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三處。

猶太復國運動興起的之初,堅持主張復國的猶太人認為最理想的復國地就是巴勒斯坦地區。為了實現這個夢想,1840年代,不少歐洲猶太人還專門為此移民,拋棄自己在歐洲的產業,跑去巴勒斯坦建立定居點。

不過,由於當時巴勒斯坦屬於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奧斯曼蘇丹不可能允許猶太人在自己的地盤上建立國中之國。並且當時的猶太人也大多數對建國不感興趣,認為自己就是歐洲人,沒必要跑去巴勒斯坦單獨建立一國(比如德國猶太人認為自己就是德國人,法國猶太人認為自己就是法國人)。因而早期的巴勒斯坦復國計劃由於得不到廣泛支持,就這麼被擱淺了。

巴勒斯坦計劃失敗後,又過了幾十年。到了上世紀初,由於沙俄迫害猶太人,猶太復國運動的領導人赫茨爾(以色列國父)就在1902年求助於英國,向當時擔任英國殖民地事務大臣的張伯倫(就是後來執行綏靖主義的那個窩囊首相)建議,希望英國能將埃及的西奈半島劃給猶太人建國。

赫茨爾表示,建國之後,猶太國可以作為英國的附庸存在。張伯倫對此事感興趣,於是他就牽線搭橋,幫助赫茨爾與英國最高當局進行約談。

事後,這一計劃被稱為「西奈半島計劃」。這是猶太人除了巴勒斯坦外,選定的第一個備選建國方案。

不過,由於英國當局有自己的小算盤,所以「西奈半島計劃」被英國直接拒絕。

英國最高當局否定了赫茨爾提出的「西奈半島計劃」後,遂即就向他拋出了一個新的「英屬烏幹達計劃」。

所謂「英屬烏幹達計劃」,是指英國當局在英屬烏幹達殖民地劃一塊地(大約1.3萬平方公里),送給猶太人,作為猶太人建國的家園。條件是猶太人成立的自治政府要做英國政府的附庸。

說到這裡插一句:「英屬烏幹達計劃」雖然名為烏幹達,但英國人劃出的土地,實際上是在現在的「肯亞共和國」境內。

很多人望文生義,看到「烏幹達」三個字就以為是現在的烏幹達共和國,並且還在文章裡面配烏幹達的地圖,這是不對的。

「英屬烏幹達計劃」提出後,立即在猶太人中引起了爭議。

堅持在巴勒斯坦復國的猶太人強烈反對,他們認為要麼就別復國,既然要復國,那就應該回去巴勒斯坦。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巴勒斯坦纔是猶太民族唯一的家園。

而無所謂在哪裡復國的人則認為,奧斯曼帝國不會同意猶太人在中東建國,與其繼續做不切實際的白日夢,倒不如現實一些,就去英屬烏幹達殖民地復國算了。

1903年,兩派猶太人對於爭論,進行了一次公開投票。這次投票的結果是295同意,177票反對。「英屬烏幹達計劃」獲得了通過。

第二年,猶太復國組織派了三位代表前往肯亞進行考查。後來,這三個代表在肯亞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考察後,給出的一致意見是:雖然肯亞與歐洲氣候相似,比較適合歐洲的猶太人居住,但高原上充滿危險的野生動物,而且當地的土著居民可能也不會接納猶太移民。

代表們的意見傳回到歐洲後,猶太復國組織高層認為肯亞不適合猶太人建國,於是便在1905年做出決定,婉拒了英國政府的提議。

一部分猶太人士認為拒絕這項提議是個錯誤的決定,他們就另外成立了一個叫「猶太領地主義」的組織,公開主張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建立猶太家園,不必執著於巴勒斯坦。在這些人的宣傳下,還真的有一些猶太人移居到了肯亞。一直到現在,非洲還有這些猶太人的後裔。

「英屬烏幹達計劃」被猶太復國組織婉拒後,堅持在巴勒斯坦復國的猶太人再度佔了上風。這些人猶太人到處宣傳,並取得了包括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南非總理揚·史末資、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託馬斯·馬薩裏克、義大利的哲學家和歷史學家貝內德託·克羅齊、紅十字創始人和「日內瓦公約」的作者亨利·杜南等一眾歐洲知名人物的支持。

1920年,英國逼迫奧斯曼帝國吐出了巴勒斯坦,巴勒斯坦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主張在巴勒斯坦復國的猶太人彷彿看到了希望之光,便極力遊說英國政府,希望英國能將巴勒斯坦讓出,以作為猶太人的復國地。

英國政府由於受到國際輿論的壓力,表面上對猶太人是非常得支持,但實際上卻因為極度不情願,凈幹「攪屎棍」的勾當。

從1920至1939年期間,實際上仍然沒有多少猶太人能移民到巴勒斯坦。因為英國政府對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做了很多限制。

英國假仗義,真小人的行為讓一向跟英國關係不好的蘇聯看到了噁心英國的機遇,於是蘇聯就提出了所謂的「猶太自治州計劃」。

從1928年至1940年,加入猶太自治州的猶太人總計超過十幾萬。

不過,蘇聯的這個計劃也是失敗的。因為猶太自治州太偏僻了,歐洲的猶太人根本就看不上那個原始森林地區。並且,事實上蘇聯境內的猶太人也瞧不上猶太自治州。(蘇聯當時有兩百萬猶太人)

所以,蘇聯的「猶太人自治計劃」,最後也是失敗的。

就在蘇聯搞猶太自治州的時候,跟蘇聯不對付的日本看到了噁心蘇聯的機遇。於是日本人也推出了自己招攬猶太人的計劃——「河豚計劃」。

1934年,即蘇聯猶太州建立的當年,該計劃首次在日本首次提出。四年後的1938年,該計劃在「五相會議」上得到了通過。

這份計划具體來說,就是日本將計劃招攬數千名、或者數萬名猶太人定居在中國東北或者上海,準許他們成立一個附屬於日本的猶太人自治政府。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取悅美國,特別是美國的猶太人,推動這些猶太人向日本投資。同時又取悅猶太人這個大羣體,吸引富豪猶太人移民日本。

不過由於日本在1941年加入三國軸心,迫於德國的壓力,這一計劃並沒有真的實施。

日本放棄「河豚計劃」的前一年,納粹德國也提出了一份他們安置猶太人的計劃——「馬達加斯加計劃」。

注意了,這個計劃不是「猶太復國」計劃,而是「屠殺猶太人」的計劃。很多人把這個計劃也列入猶太人的復國備選地,這是很無釐頭的。

1940年法國戰敗前夕,納粹德國外交部猶太局局長弗朗茨·拉德馬赫向希特勒正式提出了這一計劃。

這個計劃簡單的說就是分四步走:

第一步、法國投降後,逼迫法國將馬達加斯加劃給德國;

第二步、向英國發動進攻,並擊敗英國;

第三步、英國投降後,徵用英國商船,將納粹德國佔領區內的所有猶太人全部運到遙遠的馬達加斯加島監管;

第四步、利用馬達加斯加的特殊性(四面環海的島,不方面逃跑),納粹武裝份子將會慢慢折磨猶太人,直至全部折磨死為止。

不過,由於德軍沒有擊敗英國,沒有徵用到英國商船,並且英國海軍還在公海上對德軍進行封鎖,德國也沒有那麼的船去運猶太人,因而這一計劃也就告吹了。(之後納粹分子對猶太人進行了大屠殺)

二戰期間,由於要收買人心,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重提「英屬烏幹達計劃」。但此時猶太復國組織內部已經完成了整合,決定全力準備在巴勒斯坦建立家園,並且反對所有在其它地區建國的所有提議,以免影響他們爭取英國政府放寬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人數限制。

所以丘吉爾的這個計劃被猶太人直接拒絕。

1947年,聯合國巴勒斯坦問題特別調查委員會建議,巴勒斯坦西部應分割成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以及一個由聯合國控制的「耶路撒冷獨立個體」。

這個分區計劃於1947年11月29日通過,成為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最後,各國對這個決議進行投票,取得的33票贊成,13票反對,10票棄權的結果。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復國的計劃最終成功。

以上就是猶太人復國的全過程。

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猶太人復國的選擇不止三個,但是由於一些客觀因素以及猶太人對在巴勒斯坦復國的強烈執著。最終那些計劃都沒有成功。

除了以上列舉的區域外,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高原曾經也是猶太人計劃的復國備選方案之一。這個計劃是由前面提到的以色列國父赫茨爾提出的建議。他認為阿根廷地域遼闊,人口稀少,氣候溫和,適合猶太人居住。

但是要注意了!很多人說這個建議是美國人提出的猶太計劃。這裡強調一下,不是的。這並不是美國的主張。而就是以色列國父赫茨爾的個人想法。他因為在阿根廷待過幾年,所以他就提出了這個主張。

後來在赫茨爾的影響下,還真有一些猶太人抵達了阿根廷,並成為了阿根廷牛仔,在當地購買土地,建立殖民地。巔峯時期,在阿根廷的猶太人數量高達20萬人。

不過,殖民阿根廷的猶太人也不成功,他們沒有建國,而是最終融入了阿根廷社會。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於阿根廷軍政府迫害猶太人,導致阿根廷的猶太人大量外遷,所以現在在阿根廷的猶太人也就沒多少了。


猶太人建國的地方其實不止有三處,英國給猶太人提供了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埃及的西奈半島、以及現在的巴勒斯坦等地。在這幾處地方中,巴塔哥尼亞是無主之地,西奈半島和巴勒斯坦處於英國的控制之下。

除了英國以外,蘇聯和日本也給猶太人提供了建國之地。蘇聯提供的區域是遠東地區,即現在的俄羅斯猶太州,位於黑龍江北側。而日本提出的區域則位於我們的東北,當時正處於日本的侵佔中。

不過,對於蘇聯的土地,猶太人是沒有興趣的,因為首先是遠東的猶太州天寒地凍,位置不好。其次,猶太人即便在蘇聯的土地上建國,其結果最大限度只能是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同樣被蘇聯控制,這和不建國並沒有什麼區別。

而對於日本提出的建國之地,猶太人是非常感興趣的,並已經遷徙了數數萬人前往這個新的家園。不過,日本人的計劃從頭至尾都是一個陰謀,在猶太人被日本人利用完成以後,猶太人還是被趕了出去。

所以,猶太人建國的最終希望只有留在了英國提出的方案之上。但是對於英國提出的三個地區,猶太人基本上是毫無疑問就選擇了巴勒斯坦。因為相比較之下,巴勒斯坦的優勢很大,而其他兩處地區的劣勢也非常明顯。

首先,在猶太人建國以前,巴勒斯坦地區已經陸續遷來了大量的猶太人,這些人在巴勒斯坦已經漸成規模;其次,巴勒斯坦距離猶太人集中的西歐、蘇聯都非常近,距離歐洲文明也最為接近;再則,巴勒斯坦有耶路撒冷;最後,猶太人在2000多年前正是從巴勒斯坦地區出走的,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至於巴塔哥尼亞和西奈半島,則完全沒有巴勒斯坦這些優勢。相反,巴塔哥尼亞在南美最南端,距離世界主要大國都非常遠,且巴塔哥尼亞屬於南半球高緯度地區,氣候惡劣,不適宜單獨建國;而西奈半島,完全就是一片沙子,猶太人縱然能改造巴勒斯坦的部分沙子,但是對於龐大更多的西奈半島,猶太人還是有心無力的。


猶太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這個民族在流浪2000年以後,1948年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以色列。當初,可供猶太人建國的地方有多處,比如中東地區的西奈半島、非洲的烏幹達、馬達加斯加島、南美的巴塔哥尼亞地區、我國的東北、雲南,還有就是巴勒斯坦。那麼猶太人為何最終選擇了巴勒斯坦呢?銘蘇先生具體給大家分析一下:

一、西奈半島

西奈半島是英國人的殖民地,這裡離猶太人的「應許之地」巴勒斯坦非常近,而且西奈半島面積6萬多平方公里,足夠猶太人建國之用。但是猶太復國主義精英考察之後認為,西奈半島雖然面積大,但是主要是沙漠,水源嚴重缺乏,沒有水源國家就不能發展,雖然英國人曾考慮將尼羅河水引過來,但是這也只是個許諾罷了,實現起來遙遙無期。

二、烏幹達

1903年,英國殖民地事務大臣張伯倫提出英屬烏幹達計劃,將英屬東非的3-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作猶太人家園。

烏幹達位於東非高原,這裡降水充沛,水源充足,氣候適宜,條件要比現在的巴勒斯坦好的多。但是也有缺點,這裡遠離猶太人平時主要生活的歐洲地區,而且當時的猶太人主要來自歐洲,因此這個計劃在1903年瑞士巴塞爾召開第六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上沒有獲得通過。

三、馬達加斯加島

馬達加斯加島總面積約60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四大島,不管是土地資源,還是礦產資源都很豐富,這裡比巴勒斯坦好太多。

馬達加斯加島這個地點其實不是猶太人自己選擇的,而是當時的德國準備將歐洲的猶太人全部遷移到馬達加斯加去,這樣猶太人就離開歐洲了。

但是當時馬達加斯加島是法國的殖民地,德國在打敗法國以後,也垂涎法國的殖民地。艾希曼於1940年8月15日發布了一份備忘錄,呼籲每年在非洲安置100萬猶太人,為期4年,但是德國沒能在馬達加斯加島上實現。因為馬達加斯加島離歐洲太遠,德國沒有能力大規模實施,而且德國同英國和蘇聯的戰爭又拖住了德國,使德國最終放棄了移民猶太人的計劃,轉而採取消滅政策。

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都能夠發展成發達國家,如果在馬達加斯加島,那麼這裡更不會差。

四、南美的巴塔哥尼亞地區

巴塔哥尼亞地區面積67萬平方公里,這一地區在當時是未開發無主之地,直到1870年代才被阿根廷佔領。不過這一地區緯度較高,環境惡劣,跟西伯利亞有點類似,並不適合國家的長遠發展,後被猶太復國主義精英拒絕。

五、我國的東北

猶太人來東北發展,其實這與日本當年的「河豚計劃」有關。當時日本為了開發東北地區需要資金,而猶太人在世界上是比較富有的民族,因此日本就想以此來吸引猶太人前來投資。

1938年12月5日日本內閣召開著名的「五大臣會議」提出河豚計劃,日本許諾對猶太人不採取歧視政策,並給予他們一塊土地復興猶太國,猶太人則用他們的財富幫助日本人在東北和以後被侵佔的土地上進行投資,並影響美國的對日政策。

但是隨著當時局勢的發展和戰爭的推進,日本放棄了這個原本就是為了利用猶太人資金的計劃,猶太人的建國計劃根本就沒有得到落實。當時由於俄國的排猶政策,還是有很多猶太人來到東北地區發展的。

六、我國的雲南

二戰時期由於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政策,導致德國及歐洲很多猶太人逃離,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猶太人逃到了上海等地。到了1941年,上海的猶太難民已經超過了3萬人,遠比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接收難民多得多,這給上海的難民救助造成很大的壓力。

當時著名的猶太銀行家雅克布.保格拉斯向國民政府表示,猶太人普遍比較富有,接納難民可免費獲得大量外匯。同時猶太人受教育程度較高,如果安置妥當,有助於大後方的建設和發展。

國民政府認為安置難民有助於取得英美等國家的好感,同時也有利於國家形象的樹立。在綜合考慮之下,國民政府決定在雲南的騰衝和蒙自之間,劃出一塊土地給猶太難民寄居。

但是,由於當時中國的國力有限,難以拿出大量資金安置難民,而且很多難民逃離時已經一貧如洗,雖然有猶太財團的捐助,但是也是杯水車薪。當時中國正處於抗日戰爭時期,國土大部被日本佔領,再加上德國和日本的阻擾,國民政府安置猶太人的計劃也未能落實。

七、巴勒斯坦地區

猶太人最終選擇巴勒斯坦地區建國,這既有歷史和宗教原因,更重要的是這裡有猶太人建國的基礎。

巴勒斯坦地區曾經是猶太人的祖居之地,畢竟是故土,猶太人對此有鄉情。而且耶路撒冷是猶太教的聖城,也是多個宗教的聖城,畢竟猶太人是靠宗教才聯繫在一起的,因此回歸宗教中心這對於眾多的猶太人來說有擋不住的誘惑力。但是真正對猶太人建國起重要作用的還是從19世紀後期開始的五次大的移民回歸潮,為猶太人建國奠定了基礎。

1878年巴勒斯坦地區開始出現猶太人農場殖民區。1896年在猶太記者西奧多·赫茨爾發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下,到1914年約有4萬名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1917年在英國外長貝爾福宣言發布以後,大批的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地區。1922年,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訓令」,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以後,世界各地猶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由於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巴勒斯坦地區已有60萬猶太人,再加上美國和蘇聯對猶太人建國的支持,聯合國通過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治方案,這才使流浪了上千年的猶太人得以最終復國。


猶太人雖然曾經遭到德國納粹的毀滅性屠殺,但是猶太人後來還是頑強的延續下來了,至今為止猶太人已經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是大部分時間猶太民族都在「流浪」。在1948年,猶太人終於在巴勒斯坦建國,從此以後以色列成為了猶太人的歸屬。但實際上,當時猶太人有三個地方可以建國,巴勒斯坦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不是絕對適合的那一個,因為猶太人一旦選擇了巴勒斯坦,就會和阿拉伯人結仇,那麼為什麼猶太人還如此鋌而走險選擇在巴勒斯坦建國呢?

其實和巴勒斯坦相比,西奈半島是更加合適的地區,這裡雖然是英國人的殖民地,但是這裡的地域遼闊,西奈半島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距離不遠,所以在地域上來看,西奈半島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且西奈半島足以承載猶太民族,這裡有六萬多平方公里,猶太人在這裡建國是十分合適的。可是後來經過了赫茨爾的考察之後,他認為西奈半島並不適合建國,他的理由很簡單,雖然西奈半島看起來地域遼闊,但是這裡的資源貧乏,大部分都是沙漠地區,在這裡生活的話子民會很辛苦,而且沒有水源對於國家的發展十分不利,畢竟資源的匱乏只會拖累國家,也會因此對其他國家產生依賴,所以赫茨爾認為這裡不適合建國。

但是英國和猶太人的想法不同,英國極力推薦西奈半島,因為在英國看來,西奈半島雖然水源匱乏,這裡沒有太多的資源,但是英國會為猶太人提供協助,他們還承諾會將尼羅河引過來,這樣西奈半島的水源問題就解決了。可是在猶太人看來,英國的承諾未必會兌現,如果到時候沒有兌現,那猶太人勢必會陷入到生存危機中。當然當時除了西奈半島之外,猶太人還有其他選擇,例如烏幹達或者是馬達加斯加島,這些都可以建國,可是猶太人卻執拗的選擇了巴勒斯坦。其實對於猶太人來說,雖然有很多地方可以建國,有的甚至比巴勒斯坦好很多,可是巴勒斯坦在猶太人心中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因為巴勒斯坦是猶太人的故鄉。無論是哪個國家的人,都渴望落葉歸根,所以和其他地方相比,巴勒斯坦對猶太人來說有一種更為深厚的吸引力,所以即便這裡曾經被阿拉伯人佔領,也會因此和阿拉伯產生矛盾,但是猶太人依然會選擇在巴勒斯坦建國。


這個世界,沒有一個民族像猶太人一樣,流浪兩千年,民族沒散,富裕的人、科學家等精英還層出不窮。

這個世界,也沒有一個民族像猶太人一樣,流浪夠了,煩了,想著重新建國。關鍵是,人家心想事成了,成功建國巴勒斯坦。

其實,以色列建國的地址,不是隻有一個選擇,也不是隻有三種選擇,而是有多種選擇。

那為什麼獨獨選中了巴勒斯坦呢?

巴勒斯坦這個地方,曾經是以色列的故鄉

從十九世紀開始,猶太精英們就想著復國,他們和英國、美國進行交涉,也和日本聊過建國,其中,英國人提供了好多個備選地方,當然,那些地方都是英國殖民地,比如,埃及的西奈半島,烏幹達高原,馬達加斯加等。

而美國的建議還在英國之前,美國建議去南美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亞。後來,日本也提出了建議,就是在中國東北建國。

為了選擇一個最合適的地方,猶太精英西奧多·赫茨爾四處奔走,只為了給同胞們找到一塊容身之地。

南美的巴塔哥尼亞被早早放棄,因為西奧多·赫茨爾去考察時,發現情況非常惡劣,沙漠多,氣候惡劣,是典型的不毛之地。

後來,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烏幹達高原等,因為離曾經的故鄉太遠,大量猶太人遷移並不方便,而且非洲這兩個地方,黑人比較多,文化的融合又是一個問題,於是經過開會,放棄了這兩個地方。

至於,日本控制的東北,在猶太人考察後,發現並不合適,一是日本人顧慮太多,怕得罪德國人;二是,那是中國的土地,雖然暫時被日本佔領,但如果日本敗了,猶太人該何去何從?於是,西奧多·赫茨爾等人放棄了這裡。

西奈半島是個好地方,離巴勒斯坦距離很近,但是,這裡的土地,沙子太多,淡水太少,改造成本太高。於是,大家的目光還是回到了巴勒斯坦地區。

巴勒斯坦從十九世紀下半葉開始,陸續有猶太人遷移到了這裡,建農場,建作坊,一戰後,隨著奧匈帝國的失敗,巴勒斯坦的控制方成了英國,遷移來的人更多了。二戰前後,隨著德國人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猶太人又有大批量遷移到了巴勒斯坦。

西奧多·赫茨爾等人知道,巴勒斯坦地區纔是他們的落腳地,儘管這裡形勢複雜,周邊都是穆斯林國家,但那裡是他們真正的家園,那裡有錫安山,那裡有哭牆,那裡還有猶太教的聖地耶路撒冷。

如果選擇一種死法,猶太人寧願死在自己先輩們曾經生活的故鄉,那裡的土地,那裡的空氣,甚至那裡的沙子,都是那麼的親切。

無論是誰,再也不能阻擋他們的腳步了,英國人不能(丘吉爾後期曾經想阻止),阿拉伯人更不能,土耳其人也不能。

就這樣,歷經各種挫折和坎坷,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終於建國了。

那麼多的地方,而選擇在巴勒斯坦建國,這既是猶太精英的選擇,更是猶太廣大民眾的選擇,因為那裡是猶太人的家鄉,這個理由很重很重。

選擇在巴勒斯坦建國,離西歐距離更近,美國很支持

雖然以色列周邊風險重重,但猶太人選擇這裡,除了是曾經的故鄉外,還因為這裡離歐洲很近。

猶太人集中最多的地方,就是歐洲了,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猶太人可以方便地遷移,成本很低。

猶太人當中,做生意的很多,而歐洲就是他們生意的主戰場,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有助於猶太人的商業貿易。

另外,猶太人建國巴勒斯坦地區,很受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的支持,也許美國有著自己的小九九,但以色列能得到美國的加持,更加堅定了在巴勒斯坦建國的信心。

美國需要這麼一個小兄弟,像釘子一樣插在中東區域,而以色列需要這麼一個大佬在背後支持他們建國在自己的故鄉。雖說都是互相利用,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如此的結盟有何不可呢?

果然,以色列前腳建國,周邊阿拉伯國家就圍攏上來,準備趕走以色列。以色列全國動員,齊心協力,大有以死相拼的氣概。是啊!如果在這裡待不了,天下哪裡還有猶太人的容身之地?

阿拉伯人,只是為了趕走以色列人而戰爭。而以色列人是為了活下來而戰爭,不僅是為了自己活下來,也為了子孫萬代能活下來。不同的心理狀態,決定了不同的結果,阿拉伯聯軍大敗,以色列打出了血性,從此沒人敢隨便欺負以色列了。猶太人正式站起來了,終於不需要再流浪了。

綜合來說,猶太人面臨各種建國地址的選擇,最後定為巴勒斯坦地區,一是巴勒斯坦地區是猶太人曾經的故鄉;二是巴勒斯坦地區離歐洲更近;三是第一大國美國很支持。


其實選那都一樣,只不過會與不同族羣的人拉仇恨,選在了巴勒斯坦地區,生活在該地的巴勒斯坦人與猶太人(今天的以色列人)不共戴天,選在其他地方,當地的族羣自然還會與猶太人不共戴天。(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比如說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為了非法開發被其佔去的中國東北,以獲得侵華的物質保障,對猶太人掌握的財富和人口資源非常覬覦,在1938年的時候便發布了招攬猶太人到東北參加開發的計劃,條件就是允許猶太人逐漸在此地建國。

當然,這事兒當時是沒弄成,隨著日本的戰敗,遷移到中國東北的幾萬猶太人大軍,也迅速退出這一地區,假如他們留下來了還要想著「猶太復國主義」在中國東北地區落地生根,恐怕遭遇不會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的遭遇好到哪裡。

中國東北地區不是巴勒斯坦地區,中國人也不是軟弱的巴勒斯坦人,在這裡強行建國,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砧板上的肉,最終會落得個隨意被宰割的下場,因為猶太人屬於外來族羣,經過兩千多年的流浪,到哪裡他們都屬於外來戶,都會被當地的「土著」族羣排斥,時間那麼久,就算真是你的也成了別人的了。

更何況中國東北地區根本就不具備猶太復國的條件,其他的還有英國殖民帝國控制下的今西奈半島、東非的烏幹達,甚至還有像馬達加斯加島這樣的世外桃源,這些地方有的比巴勒斯坦地區的生存條件要好的多。

但說來說去,最可能的還是巴勒斯坦地區,因為猶太人曾經就是在這一地區生存的,根在那裡,再一個就是耶路撒冷的存在,這個被基督教、天主教和猶太教奉為聖地的地方,註定要成為猶太人的心靈歸宿,這些因素最終決定了猶太人把猶太復國主義落地在了巴勒斯坦地區。


因為巴勒斯坦地區是猶太人心目中的應許之地,是上帝與猶太人的約定。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必須要理解幾個問題。一是什麼樣的人被稱為猶太人,二猶太人在亡國後,與歐洲人混居近兩千年,為何沒有融入其他民族內。這兩個問題從哲學角度來講,是思考猶太人是誰,猶太人從哪裡來,確定這兩個問題,才知道猶太人的行為準則。

從民族角度講,猶太人是閃米特人的一支,和阿拉伯人是同源的。根據猶太教律法《哈卡拉》,猶太人是指信奉猶太教的人和猶太人母親所生的人,這裡是包含宗教和民族雙重屬性的。但是由於猶太人母親通常在孩子小時就灌輸宗教知識,故猶太人的孩子通常都是教徒,所以猶太人實際上就是信奉猶太教的人。

在公元70年,第二聖殿毀於羅馬人之手後,猶太人開始移居歐洲,其中一支甚至在中國開封長期居住。考慮到人口數量,猶太人如同一把鹽丟進大海,應該會像歷史上很多顯赫一時的民族一樣,融入其他民族內。典型的如鮮卑和契丹,歐洲也有匈人、馬扎爾人等。

但是猶太人在近兩千年的雜居中,無論受到多少歧視和不公平待遇,始終保持了猶太人的民族存在。種族融合的關鍵在於我們都一樣,就不需要分出彼此。而不融合的關鍵是我們不一樣,必須分出類別。

導致猶太人和歐洲人不一樣的關鍵在於,猶太人信奉的是猶太教,歐洲人信奉的是基督教。關於兩種宗教的區別,夕惕若只從文化角度說一點,基督教可以說是猶太教的發展形態,區別於猶太教經典為舊約聖經,基督教有舊約和新約。

作為維繫猶太人在近兩千年的顛肺流離仍然保持本色的猶太教,在猶太人的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而猶太人復國問題,關係到全體猶太人的福祉,也有重重困難,需要最大程度上團結所有猶太人才可能實現,理所當然的應該從猶太教裏尋找以色列復國的國土範圍。

在猶太教經典裏,對於以色列國土已經做了定義。在《舊約-創世紀》記載,猶太人祖先亞伯拉罕虔誠供奉上帝,上帝與其立約,亞伯拉罕的子孫擁有應許之地,是一塊留著牛奶和蜜的土地,即迦南,範圍在約旦河西岸,加利利湖以南死海以北,基本上就是現在以色列的控制區。

所以,以色列復國選擇在巴勒斯坦地區,是團結所有猶太人的需要。如果建立在其他土地上,會存在不依據猶太教行事的問題,使得猶太教信譽下降,進而影響猶太人的凝聚力。

至於其他的選址,基本上都是處於建議或者考察階段,並沒有進入實質性的操作。從大國的角度,以色列復國在中東,是給中東地區插入一根楔子,對於大國的中東戰略有很大幫助,故英美也支持猶太人最終在中東復國。

當然,從猶太人自身的角度和大國利益的考量,猶太人在中東復國是最佳的選擇。但是也開啟了中東亂局,以色列自復國後,在領土分配問題上與阿拉伯人產生了激烈的衝突,先後爆發了五次中東戰爭,到現在以色列問題依然是中東的火藥桶之一。

我是夕惕若,歡迎關注。


經過2000多年的流浪,1948年猶太人終於在巴勒斯坦成功建國,從此中東成為了世界的火藥桶。實際上,在這之前,猶太人還有三次建國的機會,但是他們都放棄了,最後選擇了巴勒斯坦—猶太民族誕生的地方。

自從被驅逐出家鄉以後,猶太人疏散到了歐洲、北非和中亞各地。儘管猶太人非常聰明且勤勞,但並不受當地人待見。特別是在歐洲,由於信仰的不同,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一直被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人當做異端,猶太人多次受到排擠。尤其是在19世紀末的沙皇俄國的排猶運動,造成大量猶太人死亡,猶太復國主義思想開始興起。

當時的世界強國英國和美國都看中了猶太人的財富和能力,他們都願意幫猶太人一把。美國曾經向猶太復國運動領袖西奧多·赫茨爾提出,提供南美洲巴塔哥尼亞地區給猶太人建國,因為巴塔哥尼亞地區當時還沒有任何國家掌控。赫茨爾認為巴塔哥尼亞地區太靠近南極,環境惡劣,於是拒絕了。

後來英國又提議將自己的殖民地西奈半島讓給猶太人,西奈半島已經夠靠近巴勒斯坦了。赫茨爾考察之後,認為這裡幾乎全是沙漠,氣候乾燥不適合生存,於是也拒絕了。英國還提議過非洲烏幹達地區,赫茨爾當然更不會同意了。

實際上赫茨爾還是有一個情結,那就是猶太人的故鄉巴勒斯坦,他曾經明確向美國表示過如果能在巴勒斯坦建國,那最好不過了。明知道巴勒斯坦地區已經全部被阿拉伯人佔領,但是人們思鄉、希望魂歸故里的願望還是強大的,這也是當時絕大多數猶太人的願望。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巴勒斯坦的奧斯曼帝國瓦解,在英國的支持下,猶太人開始大規模遷入巴勒斯坦地區,這激化了猶太人和本地阿拉伯人之間的矛盾。二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又得到了美國的支持,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的決議,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結束了英國的託管,成立了以色列國。

英國美國之所以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的,當時中東的石油儲量已經逐漸探明,在這裡建立一個不同宗教的國家,等於是打下了一枚楔子,製造不穩定因素,以便日後控制該地區。另外,將猶太人投入到四面受敵的「火坑」之中,猶太人也不能沒有美國的幫助,這樣便於美國對以色列的控制。

猶太人選擇在巴勒斯坦建國,是各方願景一致的結果。


我們都知道以色列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在美英支持下通過武力佔領巴勒斯坦領土後建立起來的,而實際上以色列人信奉猶太教,與該地區阿拉伯人所信仰的伊斯蘭教根本就是水火不容,為何不在其他地方安家,偏要選擇與仇敵為鄰呢?

本來,也有可供猶太人安家落戶的所在,諸如西奈半島、馬達加斯加島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亞等諸多選項,但是由於多種條件制約最終都被否定了,因為這些地方不是沙漠成堆,寸草不生,缺少水源,就是與猶太人的祖居相距遙遠,每當祭拜活動多有不便。而最終選擇定居巴勒斯坦被佔領土地,實則還有其他考量。

首先,戰略位置顯要。巴勒斯坦緊鄰地中海,而地中海一帶處於亞歐非三洲交界處,是通往印度洋和大西洋的要道,以色列安居於此,猶如美國在此安插了一個據點,便於對該地區進行控制。

其次,便於實現戰略推進。周邊阿拉伯國傢俱有神祕色彩,思想保守化嚴重,將以色列安插於此,便於美國的民主價值觀逐步滲透,繼而達到將其變為美國盟友的目的,這樣就可壓制前蘇聯在該地區的影響。

再次,該地石油探明儲量日漸豐富。石油作為戰略物資,其作用越來越大,發展工業尤其不能沒有能源,如果能夠對石油加以控制,就能促進美英經濟的進一步提高。

最後,也是迎合以色列人的心理訴求。猶太人對建國抱有夢想,對誕生地沒齒難忘,既然他們執意要在此落戶,那就順水送個人情,日後他們就會對美國感激不盡,定當盡犬馬之勞,對美英俯首帖耳,言聽計從,甘當馬前卒而無怨無悔。

現在,美國的願望如期實現,以色列人有了自己的家,一切唯美國馬首是瞻,完成了美元與石油的掛鉤,將沙特、阿聯酋、卡達、約旦、埃及等多國變為了自己的盟友,這就為對付伊朗、俄羅斯等創造了條件。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豈止三處,有若干處。1917年的《貝爾福宣言》,英國同意幫助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建國。1927年,英國政府同意託管巴勒斯坦地區時,再次確認了上述承諾。英國人向猶太人提供的建國地區包括:西奈半島、巴勒斯坦和南美的巴塔哥尼亞。

二戰之前和二戰期間,蘇聯和日本為了大量吸引猶太資金,也表示願意為猶太建國提供幫助。蘇聯人稱計劃將遠東地區交給猶太人,日本則提出,其佔領下的中國東北,可用於猶太建國。此外,德國佔領法國後,法國同意每年在馬達加斯加島安置100萬歐洲猶太人。

那時馬達加斯加還是法國的殖民地,但終因離歐洲太過遙遠,移民計劃未能實施。南美的巴塔哥尼亞當時無人居住,遠離歐洲和猶太民族的誕生地,所以從一開始猶太人就未予以考慮。猶太人對蘇聯的提議毫無興趣。

因為蘇聯對猶太人的迫害和驅趕,也是有目共睹,在蘇聯人包圍的地區建國,無異於與虎謀皮。當是不少猶太復國主義者對我國東北地區表示了較大的興趣,也先後有數萬人移民來此。但日本政策改變之後,再次驅逐了來到東北的猶太人。

再回過頭來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在古代叫迦南,當然,迦南不止於此,還包括了更廣大的地區。根據《聖經》,上帝選擇了以色列人去發揚光大他的教義,因此將迦南這片「流著牛奶和蜜糖」的土地,許給了以色列人。最早的猶太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

猶太國王大衛,曾統一了整個巴勒斯坦地區,在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強大的以色列王國,那是古猶太人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興起於19世紀末期的猶太復國主義,將建立強大的以色列王國視為理想。把回到錫安山當作終極目標,因此他們被稱叫「錫安主義」。

錫安山位於耶路撒冷,是幾大宗教的聖地,相傳耶酥被捕後在此走過一條長長的苦路,最後在此遇難並在此復活。對以色列人而言,錫安山、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是他們的故土更是精神支柱,是上帝賜予及祖祖輩輩們生活繁衍之地。

雖然歷經千年的驅趕,但20世紀初的巴勒斯坦,還有不少猶太人,隨後更有大規模的移民潮。單是1924-1929年的5年間,就有25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猶太人來到巴勒斯坦。過多的猶太移民,引發巴勒斯坦地區種族衝突不斷。

1939年,英國託管政府發布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白皮書,規定未來5年內,猶太移民的配額只有7.5萬人。而同時,歐洲的反猶太排猶太浪潮一波比一波殘酷。公開移民不成,大規模的偷渡潮,源源不斷地將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送到巴勒斯坦。

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前,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已遠遠多過阿拉伯人。而且一些社會組織和功能,如基布茲、軍隊、情報機構,已基本具備。所以,無論從歷史、宗教、政治、文化、民族心理、以及國際環境上講,猶太人選擇在巴勒斯坦建國,都順理成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