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黃帝有天黿氏之稱,主要來自於「我姬氏出自天黿」這一記載的延伸,以及周代《獻侯鼎》等銘文關於「天黿」的記載。

郭沫若等人進一步論證:天黿二字,銘文多見,舊譯為子孫,余謂當是天黿,即軒轅也。

「天黿就是軒轅」之說就此流傳開來。

其後更有把天黿當做黃帝的氏族名稱、氏族的徽號、氏族的圖騰的。

然而,史籍記載「我姬氏出自天黿」這一原文中「天黿」卻只是星象分野,後世更無天黿氏的記載,說黃帝就是天黿,或說黃帝有天黿氏之稱只不過是今人臆測而已!

《國語·周語》原文:王曰:「七律者何?」對曰:「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星與日辰之位,皆在北維。顓頊之所建也,帝嚳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黿,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牽牛焉,則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後,逄公之所憑神也。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馬農祥也。

天黿乃北方玄武,屬於十二星次的玄枵,玄枵由二十八宿中的虛、女、危三宿組成。古代二十八宿對應地上叫分野。玄枵的分野是山東北部的齊國屬地,是姜子牙所封屬地。

原文云: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

此處說的武王伐紂之時的時間和當時對應的天象。

故言:我姬氏出自天黿,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牽牛焉,……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馬農祥也。

大姜,為逄伯陵之後。逄伯陵商朝初年受封於逄(今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建立逄國,為伯爵位,也稱逄伯陵。

至西周武王時,逄國滅亡,易其地為齊,改封給姜太公。玄枵(天黿)對應的星象分野正是後世山東北部的齊國屬地,也是周人母系逄伯陵之所在。

故又言:我姬氏出自天黿,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牽牛焉,則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後,逄公之所憑神也。

周人自述「我姬氏出自天黿」,前者言周人建立大周時時間和對應的星象;後者言周人母族逄伯陵所在後世齊國的星象分野。

所以。《國語》已經解釋的很清楚,黃帝根本不是天黿,也沒有天黿氏之稱。


三皇五帝,一般指的是傳說中遠古時代的帝王,也就是記載朝代在夏朝之前的帝王,但具體的三皇五帝究竟是誰,眾說風雲。但在遼寧考古隊紅山文化的發現,以及對紅山文化考古的成果顯示,證實了中國歷史上確有五帝,但是與傳說肯定不同,三皇五帝只是部族不同階段的領導。黃帝是不是有天黿氏之稱有兩種說法:

1、黃帝是天黿氏是出自於郭沫若在考證周朝的《獻侯鼎》上的銘文後,解釋說:天黿二字,銘文多見,舊譯為子孫,余謂當是天黿,既軒轅也。因此就認定了「天黿就是軒轅」。

1975年在甘肅慶陽的石板層中發現了翼龍的化石,將化石與《獻侯鼎》等天黿銘文對比,印證參考發現,翼龍就是天黿。

自古四大靈獸:龍、鳯、麟、龜,天黿也有神話了的大龜的意思,所以認為天黿就是軒轅。

2、另一種說法認為天黿本意是龜鱉,意為北方玄武,而天黿就是在中國四象未成之時對玄武的原始叫法,玄武代表龜蛇,潛藏陰屬。

《國語 周天下》中記載周朝人說:我姬氏出自天黿。周朝人的始祖叫棄,是黃帝的後代高辛氏和姜嫄的後代,而姜嫄是伯陵的後代,伯陵居住的地方就是古代星象中天黿所指的地方,所以「我姬氏出自天黿」僅僅指的是某個地方而已。

這兩種說法都有依據,因為不是專業人士還真不好判斷,但我比較認同第二種說法,就是軒轅不是天黿。


黃帝之孫女鹿頭顓頊是價真貨實的天鱉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