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敗仗還不能退兵,那就是讓吳漢硬撐著。

可是光硬撐著沒什麼卵用,因為打仗是要消滅敵人,在目前的情勢下,要消滅敵人顯然要另想辦法,於是張堪給吳漢出了個主意:示弱。

只有示弱敵人才能敢於進攻,才將敵人從堅城之中調動出來,纔好尋機殲敵,要知道野戰永遠比攻城代價小得多。當然,示弱之所以能成功也是要符合公孫述的心理預期,畢竟剛剛大勝之後,還是有那麼一絲小自信的!

因勢利導,這是取勝的根本。

吳漢做對了,就意味著公孫述做錯了。其實從開展以來這幾場重要的戰役來看,公孫述一方的君臣們實在是缺乏戰略眼光,至少和劉秀的君臣比是差距很大。從來歙到岑彭再到吳漢和張堪,更別說劉秀了,都至少比公孫述強了一個檔次,所以,其實勝負早已註定了。

建武十二年的冬天,十一月十八,吳漢、臧宮屯兵在成都的鹹陽門外,準備作戰。而公孫述也準備利用這個機會殲滅他們。公孫述做出部署:由延岑帥蜀軍主力抵禦臧宮,而自己則率兵進攻吳漢。

大戰開始,這一邊臧宮和延岑先後三次交戰,從早晨打到中午,士兵們都累壞了,冷兵器時代的作戰對體力的要求更高,但是延岑的士兵們都捨不得撤退,因為他們三戰三「勝」,都想著趁勢進攻,大獲全勝。

可是這時候吳漢卻派出了預備隊!

在敵人氣衰力竭的時候用精銳部隊衝擊,這是典型的「趁你病,要你命」的做法,當然也是戰場上取勝的辦法。

預備隊的隊長是高午和唐邯。只見高午手執長矛左奔右突,公孫述的士兵很快就亂作一團。亂軍之中,高午看清公孫述的所在,只一槍,就洞穿了公孫述的胸口,公孫述受傷墜馬,高午還想回身再刺,公孫述的左右已經趕忙將他搶走進城了。

這一槍正中要害,當晚公孫述就去世了。臨死之前,他把軍隊交給了延岑。

延岑是公孫述的「大司馬」,受封「汝寧王」,公孫述妻子弱小,交權給延岑應該是比較靠譜的做法了。可惜,延岑並不靠譜。

十一月十九日清晨,延岑在成都城頭掛起白旗,向吳漢請降。吳漢接受了投降,佔據了成都城。

至此,蜀地徹底平定,除北方邊塞的匈奴時有騷擾外,劉秀實際上統一了全國,起兵十四年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了!

劉秀是勝利了,可是公孫述就令人唏噓了。據說當年有人勸公孫述稱帝,當晚他就做了一個夢,夢裡有人對他說:「八厶子系,十二為期。」「八厶」就是「公」,「子系」就是「孫」。醒來之後,他問妻子:「雖然貴極但祚短,如何?」

妻子也是讀過書的人,她對公孫述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何況十二呢!」當時二年皇帝,夠了,更何況有些事誰能說得清呢?

加上當時恰巧有龍出於府殿中,夜間有光芒耀眼,公孫述以為是祥瑞之兆故而稱帝,沒想到至今恰好一十二年,夢中讖語今日應驗了。

這個故事恐怕是後人杜撰的,誰又能有這麼準確的預言呢?

公孫述死了,延岑投降了,成都攻下了。按說一切都很美好,接下來大家就按部就班地過日子就行了,可是吳漢不願意了。

也許是他想到了來歙和岑彭的死,也許是想到了自己馬尾渡江的狼狽,也許是懷念起了與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們,他不甘心,不甘心就這麼放過當初讓自己和自己的兄弟們受了那麼多苦的「敵人」!他的恨越來越厲害,終於,他控制不住自己了!三天之後,他從公孫述和延岑的宗族殺起,男女老幼數百口一個不留,接下來就是縱兵屠城!

成都城當時尚有十幾萬人,屠城令一下,玉石俱焚!

得知消息的劉秀大驚失色,他一方面下詔譴責吳漢,一方面給劉尚下詔批評,詔書這樣寫道:「城降三日,吏民從服,孩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為酸鼻。尚宗室子孫,更嘗吏職,何忍行此!仰視天,俯視地,觀放、啜羹,二者孰仁?良失斬將弔民之義也!」

劉尚是宗室,雖然是副將,但是在某些方面是應該約束吳漢的,現在武漢這樣做實在是不太好理解,因為畢竟已經投降三天了,不是在攻城之後殺的紅了眼,所以劉秀既生氣又喫驚。

生氣也罷,喫驚也好,事情已經發生了,路途遙遠,估計劉秀得到消息時,成都百姓的血都已經幹了。好在,天下一統,以後再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願天下太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