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陝西榆林人,年幼時被張獻忠收為義子,勇猛善戰,為張獻忠立下汗馬功勞。張獻忠敗亡以後,又效忠南明,成為南明後期極其重要的軍事統帥。

順治九年,即1652年,是李定國大放異彩的一年,七月四日,李定國包圍桂林,定南王孔有德窮途末路,闔家自焚而死。 十一月,李定國又在湖南衡陽擊斃敬謹親王尼堪。

桂林、衡州之戰,是明末清初歷次戰爭中,難得的大勝,以至於黃宗羲評價說,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自萬曆戊午(1618年)以來所未有也。」不過,南明之所以不能像歷史上的東晉南宋一樣,力挽狂瀾劃江而治,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內部始終四分五裂,各自為戰:小算盤打的太多。

換句話說,李定國能從一名推翻明王朝的掘墓者,轉變成為忠心耿耿的維護者,其他人卻不一定能做得到。

一、孫可望的嫉賢妒能

李定國,孫可望、劉文秀等三人都是張獻忠部下,彼此並無根本意義上的高下之別。然而永曆政權的虛弱,使得孫可望產生了野心,他先是強行索封秦王,營造自己高於其他三人的氛圍。

繼而又在1651年二月,自稱「國主」,篡位之心溢於言表。

此後,他不是全力打敗清軍,而是把心思用在自己人身上,尤其是重點打擊一心效忠永曆的李定國。

當李定國取得桂林大捷的時候,克服廣西全省的時候。他擔心其軍功太盛威脅自己的地位,不顧抗清實際情況,堅持調李定國北上湖南,導致之前恢復的桂林等地再次陷落。

當李定國布置衡陽戰役的時候,孫可望密令部將馮雙禮、馬進忠等人退師,失去了全殲尼堪所率清軍,大量消滅滿清有生力量的大好時機。

隨後,孫可望又密謀設計殺害李定國,被李定國發現後,後者率軍放棄湖南永州,撤入廣西。從而喪失了「兩蹶名王」之後廣西、湖南的大好局勢。

二、鄭成功的虛與委蛇

鄭成功及其軍隊是明末重要的抗清力量,長期控制東南福建沿海一帶,李定國所擁戴的南明永曆政權歷經逃亡後,以雲南、貴州為抗清基地。由於地理位置相隔遙遠,南明後期這兩支重要的抗清力量被滿清從中隔開,只能遙相呼應。

要想推翻滿清,李定國必須聯合鄭成功,而聯合的最佳辦法就是打通聯繫通道,雙方匯合,形成一股打擊敵人,在穩固戰略後方的前提下,重奪大江以南,繼而向北徐圖恢復。

這個通道就是李成棟敗亡之後,淪陷於滿清之手的廣東。

為此,李定國從1653年就開始積極策劃恢復廣東之役,作戰計劃依賴三方面力量:李定國、廣東本地抗清武裝、鄭成功。

可以說,這是南明能否中興的關鍵之役,然而,無論是1653年的肇慶之役,還是1654年的新會之役,鄭成功始終並沒有真心配合李定國。第一次肇慶之役的時候,鄭成功正忙著和清朝進行似真似假的談判,至於第二次廣東之戰期間,他派出的軍隊出發遲緩,前後拖了三個多月,才於十二月十五日抵達距離廣州四百餘里佛堂門停泊。

而此時,因為沒有後顧之憂,清軍已經放手集中全部力量於兩次擊敗李定國軍。

經歷兩次失敗後,李定國被迫撤軍廣西,至此以後,再無機會進攻廣東。

南明中興也徹底失去可能性。

1657年,孫可望還悍然發動內戰,失敗後又投奔滿清,出賣南明全部山川圖形、軍事機密等,加速了永曆朝廷的敗亡。

可以說,在南明後期的抗清鬥爭中,孫可望、李定國、鄭成功是南明能否中興的關鍵三人。但在這三人當中,孫可望既有不臣之心,又嫉賢妒能,而鄭成功私心太重,始終把經營閩海一帶利益看得太重。

只有李定國一人,始終從抗清大局出發,一方面忍辱負重爭取孫可望,一方面又真心盼望鄭成功與自己配合作戰,然而李定國的一腔報國之心完全付諸東流,南明也就在這無窮無盡的內訌中,被滿清各個擊破,最終徹底敗亡。


李定國自己和滿清的對抗中,在廣西,戰敗定南王孔有德,孔有德戰死,後面清廷派親王尼湛再戰李定國,尼湛兵敗,自殺身亡,在南明時期,只有李定國和台灣能稍微對抗清廷,甚至台灣明鄭偏安一隅,還比不上李定國,若不是孫可望的叛變,李定國沒那麼快鬱鬱而終


李定國軍勢鼎盛時期打得孔有德兵敗自焚,陣斬建奴親王尼勘,後來如果不是叛徒出賣幾乎全殲吳三桂!然而孫可望兵變不成功就投降建奴,把晉王這邊南明永曆小朝廷的兵力部署全部告訴了建奴!再加上朝廷里一幫儒家文官勾引鬥角,晉王也無力回天!


大明論人才是滿清的幾倍幾十倍,但是在大明的環境里,這些人才死在內鬥里的概率遠高於死在戰場上,死在同僚的坑裡,多於死在對手的計謀里。


上下不一心,各打各的算盤,能打贏才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