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臨習吳昌碩《石鼓文》?

一是要選擇吳昌碩老年臨摹的《石鼓文》為范帖;二是要找到吳昌碩《石鼓文》的化變特徵;三是要持久不綴地臨摹。接下來我分別對應說明,以便於臨習操作。

一,選擇版本。吳昌碩有不少《石鼓文》臨本。《石鼓文》自唐代發現以來,經過大文豪韓愈等人的推崇始名揚天下,學者無數,但數吳昌碩的成就最大。大約在一八八二年,吳昌碩就開始了《石鼓文》書法時代,43歲時獲得《石鼓文》精拓本後,就年復一年地心摹手追,直至終老。在這幾十年間,他臨寫了眾多《石鼓文》摹本,"四條屏"居多。但他73歲時所臨《石鼓文》四條屏(見附圖)最佳,不僅繼承了原刻的精華,而且字態參差,點畫錯落,是吳昌碩數十年精研《石鼓文》之大成。所以,建議書家臨習時最好挑選此摹本為帖;

二,吳昌碩摹本較之原刻《石鼓文》的主要化變特徵。這一點最關鍵,否則就學不到吳昌碩《石鼓文》「古人為賓我作主」(吳昌碩語)的風骨。其化變有三:

一是改變了原刻石鼓文字的體態。也就是左低右高、長短不齊、偏斜取勢。這既是吳昌碩《石鼓文》的最大特徵,也是不同於古人篆書的最大區別。原刻《石鼓文》結體,注重平正、均衡、對稱,而吳昌碩的《石鼓文》則大多是不平正、不均衡、不對稱,呈左低右高,長短不齊,偏斜取勢的體態。所以我們在臨習時必須緊緊抓住這一化變特徵,才能牽住"牛鼻子";

二是改變了原刻石鼓文字的體形。也就是將原刻稍顯方長的字形改變成為了偏長或者超長體形。主要是吳昌碩吸收了小篆形體,將石鼓筆畫結構變化為上密下疏、上收下放,使之在原刻基礎上既求得筆線圓渾又趨向縱勢,以利於筆墨揮灑而不拘謹;

三是改變了原刻石鼓文字的體勢。吳昌碩一方面將原刻結字在疏密處理上作了明顯變通,使緊湊部位更密,虛白之處更疏,顛覆了原刻均衡分布的體勢,強化了空間感;另一方面改變了原刻石鼓文字筆劃"等粗"「偏瘦」「婉通」的書韻。他臨《石鼓文》一直秉承「臨氣不臨形」的原則立場,以籀作篆,善將繪畫筆法融入石鼓文書法,下按重頓,粗細抑揚,圓中帶方,偶現蒼澀意味,將石刻味幻化為了書寫感。

以上三大化變特徵,可以作為我們臨習吳昌碩《石鼓文》的鑰匙或切入點;

三,必須要持久地臨摹練習。任何技巧與論說,都抵不上腳踏實地的臨習與功底。吳昌碩之所以能靠《石鼓文》鑄就偉業、名揚四海,就在於他38年如一日地心摹手追,以臨為創,「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吳昌碩語)。我們臨習他的《石鼓文》法帖,更應踐行他這種治學精神。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回答這樣的問題,不能太用自己的一點經驗回答,畢竟石鼓文學習的人群不多,為了能提供權威的書家學習之經驗,今天就分享一下薛元明老師的《怎樣臨習吳昌碩《石鼓文》》,這樣也不會罵小編誤人子弟。如果感覺本文不錯的話,麻煩點個贊,感謝!

全文如下:

圖一

第一講

《石鼓文》為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刻於十個鼓形石上,故名《石鼓文》。每石有一首四言詩,內容是詠秦國君遊獵事,所以又稱「獵碣」文字。原石高約三尺,徑二尺許,屢經兵火摧殘,風雨侵蝕,原物漫漶頗甚。其中一石在宋代被改鑿為臼,另一石也不存一字。據郭沫若先生計,完全字形的有465 字,殘字和重字若干。《石鼓文》線條較金文更加勻整圓潤,字形結構較甲骨文和金文簡單,整齊而略呈長方,平行線條多作排列裝飾,嚴謹茂密,用筆圓勁挺拔,筆道遒勁凝重,字距行距開闊均衡,疏朗如晴空星月,字大愈寸,氣韻淳古,雄強渾厚、朴茂自然,受到歷代大家推崇,是入手大篆的極佳範本。明朱簡《印章要論》說:「《石鼓文》是古今第一篆法。」 數千年書史中,對《石鼓文》臨習最多最深而最有獨到之處的當數吳昌碩。自吳昌碩一出,就成為《石鼓文》代名詞,兩者之間可以劃等號,《石鼓文》成全了吳昌碩,吳昌碩將《石鼓文》發揚光大。從表面上來看,吳昌碩《石鼓文》是以臨摹形式出現的,但很少有人以臨摹的眼光來看待他所作《石鼓文》,確切地說,這是一種有憑據的創作,是吳昌碩對《石鼓文》獨到理解,與其說臨,不如說創。

吳昌碩《臨石鼓文橫軸》紙本 1921年 資料不詳

本講座所遴選的為其75歲時所作(圖一),和原版《石鼓文》面目已相差很大,既有古典形態,又有胸中丘壑。表現在幾個方面:字形上由原版的略呈長方變成長方形,長寬比例為0.6,接近黃金分割點,為最佳結構形態;線條上由原版的平穩沉實變成了筆意流轉、天趣飛動,線條雖圓實,但無草率油滑之意,都是紮實的篆書線條,有殘破感,具金石氣;結構上由原來的平正之姿形成高低不平之勢,字字飛動,呼之欲出;空間分割打破均衡,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用筆老辣蒼邁,萬毫齊力,充滿霸悍之氣;用墨上有濃枯濕潤之分。這是吳昌碩借古開今的成功嘗試。篆書在所有字體中最具靜態,吳昌碩能將篆書寫得具有飛動之感和抒情之意,著實令後儕之輩高山仰止。

第二講

這一講主要是起收筆等基本筆畫分析。 1、起、收筆。吳昌碩《石鼓文》中起筆和收筆都是自然落和提,很少有刻意逆鋒的動作,從圖二中所列諸字不難看出。一般說來,篆書圓弧線條可一筆寫就,也可兩筆完成,「余」字中「U」形線條中右半部分重新起筆,說明他自然落筆的方法。關於這一點,馬宗霍《霎岳樓筆談》中多有批評,認為吳昌碩用畫大白菜方法來寫篆書,篆法掃地而村氣滿紙。收筆自然露鋒,如圖三中「游」、「始」、「君」、「我」等字,有時形成駐筆,如「西」字有右上半部分筆畫。 2、點。吳昌碩《石鼓文》點大多粗壯有力,吸收金文特點,有裝飾作用,如圖四中「天」、「里」和「徒」;一些有平衡作用,如「 」;某些點的作用較為特殊,有行書筆意,使字形生動起來,如「車」、「尖」和「作」中的點。 3、橫。橫畫各有其態,書寫過程中並不一帶而過,而有很多提按動作,產生節奏變化,如圖五中「一」、「不」;有兩橫同時出現時,通過長短和粗細來變化以避免雷同,如「於」;有時吸收金文特點,將橫變成點,如「丙」。 4、豎。吳昌碩篆書中豎有支撐字型的作用。當多豎出現時,通過輕重和弧度變化來避免相同,如圖六中「歸」、「用」、「代」。 5、弧線。弧線是篆書的重要筆畫,體現了圓轉的意味,圖七中所列,或外彎或內轉,或一波三折,或一波一折等,具有不同變化。 6、裝飾性筆畫。吳昌碩《石鼓文》中有兩類裝飾性筆畫,一是圓圈排疊而成的圖案意味,如圖八中所示各字,但在一字中處理富有變化,同中有不同;另一類裝飾性筆畫是一些字書寫中拖一「小尾巴」,如圖九各字,極富趣味。這在吳昌碩創作中運用的得心應手,而後學者如鄧散木等則顯造作之意,有過分拖尾巴的弊病,反成習氣。

第三講

這一講主要是用墨和繁簡處理分析。 1、用墨。原版《石鼓文》因為是石刻本,用墨之法無從知曉。吳昌碩《石鼓文》用墨酣暢淋漓,血肉豐滿。雖大多用墨厚重,但其中有細微的動作和差別。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濃墨,用筆豪肆,如圖十;二是細筆出之,如圖十一;三是粗細相間,如圖十二。三者構成豐富的變化。 2、繁簡處理。吳昌碩《石鼓文》中繁簡處理可概括為「小中見大,刪繁就簡」八字原則。通俗地講,筆畫很少的字,不因過於細小而散漫,筆畫繁多的,勿使太臃脹。如圖十三中「一」、「人」、「大」、「子」、 「又」、「舟」各字,雖筆畫寥寥,但不顯零落;而圖十四中「導」、「驂」、「原」等字雖筆畫繁多,結字茂密,但整體上疏密有致,不覺阻塞,體現出吳昌碩高超的處理手法。

第四講

這一講主要是基本結構處理分析。 1、獨體字。一類是不對稱型,如圖十五,在吳派石鼓中數量頗多。吳昌碩依據各字的特點,通過用筆提按,用墨輕重和結字造險來保持平衡對比。另一類是對稱型,可再細分為四類:①筆畫對稱,如圖十六。筆畫輕重、彎曲程度和用墨濃濕,都有微妙變化,使大同中有小異。②部首對稱。以相背的中軸線對稱,如圖十六中「茲」和「北」兩字,書寫時左邊筆畫比右邊粗,打破絕對均衡。③上下對稱。如圖十七中「中」、「墉」、「多」、「申」,和左右結構處理一樣,在筆畫方面有一些變化。④對稱中有不對稱。如圖十八中各字,形體大致對稱,只有某些筆畫不對稱。 2、移位字。吳派石鼓中一些結字採用特殊處理手法,既使得字形美觀大方、生動靈活、妥帖自然,而無違犯失、搔手弄姿之相和刻意擺弄的馬腳,如圖十九中各字,皆精心揣摩而耐人尋味。「吾」字省去「口」部而將「止」形筆畫移至字形下方,「徒」處理成上下結構,「樹」塑造成左右結構,左高右低,「漁」上大下小,「肝」將「月」部欹側斜放,「鑾」將兩邊的絞絲旁拉長,「涉」將水字置於字的中部橫放,「憐」將心旁變成心字底,皆為獨見匠心之舉。 3、合字。吳派石鼓中一些結字保留原版《石鼓文》特點,將兩字合為一字,主要有三個,即「小魚」、「五日」、「二日」。這在其它篆書創作中不常見。

第五講

商周時代金文特徵是結體的生動性,吳昌碩篆書吸收金文特點,體現出這一特徵,使靜態篆書有了飛動之勢,有巨大的包容量,也是本講座所要闡述的重點。吳昌碩《石鼓文》中結構大多的是左低右高型特徵,但也不盡如此。這一講主要是左低右高結構分析,可分為三類: 1、圖二十一,右下端懸空,左下端伸出,整體上錯位; 2、圖二十二,左半部分上端低於右部,下端也縮進;圖二十三,左右兩部分下端基本平齊,高低錯位在上端表現出來。

第六講

這一講主要是左高右低結構分析,可分為三類: 1、圖二十四,字形右邊下半部分伸出超出左邊,形成錯落有致的字形; 2、圖二十五,右半部分上下兩端皆短於左半部分; 3、圖二十六,這和第二種情況有些類似,但更為特殊,右邊置於字形中間1/3處。在左高右低情況中,存在特例,如圖二十七中「賢」字,結構上屬於上下結構,但處理成左高右低的形式。除此之外,還有左右上下兩端平齊的情況,如圖二十八中「楊」字,在吳昌碩《石鼓文》中僅此一例。

第七講

這一講主要是上下結構分析,可分為三類: 1、圖二十九,上寬下窄。雖然字形上下寬窄懸殊頗多,但最終化險為夷,體現出生動性。 2、圖三十,上窄下寬。和前一種情況正好相反,因為上窄下寬,重心穩穩噹噹。 3、圖三十一,上下同寬。這在上下結構字形中屬特例。

第八講

這一講主要是左中右結構分析,可分為六類: 1、圖三十二,中部上下端伸出,左右兩端對稱縮進; 2、圖三十三,中部和右部平齊,形成一個整塊面,整體上較左邊高; 3、圖三十四,左中右節節高; 4、圖三十五,中間部分上端伸出,下端縮進,左右兩部分對稱,上端低於中部; 5、 圖三十六,中間部分兩端伸出,左右部分縮進; 6、圖三十七,中右部基本平齊,左部分上下兩端縮進。


作為吳昌碩門派傳人的我,談一點書寫吳昌碩《石鼓文》四十年來的小小體會,但願能給喜歡學吳昌碩《石鼓文》的朋友們帶來參考。

吳昌碩書寫石鼓文行筆時,伴隨著悠揚頓挫的節奏速度飛快,非常強調文字的「書寫性」。

初學者從一開始就朝著「快、准、狠」的運筆方式學習,練習過程中如果發生敗筆就重寫,養成自己的書寫膽量與氣勢,這一點至關重要!

(學會下死功夫,盡量不要養成添筆與改筆的壞習慣)

吳昌碩《石鼓文》的用筆變化最為複雜的是每一筆的『』虛空『』回力收尾,起筆只要差不多做到『』蠶頭『』狀就對了。

為了便於初學者了解線條的書寫質量,我用不同顏色進行說明:

①橙色~每一筆的收尾都有一個40度角左右出現,這個造形的筆畫最為常見,是完美的標準收尾。(橫豎線條都能練成這種收尾,說明已經掌握了收尾方法)

②藍色~起筆『』蠶頭『』形狀,這個較容易掌握。

③綠色~運筆、節奏、發力在變化中進行著,徹底掌握並理解了『』書寫性『』後的變化線條。(高手通常會出現這種線條,我稱之為專業線條)

④紅色~這是敗筆,不可學。(常人一般不敢對大名家提疑問)

以上,祝學習快樂!


說到石鼓文,繞不開的一個人就是吳昌碩,其書畫印上都留有大量石鼓文,這為後代的學習提供了保貴資料。

作為大篆書體之一,石鼓文落筆渾厚凝重,線條遒潤圓暢,結字寬疏秀朗。

吳昌碩的石鼓文,在刻石上用力最多,形成了頗得石鼓文神髓的篆書風格。

當然,對於他的寫法,有人認為宜取其精神而棄其形式,尤其不要為其傾斜的寫法所左右。

吳昌碩石鼓文的寫法,對照楷書的書寫,類似於寫六朝造像題記中凝重茂密一路的風格,愈緊愈密愈不嫌緊密。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答:石鼓文產生於戰國時期,是為紀事、刻石為念,石頭如小圓桌般大小,故稱石鼓。石鼓文字體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是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其風格以古樸雄渾著稱,筆法圓勁如屈鐵,圓中見方,蒼古雄厚,被歷代書家視為研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有「書家第一法則」之稱譽,但迄今發現並保存下來的不多,故宮博物院藏有部分殘損石鼓,但字跡已不清晰好辯了。清代書畫家吳昌碩以研究金石篆刻聞名,但由於史料有限,加之其創新風格存在爭議,不建議初學者臨寫其作品,可作為研習大篆的參考文獻!建議直接臨"先鋒本"原拓石鼓文為宜!更多觀點盡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北京尚韻信息」。


大家好,我是景行書苑。謝謝悟空問答的邀請。

對於如何學習吳昌碩《石鼓文》這個問題,我想從兩個方面談一下我的認識,供朋友們參考。

首先,《石鼓文》是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大篆向小篆過渡的文字。線條具有古樸渾厚的大篆特點,但已經是粗細一致,方圓兼備。整體上字形方正、對稱,是學習篆書的經典法帖。而吳昌碩《石鼓文》是在大量臨寫《石鼓文》以後,在繼承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個性形成的一種新的書體,其仍然應該歸於大篆範疇。但與傳統《石鼓文》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其線條的書寫性更強,字形變長,結體呈現明顯的左低右高傾向。了解了這些,在學習吳昌碩《石鼓文》時,我覺得可以先學習一下《石鼓文》原帖,才能更好的進入大篆這個系統。

其次,清人的篆書在學習中大量運用了漢代篆隸書的書寫技巧和筆法特點,吳昌碩也不例外。他們或多或少受到鄧石如的書寫影響,因此,臨寫吳昌碩《石鼓文》之前,學習一下漢代篆隸書的經典法帖,了解一下鄧石如的作品,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以上是我的一點淺見,希望能拋磚引玉,歡迎同道朋友們批評指正!


吳昌碩臨的《石鼓文》將線條拉長,其實用小篆的筆寫成了大篆的字法。筆意接近鄧石如吳讓之一路的清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