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透「儒釋道」,做人是求圓滿還是求真?(黑白先生)

上千年來,國人受儒釋道文化影響最深,三者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脈相連。總結起來用南懷瑾的話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歡喜過一生。

南懷瑾說,得意時做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失意時做道家,獨坐幽篁中,彈琴復長嘯。

儒學是入世的,認為世界是不完善的,要通過儒家學說進行治理和改造。即所謂宣揚教化,克己復禮,才能達到理想的「大同社會」。

釋家是佛家一個分支也叫禪宗,是出世的。有詩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的境界: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道家半出半入。理論上有武術、道醫、養生功法、風水、命理等等。道家講究兩個東西——「性」與「命」,性就是精神的生命,命就是肉體的生命。朋友圈那些養生或者雞湯都是出自禪宗。

儒釋道能三教合一,其共性之處也就是馴導和勸教人們要善良、多行善、做好人。儒釋道,都是講究自修和包容的。有些人總嘲笑,國人見廟就拜,拜完菩薩拜關公,拜完佛祖拜玉帝,嘲笑國人信仰不堅。但殊不知這纔是真正的信仰自由或者對信仰的理性。

為什麼這樣比較理性呢?因為宗教彼此之間不排斥。不像西方宗教,拜了上帝再去拜默罕默德,是異端,是異教徒,容易產生狹隘偏激。因為宗教的禁錮,歐洲進入中世紀的黑暗,而當時儒釋道的兼容並包,有力推動了思維開放和經濟繁榮,使中國成為世界的中心。 那為什麼這種繁榮後來被西方超越了呢?

我們知道,西方的崛起是因為突破宗教禁錮帶來了文藝復興,即依靠獨特的理性、自由、創新特徵創造的燦爛的現代文明。不得不說,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這三部曲對於人性的解放,纔有了西方思想的基石。而儒釋道的文化千好萬好,但有一個致命的軟肋,就是:忽視公義過於功利。

儒家成聖,道家成仙,釋家成佛,無非都是要擺脫痛苦與煩惱,從而邁向生命的最大圓滿。

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五蘊皆空。禪宗,雲,眾生皆有佛性,明心見性,頓悟成佛。陽明說,心外無物,掃除心中陰霾,人人可成聖人。

問題是聖人信仰的道德倫理「根本就沒有」真實的基礎,聖人的道德只是一種對人性的空中樓閣式的幻想,所以在儒家的傳統下,只想當「聖人」,未想到當「正直人」,而「正直」是知識分子最重要的品格。 儒家落後的原因就是以做官為最高追求,而且沒有膝蓋骨老喜歡跪著,一切都要遵循古人從不想著創新,即使有新理論也是為了論證古人的正確。比如,張嘴閉嘴離不開子曰。

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太陽為什麼要東起西落,樹葉為什麼要葉落歸根等等。由於文化的功利性,國人很難產生興趣和研究的動力。試想我們有人成天考慮的是這些東西,大多會被人譏諷為二百五。

較之國人的功利,西方更在乎追求真理。比如說布魯諾為了堅持日心說,不惜被羅馬教廷活活燒死在廣場上。比如阿基米德被殺時,他還對士兵說別動的我的圓。那時候他正在用沙子在地上畫圖,研究圓。表現出視死如歸的灑脫。中國幾千年文化提倡的是人與自然和睦相處,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這種思維模式是出不了科學家或者發明家的,追求真理。讓西方社會制度不斷進步,自然科學飛速發展,生產關係與生產力都遙遙領先於東方儒家社會。

傳統文化:俗話說好馬不喫回頭草。可俗話又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俗話說,兔子不喫窩邊草。可俗話又說,近水樓臺先得月。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可俗話又說,有仇不報非君子! 傳統文化缺乏明確的是非判斷使我們深受其害。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中國文化強調存在的系統化和平衡,不拘泥於絕對判斷,使其靈活無比,左右逢源。這種巨大的靈活性和實用性(別人好的馬上拿過來為我所用),讓我們在近幾十年經濟發展也綻放了光芒。

(歡迎關注黑白先生heibaixiansheng333原創公眾號,每天碼字,感知外在世界,探索內在自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