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筆者應邀參加了一個投融資對接方面的會議,一張PPT讓人印象深刻。在年紀輕輕、朝氣勃勃的創業者眼中,經濟新常態、出口乏力、消費疲軟、資本寒冬下的2016年,竟然被他們看成「機會之年」,是一系列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元年。


開「附會」成分,筆者隱隱感覺我們的確來到了一個新的變革點。如果說圖中這些關鍵詞還只是發生在「邊緣」的創新萌芽,那麼回過頭去看我們整個互聯網迄今最
成功的三大商業模式--廣告、遊戲、電商--其實也不難發現一些變革的跡象,如廣告的新媒體化、遊戲的VR化、電商的O2O化,等等。

今天,我們先談談電商,看看這個當今最炙手可熱的領域,發生了哪些變化。

現象:線上線下加速融合,實體成為香餑餑

從2015年到2016年上半年,電商市場發生了很多大事件。

一方面,互聯網公司啟動「互聯網+」行動,對線下實體採取了瘋狂的滲透--阿里投資了蘇寧、融合了銀泰、測試了喵街;背靠騰訊的京東投資了永輝超市、推出了京東到家、喫下1號店與沃爾瑪達成了戰略合作;百度則大力投資並發展生活O2O服務糯米、百度外賣等;與此同時,各種生活服務、消費類O2O創業並起,頻獲風險資本青睞(當然倒閉關門事件也頻頻發生)。


一方面,以萬達廣場、五洲國際集團、步步高商業集團為代表的線下實體,也紛紛開啟「+互聯網」的步伐,以互聯網、智慧化的消費場景及創新的線上線下融合體
驗,取悅並滿足消費升級時期的用戶新需求,號稱要開啟一個「新電商」時代。標誌性的事件是今年618年中大促期間,飛凡商業聯盟帶領旗下3000+實體商
業加入戰局,與京東、阿里、蘇寧、國美等傳統電商平臺同臺競技。

透過這些集中爆發的現象不難發現,實體成為了香餑餑。無論是從線上到線下的「互聯網+」派別,還是從線下到線上的「+互聯網」派系,都對實體寄予了高期望,紛紛展開針對實體場景的跑馬圈地。

促因:線上線下各有苦衷,成本效益新選擇

線上線下的企業同時看上線下消費場景,究其原因,對電商來說,流量成本越來越高,純線上獲客越來越難,加之可互聯網化的市場蛋糕畢竟有限,且競爭日劇,擴充至線下實體是必然之選。

而對廣大線下實體來說,由於種種原因錯失電商「風口」後,在風去時轉型入場電商更是下下之選。實體的當務之急,是立足根本,另闢蹊徑實現彎道超車。「實體+互聯網」實現線下消費場景的互聯網化、智慧化,被證明是一種可行的選擇。

所以歸根結底,無論是何種路徑,都是成本效益的新選擇。互聯網經濟也好,實體經濟也罷,都要遵循商業經營中的成本效益原則,亦即要對經濟活動中的所費與所得進行分析比較,對經濟行為的得失進行衡量,使成本與收益得到最優的結合,以獲取最大化的盈利。

線上流量現瓶頸、獲客成本高企、可耕耘份額觸頂,為了獲得最大化成本效益,轉到更廣闊的線下市場是既無奈又必須;線下實體或無法電商化、或調頭難、或起步時機已晚,放棄電商而選擇「+互聯網」,也是立足成本效益的考量。

總之,基於共同的商業邏輯,互聯網企業向線下滲透,線下實體擁抱互聯網實現智慧化,讓線上線下融合成為「新電商」時代的主旋律。

PK:危險與機遇並存,實體面臨的挑戰更嚴峻

面對「殊途同歸,對決線下」的態勢,業界很多解讀認為實體迎來了大機遇,彷彿彎道超車勢在必行,果真如此嗎?雖然說變革對雙方來說都是危險與機遇並存,但在筆者看來,實體面臨的考驗仍然要更為嚴峻。

一方面,實體雖然擁有最海量的線下消費場景,並且當前中國約
90%的交易仍發生在線下,但這些實體場景幾乎處於互相割裂、各自為戰的狀態,內耗嚴重難以形成合力,更無法通過聯動營銷帶動銷售、積累大數據助力營銷、
利用大數據指導經營……來實現實體行業的自我造血和整體提升。反觀電商,任何一家平臺都做到這些事情;其向線下滲透,必然會延續同一套打法。


一方面,實體商業最普遍的商業模式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不同於電商「羊毛出在豬身上」。這意味,當實體的主營業務不賺錢時,便無法通過邊緣或衍生業務賺
錢;而電商則能夠多管齊下,甚至可以犧牲主營業務以換取周邊業務的收益助力。如今,亞馬遜最賺錢的不是電商,而是依託電商而生的AWS雲計算業務
(2016年二季度AWS貢獻的毛利佔到了該公司總毛利的55%)。阿里巴巴的盈利大頭,也來自於其平臺上的競價廣告及服務所得,而非電商交易本身。

此外,作為重資產行業,實體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格外明顯,「+互聯網」轉型升級的見效週期不會短,這考驗處於低迷期的實體運營者做抉擇的勇氣和信心。而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自上而下的思維轉變,互聯網方面的技術、資源短板,也是擺在多數實體企業面前的難題。

總之,實體行業雖然一副好牌在手,但如何打好,仍然面臨諸多難題。

行動:萬達ALL IN,廣聚同行共襄盛舉

面對當前形勢和如上難題,素有「實體之王」稱謂的萬達坐不住了,決心把自家的「閉門會議」升級擴容成一個廣聚同行、共襄盛舉的開放討論會,讓廣大實體人自己決定自己的出路。


即將到來的8月25日至26日,以「開放、融合、智慧」為主題的「2016『飛凡商業博覽會暨第十屆萬達商業年會」(下稱「飛凡商業博覽會」)將在北京國
家會議中心舉辦。過去九屆,這個會議的名稱是「萬達商業年會」,萬達是唯一主辦方。今年,會議更了名,主辦方也變成飛凡商業聯盟與萬達集團兩家,盡顯開
放、融合之意,也體現了萬達ALL IN的心態。

飛凡商業聯盟是一個擁有商戶超40000家的線下實體大聯盟,聯盟成員主張用「實體+互聯
網」的方式,立足線下並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技術及資源,打造一個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新消費形態。前段時間3000+線下實體集體殺入618電商大戰向電
商平臺亮劍,就是這個聯盟的傑作。

筆者獲悉,由於升級擴容,今年飛凡商業博覽會現場設展的知名企業將超過200家,大型品牌商300餘個,
專屬展位400餘個。截至目前,已涵蓋購物中心、百貨、商超在內的1000多個商業項目,8000餘個知名品牌,3000多位全國及區域代理商報名參會,
使得此次會議成為無可爭議的年度實體行業規模最大、參與品牌最多的全開放盛會。

如此大陣仗,借個網路句式便是:中國半
數實體經營者都將聚齊。可預見,實體PK電商、「實體+互聯網」智慧轉型、新常態下的行業創新與消費升級等一系列問題,包括筆者上面提到的「新電商」時代
實體面臨的更嚴峻挑戰,都將會在本屆飛凡商業博覽會上被反覆提及和探討,不失為實體經營者學習取經、交流合作的好時機。

未來:透過現象看本質,於變化中探尋那些不變的東西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一日千里的互聯網時代,變化的產生不再是幾百年,而是數十年乃至幾年間。

今年早些時候,滴滴出行的CEO程維說,農業革命大概是3000年,工業革命是300年,互聯網時代大概會是30到40年,已經過去一半了,下半場剛剛開始。隨後,美團的CEO王興也說,上半場已經過去,中國的互聯網已進入下半場。他們都認為,下半場需要創新和更精細的耕作。而「電商之王」馬雲早在去年就稱,「如果說過去二十年屬於互聯網企業,未來三十年屬於傳統企業,則傳統企業會因為互聯網而發生裂變、重構,帶來創新。」互聯網元老和少壯派的言論都表明,在互聯網成為基礎設施後,商業將回歸最本質的部分。

在實體行業,也有不妥協於電商,開創出一篇新天地的執著追求者們。宜家、優衣庫們自不必說,步步高集團、名創優品都可以說是「逆勢而行」的成功典範。而我們身邊幾乎隨處可見的全家、7-ELEVEN,也並沒有因互聯網零售的衝擊而放慢開店擴充的步伐。

2016
年,隨著上述現象的發生,中國商業恐怕已經迎來新拐點。多年以後回望2016,轉折點感覺或許會更加清晰。現在,此時此刻,不管是互聯網還是實體人--當
然特別是作為實體經營者--透過現象看本質,於變化中探尋那些不變的東西,抓機遇促創造屬於自己的時代,恐怕纔是正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