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印入書,以書入畫。


題中已經說了,大師!


1.吳昌碩書法雄渾,其石鼓文的研究為後世學者開闢一片全新的書法天地。其成就無人可及。

2.繪畫則以書入畫,形成吳門一派,於斯時幾乎稱霸畫壇。

3.篆刻方面的成就目前而言,無人可及。


吳昌碩(1844.8.1一1927.11.29),初名俊,後改名俊卿,字昌碩,號老缶、苦鐵、倉碩、缶道人等。浙江湖州安吉縣人。確切地說吳昌碩是清末民國藝術大師。

本人對吳昌碩有四點評價:

一,吳昌碩是名符其實的晚清民國一代藝術宗師。吳昌碩出生在一個讀書人家,自幼受其父親的熏陶,打下了堅實的文化藝術功底。至成年詩、書、畫、印無一不精。他是"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長,是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集金石書畫於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的最後高峰"。其書法、繪畫、篆刻都是當時標誌性人物,詩文金石也都有很深的造詣。

二,吳昌碩是一位優秀的師傅和傳幫帶者。吳昌碩的藝術活動主要集中在蘇浙滬三地。其間提攜和傳授了眾多的門下弟子,帶動和影響了一大批藝術人才,使他們在中國的藝術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如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趙雲壑、王個簃、陳師曾、沙孟海等都得到吳昌碩的言傳身教。

三,吳昌碩是一位愛國的藝術大師。1921年聽聞「漢三老碑"被日本商人購得準備運回去後憂心如焚。"漢三老碑「是浙江出土的一塊漢代石碑,有227字,是一方國寶,是稱為"浙江第一石」。吳昌碩果斷招集眾多藝術家進行搶救阻止,帶領大家作畫義賣,籌款八千大洋贖回石碑,至今安放在杭州西泠印社。

四,吳昌碩還是一位不媚流俗的有骨氣的文人。吳昌碩早年為了生計曾做過小吏養家糊口。在光緒二十五年,經友人推薦做安東縣令,由於看不慣官場的混亂,僅過一個月即辭官不做,體現了清高的氣節。


真大師,藝術家


讓我這個門外漢來談吳昌碩,覺得有點底氣不足。雖然我也有金石書畫的愛好,高興時也刻刻印,畫幾筆或寫幾筆,但至今不能算入門。愛好而已,只能算"票友」。

國畫大師齊白石,對吳昌碩佩服得五體投地,自古文人相輕,同行是冤家,齊有詩一首:

       青藤雪個遠凡胎,

       老缶衰年別有才。

       我欲九原為走狗,

       三家門下轉輪來。

可見其推崇到何地步,願意作他家的看門狗!啟功先生曾從齊習畫,在《記齊白石先生軼事》里講起件小事,說齊先生住跨車衚衕,在牆上掛了幅吳昌碩的小畫:紫藤。自己一邊欣賞,一邊指著院內的一架紫藤對年尚幼小的啟功說:「你看,哪裡是他畫的象葡萄藤(湖南話,稱紫藤為葡萄藤),分明是葡萄藤象他呀!」他還說:"齊先生曾把石濤的"老夫也在皮毛類」一句刻成印章,還加邊款說明,是吳昌碩有一次說當時學他的一些皮毛就能成名。當然吳所說的並不會是專指齊先生,而齊先生也未必因此便多疑是指自己,我們可以理解,大約也和鄭板橋刻『青藤門下牛馬走』即是同一自謙和服善吧。」

吳昌碩之名,但凡和書畫有緣之人,無人不曉。這裡我就不再複述,百度一下勝過聽我饒舌。

齊先生曾兩次赴上海,惜未能見到吳昌碩。吳的弟子陳師曾(陳寅恪之兄),對白石有知遇之恩。去北京之初,他的畫賣不出去,連生活都難以維繫。陳師曾看了他的畫,指出其不足,才有了後來白石的"衰年之變",畫風為之一變,這才打開了局面。人們往往把齊白石當作吳昌碩的私塾弟子(網上有張表格,齊名在內),其實不然,陳師曾,王一亭,李苦蟬,王個簃,潘天壽,陳半丁……等人才真正算是投過師拜過門的。這中間隨便一個都算大師級別的,吳昌碩更是大師中的大師!陳師曾去日本辦畫展,為提攜齊白石便將他的畫也一併帶去日本,大獲好評。從此齊的作品才受到國內的認可。

吳昌碩金石書畫皆冠絕一時,聲望如日中天。為清末"後海派"代表。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為著名西泠印社首任社長,我收藏有他的"西泠印社記"的帖(如圖)。從中大家不難看出他被稱為"石鼓篆書第一人」的緣由:古拙,蒼勁,一派金石之氣!其畫兼用篆、隸、狂草筆意入畫,色酣墨飽,雄健古拙,亦創新貌。其作品重整體,尚氣勢,曾有詩句「苦鐵畫氣不畫形」,古人云"文以氣行",畫亦如此。其治印,超越前人,直追秦漢,古健雄奇自成一格。繼吳昌碩之後,書畫界齊白石為一世之雄,睥睨同儕,曾說自己"詩第一,印第二,書第三,畫第四"。老先生真這樣認為嗎?我看這是在為自己作廣告,當真不得的。之所以要把畫排在最後,那是他明白他的畫已無人可及。就像曹子建說"文章是小道"一樣,文章寫得極好才敢這樣說。詩且不論,拿他的印和吳比,雖然齊獨創了所謂"單刀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但繼之者鮮見,今之習篆者,還是多依吳讓之,趙之謙等人。而吳昌碩臨石鼓,四十多年從不間斷,達到爐火純青,因而刻印能運刀如筆,臻於化境。一次,席間友人求印,吳適值未帶刀具,便於壁上拔鐵釘一枚,奏"刀"騞然,如解牛之庖丁,恢恢乎其遊刃有餘矣。啟功在同一篇文中提到,白石老人為其子齊良遲刻印,「印已經磨平,又從案下面一層支架上掏出一本翻得很舊的《六書通》,查了一個『遲』字,然後拿起墨筆在印面上寫起反的印文來……"這段記載為作者親見。它告訴我們白石老人對篆書不像吳那樣爛熟於心,再說,據我所知《六書通》上舛誤甚多,一般治印多不用它。至於字我就不多說了,識者自明。雖然齊畫的蟲草確乎已超越了吳,第一次在日本展出風頭便蓋過吳昌碩,但總體而言,吳應在其上。

這方面內容網上有不少專頁,談詩,談書,談畫,談印,林林總總,有興趣者不妨一搜。

下面引述為《大家壇》所載,作者未署名,不敢掠人之美,特此說明:吳昌碩名傳東瀛,首先是篆刻。日本著名的書法大師日下部鳴鶴來華請吳昌碩刻印,吳時年四十八歲。1900年日本著名篆刻家河井荃廬來華正式拜吳為師,當時吳五十七歲。吳昌碩六十歲時,滑川淡如來華,贈日本刀,並同客嚴氏小長廬館(嚴信厚)觀吳昌碩寫字作畫。同年著名書法家、文豪長尾雨山辭官來華任商務印書館編譯室主任,與吳結交。這些人在日本都具有絕對權威,對吳昌碩藝術在日本的傳播起著相當關鍵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對吳昌碩的作品收藏多達25000件!

好了,我也不再多說了。再說難免要拾人牙慧,為識者冷齒,就此打住。


這位大師書法,國畫,篆刻的水平地位沒得說是海派四大家之一,愛讓別人畫像,國畫,油畫,素描額等等都流傳至今,是齊白石的偶像,齊白石為了能把自己的畫賣出去,主動站隊,向吳示好,吳特意謝了潤格,還有評論,把齊白石大大的誇了一番,齊受用不盡。


吳昌碩是近現代最著名的寫意派篆刻大師,領悟吳昌碩一人,足以領悟篆刻世界


這位大師書法,國畫,篆刻的水平地位沒得說是海派四大家之一,愛讓別人畫像,國畫,油畫,素描額等等都流傳至今,是齊白石的偶像,齊白石為了能把自己的畫賣出去,主動站隊,向吳示好,吳特意謝了潤格,還有評論,把齊白石大大的誇了一番,齊受用不盡。


吳昌碩是晚清時期一位大器晚成的畫家,他早期是以書法篆刻為主,後改為畫,書法用筆入畫,金石味融入畫中,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藝術風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