輔助治療的對照研究,對世界各國晚期直腸癌治療指南有重要的價值;

前一夜還在吸氧搶救,次日他如常出現在廣東科技獎的初審會上,向評審專家闡述放射性腸炎的創新性治療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最終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殊榮。這一年,他牽頭與全國30多名專家共同制定發表了《中國放射性直腸炎診治專家共識(2018年)》;

中國放射性直腸炎診治專家共識(2018年)

身負晚期癌症患者和醫者兩重角色,他重新出現在診室,給予同在抗癌路上的人更多的心理撫慰;在每週三下午的醫學研討會上,時常看到他邊打點滴邊參會的身影。

王磊拖着病軀踐行醫學理想的點滴瞬間打動了衆多的醫者,他的衆多醫學學生爲此默默卯足勁前行,與老師一起共同推動放射性腸炎科研,踐行醫者理想。

“他爲時代做了應做的事”

王磊的父親是一名普外科醫生。“父親幫助病人解決痛苦很有成就感”。懷着治病救人的初心,他同樣報考了臨牀醫學系。雖然被調劑到口腔醫學專業,但做一名外科醫生的夢想從未熄滅。

“進口轉出口”,從口腔學到結直腸外科臨牀和科研不斷上行,目光卻一直瞄準“下三路”,王磊開玩笑說,自己和直腸有着不解之緣。除了擅長治療結直腸疾病外,作爲一名河南人,他的性格也有着中原人普遍的熱情和爽直,“是一個直腸子”。

1995年,他從家鄉河南來到廣州,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進修普外科,1996年考入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成爲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汪建平的學生,畢業後留校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工作,2000年又讀了在職博士。2001年9月,在醫院的支持下,他前往美國,從零開始涉足分子醫學領域,進行了3年半的博士後研究。

2015年,醫院職工拔河比賽

回國後,他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常常從早上7點一直忙到晚上10點。2007年,當時的廣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更名爲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汪建平擔任中山六院首任院長。王磊跟着老師來到這裏,開始了創業之路。他第一個提出要建設胃腸腫瘤的生物樣本庫,爲科研和臨牀治療打下基礎。

短短10多年,醫院茁壯成長,胃腸肛門專科是目前國內最有“話事權”的專科之一,牽頭制定了包括直腸癌、炎症性腸病、放射性腸炎、痔瘻裂、疝氣等多種消化道疾病的診療規範和指南。胃腸肛門外科有了10個病區,牀位從最早的40多張增加到700多張。

“我們這一代人,總是把國家和大家庭放在最前面,小家庭放在第三位。”王磊說,現在自己就是力所能及地做,看還能爲國家再作些什麼貢獻。

“你怎麼就那麼傻呢?”妻子總是問他。“我就是這麼傻。”王磊總是這樣回答。

將“冷門”研究做到世界聞名

王磊笑稱,他最喜歡做手術,忙的時候,從週一到週五,早上八九點一直到晚上十點,“幾個小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只要在手術檯上,從來不覺得累。”

“週末在家半小時就坐立不安,又要回醫院去。”妻子經常無奈地跟孩子說:“爸爸已經入魔了。”

在中山六院3樓的2號診室,在住院樓23樓的外五科病區,在中山六院官微的留言裏,在多個醫生評價網站上,王磊被冠以醫術高超、待人真誠的標籤。

患者的感激不僅在於王磊幫他們消除最大的病痛,更在於他對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視。“我們選擇手術方案時,生命是第一位的,但同時也要儘可能保留患者的生理功能,保證他們有更高的生活質量!”王磊說。在他的妙手下,譚伯保住了左腎,陳伯保住了輸尿管和睾丸,還有更多的患者保住了肛門功能和生育能力。

給青年醫生“上課”

主治醫生馬騰輝是王磊的學生,他最喜歡談到的一個細節是,手術室裏,患者躺在無影燈下,耳邊除了監測儀器的滴滴聲,就是王磊詳細的講解和不時的提醒:“注意,這裏是輸尿管;注意,這是控制射精的神經;注意,不要損傷到括約肌……”儘管已經成功完成了數千例手術,每一臺手術他仍會以十二分的小心應對,確保成功。

王磊說,作爲臨牀醫生,他的危機感很強。20多年來,他習慣於在術後總結,哪裏不夠完美,潛在的風險點在哪裏,讓患者更多保留生理功能,減少併發症。在大腸癌研究領域,王磊一直是“冷門”的科學家。他關注放療帶給患者的放射性損傷,這個難出成果、別人不重視不願做的領域,他一做就是10年。

在第54屆美國臨牀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王磊代表研究組作口頭報告,這一閃光時刻的背後,就是團隊多年來追求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成果。

在診療的過程中,他發現,部分腸癌患者雖然腫瘤已根治,但卻因腸管放射性損傷,依舊飽受煎熬,直腸肛門功能受到影響。爲有效預防放射性損傷,汪建平和王磊的團隊不斷探索創新,成功建立起一套術前“單純全量化療”,去放療的直腸癌治療新方案,爲直腸癌的治療打開了新的篇章。

而針對已經放療的患者,所開創的新手術方式——天河術,則是王磊最得意的作品。當時王磊在直腸癌治療新方案中發現,放射性腸炎與術後吻合口瘻和吻合口狹窄密切相關,他敏銳地捕捉到了其中的靈感,開創實施近側擴大切除手術,減少術後吻合口併發症的發生風險,研究成果屢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表。

2017年,爲一名結直腸癌患者實施“天河術”

在美國,一般新術式多以個人命名,但王磊本着低調的原則,想以廣東的某個地方命名,“羊城的英文很難拼,嶺南很多人不知道是什麼地方,而天河叫起來很響亮,六院也在天河區,於是便註冊了專利,叫天河術。”

創新並非易事。“要圍繞這個問題,魂牽夢繞幾個月,甚至幾年。”

帶着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今年3月,在2019年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王磊團隊斬獲了2018年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第一次答辯的前一天,王磊因爲病情反覆,還在吸氧和搶救,下牀都成問題。但隔天,他還是堅持到場,“答辯的時候,評委說王磊你坐下吧,但他還是站着答辯完了,他認爲坐着對評委不尊重。”範新娟記得。

領獎那天,王磊狀態很好,非常高興,“這些研究和病人的生死息息相關,對臨牀醫生來說更有意義,更欣慰。雖然現在身體很虛弱,但有時候做夢,都還想繼續研究下去。”

對話:要讓每一天過得有意義

每一個露出冰山之上的成果,往往一筆帶過,但是冰山之下藏着深不見底的努力、付出,甚至是外界難以知道的犧牲。王磊安靜地講述這一年多醫學生命提速的過程,癌細胞仍然在體內肆虐地擴散中。

爲何已是癌症晚期患者,仍然要如此奮力付出?

“如果一個人對於即將發生的事情無法接受,只會令自己和身邊的人很痛苦。”王磊回答,人生如旅途,他已準備好做那個提前了一點下車的旅客,儘管最後面臨的可能是壞結果,但是在真正倒下之前,仍然要做自己命運的主宰者,要讓每一天過得有意義。如常地工作讓他感受到生命依舊豐盈。

同時作爲腫瘤醫生和腫瘤患者,你對腫瘤有什麼新的認知?

腫瘤非常調皮,不講規則,會破壞我們正常組織器官的功能,使得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差。控制機體內腫瘤的生長和轉移是戰略核心。

5個方面在腫瘤患者機體戰爭中是非常重要的:

1、要有戰勝腫瘤的信心,遇到挫折、痛苦、局部戰役失敗時,也不要放棄。

2、做好後勤補給,爲我們的機體提供優質的營養。

3、調整好身體的功能,保護好免疫力,保證睡眠,與腫瘤要打持久戰。

4、配合醫生利用一切有效的治療手段,例如手術、化療、放射治療、靶向治療、生物免疫治療、中醫藥療法等來控制腫瘤的擴張及轉移。

5、尋找有效的幫助與信息資源,對治療腫瘤很有幫助。

他是我們身邊的英雄

祈禱他安康

繼續帶領我們前行!

本文綜合自《南方日報》、《廣州日報》

《南方都市報》、《人之初》

記者:李秀婷、樑超儀、陽廣霞、宋炳軍

封面圖攝影:鍾銳鈞

責任編輯:郭松青

初審:李饒堯

審覈:簡文楊

審定發佈:李漢榮

圖/中山六院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