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吧,會更直觀一些。

我有個同事,有段時間她跟我走的很近,後來我才知道她想脫產跨專業考外省的研究生,但沒有任何頭緒很焦慮。而恰好我有個長輩是大學教授,在那個學校有很多朋友。我當時覺得我倆關係還行,就跟長輩提了一句,幫她蒐集了很多專業資料和老師的資料。

你看,這件事上,她承了我的人情,而且因為我間接也承了我長輩的人情,而我的長輩幫她蒐集資料也是承了朋友的人情。

但是呢,她口頭上說了一句謝謝,事後送了我一袋不到十塊錢的零食,表示感謝。

我當時都震驚了。(她家庭條件非常好,鞋子都是國外買的那種名牌)

我這裡如果評價她不懂人情世故,可能很多人會上來噴我,幫助人就應該不求回報,想著人家重禮感謝真是過份了,以及你長輩就是隨手之勞等等。好,暫且不提這些。後來的事纔可樂。

後來我們都離職了,不在一個單位,她再沒聯繫過我,幾年一條微信也沒有。

直到有一天,我長輩說,那個姑娘給她寄了一箱蘋果。然後我才知道,這幾年她沒跟我聯繫,中間的事情。

她考了兩次考上了那個專業的研究生,然後結了婚,重新工作了,現在又想考博,看我長輩能不能幫她。我長輩還說這姑娘怎麼突然寄了箱蘋果。

可能我沒講清邏輯,當初考研的時候她找了我長輩好幾次諮詢情況幫她看論文什麼的。

這幾年她跟我長輩聯繫了三次,第一次是第一回考研失敗準備考第二回,第二次是第二回考研成功(還是我長輩看到她髮狀態,關心問她),第三次就是她想考博給我長輩寄了箱蘋果。

而她始終沒跟我聯繫過。

我長輩也一直以為我跟她關係好,不然不會開口求助。(我長輩人在外地,我們逢年過節才能見面)

我只好對長輩說,我們好多年不聯繫了,我都不知道這些。

說實話我是很生氣的。我這裡如果說她不懂人情世故要是還有人噴我,那我就不知道說什麼了。

那是我的長輩,她跳過我直接麻煩我的長輩。

這是什麼?過河拆橋?

她每次用到我長輩才聯繫,這叫什麼?

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

是的,在我看來她就是這樣的人。

而這一切,源自她的不懂人情世故。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關係好的朋友的確不用那麼世故,沒必要算清楚你欠了我的人情三分,我還了你的五分人情。

但是,並不意味著,你就可以無視別人的人情,甚至視為理所應當。

這世上,大概只有父母子女之愛,是不摻雜任何色彩的純粹的愛和付出。

身邊的一切朋友,同事,甚至是夫妻,難道關係不需要付出時間、精力、心血去經營嗎?

好的社會人際關係不是憑空而來的。市面上那麼多書,講為人處事的哲學,為什麼?

這就是通俗意義上的,人情世故。

最後,引一句別人的話作結尾,「知世故而不世故」,通曉為人處世的哲學,懂得人情世故,但處事不可太圓滑。


人情世故指人為處世的方法、智慧.

人情世故的智慧,是不可一日或缺的,它像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種能力,但這種能力,必須在生活中培養歷練。現代人並不重視人情世故,所以覺得朋友疏遠,家人不親,失去彼此關心、支持和享受人際親密感的機緣。這不但有礙生活品質,而且對潛能的發展造成嚴重的限制。心理學家威廉·舒茨相信,要過成功快樂的人生,就得懂得過實現的生活。實現表示一個人能適應環境,活得充實,能發揮自己的能力,並與人建立親切的關係。他認為過實現的生活,要具備:·健康的體能,包括肢體語言等能力。·良好的心智功能,包括豐富的知識、經驗、思考能力、創意和統整人生的智慧。

·親密的人際關係。

·對社會情境、組織和文化的瞭解與適應。這四個因素之中,後兩者與人情世故的智慧關係至為密切。懂得人情世故,就像機件上了潤滑油一樣,運作起來順利有勁;容易與人合作,彼此互相協調。在工作上發揮羣策羣力的效果,在精神生活上也就能享有愛和情誼。人情世故常被誤解為送禮、鄉願、奉承、迎合等,正因為如此,許多人置人情世故於不顧,在待人接物上,顯得自大,不通人性;甚至把人際弄得僵化、敵對,到頭來真是紛擾痛苦。人情世故的智慧,能給別人帶來自尊和自信;即使遇到不順遂,也能給別人臺階下。他們在堅持自己原則時,能給別人機會迴旋;在維護自己立場時,不致傷及別人的尊嚴;在拒絕別人不合理要求時,會婉轉而不傷情面。他們懂得在不妨礙大局下,給別人伸展自尊的機會;也能在耐性妥協之下,讓對方配合自己的立場。人情世故之為妙,乍看不像是工作的本身,但卻令你成就事業。它雖非你的行動目標,卻能令你行動時遊刃有餘。人情世故的第一個心理要素是覺察。能瞭解別人的立場,能與他同理交談,能知悉對方的意思、顧慮和心情,這時就能把事情說得更清楚,彼此的心意也較能被接受。兩人在談判、交換意見和協調上,也容易有交集。這種能力,無論在家庭、社交和一般為人處事上,都極有正麵價值。覺察能力差的人,與人衝突和誤會的機會,就會大大的提高。有責任的人會為別人設想,所以人際關係較好,個人與社會、家庭乃至組織間的互動也較佳。因此得到的鼓勵性回饋多,精神比較振作;反之,則造成生活適應上的難題。責任是人情世故的基礎。父母親有責任感,才能照顧子女;子女有責任感才會孝順,乃至實踐公德心,為別人服務,為公司和機構負起應有的責任等,都是人情世故的範圍。能盡責任的人,自己才瞧得起自己,別人才會信任你,從而願意和你建立互信的親密關係。包容是人情世故智慧的第三個因素。我們必須認清,沒有一個人會是十全十美的,所以要包容別人的缺點,稱讚別人的優點;這能使別人得到喜悅,也拉近彼此的人際距離。其次是生活在自由開放的社會裡,價值是多元的,每個人的看法不同;既然不同,那就要互相包容,才能妥協出一個大家接受的做法。其三是你不可能事事順遂,事情總是有成有敗,有順有逆;成功順遂固然值得高興和稱道,但挫敗時則需要包涵纔行,不能過分責備,否則就會惡臉相向,撕破臉還壞了情誼。包容的可貴是:·維持自己心理的安寧,免受煩惱的侵擾。·它能給別人和自己尊嚴和自我反省的機會。

·它使人際互動優雅溫馨,促進彼此的情誼。

·它賜給我們幸福感和快樂。包容不是包庇,不是善惡不分,更不是得過且過。包容是看得清楚真切,同時能體諒別人的立場。雖認真卻文雅不苛求,雖講效率但不急功近利,雖然是非分明卻能原諒別人的過錯。人不是隻交往一次,而是日久情更深。寬容給我們建立知交深誼的機會,成全彼此改過自新的尊嚴。更重要的是它給予每一個人,有發展善良德行的勇氣。人情世故的智慧,是人們不可一日或缺的智慧,它像是生命的一部分。但這麼重要的人性品質,卻普遍被現代人忽略。於是多年朋友,一日之間反目成仇者有之;至親的家人,意見相左,鬧得惡臉相向者有之。它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能力,但這種能力,必須在生活中養成習慣。

人情,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是有情義的。不管是你求人幫忙,還是平時的相處。

前者需要感恩,後者需要禮尚往來。

這些關係需要妥善處理,否則會影響人際交往。

影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如何處理好人情世故呢?

當你得到他人幫助時,要及時搭謝。

平時與人相處過程中,要學會幫助他人,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幫助,互相照顧。

他人有需求時,力所能及表達關心和心意。

當然,人與人之間相處也是根據感覺,感覺舒服的人才可以友好相處。

起碼三觀不能對立。

否則水火不相容,如何相處?

禮尚往來,人之常情,來而不往非禮也!


謝邀

我認為人情大概就是別人善意的幫助,其實也不論對方出於什麼想法但是畢竟人家幫你了 你沒有理由不表達感謝

無論是什麼你和他她是什麼關係不能太理所應當得接受別人對你的好

沒有什麼是理所應當的

舉個栗子 宿舍有人喝醉了 第二天早上有一個同學給那兩個喝醉的同學帶了粥 然後一個同學立即提出要給買粥的同學錢並且表達了感謝 而另外一個也喝了粥然後無動於衷沒有任何表達 包括語言也沒有

別人出於對舍友的關心才會照顧一下 但說白了是那個人多管閑事了 但沒有任何表示的同學就是不太明白人情世故

其實很多時候禮尚往來還要有的

人情債很難還

久而久之別人會覺得你是個不知回報的白眼狼 是個貪小便宜的人

處理人情世故就是盡自己的能力去表達對別人的幫助的感謝與對別人的適當的回報

但要適度 要盡量等價 不然別人擔待不起 會覺得有壓力 然後就之後一直欠來欠去 也不好


你好,人情世故,就是投其所好,辦自己的事。張有所成,就要明白能給你的人,有什麼需求,一定是投其所好。

還有,明白什麼時候所說什麼話,做什麼事,忠臣不可當,利他纔是唯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