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财富智慧听出来】,我是财哥哥,每天我都会在这儿,给你讲一个小故事,而在这个小故事的背后呢,你可能会获得一把开启财富大门的金钥匙呢。

很多人都说现在整个中国经济都不景气,做生意越来越难,10个创业就有9个会失败,剩下的那1个也是勉强维持。真的是这样吗?

这里我想先问一个问题,就是在你的企业策略做变动的时候,你会根据什么因素来做调整自己?是同行的竞争对手?还是市场环境?比如,发现竞争对手在产品上多加了一种新型的功能,为了不失去原来的市场,自己的产品也赶紧添加上;还比如,最近各方媒体声音都在谈消费降级,你就会把自己的产品做降价处理,促销处理,以此来迎合消费降级的顾客。这两种做法对吗?

今天给你讲讲日本便利店711的故事。711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便利店集团,在全世界的门店总数已经超过了5万家。从销售额来看,2016年它的零售总额高达2473亿人民币,是全球范围内的业界第一。711不仅零售总额高,而且净利率也远超全球零售业的平均水平,2016年它的净利润高达20.5%,而全球零售业的平均水平才仅仅为3%。711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要归功于711的创始人铃木敏文。他把自己的竞争对手定义为自己的顾客群体。也就是自己企业所作出的一切变动皆是因为顾客所需而变动,比如,在20世纪七十年代,711刚成立的时候,那个时候因为日本经济相当繁荣,所有日本的小商店,都统一形成了周日停业的局面,这在日本已经成为了一个人人皆知的常识,就好比小学生肯定会放暑假,放寒假一样深印在日本民众的心里。但是铃木敏文却不这样按常理出牌,他发现到了周日,不是顾客不想买东西了,而是没有地方去买东西,所以他主动推出全年无休的24小时便利店,让顾客觉得随时都能买到急用品。这种经营方式当然很快吸引了大量的顾客。现在虽然24小时营业这个做法不新鲜了,但是711就是那个第一个吃了螃蟹的人。

再看看711做的第二件以顾客为核心的举动。我们在给店面选址的时候,一般会在什么位置选址呢?是不是要去商业氛围浓重,人流量大的繁华地段?711却不是这样,因为711对自己的定位是要供应新鲜的食品,必须要在距离工厂3小时路程的范围内设立门店,这样才能保证食品到了店里还是新鲜的,所以,只要没有工厂的地方,即使再繁华,人流量再大也不铺店,除非等到这里首先有了自己的工厂为止。

下面再看看同样是遇到了经济不景气,消费者消费能力下降,竞争对手增多的时候,711是怎么做的。上世纪末,在日本整体都认为是经济不景气,大多数商家都开始了对自己的商品降价处理。因为他们认为这个时候顾客只想买便宜的东西。711一开始也是这样做的,把自己的饭团降到了100日元以下,但是事实是消费者依然不买账,销售依然不理想。这就是典型的想当然。后来铃木敏文意识到,不论经济多么不景气,顾客买饭团不会只是因为价格便宜就去买,更多的应该是新价值和新口味。于是711又把饭团价格涨到了200日元,相应的提升了产品价值,使用了更加高端的食材,并且选用了精致的日本纸进行了包装。结果200日元的「特色饭团」一经问世就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711的创始人铃木敏文是十分的精明的,他为了能够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把握时代脉搏,还会一直坚持把自己「置身于信息之中」,什么意思呢?就是坐车的时候他通常是在听广播,回到家也从来不会错过各类新闻,到了商场,超市等等公共场所,更是要认真地细细观察各种消费群体,以此来形成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比如那个时期他敏锐地观察到日本出现了一种老龄少子化的趋势,也就是老人和未成年的人急剧增多,对于这些老年夫妇,单身人士和小规模的家庭来说,「加量不加价」这个促销方式就不是特别的好,因为「量多」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他们根本吃不完,这个时候他们更注重的是「高品质」。所以,711立马把分量适中,追求品质作为产品研发和营销策略的关键指标。

为了满足顾客这个竞争群体的需求,711还在自己的便利店安装上了银行的ATM机,还为居民提供配送服务,还代收水电煤气费,列印复印,售卖药品等等,为的就是能够和顾客做到紧密贴合,成为顾客离不开的「生活基础设施」。

财哥哥解读财富智慧

谈起711,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以后有时间的时候我们再继续补充。这里我想说的是,都说顾客是我们的上帝,但是真正能把顾客捧为上帝,一切皆因顾客而改变自己的做法,还是很少有人做到的。这是711至今立于不衰之地的原因之一,我们也应该拿来反思一下自己,借鉴一下。希望我们在创业的路上都能少走弯路,越走越顺,越走越远。

这个小故事,我感觉很不错,所以分享给你听。希望你能够喜欢。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